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學習的四項要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58:37
http://www.online-edu.org/index.php/1466/action_viewspace_itemid_9704
2007-03-22 10:21:49 / 个人分类:數位學習研究
數位學習的四項要素
2006/10/7
鄒景平
前言
數字學習從西元兩千年開始篡紅,到現在也有七年了,連台灣的國家型數位學習五年計畫,都已邁入第四年,早期的數位學習,完全從學校模式的管理和控制角度出發,以 教育 訓練機構、軟硬體產品或內容為中心,例如各級學校採購和使用「學習管理系統(LMS)」、開發數位教材、開設完全線上課程、數位教材公司推出企業所需要的外購教材、國際數位學習標準組織IMS致力於學習設計與順序規範(specifications of learning design and sequencing)的制定,ADL推出數位教材跨平台互通的標準SCORM 2004,微軟公司研究數位智財權與身份認證等,在此方向下,學習科技主要是為既有的教育體系與廠商撐腰,讓傳統的教育體系活得更久,很像是滿清末年「保皇黨」的角色。
若要用幾個名詞代表上世紀的 生活 型態,那就是「物質化」、「隔離(isolation)」、「競爭」與「獨立」,社會也因高度壓力而出現人際疏離、冷漠與鬱悶現象,憂鬱症成為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主因是在考試和分數引導教學下,學生日積月久所養成的競爭與恐懼心態,學生之間是考場的競爭者,而非合作學習的夥伴,很多人內心深處對這種學習方式,其實是深惡痛絕的。
愛因斯坦說:「我們不能用導致問題發生的同樣思維水平,來解決這問題。」,若要解決二十世紀殘留的苦痛,我們就要採用新的思維模式,從身體、感情、心智與心靈四個層面,來滿足人類內心深處的學習渴望,讓學習像呼吸一樣的自然。而這股風潮,也正悄悄醞釀。
若留心國際最新進展的人,就會發現世界趨勢大師或專家們,不約而同提到的新口號,都是「自主」、「連結(connection)」、「社群」與「合作」,而網路和通訊科技的快速進展與應用,正好能協助我們經由數位學習與合作,來培養和建立這些特質和能力。
加拿大的數位學習專家George Siemens說:「世界上的資訊,每12個月就增加一倍。」,知識和資訊生命週期急速縮短,使得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和需求急遽上升,數位學習成為最方便和快速的工具,早期,大家認為數位學習中最重要的是自動化、系統化的管理工具和教材,其實線上老師和學習者的角色與責任,也與實體教室中大不相同,而web 2.0風潮下,也推出了許多適合在網路上群體學習的工具,以下將就數位學習四項要素:線上講師、線上學習者、數位教材與工具,針對其中較被忽視的趨勢,作一介紹。
線上講師應具備的能力與面臨的挑戰
很多人以為線上教學只是把老師的講授內容放在網路上,其餘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都跟實體教室一樣,很多老師更不認為在講授線上課程之前,要先接受訓練。這也造成許多學習者感到線上課程枯燥乏味,線上課程完成率只有三成的原因。
全球研究文獻不斷證實在營造有效、富知性的線上學習環境上,線上講師擔任非常重要的角色。國外學者Palloff和Pratt在2001年時,就指出:「線上課程成功的關鍵不在於所呈現的內容,而是將課程傳遞給學生的方法。」
美國學者指出:「高等教育機構花了很多時間後,才逐漸了解,光是課程內容(content),並不足以構成優質學習,反倒是學習情境(context)-老師如何設計它,及推動它,促成學生的互動與經驗交換,才是最終能讓學校出類拔萃之處。」(Garrison and Anderson 2003),其實線上講師應具備的能力,主要有下列四項:
領域知識
熟悉線上教學標準作業流程
會使用線上學習管理平台和相關討論工具
熟諳線上帶領技巧
今日線上講師的挑戰,是能在課程進行中創造出持續的、由淺入深的互動情境,以促成真正的學習,並培養出社群氛圍。老師須要運用策略和經驗,來指導個人和小組的學習,例如老師對學生作業或線上對話的回饋,就必須透過許多實驗,才能拿捏出要隔多久、要多頻繁的經驗法則。講師必須經由各種介入策略的嘗試,才能建立起有效的線上形象(online presence)。
線上講師應該致力於提供激發學生智能的對話,並規劃出有價值的個人和群體學習活動,來達成優質學習。線上教師也必須經營出一個安全的線上環境以鼓勵學習者對研討主題的多元看法和評論。
當線上講師指導學生進行討論時,要注意避免因過度講求禮貌,而破壞了真誠的分享。老師要以身作則,先示範良好的資訊分享和回應方式,並營造出能鼓勵參與者坦率提問的氛圍。老練的線上講師通常能很快覺察出學生的需要,而創造出相應的氣氛。有智慧的老師會給學生情感上的欣賞和支持,而學生除了需要情感上的滋潤外,還需要知性上的挑戰。Garrison和Anderson建議線上講師要讓學生感受到如下的情境:
有受歡迎和被需要的感覺
有歸屬於一個重要社群的榮譽感
能自我掌控
有具體成果
願意加入談話
可以對談的氛圍
對於自己不懂或質疑之處,敢放膽詢問
主動負責的線上學習者
很多人以為只要學習者會使用電腦與網路,就能成為一個好的線上學習者,其實不然。每個人有不同的學習偏好,數位課程並非適合所有人,若是時間管理的能力不夠,毅力不足或被動依賴型的人,就不適合選修正式的線上學習課程。
數位學習最大的優點是速度快,彈性大,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學習,速度快讓我們碰到工作或生活上的問題時,馬上可以透過網路找尋資料或詢問專家,獲得即時學習(just in time learning),例如,我母親眼睛白內障要開刀,醫生說材料費有一萬多或三萬的,要我們選擇,但這究竟是必須的花費?還是診所巧立名目來收費?我們有兩個途徑來了解,一個是問有經驗的人,另一個就是上網去查,像我就從奇摩知識+裡找到初步的資料,然後再去請教別家診所的醫師,就大致了解是怎麼一回事了。
因為社會與科技環境變化快速,「即時學習」也成為現代每個人要修煉的能力,它不是由老師指導的正式的課程,所以國外把它歸類為非正式的數位學習,只要會上網的人,或多或少都是一個非正式的線上學習者,但功力高低,卻大有差異,這也是被大多數國人忽略的一項關鍵修煉。
國外研究調查發現:選修線上課程學習成功的人,通常具有下列三項特質:內在控制、自我激勵、獨立自主。換言之,他們都是主動積極、能為自己的選擇與決定負責到底的人。那些將學業成就歸因於自我努力的人,最容易在線上課程裡成功。
但,有些讀到研究所的學生,仍然對獨自學習缺乏信心。學生對老師及學習環境的觀點,是影響他從事線上學習成敗的重要因素。Shearer(2003)觀察到:「學生的自我認知(self-perception),對可觀察的線上互動層次的影響,和講師的教學風格或教學設計一樣,關係重大。」
一般而言,修習正式線上課程的學生的心理就緒狀態,會因下列因素而減損:
先備知識不足
老師未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或成果,給予充分說明與回饋
缺乏追求學位的清楚動機
不良的學習習慣
多重角色的壓力
線上教材與課程設計考量要素
早期數位學習的教材,常常是老師以串流影音方式錄下講授內容,然後放在「學習管理平台(LMS,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上,由學生按照進度觀看並繳交作業,最後在線上或教室中進行測驗。這種基本模式後來增加了有助教帶領的非同步的線上討論,不久之後,又加入同步討論的活動安排,雖然所採用的數位學習工具的種類與活動模式都增加了,老師或助教安排的學習重點,仍然是對知識內容的討論,忽略了要營造學生間互動與共同學習的情境。
美國學者Thurmond指出,遠距教育學程中所開辦的各種課程,教學品質差異很大,有些課程因為教學設計不良、內容不恰當、教師回饋不足、學習活動銜接不順等因素,以致學生收穫貧乏,他強調下列五項因素,會影響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效果:
持續的與內容互動--促使學生精熟所學的內容
清晰的課程設計--內容結構與排列順序要易於理解,並易於取用
時間--學生需要足夠的時間來了解內容、對內容進行討論與反思
參加線上討論--經由對話和同學分享的不同觀點,讓學生建構知識,並得到有意義的學習。
課程內容遞送的模式--內容與學習活動的適當穿插,可深化互動,使學習更有意義和成效。
線上學習者通常是很孤獨的,所以他們很希望多認識老師和同學。聰明的老師會使用短故事,來激發學生討論的興趣。Brent Muirhead是美國鳳凰城大學資深的線上講師,他發現學生們很喜歡聽他談生活裡的故事,因為這樣會使得課程更加人性化,也讓學生在處理學業上有個借鏡,例如他對唸博士班的學生,談談自己過去找論文題目的經驗,效果就蠻好的。
線上講師設計課程時必須注意彈性,不要在課程內提供過多的架構和內容,以致減少學生在作業時進行思考和決定的時間。此處的「彈性」,是指讓線上學習跟學生的需求和環境更密切相關。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習經驗更加個人化,因此「彈性」可包含了時間彈性、內容彈性、學習起點與完成點的彈性、教學方式的彈性、學習資源的彈性、科技使用的彈性、互動與溝通的彈性、課程後勤支援的彈性、以及地點的彈性。
目前的線上課程還是強烈倚賴文字導向的溝通,學生使用文字,來跟同學和老師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知識,由於學生在回應別人的評論前,必須先考慮要回應的內容才下筆,這種「讀與寫的過程」提升了學生的認知和獨立思考能力。經由文字的線上對話,在知性上會比面對面的方式,探討得更深入(Blanchette, 2001),講師需要努力設計能引起興趣、並激發多元看法的問題,來鼓舞對話的進行。
老師假如能提出多種不一樣的問題,來促使學生檢驗他們的假設、信念、觀點和理由,將使得對話成果更加豐富、充實,也因之提昇了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老師也可以利用評論的機會,指出他所欣賞的許多不同觀點 (Collision et al, 2000),以增進學生對自我的信心。
新工具的興起與活用
早期數位學習的工具只有三大類,以學習管理平台(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為主軸,數位教材編輯工具和同步會談工具為輔助。很多學校或企業導入數位學習,第一步也以採購或租用學習管理平台為主要任務,學習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一個讓老師及學習者能很方便的進行數位教與學的環境,同時能夠自動的將所有過程記錄下來,例如老師登入平台幾次、登入多久,留言幾則,線上同步會談的錄音和文字稿紀錄,學習者的課程學習紀錄與成績,課程結束時的問卷調查結果等,都有完整資料,以便後續的統計與分析作業。
學習管理平台能夠儲存教材,也能播送教材,也有老師和學生互動的電子公告欄,也有課題討論工具,如討論區、線上聊天室等等,能讓老師進行線上討論的教學活動。它是把學校體系的運作模式轉換為數位化的軟體,全球以美國Blackboard公司的產品最為有名。
「世界是平的」這本書中,把「開放資源(open source)」列為剷平世界的十大推土機之一,開放資源雖然指的是免費的軟體程式,但網路興起後,開放與免費的內容也是很大的剷平力量,例如,最近Google公司和加州柏克萊大學合作,把一些學校內精華的、基礎課程,如大一物理、化學、人體解剖學放在GoogleVideo的網站上(http://video.google.com/ucberkeley.html),全球各地有心學習的人,都可上網去觀賞,開放資源和內容打破傳統教育的藩籬,學習管道的多元化以及訊息爆炸的結果,使非正式學習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Web 2.0的浪潮下,出現了許多非正式學習與分享的工具,例如部落格(blog)、圍記(wiki)、共享照片(Flickr)、美味書籤(del.icio.us)、共同行動(43 Things)等等,這些工具打破人類長久以來獨自學習的侷限,能讓有志一同的人透過網路共同探討、扶持、學習與成長,然而很多人都輕忽了這類工具,以為只是年輕人的一陣風潮,其實,它是一種「即時學習」的新模式,讓我們能更敏覺於外在世界的變化。
整合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工具,是國外許多專家致力推動的理想,Blackboard公司也宣成將在其產品中加入Web 2.0的特色,國內的公司因規模較小,在此方面尚未著力。
年輕人能很快駕馭工具,卻因人生經驗與歷練不足,而缺乏深度的內容,難以展現個人的影響力,資深上班族因為工作壓力與科技落差,對新工具常有排斥心理,但越排斥,自己與科技的落差就越來越大,也無法透過新工具擴散自我經驗與智慧,這是很可惜的事情。在新世紀裡,科技工具應用的純熟度會影響知識工作者生產力的高低,因此上班族多接觸與活用這些新工具,一定是百利無害的。
數位學習的第二波
學習不僅僅是吸取教科書中的內容而已,真正的學習來自參與、投入、練習和反思,科技這個工具,可以協助我們做更快、更好、更有效的學習,也讓我們擁有前所未見的自主能力,加拿大專家Stephen Downes舉出數位學習的四大精神:「自主」、「多元」、「開放」、「互動」,這種方向下,科技的角色像是滿清末年的「革命黨」,它無疑的會影響既有教育體制,也撼動既得利益者的權益,自然也會受到傳統教育領域人士有形或無形的抵制,因此,孫中山先生革命十次才會成功,即使成功之後,民主的路走得顛顛跛跛,但還是比君主專制強。
傳統的數位學習以內容為核心,學習者被動的消化與記憶教科書上的知識,在競爭的潛在壓力下,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幾乎很少關聯,創新的數位學習卻以「學習網路」為核心,學習者透過網路科技相互連結,在這個網路中,沒有人是绝對的專家,大家相互扶持、分享、討論與學習,這個「表達與分享」的過程,其實是鍛練學習者「獨立思考能力」和「尊重多元的開放心態」的過程,上世紀,老師製作教學內容,用考試來測驗學生對知識記憶的程度,這個世紀,老師指導學習者展現自我的學習內容,在製作過程中建立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能力。簡而言之,上世紀的教育以傳遞知識為核心,以考試、競爭和獨立為手段;新世紀的教育以開發學習者獨特的能力為核心,以分享、合作和互賴為手段。
學習科技是個兩面刃,一方面能扮演「保皇黨」角色,助紂為虐,另一方面也能扮演「革命黨」的角色,成為推翻舊有教育體制的力量,彼得聖吉指出:「日益依賴現代科技的危機,在於它會轉移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看不到進步的根本源頭。」,他在新書中也指出:「過去一百年間,科技賦予我們的力量,超過每個人最狂野的想像,但是我們的智慧卻沒有增長。」如何選擇學習科技應用的模式,也反映出當事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