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与幽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32:30
快乐与幽默
带三个表 @ 2006年12月27日15:14
有一年,我参加电视台录制的一个节目,节目开始之前,突然一个小伙子跑到台上,冲着台下喊:“大家好,我们节目马上开始了,一会节目开始,希望大家能够热烈一些,鼓掌的声音大一点。在开始之前,我们先练一下。好,我喊一二三,开始——”台下观众似乎没有什么心理准备,对这个人提出的要求好像没反应过来,台下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小伙子显然不满意,继续鼓动大家:“如果观众看到你们这样,说明你们都不热情,今天来的都是热情观众,你们要把这份热情体现出来,让他们羡慕你们,好,再来一次,一二三——”“哗——”显然,掌声比刚才大多了,也热情多了。小伙子发现观众情绪调动上来了,趁热打铁:“好,你们表现得非常好,就这样,要表现出热情观众的风貌。你们能不能声音再大一点?”他冲着台下喊,台下观众回应:“能。”“好,我们再来一遍,记住,掌声要热烈,再来一遍,一二三——”台下的傻逼们掀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像某些人听完某个领导讲话一般。
画面是可以剪切的,我特别好奇,后来电视播放这台节目,我还看了一遍,原来把这段掌声放在主持人出场前,雷鸣般的掌声过后,主持人神采奕奕出场了。据说,这个小伙子的角色非常重要,已成了一门专业,称之为“领掌”,要不人类怎么是“领掌类”动物呢,就是这么来的。这倒可以理解,比如每年春晚,其实就是一个假大空集萃,尤其是掌声,我估计现场领掌的那个人比主持人的角色还重要。
于是我开始怀疑,咱们中国人是不是真的快乐,是不是真的有会心的一笑,甚至,是不是真的懂得幽默。
前几天,我采访一个相声演员,谈马季。他说:“马季最火的时候,在台上说什么台下都乐,比如马季说:好久没跟观众朋友们见面了,台下就是雷鸣般的掌声。”我印象中是这样,手头有一套《马季相声全集》,听了一些60年代和80年代的录音,发现,马季不抖包袱的时候大家也笑。我就琢磨,为什么观众爱笑?可能是马季长得比较富有喜剧色彩,所以人站在那里,还没张嘴就带出三分笑了。后来发现,还不仅仅是这个原因。我发现,那个时候的观众的心理,从心里往外就想笑,因为内心的快乐比较多,实际上跟相声是否幽默没什么关系,当然,你抖了个包袱,他会更乐。或者,那种场合、那种氛围,感染着你不想乐都不行。您什么时候看到一对相声演员出场之前有个领掌的人向观众交代:“一会马季先生抖包袱的时候,大家使劲鼓掌发笑。”那不是找抽么。
文革之前,全国人民都有一种感恩的心理,从旧社会过来,过上幸福生活,别的地方怎么样不说,作为首都北京,显然是幸福的,听相声反应那么热烈,很正常,那是发自肺腑的。那时候你到大别山或沂蒙山说说我看看,裤子都穿不上呢,哪有心思乐。
粉碎四人帮之后,听相声还有这种感觉,大家还有热情,还是听什么都笑,因为一场浩劫终于结束了,中国人终于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了,还是有种大难不死的感恩心里,我正好从70年代末期开始听相声,就是想乐,没别的原因。
所以,你不能否认的是,相声总是在政治动荡之后才会繁荣,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时候,它就一点也不可乐。这不是说相声本身的魅力有问题,而是,我发现中国人的的确确是没有幽默感的。很多幽默其实是种伪幽默,很多笑声使人们发自肺腑的笑声,60年代,你抖一个包袱,台下有100个人鼓掌发笑,今天,你抖一个相同的包袱,台下可能只有20个人鼓掌发笑。很多人认为,是那个包袱不可笑。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现在已经有80个人感到不快乐了。中华民族不是个乐观向上的民族,当感恩心里没有了,从掌声中就能听出来他们是不是快乐。从对幽默的理解程度上,其实就能看出来一个民族的性格。简言之:有幽默感的人,知道快乐是什么,快乐的人,不一定知道幽默是什么。
我关注过一段时间中国各行各业重要人士平时说过的话,总结出来就是他们说话没有幽默感,不信你去查一查,上至国家最高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说话都干巴呲啦的。以前朱鎔基说话还有点幽默感,他挺空前绝后的。
从民间文化角度来看,有幽默感的民间艺术也不多,京津、东北、陕西、四川等地的民间曲艺中能看到幽默感的存在,我没有专门研究过民间曲艺,但是了解过一些民间音乐,听着都挺苦难的。但曲艺不一样,它的表演是为了让人开心,所以必须增加喜剧效果,但你可能发现了,除了传说中的民间故事题材,更多表现的是奇、绝、怪,而不是幽默。
原来五百多种民间曲艺,现在死得差不多了,现在流行的都是娱乐,有几个是真正能把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呢?当全国人民看春晚就是为了看赵本山,这本身就足以说明幽默艺术在中国的丧失,如果赵本山不上春晚,这台晚会得到的骂声会翻两番。
六七年前,流行周星驰,周星驰的电影体现的不是幽默,而是戏剧夸张,他就是当时的胡戈,用恶搞、解构的方式达到喜剧效果。周星驰能被人接受,恰恰迎合了不懂幽默的人,所以流行了一个词:搞笑。笑,不是因为幽默效果让你自然产生发自内心笑出来的,而是因为它过度夸张对你造成了无法回避的刺激,你只能用笑来消解这种刺激,就是说:你的笑是被搞出来的,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如果那周星驰的搞笑和几十年前人们听相声似的状态相比,是被动与主动的变化,不管主动还是被动,人们都不懂幽默。
歌舞升平时期,中国人对幽默的需求并不强烈,有卡拉OK就够了。但就是在歌舞声平时期,互联网发达了,人们上网都干什么呢?除了看毛片,大概就是找乐子。你不提供乐子,人家怎么找?然后就有人开始为互联网提供乐子。多数乐子停留在低级搞笑的层次上,你真幽默了,他未必能看懂。
比如现在流行恶搞,2006年,除了《一只满头引发的血案》之外,我就再没看到第二个能让人看下去的恶搞。恶搞不是直接糟践别人的作品,那是需要智慧的。很多人把恶搞当成了时髦,不管什么东西都要拿来恶搞一下,结果恶搞越来越无聊,这反过来正好说明,中国人不懂幽默,把一个需要用智商创作的恶搞降到了阿甘的水平。但你也发现,这些无聊的恶搞很受欢迎,因为它能满足人无聊的需求,而不是满足人们对幽默的需求。
中国人是有智慧的,但是在幽默方面智慧的体现是很吝啬的。相反,在争斗、谩骂、挑拨、欺诈、使坏、虚伪……等方面都展现出中国人的高智商——都跟爱因斯坦差不多。这足以说明,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实并不需要幽默,需要的就是勾心斗角,古代笑话方面的书不多,真正兴起也是在明朝之后,但关于勾心斗角方面的书可汗牛充栋。
两年前,我听到一个词:冷幽默。当时一个人给我演示什么叫冷幽默,讲了几个所谓冷幽默的段子。我听完后明白了,就是不就是说自己讲了一个无法让人发笑的段子,为了避免自己尴尬,给自己找个台阶下,然后叫冷幽默么。实际上,这个人可能想给人讲笑话,但是讲完了人家不笑,觉得自己挺傻逼的,然后叫冷幽默。冷幽默的流行,正好说明我们不懂幽默。
友情提示:本文中提到的不懂幽默的中国人,可能会伤及一些懂幽默的中国人自尊。肯定会有傻逼说:“我就懂幽默,你凭什么说中国人不懂幽默?”这一点我跟韩寒一个毛病,我也不喜欢用“大多数”“少数”“很多”之类的更不准确的限定词加在“不懂幽默的中国人”前面。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活该,谁让你丫非要跟他们在一条船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