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馆 桂 花 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26:55
 

文 馆 桂 花 树
邓 晓 英       如今想轻而易举地观赏到数百年的桂花树,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但是你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乐安流坑参观旅游,你就能在文馆的魁星阁中观赏到一棵有近500年历史之久的桂花树。
  此桂花树高达5米多,直径为30厘米,生长在文馆的魁星阁中。粗看,桂花树枝繁叶茂,躯干硕大,青翠欲滴,长势旺盛;细看,却发现桂花树躯干有两处空洞,一处是桂花树蔸处,另一处是主干与枝干分枝处。这两处空洞,只剩下两侧随手一掐就会折断的树皮连着。此时,也许你会怀疑自己的眼睛是否错位,这是摆在眼前的实实在在的景物。我们带着不解的目光,追思着这棵桂花树的来源。
  在古希腊,人们常以月桂树叶编成冠冕,奉献给英雄或诗人,以表示崇敬。后来,在英国还有“桂冠诗人”的称号,开始是大学授予,到英王詹姆斯一世时,便成为王室御用诗人的专称。月桂属樟科常绿乔木,春季开花,原产地中海地区,与中国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国也有桂冠之说,是以带桂枝编制的,取其清香高洁。三国时魏国繁钦的《弭愁赋》中有“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之句,意思是编织桂冠来打扮自己,铺排像锦绣一样华美文字。因为桂花清香高洁,人们早就用它来形容、评价人物。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欲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用“广寒宫中一支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流坑村文馆,建于明代,它集读书、讲学、祀孔、祀祖、敬贤、藏书多种功能为一体。魁星阁位于文馆西侧,是文人览阅与雅会之所。宋代是流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清代中期,流坑私塾、学院达到28所之多。通过众多族人的科举入仕,董氏形成了极为浓厚的科举文化的氛围,初步从原来一个中小地主家庭,发展成为一个政治上荣显、经济上发达,村社建设繁荣,社会声望甚高的大家族,并确立了“以读书登科宦,以科宦扩田产、固家族”的生存模式。流坑村自宋至清末,曾出文、武状元各1名,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过百人。如今,身处文馆、魁星阁(文馆敕书楼的翘角各挂着一个风铎,风吹风铎就叮当作晌),恍惚中听到先生、学子读经诵诗的声音,仿佛看到学子们寒窗苦读后一举成名的身影…… 而这老桂花树历经四、五百年岁月沧桑,见证了流坑董氏子孙“蟾宫折桂”的壮举。
   据流坑董氏长老讲:在宋、明时期,文馆魁星阁周围栽种了一大片的桂花林。栽种桂花树的寓意是“蟾宫折桂”。同时“桂”与“贵”谐音,寓取得宝贵的台阶,步步高升。
  抚今追昔,岁月虽然苍老了它的容颜,增加了它的年轮,但更积淀了它的底蕴,丰富了它的内涵。如今仅剩的桂花树依然风韵犹存,长势旺盛,与天地共呼吸,与流坑文化共发展。据流坑老百姓讲,这棵老桂花树,在1997年以前,树干中间枯萎死亡,了无生气。在1997年发现流坑古村价值以后,流坑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掀起宣传、保护、利用流坑古文化工作,这桂花树喜逢盛世,经精心呵护,绽放新枝,并于秋季两次开花。2001年,流坑村古建筑群申报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我们开始了文馆的保护修缮工作。这棵桂花树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
  为了保护好这棵桂花树,防止它因枝繁叶茂,躯干空洞而折断。起先,我们请泥工用砖块垒起高 2.5米的正方体砖柱和两根钢筋支撑它。后来,为了突出古老的桂花树,便于参观、摄像,我们用美观、轻快的水泥浇注的仿古竹替换了粗糙、沉重的正方体砖柱来支撑。
  今天,这老桂花树备受领导、专家关注,游客的青睐。川流不息的中、外游客来到流坑村旅游,他们啧啧赞叹桂花树的神奇,纷纷举着照相机对着桂花树“嚓、嚓、嚓”拍照,桂花树的身影定格在大大小小相机的底片上,而桂花树更将定格在流坑的历史长河画卷中,诉说流坑科举兴族的历史,展示桂花树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品格。常言道:草木有心知荣枯。抑或枯木逢春,树亦有情。说起来有点离题,听起来有点玄妙,这也许是巧合吧,也许是流坑村与日俱增的游客这旺盛的人气,唤醒了沉睡的桂花树,激化了桂花树生气。同时也昭示着流坑村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桂花树又将昨日的积淀为流坑续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