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批评转换成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37:01
作者:王明珠 | 发布人:管理员 更新时间: 2008-03-20 | 点击数: 2411
',1)">
如何将批评转换成建议?
批评是家长、老师常用的教育手段。然而,家长和老师们也一定有这样的感受:批评的效果很难如意。孩子对于批评的反应,有的是变本加厉,你越批评,我越逆反,一定要做得更过分,让家长、老师很恨难平,点燃暴力冲突;有的是无所适从,做事情的效果越来越差,自信心低落,进取心丧失。
当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都是良药苦口,“为了孩子好。”在激烈的批评之后,是一个良好的愿望。父母期望孩子能抛弃掉一些在父母看来对于孩子的成长,生活都有很大不利的知识、行为、习惯、品格等等。父母对孩子批评的依据来源于自己在人生磨难中收获的心得。父母期望通过批评孩子,使孩子能避免再次承受那些磨难,更顺利地成长起来。这样一个良好的愿望,却因为批评的行为收获那么不好的结果,这应该不是父母的期望。
批评这一方法的最大问题在于,它通常用一种负面的概括性的判断来否定被批评的那个人的行为,乃至于人格。比如:你那么做没用;你真笨;你就是不知道干净;你什么都学不会;你就是拖沓;你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对于被批评的孩子来说,他该怎么样回应这样的批评呢?就在两个极端上,要么是同意——我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我的确是这样的。在孩子的内心,就接受了这样的自我定义,建立起这样的自我形象,他的自信,自尊,自爱,也就在同意中被消磨。在行为上,孩子就会消极、低落。要么就是反对——你不对,你冤枉了我,你说的错了,你根本就不理解我,不知道我的内心。在孩子的内心,就把批评中包含的一些对他有价值的东西一起拒绝了,甚至于,孩子会因此封闭自己的内心,拒绝再去听爸爸妈妈说什么,也拒绝再去和爸爸妈妈交流什么。孩子在自己和爸爸妈妈之间垒砌起一道心墙。在行为上,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就是对抗,叛逆,疏离,隔阂。还有一个更不好的可能,就是孩子在两个极端上徘徊,陷入到自我的强烈矛盾之中。
那么,父母怎么样做,才能将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教训中获得的知识传递给孩子,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呢?方法就是,将自己对孩子的批评转换成给孩子的建议。下面几个步骤能给父母一些帮助,从批评的父母成长为建议的父母。
选择一个你批评孩子,却没有得到满意效果的情景。仔细回想当时的情景。
第一步,仔细回想,当时孩子有什么样的行为?用描述性的语言记录下来。不要有任何的好或者坏的判断。自己当时是怎么样批评孩子的?孩子是怎么样回应的?在孩子的行为和回应之后,有哪些积极的、对他自己有价值的东西?
第二步,仔细看看自己对孩子的批评,仔细想一想,如果孩子不再有被批评的行为、习惯、品格之后,他会养成自己期望的什么样的新行为、新习惯、新品格。这些新行为、新习惯、新品格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他期望的价值?用积极的正面的语言写出来。这些就是你想给孩子提出的建议。
第三步,将自己期望孩子抛弃的行为、习惯、品格和它们的危害列出来,仔细回想,自己是怎么样从人生经验和教训中学习到这些知识的?
第四步,将用积极的正面的语言写出来的你给孩子建议的新行为、新习惯、新品格和它们可能带给孩子的价值列出来,仔细回想,自己是怎么样从人生经验和教训中学习到这些知识的?反思一下,自己有这样的行为、习惯和品格吗?如果有,自己是怎么样学习到的?如果没有,自己怎么样可以学习到?
第五步,在认同孩子的积极意愿的基础上,给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直接给出建议的方式;讲自我经历的方式;提出疑问,激发孩子自我思考的方式都是可以用的。在提出疑问时,多用“怎么样。。。。。”“如何。。。。。”这样的问句,避免“为什么。。。。。”“怎么能。。。。。:等有强烈质疑口吻的问句。
至少选择5个类似的情景,重复上面的过程,多次练习。
这个过程的第一个步骤中,可能会有个阻力,需要预先做转换。这个阻力是父母内心的自我愿望。在父母对孩子的批评中,常常会将自我的心愿加给孩子,父母所批评的孩子的行为,在父母的内心,往往被看作是实现自我愿望的威胁,因此,在对孩子的批评中,通常会伴生着愤怒和恐惧等等强烈的情绪。如果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愿望拿回来,让孩子自身的愿望表达出来,也就不可能愿意将批评转换为建议。因为批评是从自我出发,用自我标准对其他人做的否定,而建议是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为他的自我实现所提出的参考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