有道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47:46
让阅读相伴一生作者: 徐莹 发布时间: 2010/04/29 责任编辑: 许晓燕 来源: 金华晚报    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该国人的头脑,而头脑则取决于读书多少。    然而,在4月23日“世界图书日和版权日”前后,许多报刊载文称,我国当前的国民阅读率低得令人担忧,2009年全国人均每天读书...
让阅读相伴一生
作者: 徐莹 发布时间: 2010/04/29 责任编辑: 许晓燕 来源: 金华晚报
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该国人的头脑,而头脑则取决于读书多少。
然而,在4月23日“世界图书日和版权日”前后,许多报刊载文称,我国当前的国民阅读率低得令人担忧,2009年全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书市里走俏的也多是一些“办公室政治”、“商业谋略”、“食疗养生”类的书,一些专家学者甚至得出了“中国人要么不读书,要么只读功利书”的悲观结论。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4月20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表明,国民阅读率总体呈增长态势,但仍有58.1%的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9~13周岁的未成年人阅读率最高,达89.4%;14~17周岁的未成年人人均阅读量最大,人均阅读课外书数量超过8本。在记者采访中,虽然有一些阅读习惯良好的成年人对此结果持怀疑态度,但从“少年强,则国强”这一论调来看,这个数据无疑令人欢欣。
那么,金华市民的阅读情况究竟怎样?从日前记者对部分读者现场采访和网络调查以及市新华书店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的情况来看,金华市民的阅读情况总体还是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与孩子教育成长有关的书籍销量最大,此外哲学、历史、心理、职场、养生等类别的图书也拥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    【记者手记】
每天阅读15分钟
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阅读都是不应被忽略的事。
库法耶夫说:“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史美尔斯说:“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巴金认为:“凡是最适应你的个性和素质的书籍,比如说,适应你的知识积累,你的智力储备,你的意愿和志向,总之适应你的整个气质、兴趣、利益以及你的涵养、知识水平、智力发展和生活状况的书籍,对你都是最为适宜的。”
现在国民处于严重的阅读危机,这让一些专家学者恨铁不成钢,揪着国民“功利心”不放,斥责他们不应只看对升官发财、长命百岁有用的书。其实,对于图书发行的终端———读者而言,能够为自己所用,让自己阅读起来心情愉快的书就是好书。诚然,国民阅读是一个文化问题,但国民阅读率低归根结底是因为文化的源头活水不够丰沛。有什么样的文化生态,就会有什么样的阅读状态。要改善国民阅读状态,应该从改善文化生态做起,让好书来激发国人的阅读热情,让好的阅读氛围来培养和巩固国人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记者走访和网络调查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不少成年人在繁忙的工作和纷乱的心理压力之下,或许忽略了自身的阅读情趣,但对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还是相当注重的。此外,在家居装修设计中,许多家庭都设立了独立的书房,至少也在家里的某一个角落设立了一个书架,一张电脑桌,让自己读过或者觉得该读的书有了一个安身之所,让处在不断更新中的知识有了更广泛的来源。由此可见,至少在主观意愿中,大家都认可阅读这件事;从接受采访和参与调查的读者反馈情况来看,大家都认同阅读的重要性,愿意与不断更新的知识一生相伴。
热心网友巫眯在接受记者发出的网络调查后提出,知识的来源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图书,还有更广泛的来源。她特意查找了书的定义———图书在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的纸张的集合,而广义的图书则是一切传播信息的媒体。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从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媒介上接触到、接收到的信息,其实都是广义的图书。从广义的图书这个概念出发,任何一个人每天的阅读量都不会少于15分钟。即便是一个还在母体中的婴儿,都已开始接受胎教;一个垂垂老矣的妇人,都爱看电视剧;一个出租车司机,可能没有看书的时间,但他在狭小的车里一直在听广播里的新闻……这一个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阅读、学习知识的过程。
因此,怎么能狭隘地说国人每天的阅读时间少于15分钟呢?如果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保证每天用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来“开放头脑”吸收“书”的营养,那无疑是一个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习惯。    【扫描】
陈霞:市购书中心工作人员
白天到书店来看书的人忽然少了,但书的销量没减,很多读者是拿着书单来书店买书的
4月27日上午8点半,市新华书店江南购书中心。
书店大门刚开,就有10多名读者进入。工作人员在忙着整理书架,增补新书,读者们大多有备而来,一进大门就径直走向自己感兴趣的分类柜台找书。开门不到5分钟,就有一位大妈拿了书去柜台结算。原来,她是来帮孙子买教辅书的,书单早已开好。
在社科类畅销书柜前,郑先生正在聚精会神地翻看一本哲学类读物。他说自己是做工程管理工作的,平常喜欢看书,但买得不多,因为生活休闲、职场励志类的图书随手翻翻就可以了,除非少数值得收藏的精品,平时到书店买的书大多是专业类书籍和企业管理类书籍。
上午9点10分,在书店里看书、找书的人依然只有10多名,跟周末和寒暑假里每排书架前或站或坐着不少人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记者逗留的一个半小时里,书店有好几拨读者出入,都是来去匆匆。
社科文一柜柜长陈霞一边整理着书架,一边告诉记者:“今年春节以后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白天到书店里来看书的读者忽然锐减,但书的销量没减,很多读者是拿着书单到书店里来买书的。与此同时,通过博库书城网上订书的读者比以往增加了很多,收银台后的书架里放满了等待读者来取的预定书。经常买书的读者会办理会员卡或通过网上订书来享受折扣购书。”
陈霞已经在书店工作了5年,每天在门店直接面对众多的读者,对哪类图书比较受哪类读者的欢迎了如指掌。从陈霞的观察来看,除了教辅类图书拥有广大的学生、教师群体读者之外,社科文类图书以及专业类、考试类书籍都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但读者群的构成还是在悄悄发生变化的。如今,国学、史学类读物的读者群已经从中老年读者发展到年轻读者,一些高中生、大学生也对这些书籍感兴趣,这两年不少大学生甚至高中生来买《易经》看;国学类的普及读物很受幼儿家长欢迎,绘本的《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之类卖得很好;哲学、心理学、励志类畅销书受到很多中青年读者群体喜爱,如《每天一个人生忠告》、《活在当下》等图书,既富有哲理又有职场人际沟通技巧,还有一些心理疏导知识,既贴近生活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深受那些希望提高自身修养和心理调节能力的青年男女青睐;《杜拉拉升职记》之类的励志、都市情感类小说很受欢迎,购买者以青年女性居多;随着私家车的普及,一些旅游攻略类图书也开始热销;销势最好的是健康养生食疗类书籍,《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是继《人体使用手册》和《求医不如求己》等养生类畅销书之后的又一本热销书,很多读者一次买上好几本,不但自己买回去翻看收藏,还用来馈赠亲友。
随着网络阅读和电子阅读器的出现,一些大城市的图书销售市场受到一定影响,但金华的电子阅读器市场尚未真正启动。市新华书店总经理助理、业务科长傅钟萍说,书店曾引进过几款汉王电子阅读器,但6个月以来只卖出去4台,看来还是纸质读物比较符合金华读者的阅读习惯。
读者施晨光:男 55岁 画家
阅读可以纵观历史,认识世界,感悟人生
我从小喜欢阅读,也喜欢买书,每年花在买书上的钱在1万元左右。年轻的时候出版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找到一本好书不容易,拿过来就如饥似渴地读。我的阅读兴趣随着年龄和阅历悄悄发生着变化,年轻的时候喜欢诗歌、小说等文艺类书籍,后来喜欢阅读历史、国学、哲学类书籍。读历史书籍可以让人在今古对比中顿悟,历史和哲学类书籍能让人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纵观人类发展史,可以更清醒地认识世界,感悟人生。我最喜欢的书是看了很多遍却历久弥新的《论语》,还有现在正在看的《程朱理学》。我曾经很喜欢逛书店,买过很多版本的老版《论语》。比较遗憾的是现在要从书店里找到我喜欢的好书不易,而且书价也不便宜,所以我现在比较习惯在网上淘书、买书,既方便又便宜,还节省时间。
现在的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大,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读一些真正闪烁着思想火花的书籍,只能采用浅阅读的方式来读一些可以让心灵得到短暂安慰和放松的读物,这也可以理解。但我觉得,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体系至关重要,所以有时间的朋友还是该多看看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书。建议那些没有多少时间又希望得到心灵成长的朋友看看《论语》《庄子》,还推荐大家看看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读者巫眯:女 34岁 企业主管
现在的小孩子越来越聪明,那是因为他们写书的人越来越好
小时候家里书很少,只有电影杂志和小人书。初中时开始接触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后阅读的书基本上就是这两大类了。第一本小说是《书剑恩仇录》,第二本是《梦的衣裳》。在武侠小说中偏爱金庸,女性读者则偏爱琼瑶、亦舒、三毛。到高中开始接触一些名著,本国的外国的,但涉猎不多。工作之后接触到网络,开始在网上看书,一般在晋江网和腾讯网上看书,随着潮流走。晋江网偏于穿越小说、都市女性小说、青春校园小说;腾讯网上则喜欢看一些编辑推荐的小说,像《女生30+》等。因为网上一般都是连载,有时看不到结果,所以碰到精彩又看不到结果的再去买书来看。也订了一些杂志———《妈咪宝贝》《都市丽人》《ELLE》《美酒与美食》《时尚健康》《女友》《花溪》《南风》,但杂志订多了,有时不一定会去看。
现在买的书有五类:儿子要看的书,教育的书,养生的书,教材,小说。儿子的书是和儿子一起看,从儿子读幼儿园中班时候,我们娘俩就养成了晚上睡觉前一起读书的习惯,读书时间长短不定,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和儿子读过的书重点推荐《神奇校车》系列。现在和儿子在读的书有《木木昆虫日记》《木木植物日记》《误闯侏罗纪大探险》《挺进非洲大冒险》。还有一些手工书,这段时间正在做的就是恐龙的手工书。至于教育的书,我一般是随潮流买那些成功人士的传记及成功养育儿女之类的书,但是很惭愧,这些书买来之后,一般都很难持续看,推荐《窗边的小豆豆》。
养生的书买了些有关女性经络、儿童穴位、食谱之类的,嘿,可惜也是只看了一点。教材的书基本上是英语方面的,这几年想充充电,但投资后收效不大。小说基本上是在晒太阳时和洗手间里完成阅读。
总的来说,这几年买得最多的书还是和儿子一起看的。虽然是小孩子的书,但内容丰富,令人感叹,收获颇丰。都说现在的小孩子越来越聪明,那是因为帮他们写书的人越来越好,结合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叙述简单易懂,关注孩子的心理,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带领着他们一起去摸索了解已知世界,探索奇妙未来世界,激发他们的探索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而我也在一起读书的过程中,重新整理了我的认知。有点奇怪,以前我们经常看的童话书好像在我和儿子这里不怎么普及。
老公喜欢在网上看新闻。有段时间买了简版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大感兴趣,就由他负责和儿子一起读了,父子俩晚上洗漱完毕就上床捧书朗读。
我的阅读方式有两种:自己的无声阅读,和儿子一起的有声朗读。很多人在开会轮到自己发言时会很紧张,我觉得朗读不失为一个好的训练方法。
【扫描】
读者“子曰”:
女 30岁 企业管理人员
喜欢阅读,并致力培养女儿的阅读喜好
我阅读量最大的时候是在小学四五年级到初中这个阶段,读了很多课外书。现在虽然工作很忙,还要照顾孩子,但我仍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每天晚上都带孩子上书店看书,白天不用电脑的时候也看书。我比较喜欢看教育、中医、养生类的书籍,每年用在购买图书上的金额在1500元左右。我没有在网上看书的习惯,对自己目前的阅读量谈不上是否满意,但只要有时间我就很愿意坐下来阅读。我觉得现在的图书市场很浮躁,书价偏高,因此我只买自己兴趣范围内价格适当的书。
女儿毛毛特别喜欢看书,于是我们为她订了《巧虎》和《婴儿画报》《嘟嘟熊》一类的书。上个月的《嘟嘟熊》讲了一个《黑暗中的怪影(上)》,毛毛就每天要求我们不断地重复这个故事。这个月下集也出来了,整个故事完整了。我家客厅有个壁橱,最下面一格里放了毛毛所有的书刊,她经常抽出自己喜欢看的书,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我给你讲个什么什么的故事。”我们讲过一遍的故事,她就记住了,和孩子一起阅读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推荐几本我刚看过的书:《郑渊洁教子秘诀》《半小时妈妈》《十年养生证悟:女性养生一定要简单》。
【网络调查】
学生时代阅读量最大
网友“沦落谁人怜悯”:常看小说,用手机看书或租书看。杂志、报纸也看,看得不多,喜欢幽默、笑话、情感。
网友“莫愁”:中学时期看的书比较多,记得那时抱着老爸收藏的古典文学躲在被窝里看到很晚。因为老侧向一面,落下了一只眼睛视力超好一只极差的毛病。现在仍让我惦记并常买的是《读者》《知音》。有时也会在网上看于丹的《论语心得》等等。
网友“江南紫兰”:极爱看书,小时候因父母都是没怎么念过书的农民,家里更无藏书,偶尔从同学那里得来一本《水浒》,就在晒谷场上看得如醉如痴。拜年最愿意去有连环画的姑姑家,上中学后因忙于教科书就没时间去阅读了。工作后能用自己的工资买一本《读者》或《知音》是最开心不过的事。现在买得最多的是孩子的书,自己则保留着看《读者》《意林》的习惯,还有就是不太愿意而又不得不看的专业书。
网友“F. ”:从高一起就特喜欢看青春文学之类的小说,特别是郭敬明和饶雪漫写的。杂志喜欢《读者》、《演讲与口才》和一些时尚杂志。
读者“紫眸望尘”:读中学时非常爱看小说。记得有一次借到叶辛的《蹉跎岁月》,晚自习后就躲在被窝里看到天亮,大清早就还了回去,弄得人家一愣,这么快就看完了。
网友“恋飘雪”:大学时看书最多,时间充裕,各类书籍都有,中外名著、人物传记、小说等。目前看得比较少,一般在睡觉前或者是周末有空时看,喜欢个人传记,偶尔也在网上阅读,但是没有付费阅读。对自己目前的阅读量不满意,需要抽时间提高阅读量。推荐最近在看的两本书《唐骏模式》《不抱怨的世界》。
网友“混世魔王”:初中到高中阶段阅读量最大,现在因为忙,很少阅读。喜欢看言情、武侠小说、杂志和工作有关的书,每年用在购买图书上的消费在500元左右。偶尔在网络上阅读,不能接受付费阅读。对自己的阅读量不满意。
网友“古风客”:学生时代阅读量最大。现在继续阅读,就固定地看几本杂志———《青年文摘》《读者》等,还有历史题材和个人传记方面的书。每年用在购买图书上的消费在500元左右。有时在网络上阅读,不接受付费阅读。对自己的阅读量不满意,目前还没有新的阅读计划。喜欢跟孩子一起看一本书,然后发表各自的观点。推荐《影响世界的一百名名人》《影响中国的一百名名人》。
可以用于阅读的时间不多,除了非看不可的专业书,偏向于“轻阅读”
网友“一品阁书画社”:受外公的影响,从有记忆起就开始阅读了,现在还保持这个习惯,主要是在床上看。涉猎面很广,但最爱看人物传记,养生食疗。
网友“等……”:不喜欢网上看书,主要是眼睛吃不消;不怎么买书,太贵;大多是从图书馆借。最近在看《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
网友“冰玉儿”:喜欢看情感和文学类书,《读者》《散文》《家庭》和《家庭医生》。我老公喜欢看科幻小说或者武打小说。休息在家时,我们都喜欢看看书。
网友“淡如水*西湖”:一般是在晚上看书,养生食疗的看得比较多。
网友“纯”:15岁时阅读量最大,现在仍保持阅读习惯,一般是晚上阅读。喜欢看杂志和养生食疗类书籍。偶尔会在网上阅读,不能接受付费阅读。对我决定是否买一本书影响最大的是书的作者。自从看了养生的电视节目之后,家里的长辈们就迷上了看一些养生的书,一有空闲时间就一起坐着看,还推荐给任何一个有养生兴趣,或者有点小病小痛的亲戚朋友们。推荐《求医不如求己》《心机母女》。
读者“湘徽”:工作之前喜欢看《女友》《青年文摘》,还有琼瑶及三毛写的书,最喜欢看的是《简·爱》。参加工作以后,一般看一些专业书,会计方面的。平时最喜欢看的杂志是《读者》,也喜欢在网络上的“好心情美文站”看散文、短篇小说,但阅读量还是少。我老公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及《论语》,但自己买的少,一般是通过网上看。有时很想多看一些书来充实自己,但又不知道看些什么书。
网友“爱钓鱼”:印象中自己没有好好读过书,从小学到初中每天都只知道到处惹祸。踏进社会后因为工作需要才逐渐接触和工作有关的书籍,主要是一些烹饪之类的书籍,书名到现在都已忘得差不多了。25岁以后转行到私企做管理工作,因为工作开始接触管理类的书籍。我这人比较怕看书,所以看书都是挺被动的,一开始看的是《生产管理一日通》,再就是《改善生产管理的利器》,现在看的是约翰·麦斯威尔的《从内做起:发展自己的领导力》。书挺不错,推荐做管理朋友看看。我个人的文化底子太薄,很难融会贯通,还好经常出去参加培训,所以有些书本上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培训之后可以马马虎虎地领悟一些。
陪孩子一起阅读是最大享受,要尽力提高自己的阅读量
网友“flyme”:初中时开始大量阅读,现在仍爱阅读,喜欢与女儿一起在睡前看书。比较喜欢《思维导图》系列,人生、财富类的《穷爸爸,富爸爸》系列,教学理想类的等等。每年用在购买图书上的消费在500~1000元。经常在网络上阅读新闻,但看书还是纸质的好。我对自己的阅读量还是比较满意的。近期想对女儿学习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上个学期对英语进行了思维的训练,发现女儿半天就掌握了第一册的英语,而且她还学得很开心(自学,我在旁边帮助一下),《思维导图》一书对我的影响与孩子学习的改变很大,孩子每天都有时间玩耍,学习成绩越来越好,成了班里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网友“摇曳柳枝”:学生时代阅读量最大。现在也会阅读,但所花时间不多,通常是工作之余。由于时间短促,通常看些育儿书籍和教育杂志,还会看些美容养生、都市情感故事,每年花在买书上的钱只有几百元。因工作关系,阅读儿童读物较多。偶尔在网上看书,但眼睛太疲劳。对自己的阅读量不满意,以后要努力增加。是否买一本书主要看对自己专业是否有帮助,对自己培育孩子是否有帮助。和孩子一起阅读过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和孩子一起被感动地哭过,印象深刻。推荐《班主任兵法》《哈佛女孩刘亦婷》《城南旧事》《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列格那狐》。
网友“沛儿”:阅读量最大时是在高中。因从事文秘工作,所以现在还拼命阅读,午休时间和晚上都会抽空看。因工作需要,各方面的书籍都有涉及,但侧重于人物传记和《婚姻与家庭》《读者》等杂志。公司常年订有各类报纸和杂志,但有时也会去新华书店购买一些散文类的书和励志类书籍,给宝宝买一些童话书,并订阅了宝宝的故事月刊。很少在网上阅读。每天晚上都陪宝宝一起看书,虽然是幼儿的书,但受益匪浅。
网友“霞光漫天”:童年时期课外阅读几乎没有,除了偶尔看看连环画。阅读量最大的时候是在工作后。现在阅读基本在睡觉前,喜欢看的报纸是《南方周末》,网上看得多的是“天涯论坛”及育儿类网站。经常接触的书籍是教育和英语类书籍,偶尔看看《读者》《婚姻与家庭》《爱人》《中国女性》《演讲与口才》《随笔》,也经常在茅厕看书。是否会购买一本书取决于当时的心情或者需要,一般会买打动我心的书,无论贵贱。推荐《金庸全集》《飘》《铃木镇一》《英语角》《空中英语教室》《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系列》《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
网友“海之韵”:在校时看看言情、武侠等长篇小说,偶尔看看世界名著,看得最多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离校工作之前,喜欢看杂志,例如《知音》《青年文摘》等;参加工作之后一般上网看新闻、生活小常识(养生食疗);休息日在家一般会看些专业书籍(没人打扰),或者上网看看张爱玲作品集,要么就陪女儿看《给小不点讲故事》,还有其他的少儿读物。很少逛书店,除非有生活需要或者是兴趣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