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惊天谜案:康熙传位皇嫡孙弘皙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8:31:21
疑问之一:胤稹为什么要伪造遗诏?

胤稹自称是康熙生前钦定继位人,最富权威性的证据是康熙帝传位遗诏。但这份遗诏在当时宣读时,就引起一些大臣的怀疑。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雍正让鸿胪寺官员来宣读先皇遗诏。但鸿胪寺官员只宣读了满文本遗诏,御使汤保等人对此十分敏感,站出来参奏宣讲遗诏的鸿胪寺官员,指责他们不公布汉文本。雍正对此特地作了说明,但所讲理由难以令人信服。后经考证,汉文本遗诏原件确系伪造。

疑问之二:隆科多为何招至杀身之祸?

康熙晚年,隆科多身居要职,掌管京师卫戍大权。雍正说:“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入见,面谕御旨,以大统付朕,是大臣之内,承旨者唯隆科多一人。”康熙死后,隆科多备受雍正异宠,成为政治暴发户。胤稹登基,命他与大学士马齐等为总理事务大臣,袭一等公爵,又下令称他为“舅舅”。十二月,授予吏部尚书,仍兼步军统领。雍正二年六月,兼领理藩院事,还任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大清会典》总裁官,得赐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和鞍马紫辔。雍正三年起,命运急转直下,转眼间革职、削爵乃至丧命。雍正说:“朕御极之初,隆科多、年羹尧皆寄以心腹,毫无猜防。孰知朕视为一德,彼竟有二心,招权纳贿,擅作威福,欺罔悖负。朕岂能姑息养奸耶?”雍正五年闰三月,宗人府吿发隆科多私藏《玉牒》缮本,列四十一款罪,禁锢后死于六年六月。

疑问之三:胤稹为何连续关闭京城九门六天之久?

康熙帝死去当晚,胤稹命人将遗体装在銮舆内,像日常出行一样扶回乾清宫,紧接着,关闭京城九门达六天之久,命令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当时朝鲜政府认为,此系秘不发丧,其中大有文章。

疑问之四:胤稹为何急乎乎收缴康熙帝留下的御批,并篡改、销毁大量文献档案?

雍正掌权后头等大事,便是收缴先皇留下的御旨和朱批。他措辞严厉地说:“若抄写留存,隐匿焚毁,日后发觉断不宽宥,定行从重治罪。”特别是对大将军王十四阿哥,在康熙去世第二天,胤稹命令十四阿哥当月二十四日前必须赶到。与此同时,将英勇善战的延信,由公爵晋升为贝子,命令他火速赶到甘州(今甘肃张掖)。延信走后不久,又追发一道秘谕说:“抵达后,将大将军王所有奏折、朱批谕旨,全部收缴封固后奏送。如果将军要亲自带来,你从速开列缘由,在伊家信带至京城前秘奏。你若手软疏怠,检阅奏文后并不全部交来,朕就生你的气了!若在路上遇见大将军,勿将此谕稍有泄露。”他对此举解释道:“皇父诸旨今若不收,不肖之徒有皇父谕旨,妄行指称,为生事证据,有关皇父之至治,其一概封进。”大将军王十四阿哥手里会有什么呢?从其见雍正的态度分析,康熙对十四阿哥必有所交待,十四阿哥对康熙选定的继位人应该知情。

综合起来分析,康熙之死应该存在问题,而非正常死亡。究竟真相如何?在《红楼梦》中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清史对雍正给康熙进了一碗人参汤一说,有反驳意见:康熙帝很重视自己能够善终,且警惕性很高,还明确表示不喜欢喝人参汤。他对南方人吃人参不以为然,曾明确表示人参进补对北方人是不适合的。大学士李光地生疥疮,康熙五十年九月上奏,请求康熙批准他再用一些日子坐汤——洗海水浴。颇懂医术的康熙在奏折中批道:“坐汤好,需日子多些才是。尔汉人最喜吃人参,人参害人处就死难觉。”江宁织造曹寅病重,由苏州织造李煦于康熙五十一年七月十八日上奏,代请康熙帝赐药。康熙在奏折中批道:“南方庸医每每用补剂,而伤人者不计其数,须要小心,曹寅元(原)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他死前四年还说过:“南人最好服药服参,北人与参不合。朕从前从不轻用药,恐与病不投,无益有损。”康熙不肯用人参滋补,这对暗中十分关注皇父一言一行的胤稹来说,应该深知。胤稹在康熙不想喝的人参汤中下毒,硬是灌他,这在戒备森严的禁宫中,怕是很难做到。

不过,上述说法只是正常情况下。岂不知“有病乱投医”及“医不自治”说?在《红楼梦》“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一回,作为康熙嫡孙的著述人弘皙用幻笔对康熙死亡原因进行了隐述。书中借写“秦可卿”之病夹写了康熙因病先“吃了半盏燕窝汤”。结合史传“重感冒”及不吃人参汤说,燕窝汤属凉性滋补品,对症。随后,请了多个太医,特对是否“喜脉”进行诊断,却是不能确定。按说,真正喜脉很好诊断,何须多人诊断竟不能定论?这里便涉及隐情:康熙帝病情如何。所谓喜脉不喜脉,是隐对康熙生死而言。若诊定为喜脉,说明康熙很快就不行了,马上就会有新皇继位之喜;不是喜脉的话,就是康熙帝身体无大碍。

最后,请来了“学问最渊博,更兼医理极深,且能断人生死”的张友士。这人竟是“进京给他儿子来捐官”的,可见来路并非正道。见这“张太医”珍过脉后说:“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虚而无神。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需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必然肋下疼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据我看这脉息,应该有这些症候才对。或以这个脉为喜脉,则小弟不敢从其教也。”

著述人弘皙精通医术,此双手之脉,是否说明夹写男女二人的两种病情呢?因书中之秦可卿隐指多人,其中也隐指一女性。看这张太医所述之症,应该是由气而生。书中前回正是隐述弘皙与胤稹到朝堂中引起众皇子“闹学堂”,有人将此事吿知了康熙。康熙岂能不怒?张太医所下结论,明确不是“喜脉”,说明康熙之病并无大碍。然再看这“张有事”所开“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就可见是真的“有事”了。

药方:人参、白术、云苓、熟地、归身、白芍、川芎、黄芪、香附米、醋柴胡、怀山药、真阿胶、延胡索、炙甘草、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此方“高明得很”,“与性命终久有妨无妨”呢?先生答曰:“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最后,书中特别交待:“从来大夫不像他说的这么痛快,想必用的药也不错”。“他那方子上有人参,就用前日卖的那一斤好的罢”。“不知秦氏服了此药病势如何”,接着便是秦可卿突然死亡。

对应此张太医“脉案”,在“胡庸医乱用虎狼药”处,又借写晴雯“外感内滞”,称“近日时气不好,竟算是个小伤寒,幸亏是小姐素日饮食有限,风寒也不大,不过是气血原弱,偶然沾带了些,吃两剂药疏散疏散就好了”。看这大夫看完后却说:“方才不是小姐,是位爷不成?那屋子竟是绣房一样,又是放下幔子来的,如何是位爷呢?”隐然对应前文这是给康熙看病,又交待这胡庸医也非太医,与张友士一案遥相呼应。

再一处涉及“药案”是在“慧紫鹃情辞试忙玉”处。宝玉笑道:所谓“病笃乱投医”。又点“偶值雪雁从王夫人房中取了人参来”。又特写吃“燕窝”,称“这要天天吃惯了,吃上三二年就好了”。说明这燕窝对康熙病愈有利,再坚持二三年都没问题。

随后便借“黛玉回苏州原籍”为由,听得宝玉如头顶上响一焦雷,“两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给他个枕头,他便睡下;扶他起来,他便坐着;倒了茶,他便吃茶”。如此症候,应是在映射康熙临终之前,得知选定的继承人弘皙不在身边,急火攻心所致。书中写太医前来,王夫人、薛疑妈等人暂避,只留贾母坐在宝玉身旁。这便说明这个所谓宝玉隐指康熙。太医分析病情:“痰迷有别。有气血亏柔,饮食不能熔化痰迷者;有怒恼中痰裹而迷者;有急痛壅塞者。此亦痰迷之症,系急痛所致,不过一时壅蔽,较诸痰迷似轻。“贾母再问”果真不妨“才放心,并戏称”若耽误了,我打发人去拆了太医院大堂”。更说明这宝玉为康熙,这贾母便是康熙后宫之主。也说明正常情况下康熙这病尚不可能要命。  究竟康熙帝因何而死的呢?看来这一问题与人参大有干系。著述人言称“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用史笔而写,但因“魂托凤姐”和“贾家后事”二件,命芹溪删去。解读批语便隐含更多历史真情。“事虽未露”却也对真情有明确提示。这里所谓“删”,是因康熙之死用史笔隐写,为了给不肖者留点面子,将具体行为删而未记。

书中用另一种隐笔,大体记述了康熙之死。首先是“秦氏”因病所用药方中,人参是第一位药料,并且早就准备下一斤好人参。而秦氏竟突然死亡。再就是“贾瑞”要命心切,无药不吃,竟吃起了“独参汤”。最后是“代儒”料理丧事,各处去报丧,三日起经,七日发引,寄灵柩于铁槛寺。由此便可说明,康熙帝先只是“偶感风寒”,后来因有人欲使其早早离世,在药上作了文章。不但未能治愈,反而逐渐加重,最后病逝。具体到是谁这样大逆不道,既然雍正帝意外继承了皇位,当然脱不了干系。不过,从解读来看,因著述人弘皙不愿提及,再追究细节也无大益。(待续)五、胤稹夺嫡
既然说康熙已经秘密立储,选定了皇嫡孙弘皙为皇位继承人,为什么会出现胤稹继位这一事实呢?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老皇帝康熙为大清江山精心培育的继位人,在康熙临终之时,却不在身边,无法按自己的意愿实施传位。
按清史记载,康熙临终,召众皇子进见,都说明四阿哥进见了康熙。还有物证一说:康熙将先皇顺治帝所带念珠亲授胤稹。据载,肖夷记载,康熙帝弥留之际,“以所带念珠授雍亲王”。朝鲜史书也对此有记载,迎接大清国吿讣使官员金演,听翻译讲,康熙临死前,解脱头项所带念珠与胤稹,讲:“此乃顺治皇帝临终赠朕之物,今我赠尔,有意存焉,尔其知之。”有人将这传念珠理解为传江山,其实不然。试思,皇帝临终,最关键便是传大位。而传大位,就应该宣读传位诏书。康熙晚年用毕生心血培养继承人,到了此时应是传位诏书用武之地,为何不宣诏请新皇继位,反要现摘什么念珠呢?原因只有一个,选定的继位人不在现场。老皇帝无奈之举,嘱托皇四子雍亲王胤稹代为传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前面讲过,弘皙在胤礽被废储太子后,便在胤稹处视养。作为“继父”身份的胤稹,当然看得出康熙选定了弘皙为接班人。面对皇权,谁不动心呢?于是,在最关键的时候,这继父身份的雍亲王胤稹,派弘皙去东北老家先皇陵祭祖。回来后,胤稹已经登上皇位。这便是雍正继位却没有传位诏书的原由。
再看诸位皇子的表现,便更说明大家心中都有一杆秤,人人都以为新皇不应是四阿哥胤稹。清史记载,作为大将军王的十四弟,在回京奔丧路上即扬言:“如今我之兄为皇帝,指望我叩头耶?我回京不过一觐梓宫,得见太后,我之事即毕矣!”抵京后径自“行文礼部”,故意问如何晋见新皇的礼仪,及见雍正之时,又“远跪不前”,表示不能承认雍正继承大统的事实。还对左右亲信说:“不料事情竟至如此,我辈生不如死。”据雍正日后忆述,九阿哥得知四阿哥继承皇位,即“突至朕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理,其意大不可测,若非朕镇定隐忍,必至激成事端”。八阿哥亦于深夜时与三阿哥私去庭院,秘语多时,急筹对策。十七阿哥当晚在大内皇宫值班,得悉父亲康熙去世,立即奔往畅春园,行至两直门大街时,恰与警跸御道的步军统领隆科多相遇,隆科多吿诉他四阿哥已经登大位,只见胤礼“神色乖张,有类疯狂”,掉转马头回自己邸第,并不到宫门迎驾伺候。
由这些皇子们对雍正登位的态度,便可见诸王对康熙选定弘皙为继位人应该都有所认知。不然的话,诸皇子不可能在根本不知细情的时候,对胤稹继位便表现出惊异之态。因此说,康熙帝临终之时,因弘皙不在京城,只好将传位弘皙的大计托付给四阿哥胤稹。只不过平时一副“富贵闲人”姿态的修行者,见到皇位便爱不释手了。
上述情节,在《红楼梦》“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写道:宝玉……随警幻来至后面,但见珠帘绣幕,画栋雕檐,说不尽那光摇朱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作宫;更见仙花馥郁,异草芬芳——真好个所在!又听警幻笑道:“你们快出来迎接贵客。”一语未了,只见房中又走出几个仙子来,皆是荷袂蹁跹,羽衣飘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一见了宝玉,都怨谤警幻道:“我们不知系何贵客,忙地接了出来。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文中所谓“绛珠生魂”,隐指弘皙;宝玉隐指胤稹;大失所望的众仙子隐指诸皇子。
书中为了说明康熙死时弘皙不在京城,特在“秦可卿死封龙禁尉”文章开头,先记述“黛玉往扬州去后”,而后便写隐指多人的“秦可卿”死。又在“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回中,先写秦可卿之父“秦业”,因儿子“秦钟”气的“老病发作,三五日的光景呜呼死了”。说明康熙帝已死。然后,交待“黛玉回来”,见面时“彼此悲喜交接,未免又大哭一阵,后又致喜庆之词”。这便说明康熙死后雍正继承了皇位,弘皙方自外地赶回来。悲的是康熙驾崩,喜的是新君继位。书中还特写一笔:“宝玉只问得黛玉‘平安’二字,余者也就不在意了。”说明什么呢?应该是雍正帝关心弘皙对皇位被夺的反应。弘皙临行前康熙尚无大碍,回来时便换了天地,心中自然明白宫中究竟发生了什么。雍正急于了解其态度,是想当然的。
对应康熙将顺治死前传下的念珠交雍正一说,写“宝玉又将北静王所赠鹡鴒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具体到雍正帝交此念珠给弘皙怎样表白就不得而知了。书中写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只能说明雍正都已经继位了,这“继父”刚成为“皇父”,怎么好再让位呢?
最后,著述人幻笔写秦钟夭逝,实际是映射弘皙继位之事中途破灭:秦钟(康熙遗诏幻身)微开双目,见宝玉(弘皙幻身)在侧,乃勉强叹道:“怎么不肯早来?再迟一步,也不能见了。”宝玉忙携手垂泪道:“有什么话,留下两句。”秦钟道:“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说毕,长叹一声,萧然长逝了。
著书人在此特批“谁不悔迟”?“全是悔迟之恨”。又有“迟则变”、“挑庶挑正误了事”等说。可见,正是因为康熙临终时弘皙不在身边,无法传位。弘皙回来时,大位已经被胤稹继承,康熙对其“情钟”随之而亡。
雍正继位之后,因康熙帝根本没有培养其治理国家,仅凭聪明是拿不出治国良策的。在《红楼梦》中用探春持家记述雍正初登大宝朝局,诸王公大臣“欺幼主刁奴蓄险心”,给雍正摆难题。探春作为雍正替身,本是未出阁女儿,怎可当此大家呢?说明雍正继位并非正统。李纨应是胤祥替身;宝钗便是弘皙替身。
书中先写“时届孟夏”,说明是在雍正初年夏天。李纨与探春在议事厅议事,众执事媳妇来往回话,络绎不绝。众人先听见李纨独办,各个心中暗算,以为李纨素日原是个厚道多恩无罚的,自然比凤姐好搪塞。便添了一个探春,也都想着不过是个未出闺阁的年轻小姐,且素日也最平和恬淡,因此都不在意,比凤姐前儿更懈怠了许多。
书中写雍正治理国家尚缺乏经验。讲述执事媳妇们要看新主的笑话儿,与雍正继位之初的朝局相吻合。后来写“宝姑娘如今在厅上一处吃,叫他们把饭送了这里来”,说明弘皙先时也因大位被占,“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后来“亲姨娘”(弘皙继母李氏与雍正齐妃李氏为亲姊妹)再三嘱托,才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小惠全大体”。
再见宝钗进入“议事厅”后,众执事媳妇便规矩多了。题为探春“兴利除宿弊”,内容却是宝钗“去小就大”,出谋划策。并通过讲解,使得“三四代的老妈妈”们欢声鼎沸,表示“我们再不体上情,天地也不容了”。由此可见,弘皙为了稳定大局,高风亮节,不仅自己不计较皇位被抢,还劝说诸王大臣以国事为重。
雍正帝得到先皇培养治国大才弘皙辅佐,在执政的十三年中,励精图治,推行新政,为民族兴盛起到关键作用。史学家认为,1840年来五百年明清史上有十四件大事,雍正朝就占三件,一是实行摊丁入亩;二是创立军机处;三是驱逐天主教。所有这些,应该与康熙选定的继承人弘皙密不可分。当然,雍正与弘皙相互是知己知彼的。从解读《红楼梦》真故事来讲,二人虽为君臣,情同父子,实为知己。雍正后期因身体欠佳,已经有让位于弘皙的念头,被弘皙劝阻。至于后来怎么成了乾隆帝,其中真相“石破天惊”,自有鲜为人知的秘密等待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