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补贴造林 首次“先拨钱后栽树”(图)-搜狐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14:09

内蒙古通辽补贴造林 首次“先拨钱后栽树”(图)

2009年06月23日05:01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4万亿”的9%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内蒙通辽获得中央7700万元造林补贴,可拉动近4倍投资

  4万亿撬动中国经济


  系列报道三

  文、图/本报记者张强通讯员/王春晖、王文亮(署名除外)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资金投向分布,“4万亿”中的9%将被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其比重,与保障性安居工程相当,受重视程度空前。一般认为,生态环境建设的直接成果主要体现为单纯环境的改善;至于经济效益,则认为回报周期长。

  但记者在“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通辽市采访时却发现,在中央的7700万元造林补贴下,不仅地方资金被激活,就业机会大增,当地农民还能在短期内实现增收。 在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只要农民种树有利可图,政府的财政支持就能产生极大的乘数效应。

  通辽,史上科尔沁草原的核心部分。随着近年清宫戏的热播,这里已经成为旅游热点。

  1年收获VS“10年树木”

  王勇是通辽市科尔沁区敖力布皋镇的村民,一家三口,共有14亩地。杨树需要10到15年才能成材。他开玩笑说:“生了儿子种杨树,到儿子长大了刚好可以卖树给他娶媳妇。”

  现在,他不仅种杨树,还在杨树的缝隙间种上了葡萄、西瓜、芝麻和辣椒等经济作物。一亩地每年能够增收500多元,第一年就能超额收回种树的成本。四年下来,就是2000多元。

  现在,王勇所在的村里几乎每户农家都种了10亩到20亩的葡萄。种葡萄的优点在于其产量的递增性:第一年亩产1000多斤,第二年亩产2000多斤,以此递增,盛果期出现在五六年后。市场上一斤葡萄能卖1.2元到1.8元。

  记者在王勇的地里看到,在一圈高大的杨树的包围下,满地的葡萄不仅美化了那里的田园风光,更重要的是,这些葡萄不久后将给王勇一家带来种玉米所无法企及的回报。他补充说:“种番茄也不错,只要有调料厂和饮料厂的订单,一亩地一年能收2000多块钱。”

  王勇的幸福生活就发生在原本水草丰美的草原,这里是蒙古族人民世代繁衍的风水宝地。但是,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剧增,过度垦殖和放牧,该地区的植被资源遭到了空前破坏。

  风沙危害愈演愈烈,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科尔沁沙地的生态环境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通辽市实有森林面积820.27万亩,森林覆被率仅为8.9%。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53.4%。

  1979年,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以求锁住风沙,减轻自然灾害。这就是著名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人称“绿色万里长城”。“三北”防护林规划总面积达39亿亩,涉及4400万农村人口,通辽即在其中。

  如今,三北防护林工程已进入第四期,造林事业,已经进入了“中央补贴、地方管理、农民致富”的多方利益统一的轨道。

  首次“先拨钱,后栽树”

  通辽市林业局造林治沙科科长吕忠良今年以来忙得不可开交,工作情况也与往年有很大的不同。往年的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通辽确切能拿到多少造林补贴,“先把树给种了,然后上报种了多少棵。3月份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造林补贴要报批,层层审批,层层下拨,补贴到基层已经是下半年了。”

  但在“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下,今年的造林补贴早早就到账了。这种“先拨钱,后栽树”的财政补贴方式,此前从未有过。通辽市今年的“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是77万亩,按照100元/亩的补贴标准,该市今年拿到了7700万元造林补贴。这笔造林补贴比“三北”防护林第四期头七年的总额还多。

  受制于气候条件,通辽南部往往要到4月5日以后、北部约到4月15日以后,才能平土栽植。但有意思的是,今年3月份之前,中央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就曾多次北上通辽督促造林进度。当地人说,中央希望这7700万元投资能够尽快落到实处。

  “100元/亩”的蝴蝶效应

  除了拨付时间,今年的造林补贴与往年相比还有另外一点很大的不同:今年,中央尤其重视补贴能够发挥尽可能大的“乘数效应”。

  根据经验和今年的实际情况,通辽市林业局也早早地对7700万元投资的拉动效应进行了测算,得出的结论是:这7700万元可以拉动政府和社会投资2.9亿元,可为4.6万名农民工提供林业经营的就业机会。除此之外,建立在造林基础上的“林下农业”,可为当地农民带来1.23亿元的增收。

  姑且不计对就业的拉动作用,7700万元造林补贴的乘数效应至少将近4倍。

  据了解,根据通辽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结构,当地最常见的林木是杨树。人工栽造一年生苗的杨树,每亩地的实际投入约为480元,除去中央补贴的100元/亩,地方政府和社会还需投资380元/亩。

  中央补贴可支付购买种苗、机械开沟和栽植的费用。除此之外的规划设计、平整土地(120元/亩)、打井配套(120元/亩)、浇水、抚育、防火、防虫和检查验收等各种成功栽植后的后续费用,则由地方政府和社会承担。地方政府财力有限,380元/亩的“其他投资”基本上全部来自民间。

  吕忠良概括说:“也就是说,中央帮你种,成材靠自己。”

  一笔就业账和内需账

  根据经验,若想要77万亩林地在11个林业环节和“林下农业”都有足够的人手各尽其责,大约需要4.6万人的参与。4.6万个就业机会随之产生。

  这4.6万个就业机会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吕忠良向记者介绍:每亩整地、造林用工5个工日,77万亩用工就需要385万个工日,按每个农民工每年180个工日计算,林业部分就能解决2.2万个劳动力就业。

  此外,77万亩林地中的五分之四——也就是61.6万亩可间种瓜果蔬菜,每亩用工7个工日,61.6万亩就需要用工432万个工日,就能解决2.4万劳动力就业。两部分合计,约为4.6万个工作机会。

  “林下农业”,是通辽一带应自然条件而生的独特的农业模式。由于常受风沙的肆虐,通辽的许多空旷土地上都无法种植瓜果蔬菜。事实上,那里日照充足,非常适宜种植葡萄、西瓜等瓜果;但每当风沙袭来,脆弱的瓜果蔬菜们便会被“斩尽杀绝”,许多农地由此荒芜。

  后来,当地农民想到:树与树之间留有很大的空隙,可以在这些空隙里种上作物,强壮的树可以替孱弱的作物抵挡风沙。或者,能否栽种一层厚厚的“绿色屏障”圈住农地?瓜果蔬菜能在屏障的掩护下结出累累硕果,荒地就能变成宝地。

  实践证明,这两条构思都是可行的。近年来,通辽政府正在推广这种“变荒为宝”的办法。造林77万亩,可变61.6万亩荒地为农地。每亩地农业纯收入至少在200元以上,61.6万亩就至少可实现增收1.23亿元。农民增收,自然就会增加支出——这就是所谓的“拉动内需”。

  除了短期内的农民增收,吕忠良认为,国家补贴造林中长期的拉动内需作用更为重要:随着林木的生长,林地不断升值,尤其是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林业要素市场的逐步建立,林业生产周期相对缩短,林地、林木抵押贷款成为可能。林地、林木可以提前转化成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农牧民的需求水平提高后,拉动内需的作用尤其巨大。 (来源:广州日报)(责任编辑:陈天晗)
内蒙古通辽补贴造林 首次“先拨钱后栽树”(图)-搜狐新闻 内蒙古万里大造林董事长被刑拘(图) 呼和浩特-通辽始发502次列车因大雪已被困17小时-搜狐新闻 内蒙古万里大造林公司内幕 内蒙古万里大造林公司内幕 “妈妈评审团”召开首次评审会(图)-搜狐新闻 网帖曝内蒙古一县城公安局长配130万元豪车(图)-搜狐新闻 内蒙古20岁少女死在戒毒所续 有望近日尸检(图)-搜狐新闻 内蒙古耗资50亿建豪华新城 无人居住变空城(图)-搜狐新闻 京藏高速堵到内蒙古集宁 一小时仅前行百米(图)-搜狐新闻 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发展纪实 -- 通辽 通辽新闻 科尔沁 大青沟 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发展纪实 -- 通辽 通辽新闻 科尔沁 大青沟 美国5年来首次处决女囚 数千人求免其一死(图)-搜狐新闻 加大造林补贴力度 确保森林资源增长目标实现 加大造林补贴力度 确保森林资源增长目标实现 首次捕捉反物质 微量破坏力超过氢弹(组图)-搜狐新闻 内蒙古一重刑犯莫名死亡 警方称其如厕时曾摔伤-搜狐新闻 专家:内蒙古今春沙尘天气异常偏多可能性不大-搜狐新闻 内蒙古嘎查:沙化使草场无草可食 骆驼比马瘦小-搜狐新闻 内蒙古经济增长连续8年全国第1:不求速度求转变-搜狐新闻 内蒙古“厅官”经济审计查出违规金额43.4亿-搜狐新闻 广东女大学生街头被“拍肩” 数日后现身内蒙古-搜狐新闻 内蒙古包头出现不明飞行物 致三个进港航班延误-搜狐新闻 内蒙古现附子弹限拆通知 称子弹为拒拆“赠礼”-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