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自己,何必诬人清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15:14
宣传自己,何必诬人清白
──致南充日报社社长和总编辑的公开信 南充日报社尊敬的社长先生、总编辑先生: 据贵报记者李向雨报道, 4月23日晚7时,有着“巴蜀鬼才”之称的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剧作家、杂文家魏明伦,来南充参加“风生水起话香江”文化讲坛,称“易中天该来南充三鞠躬”,相关报道全文如下: 说起易中天,魏明伦说,自己与易中天是好朋友,但是“易中天凭借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品三国》一炮走红,借用陈寿思想却不指明其所讲出自何处,甚至连作者之名都不提,致使现在许多年轻人说起三国只知道易中天而不知道有陈寿,真正的大师就这样被‘淹没’了,南充也这样被‘淹没’。易中天不但该主动来南充,更应该到万卷楼向陈寿的雕像三鞠躬‘谢罪’。” 上述报道中,魏明伦先生所谓“借用陈寿思想却不指明其所讲出自何处,甚至连作者之名都不提”,纯属不实之词。事实是:第一,我在《品三国》的开场白,就专门讲到了陈寿的《三国志》。不但讲了陈寿,还讲了裴松之。全文如下: 首先还是要弄清楚“历史形象”,这就要读正史,比如《三国志》。《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陈寿是四川南充人,他在西晋统一后五年(公元285年)就完成了《三国志》,时间隔得不久,治学态度又严谨,比较靠得住。不过,正因为陈寿治学态度严谨,许多当时的材料都弃而不用,《三国志》就比较简略。于是又有裴松之的注。裴松之是山西闻喜县人,生活在南朝刘宋时代。他作注的时候,距离陈寿完成《三国志》大约130年。裴注的特点,是补充了大量材料,包括陈寿舍弃的和陈寿没见到的,并加以辨析。无法考证和辨析的就存而不论。可见裴松之的治学态度也是很严谨的,所以裴注也比较靠得住。所谓“正说”,依据就是这两个:陈寿的“志”,裴松之的“注”。其他的史书,当然也可以参考,但如果发生冲突,那就还是“先入为主”,以“寿志裴注”为据的好。 请问,这是“连作者之名都不提”吗?第二,在《品三国》中,但凡引用《三国志》和裴注文字,都一一注明(央视节目则用字幕标明)。比如开场白讲周瑜的气量很大,就注明是根据《三国志》的评价“性度恢廓”;讲周瑜的“帅”,也注明是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长壮有姿貌”和“吴中皆呼为周郎”。再比如,讲曹操也曾有过“锦囊妙计”,便马上注明“这事记载在《三国志·张辽传》里,时间则是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讲曹操夺走关羽看上的女人,则注明根据《三国志·关羽传》裴松之注引《蜀记》和《华阳国志》。电脑搜索结果表明,开场白提到《三国志》,共14处;《真假曹操》一集则有9处,比如曹操杀吕伯奢一事“《三国志》没有记载”,任命痛骂他的陈琳为司空军谋祭酒“记载在《三国志·陈琳传》正文”等等。这样的体例,贯彻始终,白纸黑字,人人可查。请问,这是“借用陈寿思想却不指明其所讲出自何处”吗?据此,魏明伦先生上述言论,已涉嫌诽谤。但据《天府早报》记者段祯报道,魏明伦先生昨日(4月14日)表示:“在讲座时媒体可能进行了一些断章取义,曲解了我的意思。”这样说来,责任就在贵报了。贵报要宣传南充,宣传陈寿,宣传《三国志》,可以理解,也应该支持,可惜不能用这种手段,更不能诬人清白。当然,前提是弄清事实,即究竟是魏明伦先生“信口开河”,还是贵报“断章取义”。这事已关系到贵我双方名誉,因此恳请贵报公开地、明确地给个说法,以正视听,以明真相!此致敬礼                                                  易中天                                                               2010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