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事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13:57
共2页 [1][2]

我们每天都要和人打交道,领导、同事、朋友、亲人……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孩子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会反感?为什么会受到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伤害?为什么费尽心机和领导、同事搞好关系,总是好心不得好报?……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子曰:过犹不及(图1)。在现代生活中,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
做事的分寸
我们常问自己,这件事情该不该做,这件事情是好是坏。其实对一件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还要看你什么时间去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孔子不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地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做事情是有尺度的。
(图2)以德抱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不管别人怎么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这样的人格孔子是赞赏的。但是,孔子紧接着反问他的学生,曰:“何以报德?”一个人以德报怨了,那他用什么去报答别人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你好,你又该怎么做呢?孔子马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叫作“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当然不提倡以怨报怨,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以一种仇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无休无止的恶性循环,我们付出的不只是自己的代价,还有子孙的幸福。但是“以德抱怨”同样不可取。你搭上了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用不值得的那种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在两者之间,其实还有第三种态度:如果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就用你的正直、率直、耿介和磊落的人格,坦然地面对这一切;用你的恩德、慈悲回愦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
这个道理乍一听,好像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其实孔子也是有原则的,他不提倡“以德抱怨”,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抱怨。在这里孔子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孔子的这种态度可以举一反三,推及到我们生活的很多很多事情中——这就是,人生有限,生命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和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今天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但是在我们关注环保的时候,却没有关注心灵环境的荒芜和我们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今天物质繁荣了,但是心灵的生态未必随之变得欣欣向荣;物质的繁荣不意味着仇恨、报复甚至高科技犯罪的停止,甚至会愈演愈烈。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避免心灵资源浪费呢?就是面对一件事情,迅速地作出判断,选择自己最有价值的方式。

学生宰我问老师:“仁者,虽告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图3)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图4)
孔子并没有拘泥地说仁者在井里你就一定要跟着下去,而且他很不解,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君子也许不能避免很多的伤害,他可以被人欺骗,但他不能被自己欺骗,不能被自己一时智力上的糊涂,在一种冲动之下做出对于人生没有效率的傻事。这是孔子所不耻的。
孔子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要把握尺度。
与人的分寸
工作中,每一个下属面对领导肯定是忠诚敬爱的;每个人对朋友都是将心比心,甚至是可以两肋插刀;对亲人更是倾其所有。但要不要讲究分寸呢?
孔子的学生子游将与老师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归结为一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跟领导的关系过于密集,离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与朋友过从甚密,离彼此疏远也就不远了。这样的哲学关系在《论语》中无所不在。
有一个寓言,叫“豪猪的哲学”。讲的是一群豪猪挤在一起过冬,它们有一个困惑——不知道大家在一起以什么样的距离为最好:离得稍微远一点,互相借不着热气;离得近一点,身上的刺就扎着对方了,赶紧又离开点儿。可是觉得太冷还想借助别人的温暖,就再往一块儿凑,凑着凑着又扎着了,然后再拉远。多少次磨合以后豪猪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距离: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能够保持群体的温暖。
保持距离 掌握分寸
现在,人与人之间情感似乎越来越淡漠了,障碍越来越多了。大杂院里已很少有一家包饺子给全院家家送的情形;楼内几户人家住一个单元好多年,互相没说过话。这时候,大家就把自己的情感更多地寄托在几个要好的朋友身上,对好朋友要求的就多了,认为彼此应该来往更密些,连两口子打架都应该告诉你,你可以给他们去调停啊。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应该想想子由的话,太密集就是疏远的开始。豪猪的刺必然要伤及他人。
子贡问老师“什么叫好朋友啊?”孔子告诉他:“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看到朋友有不对的事,就好好地忠告他,他不听你的就算了,别再说了,再说就会自取其辱。作好朋友也有度。

父母和子女之间,丈夫与妻子之间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了呢?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恋人、母子、父女这些最亲近的人之间。夫妻或恋人之间常会有人这样说,你看看,我为爱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为这个家,今天怎么怎么样了,所以你应该对我如何如何。父母对孩子经常说,你看看,自从生了你,我工作也不好了,人也变丑了,就是为了你,我做了这么多牺牲,你为什么不好好地念书呢(图5)。所有这些都是“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对他人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一位英国心理学女博士写了一本关于父母的书,开头说了非常好的一段话。她说:“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所有的爱大家都想最后聚在一起。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她说:“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地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你就越成功。”
所以,我们要明白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该保有。无论父母对孩子,还是多年的夫妻,一旦没有了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就会到了《论语》警告的过从甚密的阶段,密切得彼此都已经不独立了,就潜藏着隐患,就离疏远甚至离崩溃不远了。
真正的爱是从一开始就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所说的,人间最好的境界,叫作“花未全开月未圆”。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你内心就有所期待。与领导、同事、朋友、亲人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工作的分寸
与人的关系适度为好,对待工作是不是应该越热情越好呢?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这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在其位当谋其政。你在什么岗位上,要做好本职。但你不要越过你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