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以难解的五个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59:47
《老子》所以难解的五个原因    毕敦一著
新概念、人情世事及喻比借代,是《老子》一书数千年未能破解,始终如雾如烟神秘莫测的主要客观原因;而不明道家理法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则是其重要的主观原因。

1、新概念
由于道家学术自古文字记述甚少,且又极其隐秘,故此老氏不得不发明新概念新词汇,只此也还不够,又必须藉助于喻比借代和人情世事来加以说明,道、德、玄就是其中三个新的最重要的名词。
道:一种物质之名,分布于宇宙处处,是生成一切物之物。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的提出,为该著的全面论说奠定了基本前提。从此而后,也给华夏文化留下了 “道”这一新的物质称谓。(关于“道”这一新词,远在《老子》之前的《周易》里已经出现,但详细论说者,大概老子是第一人。)
德:老氏在其著作中也是赋予了全新意义的名词,然而,准确理解它,却比“道”还要困难,因为作者未曾给一个明确定义。注家们大多仍按往常意义去解,即当作人的品格行为准则,这实在是个大错。老氏所谓德,是因道而有,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德与道一样,也具有物质属性,属于物质范畴概念,完全与作为人们行为准则品格的“道德”之意识形态概念,是根本不同的两码事。
玄:玄及与玄相关的词,虽然不是很多,仅只七章六种:玄、玄牝、玄德、玄览、玄通、玄同,但关系却很大。玄,有深奥莫测、微妙难名之义。然而在老氏这里完全是别一种含义,即“逆回之道”。逆回之道是为道者经过积精累气、颠倒返还等功夫而取得的,作者为使之与顺去之道相区别,故另发明“玄”这一新概念。
此外,还有如无名,有名,天地,万物,无为,有为等,也可谓新意义新概念的词。

2、喻比借代
喻比借代的原因,大概主要有二:(1)隐秘的需要;(2)没有现成的词汇可用。
例如:天下、国家、大国、小国、侯王、君主、圣人、民、百姓、盗贼、善人、不善人、有余、不足等,应属于第(1)种原因而用之。
例如:天地、万物、无为、有为、无名、有名、用兵、玄牝、玄牝之门、天地根、谷神不死等,应属于第(2)种原因而用之。
当然,其中亦有兼两种原因于一身者。
喻比借代在《老子》一书中是重要的表述方式,而且从头至尾,应用十分普遍,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对此,许多道家学者早就心有灵犀,明白老子是以治国等世事人情喻比治身。如晋代葛洪在其所作《抱朴子内篇》中就曾说:“故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犹治国也。”而后之注家,大多竟置之不顾,不予理会。

3、人情世事
人情者,指人之常情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世事者,指自然和社会各种现象。利用人情世事做掩盖而言其所欲言之事与理,是《老子》一书的又一大特色。它与喻比借代之间,似有相互映衬的密切关系:好比一件外衣,人情世事就象外衣的底色,而喻比借代则像底色上的图案花斑,它们交相互映,令人眼花缭乱,共同起着掩盖外衣质料的作用。人情世事的掩盖作用,或曰之为欺骗、误导作用,的确很大,不能低估,以至于几千年来人们仍然难以走出它所建造出来的迷宫,绕来绕去总也离不开那个圈子。查其原因,主要在于:作者能以君圣民安国治之事,特别强的迎合人们的善良愿望,使之感到希望;能以身边熟知之事,特别强的抓住人们的心理,使之感到亲切;能以哲理名言,特别强的吸引人们的兴趣,使之感到智慧。
总之,新概念使你迷蒙莫名;喻比借代又使你真假莫辨;人情世事则把你罩在了无形大网之中,于是你便在作者精心设计的圈套里钻来钻去,而永无钻出之时日了。

4,对道家理法不知或不大深知
对道家及其理法,不知,或一知半解,或抱有极大偏见者,都不会相信人世间有如此简易而又如此神奇之事。因此,任你有绝顶的聪明,也莫望得解其一二。例如,五十九章涉及了初功、中功,最后到高级层次的一系列过程,不明道家理法,怎么可能懂得什么是“啬”,什么是“早服”,什么是“重积德”,什么是“无不克”、“莫知其极”、“有国之母”等等。许多句子和名词术语,听起来几乎都让人感到不着头尾,对道家理法知者,尚可略知一二,不知者则便完全坠于云雾之中。这可以说是理解《老子》诸障碍中,最大的障碍之一。

5,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
道家之目的是为道,为道者行道之物的逆化过程。儒家之目的是为世,为世者行道之物的自然顺化过程。故道与儒,两者理虽一而其途其法绝不一致,恰恰是相背而行。司马迁在其《史记》中,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他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也?”“道不同不相为谋”是句引用语,作者认为这话就是针对道家而言,或自少用于此是再恰当不过了。陈撄宁亦曰:“有史以来,儒家斥仙为异端邪说”。而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熏陶最深,自汉武独尊儒术以来,世之名人几乎无不出于其门,就连从道者本人,许多知名道家人物,也都无不深受儒家思想之羁绊。在这种局面下,欲完全摆脱儒家思想阴影,而还道家一个真实面貌,那简直是异想天开。这一点只要回顾历来那些《老子》译注儒家观点之多,便不难得到证明。老子及其书属于道家,天下公认,从来未曾有过异议。然而,道家经典之作,却偏偏非得用儒家观点思想去解注,这难道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简直是举世奇闻!以儒解道之风至今不衰,而其结局也只有一个:行不通!聪明人何不学一学孔、朱二公?孔子尚有犹龙之叹,而朱公亦有诚笃不欺之美。二人皆旷世大儒,俱有自知之明,而况后之小儒反倒出于其前师之上乎?

以上五个原因,实际就是读懂《老子》这部天书的五道关卡,历代注家们,有的尚能闯过一二关,而能闯过三四关者几稀,五关俱过者绝无,故此无一能彻解者,其因盖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