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57:33

2007年03月08日09:27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 宾:俞吾金(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新闻背景:朱德庸的漫画曾经如此描述:“你可以不上学,你可以不上网,你可以不上当,你就是不能不上班。”然而,近年来一批批形态各异的“不上班族”如雨后春笋纷纷冒了出来:有靠父母供养的“啃老族”,靠房屋租金生活的“啃屋族”,找临时工作上一年班放半年假的“飞特族”,年富力强的时候急流勇退的“隐退族”……
当越来越多处于劳动年龄段的年轻人追求不上班的“自由生活”时,这不得不引发人们重新审视工作的意义:人们究竟为什么而工作?
主持人:相比过去,如今法定的假期只增不减,可年轻人对工作的厌恶感却与日俱增,各种调侃职场生涯的笑话、视频和漫画充斥网络。如此看来,每逢节后爆发“假期综合征”,也不仅仅是一时无法调整状态那么简单。
俞吾金:一个正在高速发展中的社会,竞争压力大,工作节奏快,再多的假期都难以完全满足上班族们减压的渴求,所以经过长假之后,平日压抑的娱乐休闲需求高度反弹,以至于一时难以收回,这也是正常的。但是,对职场的调侃和逆反情绪增长,并不足以证明,工作的吸引力已经普遍下降。有人厌恶工作,同时也会有人向往工作,期盼与更多的人接触。目前的种种现象可能只是因为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当代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对现实生活的追求也变得更多样化了。
过去,个人在工作上并没有太大的选择空间,而现在职业岗位的资源分配,遵循买卖双方自由选择的市场规律,所以个人对职业寄托的理想,必然会考虑得更加具体而深入。其次,这一代的青年可能更希望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逻辑。他们并不觉得,大多数人都以工作为主业,就意味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也应该以事业为主。即使面对某种普遍存在的生活规律,年轻人也会再扪心自问一下,究竟具体到“我”的头上,这件事又意义何在。可以说,主客观的诸多条件,都造成了年轻人对工作产生了日益强烈的价值追寻,而不是盲目地为工作而工作。这体现出新时代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一种进步。但是,如果追寻的结果就是不上班的“自由生活”,这个答案不是进步,我不能认同。
主持人:人们为什么而工作,您的答案又是什么?
俞吾金:工作的意义,可以简单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理解为谋生的手段,二是因为喜欢而把它看作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谋生手段,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这个阶段个体基本的物质生活尚不能满足,也谈不上更高层次的意义追寻。有余力思考和选择自由生活的年轻人,大多是不工作或将来不工作照样可能衣食无忧的一群人。所以在这里我们讨论工作的意义,主要应该集中在后一个层次,即自由自觉的劳动究竟为了什么。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一位老太太反驳干劲十足的小伙子,人生如此忙忙碌碌,最终不过是更迅速地“奔向死亡”,由此表达出一种懒惰养生的人生理想:说到底,工作还是为了更幸福的生活,如果心目中的幸福已经得到满足,那么不工作又何妨?我并不否定这样的人生理想。追求幸福感无可指摘,甚至窥破功名利禄,看起来颇具精神境界,但我还是要说,从道德层面看,这实在是一种比较消极自私的人生观。因为人生在世,除了享受,还有责任;除了索取,还有付出。我们不能只为自己的幸福而活,至少也要为后代的幸福、为社会的繁荣创造点财富。时至今日,虽然个体已基本摆脱了为集体献身的思想束缚,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就可以理直气壮地逃避作为地球村居民应有的责任。现代社会是追求个体解放的开明社会,但同时也是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公民社会。工作不光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意义,更是人类继续前进的动力,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紧紧相连。如果人人都怀抱着无所事事的人生理念,那人类的生活还能继续下去吗?
当然,在不违法乱纪的前提下,个体的人生选择仍然应该得到尊重,但至少还要意识到,正值壮年又有余力的情况下,却安逸地享受人生,其实是在单方面消耗他人的劳动成果,并不理所应当。
主持人:这毕竟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各种相反的嗜好和倾向都有可能并存,指望大家对工作、对人生有基本一致的价值判断,会不会有些强人所难?
俞吾金:每个人对人生价值的判断都不可能完全一致,现代社会也为各种多元的人生观提供了选择的可能,但有些底线原则其实不用我们多嘴也客观存在着。年轻人主动选择不上班,大多是在物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有朝一日,坐吃山空,生活本身还是会修正他们的行为的。我们过去太过忽略个体价值,所以个人的幸福感在今天得到了高度关注,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回归。欧洲社会在启蒙阶段,也诞生过浪漫主义思潮,提倡放慢节奏、回归田园,崇尚古朴自然的人生。然而历史和生活的进程并不以某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妨把当下年轻人浪漫主义式的怀旧感,当作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情感平衡。
记得马克思17岁时在一篇择业考虑的文章里写道:如果一个人仅仅为自己的幸福而活着,他的欢乐是自私的。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为人类而思考、为人类而工作。后人在他的骨灰面前,才会流下高尚的眼泪。在我看来,这种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应该成为新时代年轻人的主流价值。即使做不到,至少在精神层面也应当竭力促使大家意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不仅是为了创造个人幸福,也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为了全人类的幸福。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