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简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09:02

李开复简历

http://www.kaifulee.com/FAQ-Index.htm,

在加盟Google之前,李开复博士任微软公司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副总裁,负责研发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服务使得人机界面更加简便和自然。该部门负责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包括语音、自然语言、全新的搜索和在线服务等技术。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的使命就是要让所有这些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微软的客户。

李开复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及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他的带领下,微软中国研究院以新一代多媒体、新一代用户界面和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主要方向开展基础研究。

加盟微软公司前,李开复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总裁。此前他还曾在苹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该公司的多媒体部门。博士在Cosmo任职期间,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方面的研发工作。在此之前,他曾担任SGI公司网络产品部门的副总裁和总经理,负责多个产品系列的发展方向和公司网络产品策略的制定。李开复在苹果公司任职六年中的最后一个职务是其交互式多媒体部门的副总裁,他们后来开发出QuickTime,QuickDraw 3D,QuickTime VR,PlainTalk等产品。

在加入苹果公司之前,李开复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并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1988年,《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在校期间,李开复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因为1988年击败了人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博士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李开复同时还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院士。


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导语:

李开复博士现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首任院长。在学术领域,他是攻坚挫锐的科研天才;在管理层面,他又是运筹帷幄的领军人物。作为一位天资卓越的华裔学者,他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同时,李开复博士极为关注中国教育,先后给中国学生写了三封饱含关切之情的来信,在国内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他还为中国学生开通了"开复学生网(www.kaifulee.com)".近日,李开复博士又撰写了"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信",通过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大学生》杂志、《文汇读书周报》等媒体刊登。

  今年5月23日,比尔。盖茨先生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支持和敦促美国政府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国待遇。文中,他特别谈到了在清华大学与中国大学生那次对话的愉快经历以及因此而留下的深刻印象。

  这篇文章令我不禁想到,在中国的这两年来,我工作中最大的享受也是到国内各高校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这些访问和交流使得我有机会与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就他们所关心的事业、前途等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中国学生的聪明、好学和上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与这些青年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问题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那些已经获得国外大学奖学金的学生,大都希望我谈一谈应该如何度过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涯;那些决定留在国内发展的学生,非常关心如何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并以最快的速度在科研和学业方面取得成功;还有那些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则希望我能讲给他们一些学习、做人的经验之谈。最近,更有一些学生关心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希望了解美国的大学生是如何创业和致富的。

  看到这么多双渴求知识、充满希望的眼睛,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冲动,那就是给中国的学生们写一封信,将我与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以及我要对中国学生的一些忠告写出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留学、工作或者创业的过程中能够人格更完美、生活更顺利,事业更成功。

  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曾有一位刚被我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我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我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我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现在,他已经是一个颇为成功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与之相反,我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他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的出色。但是,在谈论之余,他表示,如果我录取他,他甚至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他的老板并不知道。这一番谈话之后,对于我而言,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我都肯定不会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如果雇用这样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把在这里的成果也当作所谓"业余之作"而变成向其它公司讨好的"贡品"呢?这说明: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

  在美国,中国学生的勤奋和优秀是出了名的,曾经一度是美国各名校最欢迎的留学生群体。而最近,却有一些学校教授声称,他们再也不想招收中国学生了。理由很简单,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是,一旦找到工作机会,他们就会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和研究抛在一边。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经使得美国相当一部分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应该指出,有这种行为的中国学生是少数,然而就是这样的"少数",已经让中国学生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另外,目前美国有很多教授不理会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推荐信根本就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已无参考性可言。这也是诚信受到损害以后的必然结果。

  我在微软研究院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一位来这里实习的学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报告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结果。但是,他做的研究结果别人却无法重复。后来,他的老板才发现,这个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挑选,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结果的数据,而舍弃了那些"不太好"的数据。我认为,这个学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术突破,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员。

  最后想提的是一些喜欢贪小便宜的人。他们用学校或公司的电话打私人长途、多报销出租车票。也许有人认为,学生以成绩、事业为重,其它细节只是一些小事,随心所欲地做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就是那些身边的所谓"小事",往往成为一个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一些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定性为一个贪图小利、没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终因小失大。对于这些行为,一言以敝之,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

  生活在群体之中

  与大多数美国学生比较而言,中国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要相对欠缺一些。这也许是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的不同而造成的。今天,当我们面对一个正在走向高度全球化的社会时,生活在群体之中,做出更好的表现,得到更多的和收获,是尤为重要的。

  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你做出了怎样优秀的工作,不会表达,无法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白做。所以,在学习阶段,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在公众集会时发表演讲,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绝不只是你的"口才".哈佛大学的Ambady教授最近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让两组学生分别评估几位教授的授课质量。他把这几位教授的讲课录像带先无声地放两秒钟给一组学生看,得出一套评估结果。然后与那些已经听过这几位教授几个月讲课的学生的结果进行对比,两个小组的结论竟然惊人的相似。这表明,在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非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同样重要,有时作用甚至更加明显。这里所讲的非语言表达方式是指人的仪表、举止、语气、声调和表情等。因为从这些方面,人们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判断你为人、做事的能力,看出你的自信和热情,从而获得十分重要的"第一印象".

  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性的。微软公司在美国以特殊的团队精神著称。象Windows 2000这样产品的研发,微软公司有超过3000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5000万行代码。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相对来说,以前我在别的公司时也曾见到这样的现象。一项工程布置下来,大家明明知道无法完成,但都心照不宣,不告诉老板。因为反正也做不完,大家索性也不努力去做事,却花更多的时间去算计怎么把这项工程的失败怪罪到别人身上去。就是这些人和这样的工作作风几乎把这家公司拖垮。

  为了培养团队精神,我建议同学们在读书之余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团体的工作。在与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成果、互助互惠的过程中,你们可以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在学习过程中,你千万不要不愿意把好的思路、想法和结果与别人分享,担心别人走到你前面的想法是不健康的,也无助于你的成功。有一句谚语说,"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试想,如果你的行为让人觉得"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当你需要帮忙时,你认为别人会来帮助你吗?反之,如果你时常慷慨地帮助别人,那你是不是会得到更多人的回报?

  在团队之中,要勇于承认他人的贡献。如果借助了别人的智慧和成果,就应该声明。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就应该表示感谢。这也是团队精神的基本体现。

做一个主动的人

  三十年前,一个工程师梦寐以求的目标就是进入科技最领先的IBM.那时IBM对人才的定义是一个有专业知识的、埋头苦干的人。斗转星移,事物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人才的看法已逐步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多公司所渴求的人才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

  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你应该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等人吩咐的人?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研究项目,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和爱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果真如此,便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还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意见。其实,这也是一种进取心的体现。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并从中汲取教训,就不可能有更大的进步。比尔。盖茨曾经对公司所有员工说过:"客户的批评比赚钱更重要。从客户的批评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汲取失败的教训,将它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除了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你还应该努力寻找一位你特别尊敬的良师。这位良师应该是直接教导你的老师以外的人,这样的人更能客观地给你一些忠告。这位良师除了可以在学识上教导你之外,还可以在其它一些方面对你有所指点,包括为人处世,看问题的眼光,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等等。我以前在苹果公司负责一个研究部门时,就曾有幸找到这样一位良师。当时,他是负责苹果公司全球运作和生产业务的高级副总裁,他在事业发展方面给我的许多教诲令我终身受益。如果有这样的人给你帮助,那你成长的速度一定会比别人更快一些。

  中国学生大多比较含蓄、害羞,不太习惯做自我推销。但是,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或自己的观点。在说服他人之前,要先说服自己。你的激情加上才智往往折射出你的潜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化学反应。一般来说,一个好的自我推销策略可以令事情的发展锦上添花。

  例如,有一次我收到了一份很特殊的求职申请书。不同于已往大多数求职者,这位申请人的求职资料中包括了他的自我介绍、他对微软研究院的向往、以及他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合适的人选,此外还有他已经发表的论文、老师的推荐信和他希望来微软作的课题等。尽管他毕业的学校不是中国最有名的学校,但他的自我推销奏效了。我从这些文件中看到了他的热情和认真。在我面试他时,他又递交了一份更充分的个人资料。最后,当我问他有没有问题要问我时,他反问我,:"你对我还有没有任何的保留?"当时,我的确对他能否进入新的研究领域有疑虑,于是就进一步问了他一些这方面的问题。他举出了两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最后,我们雇用了这名应聘者。他现在做得非常出色。

  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一天,老板突然问我什么时候可以接替他的工作?我非常吃惊,表示自己缺乏象他那样的管理经验和能力。但是他却说,这些经验是可以培养和积累的,而且他希望我在两年之后就可以做到。有了这样的提示和鼓励,我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果然,我真的在两年之后接替了他的工作。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领导素质对于他将来的治学、经商或从政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里,我们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同时,我建议你给自己一些机会展示这方面的能力,或许象我一样,你会惊讶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潜力远远超过了想象中那样。

  给自己设定目标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是目标千万不可定得太低。在二十一世纪,竞争已经没有疆界,你应该放开思维,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给自己设定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标准,才会有准确的努力方向和广阔的前景,切不可做"井底之蛙".另外,只在一所学校取得好成绩、好名次就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是可笑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上有人,而且,不同地方的衡量标准又不一样。所以,在订立目标方面,千万不要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

  一个一流的人与一个一般的人在一般问题上的表现可能一样,但是在一流问题上的表现则会有天壤之别。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更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更强。"你应该永远给自己设立一些很具挑战性、但并非不可及的目标。

  在确立将来事业的目标时,不要忘了扪心自问:"这是不是我最热爱的专业?我是否愿意全力投入?"我希望你们能够对自己选择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和想象力,对前进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无所畏惧。谈到对工作的热爱,我认识的一位微软的研究员曾经让我深有感触。他经常周末开车出门说去见"女朋友",后来,一次偶然机会我在办公室里看见他,问他"女朋友在哪里?"他笑着指着电脑说:"就是她呀。"对于工作的热爱,比尔。盖茨也曾有过非常精彩的阐述,他说:"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

  几个月前,《北京青年报》上曾有一场探讨比尔。盖茨和保尔。柯察金谁更伟大的讨论。由于从小在美国长大,我并不知道保尔和他的那些事迹。但是,我非常赞同保尔的这段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所以,选择一个你真心热爱的事业,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精彩和充实。

客观、直接了当的沟通

  有一次,一位中国的大学教授找到我,希望我帮他找一位国外的专家在他组织的会议上去作主题演讲,末了还特意加了一句,最好是一个洋人。我很不以为然地对他说:"这个领域最具权威的人士就是在北京的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你一定要找一位洋人呢?"他表面上同意我的说法,但是他仍然请了一个美国人来作这个演讲,结果效果很差。所以,我们不应该陷入盲目的崇洋情结。我们应该用客观的眼光来判断事物,而不是以他的肤色或他的居住地来决定。

  有一句话说,"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有自己的眼光,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一定大多数人认可的,或某个权威说的,就是对的。不论是作学问、搞研究还是经商,我们都不能盲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

  有了客观的意见,你就应该直接了当地表达。如果做任何事情都象"打太极拳",会让人不知所云,也会造成很多误会。有一次,在微软研究院工作的一位研究人员就自己所选择的研究方向来征求我的意见,我作了一番分析,认为这个方向有不少问题,我个人认为对学术界的贡献不大,但如果他坚持,我愿意支持他试着去做。结果他认为我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不允许他去做,所以他就选择了其它的方向。后来他要出差时,负责行政事务的人告诉他,你可以选择坐火车或者坐飞机。他认为行政人员实际上是在暗示他坐火车,因为坐飞机太贵。其实,他的猜测都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的沟通方式是直接了当,而他却在"打太极拳".这之后,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公司文化讲座,让员工们了解到:心里想什么就讲什么,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现在,研究院里这类的误会少了很多。

  拐弯抹角,言不由衷,结果浪费了大家的宝贵时间。瞻前顾后,生怕说错话,结果是变成谨小慎微的懦夫。更糟糕的是还有些人,当面不说,背后乱讲,这样对他人和自己都毫无益处,最后只能是破坏了集体的团结。这样的人和作风既不能面对社会,也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中走出新路,更不可能在激烈的商战中脱颖而出。

  希望同学们能够做到开诚布公,敢于说"不",这才是尊重自己思想意愿的表现。当然,在表达你的意见时,无论反对和批评都应是建设性的,有高度诚意的,而不是为批评而批评,为辩论而批评。我赞成的方式是提供建设性的正面的意见。在开始讨论问题时,任何人先不要拒人千里之外,大家把想法都摆在桌面上,充分体现个人的观点,这样才会有一个容纳大部分人意见的结论。当然,你也要学习用适当的方法和口气表达你的意见,比如说不要在很多人面前让别人难堪。这样,你的批评才会奏效。

  珍惜校园学习生活

  几天前,报纸上登出一条消息,说有中学生辍学去开网络公司。我认为这并不值得提倡。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在校生活是系统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方式的好机会。这些知识将成为你未来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就象建一栋高楼,如果不打好基础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的研究水平无疑是世界一流的。而除了美国之外,你会发现英国的研究水平也是相当突出的。究其原因,其实就是语言问题。英国人可以毫无阻碍地阅读美国乃至全球各种最新的英文研究报告和资料。这对于他们把握研究方向,跟踪最新进展,发表研究成果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英语学习对于我们作研究的人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加强这方面素质的培养,才能适应将来的发展。我建议:学英语先学听说,再学读写,而且务必在大学阶段完全解决英语学习的问题。等到年龄大了,要付出的代价相比就会大得多。

  除了英语之外,数学、统计学对理工科学生也是很重要的基础课程,是不可忽视的。数学是人类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你们一定要用心把它学好,不能敷衍了事。我今天就很后悔自己当初没有花更多功夫把数学学得更好些。另外,计算机应用、算法和编程也都是每一个工科学生应该熟悉和掌握的,它们是将来人人必须会用的工具。

  科技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在校学习的目的,其实就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和方法。将来利用这些工具和方法,再去学习新的东西。比如:上课学会了C++, 能否自己学会Java? 上课学会了HTML, 能否自己学会XML? 与其说上大学是为了学一门专业,不如说是为了学会如何学习,让自己能够"无师自通".

  大学毕业后的前两年,同学们聚到一起,发现变化都还不算大。五年后再聚到一起,变化就大多了。一些人落伍了,因为他们不再学习,不再能够掌握新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社会发展的后面。如果我们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永不落伍,那就得永远学习。

  我的老板 - Rick Rashid博士是目前微软公司主管研究的高级副总裁,他已经功成名就,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学习和进取的心。现在,他每年仍然编写大约50,000行程序。他认为:用最新的技术编程可以使他保持对计算机最前沿技术的敏感,使自己能够不断进步。今天,有些博士生带着低年级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做项目,就自满地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必要再编程了。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

  每次到清华和其它学校访问,被问到最多的就是学生打工的问题。我认为,打工从总体来说对学生是一件好事,是拓宽视野的一种方式。例如:在研究机构打工,可以学到最新的科技;在产品部门打工,可以学到开发的技术和技能;在市场部门打工,可以理解商业的运作。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打工的经验,但不要打一些"没用的工".首先要明白打工只是学生生活中的一种补充,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打工的目的是开阔眼界,不是提前上班。如果你把翻译书本、录入数据库所花的时间投入学习,将来可以赚更多的钱。那些钱将远远超出目前打工的收入。

  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受到目前退学创业的鼓励,为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和迈克尔。戴尔而中途辍学。以我的观点,除了十分特殊的情况,我不建议在校学生退学创业。你所看到的那些退学创业的成功者实际上少之又少。目前,大部分学生虽有创业的想法,但缺少创业的经验,所以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要成功,我建议你们先把书读好。如果是要学习创业的经验,你完全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先去一间公司边打工边学。比尔。盖茨也曾说过,"如果你正在考虑自己成立一家新公司,你应该首先明确地知道:创办公司需要巨大的精力投入,要冒巨大的风险。我觉得你们不必象我,一开始就创办一家公司。你应该考虑加盟其他公司并在这家公司中学习他们的工作、创业方法。"

你想戴一顶什么样的博士帽

  在我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时,系主任曾对我讲,当你拿到你的博士学位时,你应该成为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里世界第一的专家。这句话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简直高不可攀,但也让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就这样,在经过五年寒窗、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后,他所期待的结果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个打算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就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很高的目标。如果没有雄心壮志,就千万不要自欺欺人,也许经商或从事其它工作,会有更大的成绩。

  在目标确立之后,我建议你为自己设计一个三年的学习和科研计划。首先,你需要彻底地了解在相关领域他人已有的工作和成绩。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做脚踏实地的工作。另外,还要不断跟踪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握好方向,避免重复性工作,把精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上。

  在学术界,人们普遍认为"名师出高徒".可见导师在你的成长道路中作用是多么的大。所以,你应该主动去寻找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最好的老师。除了你的老师之外,你还应该去求教于周围所有的专家。更不要忘了常去求教"最博学的老师"- Internet!现在,几乎所有的论文、研究结果、先进想法都可以在网上找到。我还鼓励你直接发电子邮件去咨询一些世界公认的专家和教授。以我的经验,对于这样的邮件,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会很快给你回复。

  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大量的统计结果和分析报告几乎让我崩溃。那时,同领域其他研究人员采用的是与我不同的传统方法。我的老师虽然支持我,但并不认可我的研究方向。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能够成功。但终于有一天,在半夜三点时做出的一个结果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滋味。后来,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导师也开始采用我的研究方法。我的博士论文使我的研究成为自然语言研究方面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工作之一。读博士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切忌浮躁的情绪,而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工作。也不可受一些稍纵即逝的名利的诱惑,而要200%的投入。也许你会疲劳,会懊悔,会迷失方向,但是要记住,你所期待的成功和突破也正孕育其中。那种一切都很顺利,谁都可以得到的工作和结果,我相信研究价值一定不高。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人如果打算一辈子从事研究工作,那么从他在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形成的做事习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他未来工作的轮廓。所以,你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

  上述一些观点,是我在与同学们交往过程中的一些感受。我希望这些建议和想法能对正在未来之路上跋涉的你们有所启发,能对你们目前的学习有所帮助。或许因为观点不同、人各有志,或许因为忠言逆耳,这封信可能无法为每一位同学所接受。但是只要一百位阅读这封信的同学中有一位从中受益,这封信就已经比我所作的任何研究都更有价值。我真诚地希望,在新的世纪,中国学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做研究,还是经商,都显得更成熟一些,成功的机率更大一些。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2005-6-8 15:24:00

三年前离开中国时,我在《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与广大青年学生一道,讨论了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就青年学生如何对待机遇、学业、工作、他人、自己等问题,阐述了我的个人意见。我提出诚信和正直、主动意识、交流和沟通、努力一生学习这几个个人素质方面值得中国学生高度重视,

  在这三年,许多中国学生,经过电子邮件、讲座后的问答、座谈、和其他渠道(例如在电视节目“对话”中),常对我提到“如何成才”的问题。对于这个大家关注的问题,我整理了许多材料,集成这封“第二封信”。

  在第一封信力所提到的个人素质或“价值观”是成材的必要的基础。但是,除了素质之外,成才同样的需要领导能力(leadership)。很多人误以为领导能力最重视的是天资、号召力、管理能力。但是,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最近一些研究的结论,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最重要的不是你的智商(IQ),而是你的情商(EQ)。最重要的不是要成为一个有号召力令人信服的领导,而是要成为一个有 “谦虚”、“执著”和“勇气” 的领导。

  这“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是为那些希望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学习事业成功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领导艺术的人所写的。第一部分重申了《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讨论过的有关个人素质的话题;第二部分阐释了领导能力中最重要的情商;第三部分给出了卓越的领导所必须具备的、有别于普通人的基本特质。

  如何提高个人素质

  诚信和正直

  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直接决定了这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而在与人品相关的各种因素之中,诚信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微软公司在用人时非常强调诚信,我们只雇佣那些最值得信赖的人。去年,当微软列出对员工期望的“核心价值观”时,诚信(honesty and integrity)被列为一位。

  在我发表“第一封信”后,曾经有一位同学问我:为什么一个公司要涉入员工的道德呢?我回答:这是为了公司自己的利益。例如,一位应聘者在面试时曾对我说,如果他能加入微软公司,他就可以把他在前一家公司所做的发明成果带过来。对这样的人,无论他的技术水平如何,我都不会雇用他。他既然可以在加入微软时损害先前公司的利益,那他也一定会在加入微软后损害微软公司的利益。

  另外有一位同学看了“对话”后问我,为什么我会把诚信放在智慧之前呢?难道我们会去衡量员工的诚信和他们的智慧而给诚信更高的比重?其实,我们的衡量都在直接的工作目标上,并不会对诚信或智慧做直接的衡量。但是,作为第一“核心价值”,诚信是我们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 我们根本不会去雇用没有诚信的人。如果一个员工发生了严重诚信的问题,他会被立刻解雇。

  当一个公司这么重视诚信,员工一定更值得信赖。因此,公司对员工也能够完全信任,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微软公司,公司的各级管理者都会给员工较大的自由和空间发展他们的事业,并在工作和生活上充分信任、支持和帮助员工。只要是微软录用的人,微软就会百分之百地信任他。和一些软件企业对员工处处提防的做法不同,微软公司内的员工可以看到许多源代码,接触到很多技术或商业方面的机密。正因为如此得到公司的信任,微软的员工对公司才有更强的责任心和更高的工作热情。

  培养主动意识

坦白地说,中国的学生和职员大多属于比较内向的类型,在学习和工作中还不够主动。在学校时,学生们往往需要老师安排学习任务,或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做课题研究。

在公司里,中国职员常常要等老板吩咐做什么事、怎么做之后,才开始工作。此外,许多中国人并不善于推销和宣传自己,这恐怕和中国自古以来讲求中庸的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

  但是,要想在现代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有了研究成果或技术创新之后要通过演讲、展示、交流、论文等方式和同事或同行分享,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也要勇于承认。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客观、直接的交流和沟通

  开诚布公的交流和沟通是团队合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人与人之间遮遮掩掩、言不由衷甚至挑拨是非的做法都会严重破坏团队中的工作氛围,阻碍团队成员间的正常交流,并最终导致项目或企业经营失败。

  比如,在开会讨论问题的时候,与会的所有人员都应当坦诚地交换意见,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某个人因为考虑到某些其他因素(比如不愿反驳上级领导的意见)而在会议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味地唯唯诺诺,会后到了洗手间里再和别人说“其实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这种戴着假面具工作的人不但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还会破坏公司内部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对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

  微软公司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化叫“开放式交(Opencommunication)”,它要求所有员工在任何交流或沟通的场合里都能敞开心扉,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微软开会时,大家如果意见的不统一,一定要表达出来,否则公司可能错过良机。当Internet刚开始时,很多微软的领导者不理解、不赞成花太多精力做这个“不挣钱”的技术。但是有几位技术人员,他们不断地提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虽然他们的上司不理解,但是仍然支持他们“开放式交流”的权利。后来,他们的声音很快的达到比尔盖茨的耳里,促成比尔改变公司方向,彻底支持Internet。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开放的交流环境对微软公司保持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彻底的开放式交流也有缺点。开放式交流有时会造成激烈的辩论甚至是争吵,而吵到气头上有时会说出不尊重别人的语言,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微软公司的总裁史蒂夫鲍尔默去年在微软的核心价值观中,提出我们要把这种开放式交流文化改进成“开放并相互尊重(Open and respectful)”。这要求我们在相互交流时充分尊重对方。当我们不同意对方的意见时,一定要用建设性的语言提出。

  挑战自我、学无止境

  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程序员,再到一位管理者,在软件人才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在大学期间,我们要打好基础,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工作以后,我们应当努力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新的技术并积累相关经验;即使走上了管理岗位,我们也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软件产业本身就是一个每天都会有新技术、新概念诞生,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的产业。作为软件产业的从业人员,如果只知道闭门造车、抱残守缺,我们就必然会落伍,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许多中国学生喜欢与别人竞争,但这种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零和游戏”,无法使自己和他人得到真正的提高。我建议大家最好能不断和自己竞争——不要总想着胜过别人,而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断在自身的水平上取得进步。

  在学习的过程中,打好基础最为重要。从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我们必须学好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基础学科。数学是所有工程科学的基础,无论是软件产品的开发,还是软件技术的研究,都要大量使用数学方法和数学原理。英文则是软件行业中的国际语言,要想了解国际上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与国外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就必须掌握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够在工作中熟练使用英文来解决问题。

  情商和领导能力

  同学们都希望增进自己的leadership skills(领导能力)。从我的经验和一些最近的研究结果看来,领导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所谓的“情商”( EQ)。

智商(IQ)反映人的智慧水平,情商则反映了人在情感、情绪方面的自控和协调能力。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大家都知道智慧的重要,但是情商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智商。我看过一篇文章,该文的作者调查了188个公司,他用心理学方法测试了这些公司里每一名员工的智商和情商,并将测试结果和该员工在工作上的表现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

经过研究,该文的作者发现,在对个人工作业绩的影响方面,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的两倍。此外,他还专门对公司中的高级管理者进行了分析。他发现在高级管理者中,情商对于个人成败的影响力是智商的九倍。这说明,智商略逊他人的人如果拥有更高的情商指数,也一样可以获得成功;反之,智商很高,但情商不足的人欠缺“领导能力”,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

  什么是情商?

  在现代社会,如果你只知道智商而不晓得情商的话,你至少在意识上已经落伍了。许多心理学家早已明确地指出,单单使用智商的标准考察一个人在才智方面的表现,并不足以准确预测这个人在事业上可能取得的成就。为了全面考察个人能力,特别是考察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情商的概念。

  情商主要是指那些与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个人能力。在情商所描述的各项能力因素中,自觉、同理心、自律和人际关系是四种对现代人的事业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

  智商是先天赋予的,但是情商是可以培养的。多花功夫理解和应用这四种情商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因为情商不是自己能看清楚的,我建议可多理解别人对你的看法、多吸取别人(尤其是情商高的人)的意见。

  自觉

  中国人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实际上是说,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各种基本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心理学上把这种有自知之明的能力称为“自觉”,这通常包括察觉自己的情绪对言行的影响,了解并正确评估自己的资质、能力与局限,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等几个方面。

  我的下属中有一个“自觉心”明显不足的人:他虽然有一些能力,但是他自视甚高,总是对自己目前的职位不满意,随时随地自吹自擂,总是不满现状。前一段时间,他认为我不识才,没有重用他,决定离开我的组,并期望在微软其他组中另谋高就。但是,他最终发现,自己不但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公司里的同事也都对他颇有微辞,认为他缺少自知之明,期望和现实相距太远。最近,他沮丧地离开了公司。接替他职位的人,是一个能力很强,而且很有“自觉心”的人。虽然这个人在上一个职位工作时不很成功,但他理解自己升迁太快,愿意自降一级来做这份工作,以便打好基础。他现在的确做得很出色。

  简单地说,一个人既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判断过高,也不能轻易低估自己的潜能。对自己判断过高的人往往容易浮躁、冒进,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在事业遭到挫折时心理落差较大,难以平静对待客观事实;低估了自己的能力的人,则会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踟蹰不前,没有承担责任和肩负重担的勇气,也没有主动请缨的积极性。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个人的潜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事业也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有自知之明的人既能够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也不会刻意掩盖自己的欠缺。谈成自己的不足而向他人求教不但不会降低了自己,反而可以表示出自己虚心和自信,赢得他人的青睐。比如,当一个领导对某个职员说“在技术上你是专家,我不如你,我要多向你学习”的时候,职员不但认为这个领导非常谦虚,也一定会对这个领导更加信任,因为他理解自己的能力。

在微软公司,大家在技术上互帮互学,在工作中互相鼓励,没有谁天天都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子,也没有谁自觉矮人一头,这就自然营造出了一种坦诚、开放的工作氛围。

有自知之明的人在工作遇到挫折的时候不会轻言失败,在工作取得成绩时也不会沾沾自喜。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自我价值的能力不仅仅可以帮助个人找到自己合适的空间及发展方向,也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各司其职、协同工作的优秀团队。有自知之明的人让人感觉他是一个自信、谦虚、真诚的人。

  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心理学概念,但解释起来非常简单:同理心指的是人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也就是说,在发生冲突或误解的时候,当事人如果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也许就可以更容易地了解对方的初衷,消除误解。我们在生活中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是这个道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要从关心别人、体谅别人的角度出发,做事时为他人留下空间和余地,发生误会时要替他人着想,主动反省自己的过失,勇于承担责任。只要有了同理心,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就能避免许多抱怨、责难、嘲笑和讥讽,大家就可以在一个充满鼓励、谅解、支持和尊重的环境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

  对于软件企业中的管理者来说,体现同理心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要体谅和重视职员的想法,要让职员们觉得你是一个非常在乎他们的领导。拿我自己来说,我在工作中不会盲目地褒奖下属,不会动不动就给职员一些“非常好”、“不错”、“棒极了”等泛泛的评价,但是我会在职员确实做出了成绩的时候及时并具体地指出他对公司的贡献,并将他的业绩公之于众。例如,我会给部门内的全体职员发电子邮件说某个员工在上一周的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并详细说明他的工作成果,列举他的工作对于公司的重要价值,给出具体的表彰意见。这种激励员工的方式能够真正赢得员工的信任和支持,能够对企业的凝聚力产生巨大的影响。

  同理心也是一种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有效方法。我被调到新部门担任领导职位的时候,部门中有400多名员工,我都不认识。于是,我每周选出了10名员工,与他们共进午餐。在午餐时,我详细了解了每一个人的姓名、履历、工作情况以及他们对部门工作的建议。这些信息对于一个部门领导来说非常重要。在午餐会后,我立即根据这10名员工对部门的建议,安排部署相关的工作,并给这10名员工一一发回反馈意见,告诉他们我的处理方法。我的计划是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认识并了解部门中的每一位员工,并在充分听取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合理地安排工作。

  自律

  自律(Self-Regulation)指的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的能力。这包括:自我控制不安定的情绪或冲动,在压力面前保持清晰的头脑;以诚实赢得信任,并且随时都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将影响他人。

  自律对于领导者来说更为重要。作为软件企业的领导,要管理别人,要让下属信服,就要先从自我做起。这是因为,领导的做法通常是大家做事的目标和榜样,领导的每一次举手投足都会给下属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可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当公司或团队处于危急时刻,需要领导带领大家克服困难、冲出重围的时候,如果领导表现得比职员还要急躁,翻来覆去拿不定主意,大家就会对领导丧失信心,公司或团队也会因此而走向失败。

  有一次,我见过公司里的两个组即将被合并。第一个组的经理缺少自律,开会时对他的队伍说合并不是他的决定,他自己也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办。这个经理对未来没有信心,并猜测自己的队伍可能会被裁员。而第二个组的经理则在合并后告诉他的队伍这次合并对公司的好处。他也坦诚地说自己并不掌握所有的信息,但是他承诺会提醒上级尽快地做决定。并且,第二个经理还告诉大家他会尽其所能,帮助每一个员工安排最合理、最公平的出路。最后的结果是,第一个组的人很快就散了,他们的经理离开了公司,而第二个组的经理接管了合并后的机构。

  自律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为了表现所谓的“自律”而在他人面前粉饰、遮掩自己的缺点,刻意表演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只有在赢得他人信任的基础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许。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包括在社会交往中的影响力、倾听与沟通的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建立关系、合作与协调的能力,说服与影响的能力等等。

  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影响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在参加酒会或庆典的时候,只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和所有人交上朋友。但也有些人并不具备这样的天赋,他们在社交活动中常常比较内向,宁愿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也不愿主动与人交谈。

  我个人就缺乏人际交往的倾向。以前,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直到我遇到了一位非常具有个人影响力的经理为止。那个经理没有超人的智慧,但是他自称他认识了公司中几乎每一个有能力的人,并和其中的许多人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但我很快就发现,他的这种能力对公司非常有用。比如,我需要在公司内部选拔一些职员到我的部门工作时,我就可以从他那里获得许多有关该职员的详细信息;与公司其他部门协调工作时,他的人际关系网也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从那时起,我发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于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领导者来说非常重要,我开始特别注重培养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影响力。

  在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沟通和说服的能力也至关重要。比如,我们开发出了一项先进的技术,要把它变成公司的产品。这首先要说服公司的决策层。我们必须细心准备我们的产品建议书,并通过精彩的演讲和现场展示让领导者相信我们研究出的技术对公司来说大有裨益,让决策层认为即将开发的产品可以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具备处理人际关系、展示自己、影响他人的能力。

  从优秀到卓越

  在著名企业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的《从优秀到卓越》(中信出版社,2002年)一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调查和统计,讨论并分析了一家企业或一位企业的领导者是如何从优秀(Good)上升到卓越(Great)的层次的。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小组耗费了10.5个人年,阅读并系统整理了6000多篇文章,记录了2000多页的专访内容,对1435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28家公司过去50年甚至更早的信息,进行了大范围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了如何使公司和公司的管理者从优秀跨越到卓越的令人惊异而振奋的答案。

  根据吉姆·柯林斯得出的结论,优秀的公司和优秀的领导者很多,许多公司都可以在各自的行业里取得不俗的业绩。但如果以卓越的标准来衡量公司和个人的成绩,那么,能够保持持续健康增长的企业和能够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领导者都非常少。一位企业的领导者在成功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使自己的企业保持持续增长,使自己的个人能力从优秀向卓越迈进,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在“谦虚”、“执著”和“勇气”这三个方面的品质。

  谦虚使人进步。许多领导者在工作中唯我独尊,不能听取他人的规谏,不能容忍他人和自己意见相左,这些不懂得谦虚谨慎的领导者也许可以取得暂时的成功,但却无法在事业上不断进步,达到卓越的境界。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领导者必须不断学习,善于综合他人的意见,否则就将陷入一意孤行的泥潭,被市场所淘汰。比尔·盖茨就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例如,他在每一次演讲结束后,请撰写演讲稿的人分析一下他的演讲有哪些不足之处,以便下一次改进。

  执着是指我们坚持正确方向,矢志不移的决心和意志。无论是公司也好,还是个人也好,一旦认明了工作的方向,就必须在该方向的指引下锲而不舍地努力工作。在工作中轻言放弃或者朝三暮四的做法都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微软公司在Windows 95操作系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比尔·盖茨仍然坚持发展企业级的Windows NT和Windows 2000操作系统。这是因为,他看到了企业级市场的广阔前景和微软在此方面的巨大潜力。经过几年的发展,微软公司的企业级操作系统终于在原本被Unix统治的市场上取得了成功,现在,包括个人操作系统在内的所有Windows产品都已经被构建在了更加安全、可靠的Windows NT架构之上。

  成功者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挑战。任何事业上的成就都不是轻易就可以取得的。一个人想要在工作中出类拔萃,就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必须正视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只有那些有勇气正视现实,有勇气迎接挑战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超越自我的目标,达到卓越的境界。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勇气不是缺少恐惧心理,而是对恐惧心理的抵御和控制能力。”

  结论

  很多人认为,在IT和其他高科技领域内,西方人表现得更为出色,因此中国人只有吸取西方的企业文化才能获得一席之地。的确,IT产业内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与中国古老的东方文化之间确实有差异(例如,西方文化直截了当的沟通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不过,从本文中我们不难发现,成功所需要的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大多还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在故宫里,我看到“正大光明”的匾额,其含义也就是“诚信和正直”;“学无止境”、“人贵有自知之明”、“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都是中国历来推崇的道德观;人际关系更是在西方人公认在中国成功的秘诀;而最重要的“谦虚”、“执著”、“勇气”这三点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因此,我认为中国人的EQ决不低于西方人,我对中国卓越的人才无比乐观。

  在今天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里,在软件产业这个高速发展、不断创新的领域内,只有那些不懈努力、善于把握自己、勇于迎接挑战的人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我个人衷心地希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在新世纪中蓬勃发展,中国的人才能够在事业上不断取得成功,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李开复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此前,我和中国学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围绕如何达到优秀和卓越,如何成为领导人才而展开的。最近,在新浪网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许多电子邮件中,我发现更多的中国学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从优秀到卓越,而是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从惆怅到快乐、从恐惧到乐观。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2004年2月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4名同学。但从马家爵被捕后与心理学家的对话内容看来,他应该不是一个邪恶的人,而是一个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闭的孩子。他和很多大学生一样,迫切希望知道如何才能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
  我这一封信是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希望这封信能够带给读者一个关于成功的崭新定义,鼓励读者认识和肯定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一个人的成功的评价,更多地以个人财富为指标。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绩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吗?有名利就一定能快乐吗?
   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

  成功的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主动的人

   在新浪聊天室里,当网友问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我是这么回答的:“人生只有一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impact),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对我来说,人生目标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我最好的智囊,它曾多次帮我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我当初放弃在美国的工作,只身来到中国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就是因为我觉得后一项工作有更大的影响力。当我收到一封封迷茫学生的来信,给他们写回信时,我也会想:“如何让回信有更大的影响力?”
   马加爵也悟出了他的人生目标,只可惜他是在案发被捕后才悟出的。他说:“姐,现在我对你讲一次真心话,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次事情以后,此时此刻我明白了,我错了。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如果马加爵能早几个月悟出人生目标,他可能就不会走上歧途了。
   那么,该怎么去发现自己的目标呢?许多同学问我他们的目标该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因为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你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

  我建议你闭上眼睛,把第一个浮现在你脑海里的理想记录下来,因为不经过思考的答案是最真诚的。或者,你也可以回顾过去,在你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里,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点?它们很可能就是最能激励你的人生目标了。再者,你也可以想像一下,15年后,当你达到完美的人生状态时,你将会处在何种环境下?从事什么工作?其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当然,你也不妨多和亲友谈谈,听听他们的意见。

  成功的第二步:尝试新的领域,发掘你的兴趣

   为了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
   相对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因此,我不赞同每个学生都追逐最热门的专业,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也就是情商中所说的“自觉”),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1977年,因为对软件的热爱,比尔·盖茨放弃了数学专业。如果他留在哈佛继续读数学,并成为数学教授,你能想像他的潜力将被压抑到什么程度吗?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却又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工作———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虽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出色的首席执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作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比尔·盖茨的好朋友,世界第二富人华伦·巴菲特也同样认可激情的重要性。当学生请他指示方向时,他总这么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比尔·盖茨和华伦·巴菲特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他们热爱的并不是庸俗的、一元化的名利,他们的名利是他们的理想和激情带来的。美国一所著名的经管学院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都想追逐名利,但在拥有最多名利的校友中,有90%是入学时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
   我刚进入大学时,想从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后我才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也只在中游。但我爱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同学的重视。终于,大二的一天,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名的计算机系。我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那一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奋,我对自己承诺,大学后三年每一门功课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我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那么,如何寻找兴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做自己有才华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过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否总能让你满足?你是否由衷地从心里(而不只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当你这样问自己时,注意不要把你父母的期望、社会的价值观和朋友的影响融入你的答案。
   如果你能明确回答上述问题,那你就是幸运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在摸索或悔恨。如果你仍未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那我只有一个建议:给自己最多的机会去接触最多的选择。
   记得我刚进卡内基·梅隆的博士班时,学校有一个机制,允许学生挑老师。在第一个月里,每个老师都使尽全身解数吸引学生。正因为有了这个机制,我才幸运地碰到了我的恩师瑞迪教授,选择了我的博士题目“语音识别”。虽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这样的机制,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去了解不同的学校、专业、课题老师,然后从中挑选你的兴趣。你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讲座、社团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等方式寻找兴趣爱好。惟有接触你才能尝试,惟有尝试你才能找到你的最爱。
   我的同事张亚勤曾经说:“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尝试的人,才是绝对的失败者。”

  成功的第三步:针对兴趣,定阶段性目标,一步步迈进

   找到了你的兴趣,下一步该做的就是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首先,你应客观地评估距离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还差些什么?是需要学习一门课、读一本书、做一个更合群的人、控制自己的脾气还是成为更好的演讲者?15年后达到的完美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会有什么差别?你应尽力弥补这些差距。例如,当我决定我一生的目的是要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时,我发现我最欠缺的是演讲和沟通能力。我以前是一个和人交谈都会脸红,上台演讲就会恐惧的学生。我做助教时表现特别差,学生甚至给我取了个“开复剧场”的绰号。因此,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给自己设定了多个提高演讲和沟通技巧的具体目标。
   其次,你应定阶段性的、具体的目标,再充分发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奋、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标。比如,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学或朋友去旁听,给我反馈意见。我对自己承诺,不排练三次,决不上台演讲。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
   当我反复练习演讲技巧后,我自己又发现了许多秘诀,比如:不用讲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时,我会表现得更好,于是,我仍准备讲稿,但只在排练时使用;我发现我回答问题的能力超过了我演讲的能力,于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时间回答问题;我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无法讲好,于是,我就不再答应讲那些我没有兴趣的题目。几年后,我周围的人都夸我演讲得好,甚至有人认为我是个天生的好演说家。
   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号或空话。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不去衡量你就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取得了进步。所以,你必须把抽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举例来说,几年前,我有一个目标是扩大我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网,但“多认识人”或“增加影响力”的目标是无法衡量和实施的,我需要找一个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于是,我要求自己“每周和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吃饭,在吃饭的过程,要这个人再介绍一个有影响的人给我”。衡量这个目标的标准是“每周与一人吃一餐、餐后再认识一人”。当然,我不会满足于这些基本的“指标”。扩大人际关系网的目的是使工作更成功,所以,我还会衡量从“每周一餐”中得到了多少信息,有多少我的部门雇用的人是在这样的人际网中认识的。一年后,我的确从这些衡量标准中,看到自己的关系网有了显著的扩大。
   制定具体目标时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对目标还要做及时的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失败时要坦然接受,认真总结教训。

  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

   自信的人敢于尝试新的领域,能更快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华,更容易获得成功。自信的人也更快乐,因为他不会时刻担心和提防失败。
   很多人认为自信就是成功。一个学生老得第一名,他有了自信。一个员工总是被提升,他也有了自信。但这只是一元化的成功和一元化的自信。
   其实,自信不一定都是好事。没有自觉的自信会成为自傲,反而会失去了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好的自信是自觉的,即很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觉的人自信时,他成功的概率非常大;自觉的人不自信时,他仍可努力尝试,但会将风险坦诚地告诉别人。自觉的人不需要靠成功来增强自信,也不会因失败而丧失自信。
   自信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给自己打气

  如果你总认为自己不行,你是无法得到自信的。例如,马加爵曾说:“我觉得我太失败的,同学都看不起我……很多人比我老练,让我很自卑。”虽然马加爵很聪明也很优秀,但他从没有真正自信过。
   自信的秘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中国古谚:“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长处,值得看重和发挥。我记得我11岁刚到美国时,课堂上一句英语都听不懂,有一次老师问“1/7换算成小数等于几”,我虽然不懂英语,但认得黑板上的“1/7”,这是我以前“背”过的。我立刻举手并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不会“背书”的美老师诧异地认为我是个“数学天才”,并送我去参加数学竞赛,鼓励我加入数学夏令营,帮助同学学习数学。她的鼓励和同学的认可给了我自信。我开始告诉自己,我有数学的天分。这时,我特别想把英语学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提高了我的自信,也帮助我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式教育认为人的成长是不断克服缺点的过程,所以老师更多是在批评学生,让学生弥补最差的学科。虽然应把每科都学得“足够好”,但人才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个人最大的优点。美国盖洛普公司最近出了一本畅销书《现在,发掘你的优势》。盖洛普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试着“改变自己的缺点,希望把缺点变为优点”,但他们却碰到了更多的困难和痛苦;而少数最快乐、最成功的人的秘诀是“加强自己的优点,并管理自己的缺点”。“管理自己的缺点”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得足够好,“加强自己的优点”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从而获得无比的自信。
   凌志军的《成长》一书里还有很多得到自信的例子: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周明小时候在“学生劳动”中刷了108个瓶子,打破了纪录,从而获得自信。他说:“我原来一直是没有自信心的,但是这件事给了我自信。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经验,散发着一种迷人的力量,一直持续到今天。我发现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实只有6个字: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是一种感觉,你没有办法用背书的方法“学习”自信,而惟一靠“学习”提升自信的方法是以实例“训练”你的大脑。要得到自信,你必须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每晚入睡前不妨想想,今天发生了什么值得你自豪的事情?你得到了好的成绩吗?你帮助了别人吗?有什么超出了你的期望吗?有谁夸奖了你吗?我相信每个人每天都可以找到一件成功的事情,你会慢慢发现,这些“小成功”可能会越来越有意义。
  自信的第二步:用毅力、勇气,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有时,你可能没做过某一件事,不知道能不能做成。这时,除了毅力外,你还需要勇气。我以前在工作中,一般的沟通没有问题,但到了总裁面前,总是不敢讲话。直到有一天,公司要讨论改组,总裁召集十多个人开会,他要求每个人轮流发言。我当时想,既然一定要讲,那不如把心里话讲出来。于是,我鼓足勇气说:“我们这个公司,员工的智商比谁都高,但是我们的效率比谁都差,因为我们整天改组,不顾员工的感受和想法……”我说完后,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会后,很多同事给我发电子邮件说:“你说得真好,真希望我也有你的胆子这么说。”结果,总裁不但接受了我的建议,改变了公司在改组方面的政策,而且还经常引用我的话。从此,我充满了自信,不惧怕在任何人面前发言。
   有勇气尝试新事物的同时,也必须有勇气面对失败。大家不能只凭匹夫之勇去做注定要失败的事。但当你畏惧失败时,不妨想一想,你怕失去什么?最坏的下场是什么?你不能接受吗?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总裁否定了我的看法,他会不尊重我吗?不但不会,别人很可能还会认为我勇气可嘉。而且,自觉的人会从失败中学习,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做什么事情,再提升自己的自觉。
   一个自信和自觉的人,如果能勇敢地尝试新的事物,并有毅力把它做好,他就会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自信的第三步:自觉地定具体的目标,虚心地听他人的评估

   培养自信也要设定具体的目标,一步步地迈进。这些目标也必须是可衡量的。我曾把我在总裁面前发言的例子讲给我女儿听,因为她的老师认为她很害羞,在学校不举手发言,我希望鼓励她勇于发言。她同意试一试。我和她制定了一个可衡量的、实际的目标:她每天举一次手,如果坚持一个月就有奖励。然后,我们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一年后,老师注意到,她对课堂发言有了足够的自信。
   自信绝非自我偏执、不容许自己犯错,或过度自我中心,失去客观的立场。我有个绝顶聪明的同事,他一生认准了“我永远不会错”这句“真理”。他表现得无比自信,一旦证明他某句话是对的,他就会提醒所有人几个月前他早就说过了。但因为他几乎是为了自信而活着,一旦证明他某句话是错的,他就会顾左右而言他,或根本否认此事。虽然他的正确率高达95%,但5%的错误让他失去了自己的信誉和他人的尊敬。
   情商中的自觉有两个层面:有自觉的人不会过度地自我批评,也不会天真地乐观,他们能客观地评估自己。所以,他们会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能力极限,不会轻易地接受自己能力范围外的工作。当然,他们仍乐于接受挑战,但会在接受挑战时做客观的风险评估。这样的人不但对自己坦诚,对他人也坦诚。坦诚地面对失败会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他们知道你接受了教训。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缺点也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因为他们知道你不会自不量力。
   自觉的人不但公平地评价自己,还主动要求周围的人给自己批评和反馈。他们明白,虽然自己很自觉,但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更为客观,另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也就是说,如果别人都认为你错了,只有你自认为没有错,那么在社会、学校或公司眼中,你就是错了。所以,你必须虚心地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想法,而且以别人的想法作为最终的目标。比如,我女儿可以每天评估自己的发言,但最终,只有当老师和同学们认为她是个开朗的、有想法的学生时,她才达到了最终的目标。
   获得坦诚的反馈特别是负面的回馈并不容易。所以,你最好能有一些勇敢坦诚的知心好友,他们愿意在私下对你说真心话。当然,你不能对负面的反馈有任何不满,否则你以后就听不到真心话了。除了私下的反馈外,在美国的公司里,还有一种“360度”意见调查,可以对员工的上司、下属同时做多方面的调查。因为这种调查是匿名的,它往往能获得真实的意见,如果很多人都说你在某方面仍须改进,这样的说法就比自己的或老板的看法更有说服力。虽然在学校里没有这种正式的调查,但是你仍然可以尽力地去理解他人对你的想法。
   马加爵说:“同学都看不起我。”其实,如果他有勇气向他信任的同学求证,他也许会发现自己错怪了同学,也许会发现交错了朋友,也许会证实同学确实看不起他并了解其中的原因,然后自我改进。坦诚的交流和真心的朋友或许都可以帮助马加爵避免悲剧的发生。

  快乐比成功更重要

   科学研究证明:心情好的人最能发挥潜力;快乐能提高效率、创造力和正确决策的概率;快乐的人有开明的思想,愿意帮助别人。但与其说快乐带来成功,还不如说成功的目的是带来快乐。我曾建议同学们追逐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其实做自己理想的、有兴趣的事情就是一种快乐。所以,快乐比成功更应成为我们的最终目标。

  快乐的第一步:接受你的父母、环境、自己

   不快乐的人总对一些无奈的事生闷气,不喜欢自己、父母老师,不愿意读枯燥的书,不愿意应付考试。对于这些无奈的事,我希望同学们能学会坦然地接受它们。
   在所有“不能改变的事情”中,最不能改变的是父母,最应接受的也是父母。有不少学生说:“父母不理解我,不接受我,不体会我的想法,总要求我用他们的价值观和理念来做事、读书、求学。所以我总是避开他们,越来越孤独。”对这些同学,我的回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你应该接受你的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感觉父母不理解你而自我封闭。父母的成长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成功的定义可能也不同,对你的期望与你对自己的期望就有较大的差异。但他们人生的路走得比你长,经验比你丰富,你不能先入为主地排斥他们。另外,你必须理解,父母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他们也是惟一可以无条件为你付出的人,你应该无条件地接受你的父母。如果我们鄙视、排斥父母,无异是对自己生命的来源不敬,那如何能快乐?

   第二,你可以试着去改变父母的想法,但你首先应反问,你理解和接受你的父母吗?你能体会父母的想法吗?当你抱怨父母总是期望你完美时,难道你不也是在期望父母完美吗?所以,在要求他们理解你之前,你应先去理解他们,这样才能更成功地和他们沟通。相互了解后,也许你们仍有不同意见但能彼此谅解,也许你或他们会改变原来的看法而达到共识。
   除了接受父母,你还应接受环境中不能改变的事情。有些同学期望着不必考他们认为没用的题目,不必上他们认为没用的课,不必听他们不信任的老师讲课。但在社会中生存,我们必须学会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凌志军说:“如果我遇到‘应该做的事情’和‘喜欢做的事情’之间的冲突,我会给自己安排一个时间表,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应该做的事情’———时间表能激励你集中精力并提高效率。然后去做‘喜欢做的事情’。”人生是有限的,大家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喜欢做的事情”上,但必须先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得足够好。
   当你开始为自己而生活,接受并喜欢你自己,接受并接近你的父母,接受环境中不能改变的事情,你就会发现你开始快乐了。

  快乐的第二步:宣泄你的情感,控制你的脾气

   心理学家认为,马加爵“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独的,因为他总不愿与人交流,不愿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马加爵给亲人的信上也写道:“我这个人动情的话历来就讲不出口。”如果马加爵能直接地宣泄自己的感情,他也许可以防止悲剧发生。事后马加爵也想到:“逃亡的时候觉得自己傻,可以选择吵架就算了,没有必要杀人。”
   中国人总认为矜持、含蓄是美德。但我认为,在今天的时代里,直截了当的沟通更为重要。拐弯抹角、言不由衷、瞻前顾后、当面不说、背后乱讲都是坏习惯。有一位中国老板和他的下属吵架,他问我是不是该请第三者调解,我给他的建议是:因为这是情感的事情,你应该直接去和下属沟通;第三者为了做和事老,可能会说出违背你或你的下属意愿的话(例如谎称你已经认错,但其实你没有),这反而会造成更多的麻烦。
   当然,在情感问题上,直接沟通也需要技巧。例如,那位老板如果第一句话就对下属说:“你错了,但是我不和你计较。”那么下属肯定会反感。如果老板说:“你在那么多人面前骂我,很显然是你想抢我的工作。”结果就更不堪设想。显然,当你直接沟通时,不要论对错,不要猜测别人的动机,更不要再趁机补一句。最有效的沟通就是直接谈到你的感情,比如那位老板可以说:“当你在那么多人面前骂我时,我感到失去尊严,非常为难。”这样一句话是不能反驳的,甚至可能会引发理解和同情。
   当你怒火中烧时,把愤怒的话转变成感性的话并不容易。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又需要依靠“自觉”和“自控”。自觉的人知道自己何时会喜怒哀乐,也理解喜怒哀乐的宣泄会造成何种后果。如果他感到气愤,他不会瞬间爆炸,因为他知道爆炸的后果,但他也不会压抑自己的感情,因为那会对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他通常会尽量自控地用最有建设性的方式处理。正面、感性的沟通可以降低火暴的气氛。感情和沟通都是最有感染性的,你完全可以用有建设性的、宽容的态度来与他人沟通并影响他人。
   如果认为自控不容易,那么,你可以请你的知心好友随时提醒你。我过去的一个老板常常一生气就一发不可收拾,而且他生气都有前兆:他会先用刁钻的问题考倒你,然后他开始战抖,最后他才发脾气。但他想改掉这个毛病,于是他要求我在每次看到前兆时,用一句“密语”(如“让我们言归正传吧”)来提醒他。几次“密语”提醒之后,他就有了自觉和自控的能力,再也不需要别人提醒了。

  快乐的第三步:有人分享快乐加倍,有人分担痛苦减半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调节自己的心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知心的人倾诉和沟通。根据是,感情源于人脑的lymbic系统,而该系统主要靠与他人的接触调节。科学证明,在一起交谈的两个人会慢慢达到同样的心理状态(喜怒哀乐)和生理状态(体温、心跳等)。因此,若想达到感情的平衡,我们必须懂得依靠别人。与人沟通是提升你的情商和快乐的惟一方法。与世隔绝的人只会越来越苦闷。西方有一古谚:“有人分享快乐加倍,有人分担痛苦减半。”
   所以,如果你情绪不好,或受了委屈时,应多向父母、朋友倾诉,不要像马加爵那样总把话闷在心里,只对日记倾诉。马加爵很苦闷,却没有倾诉苦闷的渠道。他说:“我在学校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马加爵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障碍,这些障碍带给他苦闷,而这些苦闷又没有渠道宣泄,进而造成更大的苦闷。这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其实,马加爵的内心独白,证明他是一个有自觉的人,他能看清自己的困境,可惜他将自己锁在自我封闭的牢笼里,让仇恨把他带向毁灭。
   要得到快乐,你需要幽默、乐观的想法和沟通。在所有的沟通中,“笑”的感染力是最大的。耶鲁大学的研究发现,“笑”的感染力超过了所有其他感情,人们总会反射式地以微笑来回报你的微笑,而开怀大笑更能迅速创造一个轻松的气氛,此外,幽默的笑也能促进相互信任,激发灵感。乐观、正面思考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忧郁症已成为全世界来势汹汹的心理疾病,而其和负面思考有极大的关系,有些人习惯钻牛角尖,往悲观无助的方向想,困在死胡同中。如果能换个角度,半杯水有一半满的而非一半空的!现在的不如意,代表有无限成长进步的空间。学习检查自己,常保正念。
   无论是驱逐悲伤或是获取快乐,我们都需要从倾诉和沟通中得到正面的激励。最自然的沟通对象可能是你的亲人,特别是你的父母。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愿意听孩子的倾诉。
   但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所以我们也需要和知心朋友沟通、倾诉。交朋友时不要只看朋友的嗜好和个性,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一些会鼓励人的、乐观的、幽默的、诚恳的、有同情心的、乐于助人的、愿意听人诉说的朋友。也许你会说:“我没有这样的朋友,也不敢去乱找朋友,如果别人拒绝怎么办?”如果别人拒绝你,你没有失去任何东西,但如果别人接受你,你可能因此找到你自己。
   我希望你也会在寻找好友的过程中,让自己成为一个会鼓励人的、乐观的、幽默的、诚恳的、有同情心的、乐于助人的、愿意听人诉说的人,并尽力去帮助你周围的亲人和朋友。惟有更多人愿意付出,快乐才能更迅速地通过人际网扩散。

  给中国学生的祝福

  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则: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碰到挫折时,能用这三个原则,以度量、勇气、智慧来帮助你渡过难关。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追求成功、自信、快乐时,不要忘了成功是多元化的,不要忘了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不要忘了快乐的人总能理解、接受和喜欢自己。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逐步获得成功、自信、快乐时,会发现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得到成功和自信。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拥有成功、自信、快乐后,不要忘了帮助他人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


李开复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今天,我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关掉电脑后,始终有一封学生来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开复老师:

就要毕业了。

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

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

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

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这封来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学生的心声。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应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

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在这封信中,我想对所有同学说: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大学:人生的关键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这样度过……

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

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1] 都不会用。”

我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我认识的不少在中国读完大学来美国念研究生的朋友。他们认为来美国后,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们最缺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国内时他们很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你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除了资深的教授以外,大学中的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有些同学曾告诉我说,他们很羡慕我在读书时能有一位获得过图灵奖的大师传道授业。其实,虽然我非常推崇我的老师,但他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教给我多少专业知识。他只是给我指明了大方向,让我分享他的经验,给我提供研究的资源,并教我做人的方法。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指导我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我在大学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刚入门时,我曾多次红着脸向我的师兄请教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开会讨论时我曾问过不少肤浅的问题,课余时间我还主动与同学探讨、切磋。“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的周围到处是良师益友。只要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大胆发问,经常切磋,我们就能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首先,除了学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例如,当我们在一门课上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就应当积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这个课题的来龙去脉和目前的研究动态。熟练和充分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这是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读书时,应尽量多读一些英文原版教材。有些原版教材写得深入浅出,附有大量实例,比中文教材还适于自学。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开复学生网”开通半年以来,我发现很多同学其实并没有很好地掌握互联网的搜索技巧,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只要在搜索引擎中简单检索一下,就能轻易找到答案。还有些同学很容易相信网上的谣言,而不会利用搜索引擎自己查考、求证。除了搜索引擎以外,网上还有许多网站和社区也是很好的学习园地。

自学时,不要因为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就沾沾自喜,也不要认为自己在大学里功课好就足够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才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概念。当你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时,我建议你开始自学一些国际一流大学的课程。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式课程已经在网上无偿发布出来,大家不妨去看看MIT的网上课程,做做MIT的网上试题。当你可以自如地掌握MIT课程时,你就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化的挑战了。

总之,善于举一反三,学会无师自通,这是大学四年中你可以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基础知识:数学、英语、计算机、互联网

我曾经说过,中国学生的一大优势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如数学、物理等。但是,最近几年,同学们在目睹了很多速成的例子(如丁磊、陈天桥等)之后,也迫切希望能驶上成功的快车道。这渐渐形成了一种追求速成的浮躁风气。有许多大学生梦想在毕业后就立即能做“经理”、“老板”,还有许多大学生入学时直接选择了“管理”专业,因为他们认为从这样的专业毕业后马上就可以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可不少学生进入了管理专业后,才发现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毫无兴趣。其实,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都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地方,没有哪个专业可以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就能走上领导岗位。无论同学们所学的是哪个专业,大学毕业才是个人事业的真正开始。想做企业领导或想做管理工作的同学也必须从基层做起,必须首先在人品方面学会做人,在学业方面打好基础。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最后,在许多的中国大学里,教授对基础课程也比对最新技术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

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必备的基础。很多学生在高中时认为数学是最难学的,到了大学里,一旦发现本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高,就会彻底放松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他们看不出数学知识有什么现实的应用或就业前景。但大家不要忘记,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知识体系都建立在数学的基石之上。例如,要想学好计算机工程专业,那至少要把离散数学(包括集合论、图论、数理逻辑等)、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数学分析学好;要想进一步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可能还需要更高的数学素养。同时,数学也是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几何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会用演绎、推理来求证和思考的方法;通过学习概率统计,我们可以知道该如何避免钻进思维的死胡同,该如何让自己面前的机会最大化。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心把数学学好,不能敷衍了事。学习数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选修多门数学课程,而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数学,要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认知和思考的方法。

二十一世纪里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有些同学在大学里只为了考过四级、六级而学习英语,有的同学仅仅把英语当作一种求职必备的技能来学习,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习和使用英语等于崇洋媚外。其实,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世界上最全面的新闻内容,最先进的思想和最高深的技术,以及大多数知识分子间的交流都将用英语进行。因此,除非你甘心做一个与国际脱节的人,英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软件行业里,不但编程语言是以英语为基础设计出来的,最重要的教材、论文、参考资料、用户手册等资源也大多是用英语写就的。学英语绝不等于崇洋媚外。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科学技术,学好英语才是真正的爱国。

很多中国留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不错,也高分考过四级、六级、托福,但是留学美国后上课时却很难听懂课程内容,和外国同学交流时就更加困难。我们该如何学好英语呢?既然英语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那么,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尽量与实践结合起来,不能只“学”不“用”,更不能只靠背诵的方式学习英语。读书时,大家尽量阅读原版的专业教材(如果英语不够好,可以先从中英对照的教材看起),并适当地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文,这可以同时提高英语和相关专业的知识水平。其次,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最好方法是直接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对话。现在有很多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他们中的不少人为了学中文,很愿意与中国学生对话、交流,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此外,大家不要把学英语当作一件苦差事,完全可以用有趣的方法学习英语。例如,可以多看一些名人的对话或演讲,多看一些小说、戏剧甚至漫画。初学者可以找英文原版的教学节目和录像来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则应该看英文电视或电影。看一部英文电影时,最好先在有字幕的时候看一遍,同时查考生词、熟悉句式,然后在不加字幕的情况下再看一遍,仅靠耳朵去听。听英文广播也是很好的练习英文听力的方法,大家每天最好能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收听广播并尽量理解其中的内容,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录下来反复收听。在互联网上也有许多互动式的英语学习网站,大家可以在网站上用游戏、自我测试、双语阅读等方式提升英语水平。总之,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是学习英语的必由之路。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在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也已成为他们进入社会的必备基础之一。虽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要懂得计算机原理和编程知识,但所有大学生都应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办公软件和搜索引擎,都应能熟练地在网上浏览信息和查找专业知识。在二十一世纪里,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就像使用纸和笔一样是人人必备的基本功。不学好计算机,你就无法快捷全面地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或信息。

最后,每个特定的专业也有它自己的基础课程。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许多大学生只热衷于学习最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因为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会要求这些方面的基础或经验。这些新技术虽然应该学习,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更为重要,因为语言和平台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只要学好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编译原理、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就可以万变不离其宗。有位同学生动地把这些基础课程比拟为计算机专业的内功,而把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比拟为外功。那些只懂得追求时髦的学生最终只知道些招式的皮毛,而没有内功的积累,他们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手的。

虽然我一向鼓励大家追寻自己的兴趣,但在这里仍需强调,生活中有些事情即便不感兴趣也是必须要做的。例如,打好基础,学好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的使用就是这一类必须做的事情。如果你对数学、英语和计算机有兴趣,那你是幸运儿,可以享受学习的乐趣;但就算你没有兴趣,你也必须把这些基础打好。打基础是苦功夫,不愿吃苦是不能修得正果的。

实践贯通:“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上高中时,许多学生会老师提出“为什么?有什么用?”的问题,通常,老师给出的答案都是“不准问”。进入大学后,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不准不问”。在大学里,同学们应该懂得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与具体的实践、应用如何结合起来,尤其是工科的学生更是如此。

有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因此,我建议同学们多选些与实践相关的专业课。实践时,最好是几个同学合作,这样,既可经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如果有机会在老师手下做些实际的项目,或者走出校门打工,只要不影响课业,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励的。外出打工或做项目时,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确实有困难),有时候,即便待遇不满意,但有许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我们也值得一试。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实践经验对于软件开发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微软公司希望应聘程序员的大学毕业生最好有十万行的编程经验。理由很简单:实践性的技术要在实践中提高。计算机归根结底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不动手是永远也学不会的。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在笔试中考高分,而是实践能力。但是,在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很惊讶地发现,中国某些学校计算机系的学生到了大三还不会编程。这些大学里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的确需要更新。如果你不巧是在这样的学校中就读,那你就应该从打工、自学或上网的过程中寻求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网上可以找到许多实践项目,例如,有一批爱好编程的学生建立了一个讨论软件技术的网站,在其中共享他们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成功举办了很多次活动(如在各大高校举办校园技术教育会议),还出版了帮助学生提高技术、解答疑难方面的图书,该网站有多位成员获得了“微软最有价值的专家”的称号。

培养兴趣:开拓视野,立定志向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中曾深入论述了快乐和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充满激情,你就有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它而废寝忘食。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而学习了。在“第三封信”中,我也曾谈到我自己是如何在大学期间放弃了我不感兴趣的法律专业而进入我所热爱的计算机专业学习的。

有些同学问我,如何像我一样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呢?我觉得,首先要客观地评估和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不要把社会、家人或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作自己的爱好;不要以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要亲身体验它并用自己的头脑做出判断;不要以为有兴趣的事情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职业,例如,喜欢玩网络游戏并不代表你会喜欢或有能力开发网络游戏;不要以为有兴趣就意味着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不过,你可以尽量寻找天赋和兴趣的最佳结合点,例如,如果你对数学有天赋但又喜欢计算机专业,那么你完全可以做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最好的寻找兴趣点的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最爱。而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你接触并尝试众多领域的独一无二的场所。因此,大学生应当更好地把握在校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使用图书馆资源、旁听课程、搜索网络、听讲座、打工、参加社团活动、与朋友交流、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等不同方式接触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工作类型和更多的专家学者。当年,如果我只是乖乖地到法律系上课,而不去尝试旁听计算机系的课程,我就不会去计算机中心打工,也不去找计算机系的助教切磋,就更不会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通过开拓视野和接触尝试,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这时就可以去尝试转系的可能性、尝试课外学习、选修或旁听相关课程;你也可以去找一些打工或假期实习的机会,进一步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性质;或者,努力去考自己感兴趣专业的研究生,重新进行一次专业选择。其实,本科读什么专业并不能完全决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正如我所强调的那样,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培养的是你的学习能力,只要具备了这种能力,即使从事的是全新的工作,你也能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获取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除了“选你所爱”,大家也不妨试试“爱你所选”。有些同学后悔自己在入学时选错了专业,以至于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有些同学则因为追寻兴趣而“走火入魔”,毕业后才发现荒废了本专业的课程;另一些同学因为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或对本专业抱有偏见,就以兴趣为借口,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专业。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在大学中,转系可能并不容易,所以,大家首先应尽力试着把本专业读好,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此外,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专业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现在,有很多专业发展了交叉学科,两个专业的结合往往是新的增长点。因此,只要多接触、多尝试,你也许就会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数字笔”的发明人王坚博士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用户界面的研究,可是谁又能想到他从本科到博士所学的都是心理学专业,而用户界面又正是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的最佳结合点。另一方面,就算你毕业后要从事其他的行业,你依然可以把自己的专业读好,这同样能成为你在新行业中的优势。例如,有一位同学不喜欢读工科,想毕业后进入服务业发展,我就建议他先把工科读好,将来可以在服务业中以精通技术作为自己的特长。

人生的路很长,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在追寻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寻自己终身不变的志向。有一本书的作者曾访问了几百个成功者,问他们有哪件事是他们今天已经懂得,但在年轻时却留下了遗憾的事情。在受访者的回答中,最多的一种是:“希望在年轻时就有前辈告诉我、鼓励我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相比之下,兴趣固然关键,但志向更为重要。例如,我的志向是“使影响力最大化”,多年以来,我有许多兴趣爱好,如语音识别、对弈软件、多媒体、研究到开发的转换、管理学、满足用户的需求、演讲和写作、帮助中国学生等等,兴趣可以改变,但我的志向是始终不渝的。因此,大家不必把某种兴趣当作自己最后的目标,也不必把任何一种兴趣的发展道路完全切断,在志向的指引下,不同的兴趣完全可以平行发展,实在必要时再做出最佳的抉择。志向就像罗盘,兴趣就像风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可以让你驶向理想的港湾。

积极主动:果断负责,创造机遇

创立“开复学生网”时,我的初衷是“帮助学生帮助自己”。但让我很惊讶的是,更多的学生希望我直接帮他们做出决定,甚至仅在简短的几句自我介绍后就直接对我说:“只有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难道一个陌生人会比你更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吗?我慢慢认识到,这种被动的思维方式是从小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被动的人总是习惯性地认为他们现在的境况是他人和环境造成的,如果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自己就只有消极地生活下去。持有这种态度的人,事业还没有开始,自己就已经被击败,我从来没见过这样消极的人可以取得持续的成功。

从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你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你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让大学生活对自己有价值”是你的责任。许多同学到了大四才开始做人生和职业规划,而一个主动的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时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积极主动的第一步是要有积极的态度。大家可以用我在“第三封信”里推荐的方法,积极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追寻兴趣并尝试新的知识和领域。纳粹德国某集中营的一位幸存者维克托·弗兰克尔曾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积极主动的第二步是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勇敢面对人生。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情一味搁置起来。比如说,有些同学认为英语重要,但学校不考试就不学英语;或者,有些同学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社团磨练人际关系,但是因为害羞就不积极报名。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这样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前的机会丧失殆尽。对于这种消极、胆怯的作风,你终有一天会付出代价的。

积极主动的第三步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事事用心,事事尽力,不要等机遇上门;要把握住机遇,创造机遇。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大三时被分配到青海做铸造工人。但他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放弃学习,整天打扑克、喝酒。他依然终日钻研数理化和英语。六年后,中国科学院要在青海做一个重要的项目,这时朱校长就脱颖而出,开始了他辉煌的事业。很多人可能说他运气好,被分配到缺乏人才的青海,才有这机会。但是,如果他没有努力学习,也无法抓住这个机遇。所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当机遇来临时,你才能抓住它。

积极主动的第四步是“以终为始”,积极地规划大学四年。任何规划都将成为你某个阶段的终点,也将成为你下一个阶段的起点,而你的志向和兴趣将为你提供方向和动力。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和兴趣,你应该马上做一个发掘志向和兴趣的计划;如果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你应该马上制定一个尝试新领域的计划;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么,你应该马上写一份简历,找你的老师、朋友打分,或自己审阅,看看哪里需要改进;如果毕业后想出国读博士,你应该想想如何让自己在申请出国前有具体的研究经验和学术论文;如果毕业后想进入某个公司工作,你应该收集该公司的招聘广告,以便和你自己的履历对比,看自己还欠缺哪些经验。只要认真制定、管理、评估和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你就会离你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掌控时间:事分轻重缓急,人应自控自觉

除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大学生还要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事务。一位同学是这么描述大学生活的:

“大学和高中相比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每天依旧是学习,每次考试后依旧是担心考试成绩……不同的只是大学里上网的时间和睡觉的时间多了很多,压力也小了很多。”

这位同学并不明白,“时间多了很多”正是大学与高中之间巨大的差别。时间多了,就需要自己安排时间、计划时间、管理时间

安排时间出了做一个时间表外,更重要的是“事分轻重缓急”。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作者史蒂芬·柯维提出,“重要事”和“紧急事”的差别是人们浪费时间的最大理由之一。因为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但这么做会导致一些重要的事被荒废掉。例如,我认为这篇文章里谈到的各种学习都是“重要的”,但它们不见得都是老师布置的必修课业,采纳我的建议的同学们依然会因为考试、交作业等紧急的事情而荒废了打好基础、学习做人等重要的事情。因此,每天管理时间的一种好方法是,早上确定今天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顾一下,这一天有没有做到两者的平衡。

每个人都有许多“紧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是不切实际的。我建议大家把“必须做的事”和“尽量做的事”分开。必须做的事要做到最好,但尽量做的事尽力而为即可。建议大家用良好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接受那些你暂时不能改变的事情,多关注那些你能够改变的事情。此外,还要注意生物钟的运行规律,按时作息,劳逸结合,这样才能在学习时有最好的状态。

大学四年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时期。大学生必须有自控的能力,让自己交些好朋友,学些好习惯,不要沉迷于对自己无益的习惯(如网络游戏)里。一位积极、主动的中国学生在“开复学生网”上劝告其他同学:“不要玩游戏,至少不要玩网络游戏。我所认识的专业水平比较高的大学朋友中没有一个玩网络游戏的。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对于现实的逃避,是不愿面对自己不足的一面。我认为,要脱离网络游戏,就得珍惜自己宝贵的大学时间,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做一些有意义并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的事情。”

为人处事:培养友情,参与群体

很多大学生入校时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自己生长的环境。进入校园开始集体生活后,如何与同学、朋友以及社团的同事相处就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大学是大家最后一次可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培养、训练如何与人相处的机会。在未来,人们在社会里、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工作本身。所以,大学生要好好把握机会,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际交往能力不够强,人际圈子不够广,但又没有什么特长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在社团里也不知道怎么和其他人有效地建立联系。”这是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经常遇到的困惑。对于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我的建议是:

第一,以诚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对别人要抱着诚挚、宽容的胸襟,对自己要怀着自我批评、有过必改的态度。与人交往时,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这就好比照镜子一样,你自己的表情和态度,可以从他人对你流露出的表情和态度中一览无遗。你若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待你。你若敌视别人,别人也会敌视你。最真挚的友情和最难解的仇恨都是由这种“反射”原理逐步造成的。因此,当你想修正别人时,你应该先修正自己。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应该怎么对人。你想他人理解你,你就要首先理解他人。

第二,培养真正的友情。如果能做到第一点,很多大学时的朋友就会成为你一辈子的知己。在一起求学和寻求自身发展的道路上,这样的友谊弥足珍贵。交朋友时,不要只去找与你性情相近或只会附和你的人做朋友。好朋友有很多种:乐观的朋友、智慧的朋友、脚踏实地的朋友、幽默风趣的朋友、激励你上进的朋友、提升你能力的朋友、帮你了解自己的朋友、对你说实话的朋友等等。此外,大学时谈恋爱也可以教你如何照顾别人,增进同理心和自控力,但恋爱这件事要随缘,不必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

第三,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社团是微观的社会,参与社团是步入社会前最好的磨练。在社团中,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和领导才能,也可以发挥你的专业特长。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做一个诚心诚意的服务者和志愿者,或在担任学生工作时主动扮演同学老师之间沟通桥梁的角色,并以此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为同学老师服务。这样的学习过程也不会很轻松,挫折是肯定有的,但是不要灰心,大学社团里的人际交往是一种不用“付学费”的学习,犯了错误也可以重头来过.

第四,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在班级里、社团中,多观察周围的同学,特别是那些你觉得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特别强的同学,看他们是如何与人相处的。比如,看他们如何处理交往中的冲突、如何说服他人和影响他人、如何发挥自己的合作和协调能力、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真诚、如何表示赞许或反对,如何在不冒犯他人的情况下充分展示个性等等。通过观察和模仿,你渐渐地会发现,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会有意想不到的改进。在学校里,每一个朋友都可以成为你的良师,他们的热心、幽默、机智、博学、正直、沟通、礼貌等品德都可以成为你的学习对象。同时那些你不喜欢的人和事也可以为你敲响警钟,警告你千万不要做那样的人和事。当然,你也应当慷慨地帮助每一个朋友,试着做他们的良师和模范。

第五,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如果觉得没有特长、没有爱好可能会成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一个障碍,那么,你可以有意识地去选择和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也是你与朋友建立深厚感情的途径之一。很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不是只会闭门苦读的书呆子,他们大多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同事中就有绘画、桥牌和体育运动方面的高手。业余爱好不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还可以让大家发掘出自己在读书以外的潜能。例如,体育锻炼既可以发挥你的运动潜能,也可以培养你的团队合作精神。如果真的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那么,多读些好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也可以改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没有什么比智慧和渊博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了。

所以,学会与人相处,这也是大学中的一门“必修课”。

对大学生们的期望

踏入大学校门时,你还是一个忙碌的、青涩的、被动的、为分数读书的、被家庭保护着的中学毕业生。

就读大学时,你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好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

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交流中锻炼表达,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离开大学时,只要做到了这些,你最大的收获将是“对什么都可以拥有的自信和渴望”。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中国未来的主人翁。

所以,我认为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 – 你有选择的权利
 
李开复
2005年11月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看完了我《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后,感触很深,他写了一封信给我说:“很小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长大,长大了做什么,我当时没有想;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初中,考上初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初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高中,考上高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高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考上大学做什么,我没有想过;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要出国,出国做什么,我也没有想过;现在留学拿到了学位,要找工作了,下一步我该做些什么呢?这次,我要好好地想一想。谢谢你的第三封信,它唤醒了我埋藏了25年的进取心,它改变了我25年来被动的生活方式。从今天开始,我要积极主动地为自己而生活!”
  当我为这位中国留学生终于理解他“有选择的权利”感到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不禁想到,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依然在被动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着。在“开复学生网”我每天都看到:“只有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的被动思维。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们事事要听从父母老师的安排,遇到问题也可以直接从父母老师那里获得帮助,这很容易养成被动的习惯。因此,许多中国年轻人不善于主动规划自己的成长路线,不知道如何积极地寻找资源,使自己的学业和人生迈上更高的阶梯。
  另一方面,中国的父母老师习惯于使用越俎代庖的方式,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性格和兴趣,当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多半会发现,自己早已迷失在“自我缺失”的海洋里了。
  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群体意识,大力推崇“从上”、“从众”等行为方式,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以至于许多年轻人觉得,“自主”这两个字是那么陌生和遥远。
  所以,消极到积极之路是充满荆棘的。虽然在我的前四封信都有提到积极主动的重要性,我决定特别写一封有关积极主动的信。
  为了成为国际化的人才,为了在信息时代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每一个有进取心的中国青年都应该努力迫使自己从被动转向主动,大家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事业——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工作与生活,没有人比你自己更适于管理你的人生和事业,只有积极主动的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让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永远快乐!
什么是积极主动?
消极被动的人积极主动的人
自己和环境自己受环境的左右自己有选择的权利
人和事事情主导人人可以主导或推动事情的进展
遇到问题时寻求帮助独立思考
环境不好时怨天尤人积极进取
自常说的话只有你可以告诉我该怎么做。
我必须服从环境的安排。
谁可以告诉我该选什么专业?
怎么都没有人注意到我?
我总是没时间做某事。
只有你可以告诉我该怎么做。
我父母都有糖尿病,我也一定会得。一切靠自己,我可以做得更好。
我有选择的权利。
我要制定一个计划,以选择最适合我的专业。
我要去学习如何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该放弃哪些不重要的事,才能做最重要的事?
只有我自己才有权利和责任决定我该怎么做。
虽然父母有糖尿病,但只要注意锻炼,注意饮食,就能降低得病的几率。
  消极被动(Reactive)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受环境和他人的左右,如果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自己就只有消极地生活下去。碰到问题的时候,消极被动的人总会找人帮着决定,环境不好的时候,他们就会怨天尤人。他们总是在等待命运安排或贵人相助。对一件事情,他们总认为是事情找上他们,自己无法主导或推动事情的进展。
  积极主动(Pro-active)的人认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自己总有选择的权利。所以,他们对自己总是有一份责任感,因为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而自己并不是环境或他人的附庸。对一件事情,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可以主导事情的发生、发展。
为什么要积极主动?
三十年前,在工业社会里,每位员工是企业的机器里的一个齿轮。虽然机器需要齿轮,但是齿轮是可替换的。最好的齿轮是耐用的,不是卓越的。因此这些公司最喜欢的人才是:

一个有专业知识的、能够埋头苦干的人。
  斗转星移,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人们对人才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在现代化的企业中,有更多的人享有决策的权利,有更多的人必须在思考中不断创新,也更多的人有足够的空间来决定要做什么、要怎么做……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机械式的重复劳动,而是需要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复杂过程。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ker)曾指出:“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所以,今天大多数优秀的企业对的人才的期望是:

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
  要想在现代化的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
  作为当代中国的青年一代,你应该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被动消极的人?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研究项目,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只要有了积极主动的态度,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其实,许多年轻人并不是没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做出自己的决定,而是不习惯在重大问题上做出自己的决定。如果我问一位中国的大学生:“你最常做的决定是什么?”他的回答很有可能是决定买什么样的电脑,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等等。这些事情固然需要做出决定,但是,许多更重要的决定更需要由你自己做出。例如,像读什么专业,读什么学校,考研还是出国等决定,大家可能习惯于听父母的安排,或参考大多数同学的选择——殊不知,在这些最重要的问题上,只有你自己的决定才能帮助你迈向真正的成功。自己做无关紧要的决定,但是对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决定却听他人的。这是多么不合逻辑呀!此外,就算你自己做出了决定,也不见得你事先已经花了足够的时间调查和研究。鲁莽或草率的决定可能会让你后悔一辈子!
  当Google的创始人赛吉?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电视上被访问时,记者问他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哪一所学校,他们并没有回答斯坦福大学或密西根大学,而回答的是“蒙台梭利小学”自由自在的学习没有任一消极输入的方式。在蒙台梭利教育的环境下,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是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赋予了他们鼓励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习惯,因而带来了他们的成功。
  所以,每一个年轻人都要拥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心,你必须善于规划和管理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最为重要的抉择。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事业,没有什么东西像积极主动的态度一样更能体现你自己的独立人格。
  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里所写的那样:“我不能,别的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你走过那条路;你必须自己去走。”
积极主动的七个步骤
  要达到积极主动的境界,我建议大家按照下面图中所示的七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自己的习惯,学习把握机遇、创造机遇的方法,并在积极展示自我的过程中收获成功和快乐。



步鄹一:拥有积极的态度,乐观面对人生
  心理学家早已发现:一个人被击败,不是因为外界环境的阻碍,而是取决于他对环境如何反应。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前主教练米卢蒂诺维奇所说的“态度决定一切”就是这个意思。埋怨不会改变现实,但是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可能改变一切。
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每个人每天大约会产生5万个想法。如果你拥有积极的态度,那么你就能乐观地、富有创造力地把这5万个想法转换成正面的能源和动力;如果你的态度是消极的,你就会显得悲观、软弱、缺乏安全感,同时也会把这5万个想法变成负面的障碍和阻力。
  消极的人允许或期望环境控制自己,喜欢一切听别人安排,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可能拥有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也无法避免失败的厄运;相反的,积极的人总是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面对困难,他的成功是指日可待的。积极的人总是使用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控制自己的人生;消极者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总是处在过去的种种失败与困惑的阴影里。
  有了积极的态度,并不能保证事事成功。积极的态度肯定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但并不能保证他每件事都心想事成;可是,坚持消极的态度却必败无疑,我从来没见过哪个持有消极态度的人能够取得可持续的、真正的成功。
  当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必须由自己来选择,也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由自己来主导。所以,在选择积极态度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平和的心态,也就是我常说的那句话:
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步鄹二:远离被动的习惯,从小事做起
  消极被动的习惯是积极主动最大障碍,如果你从小就在消极、被动的环境下长大,你就更应该努力剔除自身所拥有的那些消极因素。
  例如,消极被动的人总是迷信宿命论,把不如意的事情纷纷归罪于基因遗传、星座、血型等因素,并由此变得自怨自艾,总是怪罪别人的不是,指摘环境的恶劣——如果这样的想法成为习惯,他就会陷入消极被动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年轻人该如何远离消极被动?我想向大家提出五个建议:
一、不要盲目听信人言,应冷静辨析,积极求证
   现在,网上经常流传着各种谣言。如果盲目轻信这些谣言,你就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左右。例如,有同学发信来说:“自己想读一个民办学校的课程,因为它可以发‘英国剑桥大学的学位’。”冷静辨析应该会告诉你:在这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里总会暗藏着什么圈套。然后只要到搜索引擎积极求证,马上就可辨其真伪。
  此外,有许多同学不懂得主动搜寻和验证信息的方法或重要性。有不少同学请我帮他找某某大学的信息,甚至,还有的同学向我询问某个单词的意义和用法——实际上,这些信息在网上只要简单搜索一下,就能找到答案。因此,当我每次查出答案后,总是告诫这些同学说: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就自己到网上去找,不要急着去问别人;如果你听到了什么,不要盲目信从,应当自己主动去网上求证。”
二、不要让事情找上你,应主动对事情施加影响
  每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都应该是因你的决定而发展、变化的,而不应该是因为你无所作为才变成现实的。
  有位同学告诉我说:“我申请了两个工作,其中,我比较喜欢的那份竞争激烈的工作,但同学们也都在争取那份工作。我现在只好选择等待,如果那家公司不聘请我,我就到另一家公司去。”
  我很惊讶地问他:“既然你很喜欢第一份工作,为什么你这么被动,只知道等待而不去主动争取呢?”
  不要忘了,被动就是弃权,不做决定也是一种决定。
  在微软工作的华人都知道郭蓓菁,一位小巧玲珑、年轻活泼的女孩。见她第一眼你可能很惊讶她是微软最资深的华人经理之一。但是如果你和她交谈一分钟,你就会一点也不惊讶了。她讲的每一句话流露了自信和积极乐观的领导力,和严谨的逻辑和战略思想。她曾告诉我她积极主动的一个故事:
  “我十六岁从中国移民到美国。我到美国后六个月就必须参加SAT考试。那时我英语口语已经不差,但是文法、字汇、作文都很不行。虽然我的SAT数学考了780分(接近满分800分),但是英语只考了280分。如果交白卷也有200分,你就可以想象280分是多么糟糕!但是我依然满怀希望地申请了加州大学的电机工程系。”
  “由于我的英语SAT分数太低,我的申请表很可能没有被阅读就被直接被拒绝了。但是我不服输,我深信如果我被录取,我会是一个成功的工程师。于是,我决定‘上诉’。”
  “我直接写了一封信给加州大学的工学院长。在信里,我做了自我介绍,我自豪地描述了我在理工方面的成就,解释了我刚到美国六个月的英语问题,强调了我的学习能力和刻苦精神。最后,我说:‘院长女士,如果你录取我,我保证我会成为贵校的的财产。’”
  “两天后,院长约谈了我。我和她面谈时,她看出我的英语其实已经进步很快。我对她当面保证我的英语会学的和美国同学一样好。一星期后,加州大学收回成命,决定录取我。”
三、不要习惯性地同意或追随别人,应当学会“有主见”
  年轻人必须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而不应当随波逐流。
  许多同学有很强的“从众”心态,自己有想法不表达,时间久了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是什么了。他们每次都会习惯性地先问别人:“你怎么想?”而从不会问问自己:“我怎么看?”
  要改掉这个习惯,你就需要下定决心,每一件小事都要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就算你不是很在乎。例如,自己决定在餐馆点什么菜,自己决定自己的衣着打扮,周末时自己决定要去哪里玩,等等。你应该学会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合理的安排,而不是“别人怎样我就怎样”。当自己感觉“无所谓”,想依从别人的意见时,记得提醒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的选择展现出来。甚至在自己不是很在乎或不是很确定时,也要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让“无所谓”这个词从你的字汇里消失。
  不要被别人影响,也不要觉得自己一定要“从众”。如果和朋友出去吃饭,大家都不要甜点,但是你想吃,那么,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决定而影响你自己意见的表达。有没有什么人总是喜欢告诉你该做什么?如果有,下定决心,要求他们不要再这么做。如果他们不听,那就不要和他们在一起。
  也就是说,大家要设法让自己潜意识里的“我感觉,我想要”体现出来,不要被动,不要从众,避免盲目听从父母、老师、名人……答应自己,当你认为必须说“No”的时候,千万不要说“Yes”。从小事到大事,你如果都能做到听从自己的意愿,日子久了,你就会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四、不要说“我办不到”,应当积极去尝试
  遇到困难时,不要找借口,应该多想一想,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案?能不能将问题分解开来,一步一步地加以解决?或者,是否需要先提高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然后再回头来处理这个难题?不要因为逃避而说自己没有选择或没有时间——没有人缺少时间,只不过,每个人分配时间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五、使用语言下意识地训练自己
  在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他提出:我们的语言会下意识地引导我们的思想,也会真切地反映一个人对环境的态度。
  习惯于消极被动的人,言语中就会流露出推卸责任的个性。
  例如,他们在生气时会抱怨说:“他使我怒不可遏!”——他们想说的其实是:责任不在我,是外力左右了我的情绪。
  他们总是抱怨:“我没时间。”——这表明:又是外力控制了我,让我没有选择的机会。
  他们还喜欢说:“我不得不如此。”——这其实意味着:迫于环境或他人的压力,我只好选择服从。
  他们在自我表白的时候说:“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其实是在宣称:我已经无法改进或提高自己了。
  相反,积极主动的人总是在言语中赋予自己决定的权利,他们喜欢说的话包括:“试试看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也许我可以换个思路。”“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可以想出更有效的表达方式。”“我的感觉是……”“我选择……”“我要……”“我情愿……”“我打算……”“我决定……”等等。
  所以,我们要多学习积极主动者的讲话方式,在说话时多用“我……”的句式,多给自己决定的权利,少推卸责任,少埋怨。
步鄹三:对自己负责,把握自己的命运
  有位学生问我:“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公平的?”这个问题在“开复学生网”上引起了一场大讨论。有些同学认为世界公平,一个人只要有志气就一定能克服一切障碍;也有些同学认为世界级端不公平,因为无论是财富、天赋还是运气,老天爷好像总是青睐别人。
  对此,我的回答是:一切都靠命运(宿命论)和一切都靠自己(人定胜天)都是不合适的。
  每一个人都有选择,都有机会,但是,先天和环境因素造成每个人的机会多少不同。所以,这个世界不是完全公平的。但如果你因为世界不公平而放弃了自己的机会和选择,那就是你自己的责任,就不能怪世界不公平了。
  举一个比喻。有些人出生时就因为遗传的原因,可能会在某个时候患上较严重的疾病。但这并不表明他一定会患病。如果他能把握机会,做正确的选择,安排好自己的锻炼和饮食,他很可能比谁都健康;但是,如果他就因为‘基因不好’就自暴自弃,那么他得病的几率几乎一定会成倍增加。
  所以,凡事都要想清楚,什么是自己不能改变而必须接受的,什么是自己可以选择的,什么是自己必须勇敢挑战的。当你碰到不可改变的事情时,要勇敢地接受它,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悔恨、羡慕和嫉妒上。你应该做的事是积极主动地抓住命运中你可以选择、可以改变、可以最大化你的影响力的部分。
  还有,就算在最艰苦的时候,当你感觉命运已抛你而去时,你总是有选择的。就像弗兰克说的:“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积极主动”的含义不仅限于主动决定并推动事情的进展,还意味着人必须为自己负责。责任感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积极主动的人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或他人。他们在待人接物时,总会根据自身的原则或价值观,做有意识的、负责任的抉择,而非完全屈从于外界环境的压力。
  对自己负责的人会勇敢地面对人生。大家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情一味搁置起来。比方说,有些同学认为英语重要,但学校不考试时,自己就不学英语;或者,有些同学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社团锻炼沟通能力,但因为害羞就不积极报名。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消极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前的机会丧失殆尽,你终有一天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有同学问我:“不确定时,该如何负责?”其实,就算你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你至少应该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就算你不能积极争取你最想要的,至少也应积极避免你最不想要的。
如果你想做一个积极主动、对自己负责的人,我建议你立即行动起来,按照以下几点严格要求自己:

以一整天时间,倾听自己以及四周人们的语言,注意是否有“但愿”、“我办不到”或“我不得不”等字眼出现。
依据过去的经验,设想一下,自己近期内是否会遭遇一些令人退缩逃避的情况?这种情况处在你自己的影响范围之内吗?你应该如何本着积极主动的原则加以应对?请在脑海中一一模拟。
从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个令你备感挫折的事情。想一想,它属于哪一类,是可以直接控制的事情,还是可以间接控制的事情,抑或根本无法控制的事情?然后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寻找解决方案并付诸行动。
锻炼自己积极主动的意识。在下30天内,专注于自己影响范围内的事物,对自己许下承诺,并予以兑现;做一支照亮他人的蜡烛,而非评判对错的法官;以身作则,不要只顾批评;解决问题,不要制造问题;不必怪罪别人或为自己文过饰非,不怨天,不尤人;别活在父母、同事或社会的荫庇之下,善用天赋的独立意志,为自己的行为与幸福负责。试行积极主动的三十天训练法,观察一下,自己的影响范围在训练之后是否有所变化?
步鄹四:积极尝试,邂逅机遇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因为受到一些挫折就丧失了奋斗的勇气。例如,有的学生因为应试教育在大学中延续而后悔念大学,有些学生因为专业不合适就虚度时光,还有的学生因为在研究生期间遇到种种学术上难题而感到气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都是可以直面的挫折,它们都需要你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生命中随处是机遇,许多机遇就藏在一个又一个挫折之中,如果你在挫折面前气馁,你很可能会与自己的机遇擦肩而过。
  积极尝试是学习最好的方法。在一个先进的公司,你不需要担心失败。在一项美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的调查中发现,他们最欣赏的就是那些主动要求做某项新工作的员工。无论是否能做好,至少这些员工比那些只会被动接受工作的员工要令人欣赏,因为他们有勇气、积极上进,而且会从中学习。
  对于那些正在选择人生道路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应该积极地尝试不同的事情。在美国,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没有试过,怎么知道自己不喜欢呢?”所以,我建议大家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尝试做不同的事情,找到通向成功的门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上邂逅更多的机遇。
  我的积极主动的习惯是五岁开始的。记得五岁的时候,我觉得幼儿园的课程太简单了,于是就主动跟父母说:“我想跳级读小学。”父母建议我还是按部就班地读书,等到有足够的能力时再去读小学。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我大胆地提出:“让我尝试一下好吗?如果我的能力不够,我就没法通过小学的入学考试;可如果我通过了考试,就表明我有这样的能力,那你们就应该让我去读小学。”父母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于是我努力读书,最后以高分考进了私立小学。事过三十多年,当时母亲带我去看“放榜”时,看到“李开复”三字排在榜首的那份兴奋,今天想来依然历历在目。这件事让我懂得,只要大胆尝试,积极进取,我就有机会得到我期望中的成功。这也为我日后的自信和积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一个例子来自于我的年轻朋友郭去疾。他的人生之学是:每一扇机遇之门,都有一个守门人。收获机遇的临门一脚,在于主动执著地去找这个守门人。当他1999年从中国科技大学本科毕业时,受到了很多美国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但是一律没有奖学金。于是,他开始给这些大学的教授们写信,希望他们能接受我作为研究助理从而资助。一个月中,他写了两百封信,虽然有很多教授感兴趣,却都因为他研究经验不足而拒绝了。他还尝试写信给中国科大的海外校友,希望得到推荐,也没有结果。一天夜里,面对电脑里一封封挽拒的邮件,他一个人在黑暗的实验室里失声痛哭。然而第二天醒来,他决定继续去敲击这扇机遇之门。几天之后,他收到伊利诺大学的一位教授的回信,欣然答应资助。那位教授说,当他到系里索取郭去疾的材料的时候,发现系里正在准备给郭寄拒信。郭去疾最后说:“我的‘叩门之旅’在继续着,绝大多时候,都无功而返。然而,石沉大海却不代表徒劳无功,因为一次一次,机会之门这样被我敲开。一步一步,我得以到微软总部工作,到斯坦福大学读MBA,到Mckinsey到Amazon和Google工作的机会”。
  美国人很喜欢尝试不同的工作,他们一生中平均要换四次工作。在长期计划经济的思想影响下,更多的中国人不愿意换工作,而更倾向于终生做一件事。其实,换工作岗位的意义在于,你一开始做的决定并不一定是你的终生决定,你仍然有机会去尝试更多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所以,不要因为暂时不了解自已的长处而犹疑不决,积极行动起来吧!你会发现自己的才华和天赋。大家要珍惜每一次尝试,因为机遇往往不可复制。要随时做好准备,以免机遇到来时错失良机,同时也应学会从每一个失去的机遇中吸取教训。此外,只有敢于挑战自我,你才能充分地开发自身的潜力。我建议大家经常给自己设立一些极具挑战性、但绝非遥不可及的目标。
步鄹五:充分准备、把握机遇
  不要坐等机遇上门,因为那是消极的做法。屠格涅夫说:“等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什么事也不做地空等,另一种是一边等,一边把事情向前推动。”也就是说,在机遇还没有来临时,就应事事用心,事事尽力。
  如果被苦难或挫折阻挡,我们应该学习把挫折转换成动力,而不要一遇到困境就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怨天尤人,更不要在需要立即行动的时候犹豫不决。人生不能用这种消极的方式度过。我们终有一天要面对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因此,我们必须在平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足够的信息,以便在必要时做出最好的抉择,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
  一旦机遇到来,一定要全力以赴,把握机遇。
  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洪小文的帮助),把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率从以前的40%提高到了80%,学术界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当时,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把已有的结果加工好,写好论文,几个月之内我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了。
  但是,我很清楚,第一步的成功给我提供的只是一个机遇,而不是一个答案,因为80%的识别率决不是最后的最佳结果,因为我用的方法只是冰山一角。而且,我已经公开发表了我的研究成果,每一个研究机构都会学习、使用我的方法,所以,如果我此时放松下来,不再做实验,埋头写论文以求尽快毕业的话,别的学校或公司很快就会超过我。
  所以,我不但没有放松,反而更加抓紧时间研究攻关,甚至为此推迟了我的论文答辩时间。那时候,我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它们让我的语音识别系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识别率从80%提高到了96%。在我毕业之后,这个系统多年蝉联全美语音识别系统评比的冠军。如果我当时在80%的水平上止步不前,随随便便就毕业的话,后来商业周刊颁发的“1988年最重要科技创新奖”就肯定会让别人抢走了。
  所以,当你知道机遇来临的时候,要积极把握;当你尚未看到机遇的时候,要时刻准备。
步鄹六:积极争取,创造机遇
  当机遇尚未出现时,除了时刻准备之外,我们也应该主动为自己创造机遇,不能总是守株待兔,等着机遇上门。
  记得当我在苹果工作时,有一段时间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大家士气低落。这时,我看到了一个机遇:公司有许多很好的多媒体技术,但是因为没有用户界面设计领域的专家介入,这些技术无法形成简便、易用的软件产品。
  于是,我写了一份题为《如何通过互动式多媒体再现苹果昔日辉煌》的报告。这份报告被送到多位副总裁手里,最后,他们决定采纳我的意见,发展简便、易用的多媒体软件,并且请我出任互动多媒体部门的总监。
  多年以后,一位当年的上司见到我,他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当时,看到你提交的报告,我们感到十分惊讶。以前,我们一直把你当作语音技术方面的专家,没想到你对公司战略的把握也这么在行。如果不是这份报告,公司很可能会错过在多媒体发展的机会,你不会有升任总监和副总裁的可能。今天,在iPod的成功里,也有不小的一部分要归功于你和你那份价值连城的报告。”
  在微软公司,大家都很重视向比尔•盖茨每年四次的汇报工作成果的机会。在报告的几个月前,全球各研究院就开始提早排队,报上最得意的成果。
  微软中国研究院刚成立的那一年,当几个研究项目都还没有得到最终结果的时候,我就冒险争取了六个月后向比尔汇报两个研究成果的机会。因为那时我知道很多人对中国研究院还不太理解,如果能在比尔面前成功地演示我们的研究成果,就会对研究院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
  当时,我知道有四个研究项目各有60%以上的可能性在六个月后得到好的结果,但是,我不能等到100%确定后再去申请。于是,我用两个措辞含糊的报告题目预订了位置。六个月后,果然有两个项目得到了非常好的结果,于是,我们修改了报告题目,十多个人飞到美国为比尔做了现场演示。那次汇报非常成功,得到了比尔高度评价。
  报告的第二天,比尔对所有的公司领导说了他著名的那句话:“我敢打赌你们都不知道,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我们拥有许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体研究方面的专家。”是这句话开始建立了研究院在公司的信誉的。
  显然,如果我总是消极地等待,那么,我们恐怕就要错过向比尔汇报研究成果的机会了。
  对大学生来说,大家应该积极地计划大学的四年,积极地争取和创造机遇。你的毕业计划将成为你学业的终点和事业的起点,你的志向和兴趣将为你提供方向和动力。你如果不知道你的志向和兴趣,应该马上做一个发掘志向和兴趣的计划;你如果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应该马上制定一个尝试新领域的计划;你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么,应该马上写一份简历,找你的老师、朋友打分,看看哪里需要改进;如果你毕业后想出国读博士,你应该想想如何让自己在申请出国前有实际的研究经验和论文;如果你毕业后想到某个公司工作,那你应该找找该公司的聘请广告,和你的履历对比,看自己还欠缺什么经验……只要做到了这些,你就不难发现,自己每天都会比前一天离成功更近一些。
步鄹七:积极地推销自己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里,那些能够积极推销自我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
  很多在美国工作多年的中国人对美国同事的印象总是这样的:“他们怎么这么能说?他们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工作成绩,而中国同事在很多时候做得很好,却没有展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在公司里,经常得到晋升机会的人,大多是能够积极推销和表达自己的、有进取心的人。当他们还是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时,只要和公司利益或者团队利益相关的事情,他们就会不遗余力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贡献自己的主张,帮助公司制定和安排工作计划;在完成本职工作后,他们总能协助其他人尽快完成工作;他们常常鼓励自己和同伴,提高整个队伍的士气;这些人总是以事为本、以事为先——他们都是最积极主动的人。
  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观点。一般说来,一个好的自我推销策略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锦上添花。好的自我推销者会主动寻找每一个机会,让老板或老师知道自己的业绩、能力和功劳。当然,在展示自己时,不要贬低别人,更不可以忘记团队精神。
  当我被微软总部调回美国,在美国启动总部把工作外包给中国合作伙伴的工作时,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把这项极为重要但又缺乏资源的项目做好。
  这时,我很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毛遂自荐的信。这封信来自一位在微软技术支持中心工作的经理。她在信中说:“虽然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是我曾在多个部门工作,而且学习很快。我愿意用我自己的时间帮你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不需要酬劳,我也不是申请工作,我只是希望为中国做点事情。你选择我没有风险,因为我至少可以把每个细节都帮你想清楚,这样可以节约你的时间。”
  如果不是这封信和后来的交谈,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把这个工作交给一位业余而又没有相关经验的人来做。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她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把这件事情做得非常好。因为她起头的工作,微软后来三年中提供给中国的外包业务量增加了三倍。几个月后,当我们终于成立了一个部门来负责这件事情时,她毫无怨言地把所有的工作交给了这个新部门。
  后来,微软亚洲研究院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沈向洋院长要我推荐人选,我想到了这位多才多艺的志愿者。她就是今天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合作部总监宋罗兰。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要求我们展示自己,这是不是要我从一个内向的人彻底转变为外向的人?”其实,一个内向的人很难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性格。所以,我建议大家可以在自身性格允许的范围内往“外向”靠拢,尽量寻找一些“比较外向但又不给自己带来太大压力”的机会。
我的选择;你的选择
  2005年7月19日,我离开了微软,加入了Google。我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希望回到中国。而且同时,我发现许多我的朋友加入了Google后都非常愉快。当我听说Google将在中国有很大的计划时,我没有等着它的电话,而我积极地直接联系了我认识多年的Google的CEO斯密特。他积极邀请我去看看。我发现,Google是一个让我震撼的公司 – 从它的新一代技术到员工的激情,从它诚信和对大众利益的执著,从它独有的自由和透明度,我发现了一片我向往的净土。我有选择的权利。于是,我选择了Google。我选择了中国。
  有记者问我这个选择带来不少麻烦,我会不会后悔。我的回答是:“直到我死的那一天,我要做我有激情的事情。对这个决定,无论带来多大的困扰和麻烦,我终身不悔。”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是你自己惟一的司机,千万不要让别人驾驶你的生命之车。你要稳稳地坐在司机的位置上,决定自己何时要停、要倒车、要转弯、要加速、要刹车等等。人生的旅途十分短暂,你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选择和决策的权利,虽然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但千万不要随波逐流。
  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赢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最后,我将下面一段话赠给中国的学生: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在别人的生活里。
不要被信条所惑 – 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
不要让任何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
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
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斯蒂夫 乔布斯 (苹果公司总裁)
    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

 

 

孙振耀清华大学演讲全文

      2005年3月28日晚,HP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孙振耀先生应邀登上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时代论坛”讲台,以一个成功职业人士的职场经历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为400余名清华学子激情诠释 “人生的关键时刻”这一主题。

  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振耀以自身成长和服务HP 公司23年的工作经历,将职业发展的五项准则融入到五个小故事中:一、对待机遇的态度;二、衡量成功的标准;三、发挥自身优势;四、与上司的相处之道;五、融入企业文化。

  在其精彩演讲结束后,现场学生踊跃提问,振耀分别就正直品格与职业发展、创业与职业人士、如何认清潜在优势、尝试新选择、持续发展的动力、女性领导能力以及企业竞争力等问题一一为大学生答疑解惑。

孙振耀先生,不知道在您的印象中清华学子是什么样子?

  孙振耀:我在台湾出生长大,清华在台湾的名气印象我觉得跟其在大陆是一样的,就是一个专业非常强的大学,是一所不断追求完美的学校,这是我所感受到的。我这一生中有几个遗憾,其中之一就是没有进入清华大学。

  主持人:孙振耀先生太谦虚了,我们有很多人都没有办法考入HP。孙振耀先生,在您上大学的时候,您觉得当时的学生和我们现在的学生有什么不同吗?

  孙振耀:我上大学应该是30多年前的事情,我觉得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信息很多,看到的机会很多,现在的学生比过去的学生具有更广泛的知识。我相信现在学生比过去的学生更有机会去干事业,那个时候的学生可能因为各种环境的关系,等到我长大以后回顾我当学生的时候,我觉得我们比较狭隘。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请教孙振耀先生,您在大学中遇到的最重要的时刻是什么?

  孙振耀:就这个问题,我来开始我的演讲。首先我要感谢清华大学学生会的邀请,我在HP工作这么长的时间,大部分所作的演讲和交流都是很有针对性的。而今天我要谈的是我自己的经验,在我的工作经历中,这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总结一下我在过去这么长时间里的工作经历。事实上,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很多机会听到很多知名人士在这里做演讲,每一位人士都有特别的背景,有他成功的原因。我自己本身应该说是一个很典型的一个职业人士,也许我可能跟大家一样,也就是在座这么多同学毕业以后,可能有几位会成为非常知名的创业家,像比尔·盖茨、柳传志、陈天桥,也有可能会成为非常有权力的知名的政府官员,像我们的主席跟我们的总理。但是可能大部分的人都跟我一样,会成为某一家企业的职业人士,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很平凡的故事,其实更多的是一些经验和故事。在HP里面我们有一个非正式的交流,叫“茶会”,就是在吃饭、喝咖啡时聊一些人生和公司的事情。今天我也跟清华大学的学生一起做个茶话会,我讲一些故事,希望能够对各位有所启发。在HP企业文化里面,我们是一家很平民化的公司,我的员工都不叫我孙总,都叫我振耀。

  在开始讲我的故事之前,我可能要先再度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想你们在后面所听到的故事跟我成长的经历是有很大的关系。我在台湾出生,我父亲是公务人员,从小到大我父亲是念机械专业的,从小到大我对这个系也有很大的兴趣。但是考大学时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考到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组,到现在为止我还弄不清楚是怎么考上的。那时我们要在考试前填志愿,然后按照你的分数和志愿去分配,在台湾机械系的分数一般来说是比电子工程系稍微低一点,特别计算机是比较新的事物,所以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把电子工程系填在计算机前面,所以人生的机遇有时候是很难预料的。所以我谈的故事就是在人生面临关键时刻时,你会做什么选择。我准备用五个小故事跟各位分享。

第一个故事:把握机遇

  第一个故事就是我们谈的很多机会事实上是可遇不可求的,当然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尽量要去把握机会,或者是创造机会。但是我的年龄已接近50岁,我会总结一生中自己遇到的很多的机会,其实你自己真正可以创造的就这么一两次而已,大部分的机会可能都是碰到的,所以当你碰到机会的时候,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它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那个时候我没有决定再重新考试,我下定决心去接受它,我去熟悉电子工程系,熟悉什么是计算机,然后培养自己的兴趣。这里面包含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因为我考上了计算机科学系,我才有机会接触到HP。在我念大二要上大三的时候,在学校里有一个社团的组织,把计算机爱好者组织在一起。在学校里,我们用的计算机是HP的计算机,我们的老师是从美国惠普公司回来的,所以在快放暑假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告诉我们所有同学,HP在暑假的时候希望能够找几个半工半读工读生的学生去做一些工作。我们就成为所谓的半工半读的学生,能够一面工作一面去学习,因为有几个项目希望有这样的学生来做。

  结果等到暑假都快到了,我们没有人去应征这个工作,因为计算机科学是一个很新的专业,我想当时我是担任电脑社的社长,如果连这个社团的领导人都不去应征工作,那是没有面子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应该去试试看。这一试,改变了我人生很多的机遇。从那个时候到大二、大三的暑假,我就开始半工半读一直到我毕业。两年的时间里,我接触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公司,一家有非常好的企业文化的公司。所以总结我要谈的第一个故事,就是人生的机遇可遇不可求。当你碰到机遇的时候你应该怎么主动掌握它,然后全力以赴,同时能够调整自己,来适应选择那个机遇。可能很多人跟你们谈,我们要想办法去做选择,但是也许有一天在你毕业的时候,或者在未来的发展中,大部分的机会其实都已经出现在你周围了,只是你怎么样去掌握它而已。这个机会的出现,有时候是你自己可以自己去创造的,但是这种机会只有一两次,大部分都是因周围的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机会。那么重要的不仅是你是否看得到机会,更重要的是你能够全力以赴,而且能够调整自己去适应这个机会,我是觉得每个人都有很多发展的空间跟和发展的机会。

第二个故事: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第二个故事就是我自己加入HP的故事。我在HP工作23年,我是1982年加入HP,总共换了10个职位,也就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区,负责不同的工作,我总共换了18位经理,就是18位领导,也就是说平均每位领导我接触的时间平均大概是1年多。同时我在HP公司23年期间,经历过7次重大组织变革,在每份工作里面我的秘书帮我统计过,我有大部分时间出差拜访各地的客户。一年我要拜访100多位客户,在这个环境里面,我觉得这个环境是一个学习成长,但也是一个压力很大的环境。我在两年的半工半读结束以后,在台湾因为服兵役是义务兵役,所以我一定要去。我退伍以后,到HP去应征工作,我所追求的理想是想要成为一名好的工程师,所以我加入HP也想要这个工作。我退伍应征公司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做工程师,但是那个时候,只有销售人员是空缺的,但我觉得只要能够加入就好了,至于什么工作不是很重要,所以我就以工程师的心态去应征销售工作,结果可想而知。面谈完了后,招聘的经理说你不适合做销售,HP就拒绝我了,所以我就去另外一家软件公司做了一年多的软件工作,直到HP再有工程师空缺的时候,很自然我就加入了HP。现在我在招聘我们公司员工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他对这份工作有没有热忱。

  等到我加入HP一年多以后,我本来从台北湾派入高雄分公司去支持那边的工作。但在当地的销售人员辞职了,所以老板跟我说,如果当地没有销售也就不需要工程师了。如果你想回去,只有一个选择,只能做销售,讲这句话的经理是当初面谈试的时候,说我不适合做销售的经理。 

  20多年前,社会观念是老一辈人认为工程师是最好的。我想了三、四个礼拜,最后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这个工作,回高雄去了。我痛苦了将近9个月的时间,因为做工程师,你每天上班的时候就要知道你要做什么事情,你要解决问题的标准是非常清楚的。因为你能够把问题解决你就是英雄,你问题解决不了你再会说也没有用。但是做销售不是这样的,你上班的时间是客户决定的。我的第一个销售任务是卖绘图仪,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有网络,那个时候不是靠写信,就是拜访客户,距离很远。当时是我的老板跟我一起讨论这个项目的进展,我们一直讨论我们产品规格的指标。大家知道我是工程师出身,我不是读介绍书去卖产品,我是读操作手册去卖的,所以产品每一个细节写得很清楚,然后写封信给他,对方回信给我,说我什么地方不好。,我就不服气再写一封,我觉得我做了很伟大的工作,这样大家谈了很久。最后,我的老板说了一句让我终生难忘的一句话,我的老板问我他是不喜欢你的产品还是不喜欢你这个人?

  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做过销售,从学校服兵役、退伍后做工程师的人来说,我所碰到的人生第一个问题,就是成功的标准是什么?那句话对我体会影响是很大的,我改变了销售的做法,三个礼拜星期后我们就赢得了这个项目。我第一次体会到,要在这个社会成功,就要用别人的观点看事情。因为我们进入社会,除了自己的标准以外,那个社会成功的标准在每个地方、每个环境、每个行业、每个公司,在每一个时间点都是不一样的,在国内、国外也不一样。在HP、其他公司也不一样,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成功的标准不是我们定的,是随环境变化变的。我们如何用别人的角度去看事情,这是我人生学到的第一课。你们在学校什么叫好学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成绩好。你们大家看得更多的是你考试成绩的结果,但问题是进入社会以后,只有成绩是不够的,进入社会里面,还有很多其他社会上所认知的、认可的主观标准,或者是客观标准,有很多不同的标准。在每个时间点、每个行业、每个公司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本身从这里面学习到了人生第一课。很多人都认为进入到社会以后,只要交出好成绩就可以,我认为好成绩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如果没有空气跟水,你一定会死亡的,但是,除了好的成绩以外,我们要去理解还有很多其他别人认知的看法。

第三个故事:发挥自身优势

  这是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及100分跟60分的问题。清华大学的学生,每一个科目都是非常优秀的。但是进入社会以后,你会发现这个竞争是很特殊的,进入社会里面,你们在每个领域里面都会都碰到这个领域非常强的高手。所以你要问一下自己,我们是不可能在每一个方面都考100分的,这个时候要问自己哪些方面能考60分,哪些方面要考100分?你怎么突出自己的强化优势?

  谈我自己做销售的经历,我的个性是极度内向的,我很难靠跟客户应酬建立关系,这方面我做不到100分。我只能发挥我自己的优势,就是我是工程师出身,做事仔细。我愿意帮助别人写报告、写计划书,所以我在做销售的时候,我常常利用很多时间去给客户开课。很多客户在那个时候,很少听到全球性公司的管理和产品信息,但他们很乐意学习,我是靠这个方法赢得客户,靠这个方法来战胜竞争对手。但是你其他部分至少要做到60分,你对人际关系,要比一般人更敏感,更重要的是强化自己的优势,不能够抄袭别人的。我们中国人说行行出状元,或者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个人你的DNA是不同的,不管是IQ、还是EQ,进入社会的时候就要开始集中你的资源,要强化自己几个特定的优势。这些资源包含你的时间,你还要做很多的学习,要保证你的其他部分至少做到60分。

第四个故事:与老板相处

  如果你们在社会上从事工作,有一个常碰到的问题,那就是你与老板相处的问题。作为一个职业人士,除非你创业,你避免不了会有一个老板。在HP里面,或者高科技环境里面,我们说有三个频繁:第一,战略组织变动频繁;第二,你的领导变化很频繁;第三,就是你的内外沟通要做得要很频繁。所以在这个环境里,你很难今天始终跟着一位领导或一位经理。这跟你们在学校念书很不一样的,你可以选择公司,但是不可以选择领导。

  所以你要培养一套跟领导相处的方法,这点非常重要。我的经验里面,天底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一个领导都有他的缺点和优点。更重要的是你能够看得到他的优点和缺点,而不是只看缺点。同时能够发挥你领导的优点,尽量避免他的缺点。要是碰到像我这么内向的领导,你绝对不要找他去唱歌,他分数肯定是很差的。同样,你碰到一个本身专业知识不是很强,但是人际关系很强的,你不要找他去做学术报告,所以中国人讲究说千里马好觅,伯乐难寻。你怎么样能够跟你的老板有效沟通,争取他的理解,不只是你能够理解他,还要争取他能够理解你,让他能够成为你的伯乐。我换了18个经理,他们中有华人、新加坡人、美国人、德国人、日本人,每一个人的出身文化背景跟我们有差异。这就是文化背景的差异,每个人有自己的成长背景。

  有些老板目的性很强,什么意思呢?他很清楚地告诉你他要什么,你只要做得到就可以;有些老板过程性很强,也就是说它他非常关心你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而且有时候会坚持按照他的方法来完成;有些老板关系型很强,就是特别强调彼此的关系,下班以后找你吃吃饭,关心你的家庭,关心你个人。这三种类型的老板,当然我们不管是哪种老板都是都要完成任务,如果你碰到一个目的性很强的老板,你习惯他目标很清楚,你把事情做好。如果你碰到一个强调过程性的老板怎么办?你会觉得很烦,他还问你怎么做、如何做,有时候按照他的方法做。反过来你碰到关系性很强的经理,他总是关心你情绪、关心你家庭。然后你转到目的性很强的老板,他不理你,你怎么办?我谈到今天我们每个人要适应不同的老板,在英文有一句话就说你必须要做一个好的追随者,才能做好领导。在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中,有各种关系系统,有一层一层的关系,在每一层你都是职业人士,我认为你要认可你老板的优点,打开你的心,认为你老板是哪一种人,调整自己去适应这个环境。有一天你做领导的时候,你部门的人也能够这样对你。

第五个故事:企业文化

  最后我讲的故事就是公司的企业文化,什么叫企业文化?就是一家企业的价值观,他做事的方法。做事方法有很多种的,有正当、不正当,有快、有慢,有长远、短期,每一家企业都跟每个人一样,由你自己选择。像你穿衣服一样,每个人穿衣服每个人选择颜色都不一样,反映到人的价值观,你愿意花多少钱买衣服都是价值观的体现。每个企业都有很强的价值观,你要加入一个企业很重要是要能够理解这个企业的价值观。这个企业价值观要求到行为上去就是去工作、去表现你自己,如果这样子你就可以在一家企业做非常长的时间。如果不行,你碰到的麻烦就会很大。我举个例子,在HP,大家叫我振耀,我在加入HP时候还是半工半读的学生,在我进入HP第一天,我部门的秘书叫我振耀,我感到很不自在,因为除了我太太、我妈妈以外,从来没有一个女孩子叫我振耀。

  反过来要我叫我秘书的名字,我也叫不出口。但这就是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等到你适应它的时候,别人叫你孙总你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我也常告诉我的同事一定要把这种企业文化在适当的时候跟你的爱人说清楚(笑)。在HP你要把事情做好,这么多的专业背景、这么多不同的人,你要做很多沟通的工作。所以企业文化有点就像我们平常开车一样,道路熟了速度就会快,道路不熟就要停停看看。速度不快也常容易犯错,不管是什么企业,不管是写在纸上,没有写在纸上的,一定有它的情况,有它的潜规则在里面,有它成功和失败的标准,我们要用心去体会,把自己融入到这个企业里面,你就能够成为成功的职业人士。

在刚才谈到的人生的第一个机遇里,我认为不管这个关键时刻你是否碰到了,当你决定你接受它的时候,你就应该全力以赴,去掌握这个机遇,并且调整自己去接受机遇,调整自己去接受那个机遇所带来的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不是全力以赴,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面是很难成功的。

  第二部分,一定要理解这个社会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在每个时间点、每个环境、每个公司都不一样,我们看美国的十大经济人物,挑选出来的对象我想新标准跟几年前也是不一样,这个社会的标准是一直在变的,换个环境也会变的,有时候你不变它也会变的,要不断学习,用别人的观点看自己,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第三个是100分和60分的问题,走入社会,各位知道一个企业为什么叫企业,因为有很多不同的分工,很多专业的分工。你在每一个专业分工里面,你都要做到最好的100分,其他方面至少做到60分。你要不断地学习,把自己少数几个还没有做到100分的部分做到100分,要突出自己的优势,才能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环境里脱颖而出。

  第四个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老板,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员工,最好自己去创造伯乐,让老板理解你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是你要别人理解你,你也要理解别人,要当个好的追随者。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要让自己从心里开始,你的DNA,你的思维方式,要尽量跟企业文化融合,认同和接受这种企业文化。但是不管任何一家公司有几个标准,有一个是共通的,那就是正直、品德。人品是比才干更重要的,企业选拔人才人品永远是第一的,所以我相信任何企业都是把人品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不是只有HP,这也是所有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当然我今天来演讲之前,我就想过这个题目很难定,因为在座的学生里面会有不同的期望、问题,我想把时间留下来,我想听听各位你们关心的,让我们多一点时间做交流,谢谢。

问答部分:

  主持人:非常感谢孙振耀先生精彩的演讲,下面进入我们提问环节,如果有问题请举手示意。

  学生:我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大家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刚才您提到您认为正直是很重要的,无论对人还是公司的发展。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他会觉得他的正直对他的前程来说可能会成为阻碍和限制。我想问您在您的个人方面,正直有没有成为您的限制或者阻碍的时候,在这种时候你是如何处理的?对于HP来说,面对中国市场复杂情况的时候,如果坚持正直做事,会不会影响公司的销售业绩,HP在这个时候是怎么做的?谢谢。

  孙振耀:我想人生工作的时间很长,所以我们必须要告诉自己怎么成为长青树。作为一个长青的职业人士,在这种情况之下,正直本身不会成为你的阻碍,因为当你碰到非正直事情的时候,你就应该选择,或者避免,或者选择退出,这样才能够维持你在这个行业里长久的地位。我讲个故事,大家都知道美国总统的选举,是一个很可怕的过程。为什么可怕呢?竞争对手会从把你从小学到现在的错误都报导出来。所以,你可以犯错误,但一定不能违法。在公司也是这样子,所以正直反映在很多方面,第一个就是不要违法,绝对不要违法。如果你今天面临一个关键性决定,你要将正直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二,不违反公司规定是非常重要的,我不认为这会成为我成长和发展的障碍,我也不认为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障碍。我看过为数不少的人士放弃了这条原则,我为他们惋惜,职业人士是要长久保持自己的职业生涯。
学生:振耀你好,真希望能有机会听你讲也讲不完的故事。我想提一个问题,假如您处在我们这样的年纪,快要毕业进入社会的时候,面临创业或者进入公司,您有什么想法?如果在这个时候,如何解决事业和感情的关系?

  孙振耀:我刚才提到机遇的良缘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今天只能说几个大原则,我绝对不敢说创业比较好,还是成为职业人士比较好。人生没有办法重来,一旦你做了决定以后,就没有办法重来。这就叫关键时刻,因为没有办法比较,你不知道这个选择是好还是不好,不管什么原因,不管为什么,在那刹那,你想好就去做,关键在这个重要时刻你是不是全力以赴,去掌握相关所有的机会。创业有创业的机会,成为职业人士有职业人士的机会,所以不要犹豫太多。比如你今天做决定跟明天做决定可能就不一样,但如果时间到了,就要全力以赴,这是一方面。但如果是做职业人士,选公司比选工作重要,一家好的公司对你的影响是比较深的。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你需要学习很多好的经验。一家好公司可以带给你意想不到的价值,就像清华大学一样带给你更多好的影响。

  关于感情和事业,你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每天睡觉的时候,一天二十四小时你都在做选择,像今天要在这里听演讲,还是去隔壁听摇滚乐,这也是选择。在选择的过程里面有很多因素在里面,有时候是很难比较的,但是有一点我觉得平衡很重要。我们在个人的发展过程里面,家庭、事业,身体、事业以及朋友、事业,各个方面都必须依照自己的标准找到平衡点,要能够比较全面地兼顾。因为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你每天在做决定,你每天都要花钱,这都是平衡的结果。你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考虑其他的因素,所以我给你的建议就是说决定结婚就去结婚,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事业。同样,你有事业后不要忘掉感情,有事业以后不要忘掉健康,有感情不要忘了还要有孩子。事业掉下去还有机会东山再起的机会,家庭、健康、朋友这三个玻璃球是摔不得的,自己要找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是非常主观的。
学生:刚才您也谈到当我们进入社会之后,去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是十分重要的。我在对自我反思的时候有一个困惑:我们在认识自己的现状时认识都是比较清楚的,我们怎么样在自己未来发展不确定的环境当中,能够注意去发现并认清自己潜在的优势?

  孙振耀:很好的问题,我觉得要能够了解自己有没有潜在的优势,你要勇于去尝试新的东西。各位知道年青有什么好处,年青是一种本钱,年青也代表你有更多的选择。人本身是奇怪的动物,人通常会根据成功的经验做决定,如果这个事情你成功了,你以后可以反复用成功的经验,这是人类很大的优点,也是很大的缺点。当你碰到没有做过的事情,你就不知道怎么办,不是机会不好而是你不去尝试。这是人类发展历史里很正常的现象,所以各位在某个年龄,也就是说在四十不惑之前的年龄,你们应该去尝试。公司需要销售人员的时候以及要求我从台湾调到北京的时候,我也是本着这样的想法去做的,试试看。你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全力以赴,在这个环境里面掌握机会,不要回头看,同时调整自己。每个机会都不一样,所以有时候很难讲,是你没有优势还是你没有全力以赴,或者是你的优势没有吸引环境。到今天为止,我还是去做一些新的东西,去尝试做一些自己可能没有尝试过的经历。我在美国开车的时候,总是每天尝试不同的路开,看看不同的路什么样子。早上经过一条路,下班经过一条路。多扩大你的视野,你就会发现你自己的优点。

  学生:首先非常感谢您今天晚上带给我们精彩的演讲,我从资料上看到你是1982年加入HP,你一直没有离开HP,你怎么会坚持这么长的时间在这一家公司,而没有去尝试另外一家公司呢?

  孙振耀:你这个问题非常好,我曾经想离开HP,而且不是只有一次。我有想尝试新东西的冲动,但是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可以勇于尝试新的东西,但这不代表它没有范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范围,像我去学飞行一样,有很多人跟我讲太危险了,可是这是你自己的标准。当然如果你的范围越宽,你的选择就越多。所以在HP这么长时间里面,我第一次想离开HP是我担任分公司经理的第三个月,那时我想离开,因为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好的经理,我觉得很多关于人的问题我没有办法处理好。因为以前我在分公司做了六年基层工作,那时候我有很多兄弟姐妹,大家都是非常好的朋友,也是非常好的同事,我变成他们的领导以后大家忽然间变得非常疏远,我那个时候不理解。

  但是我没有离开的原因是,到底我们所追求的是什么?通常我要离开一个工作的时候,我要思考离开的原因会不会在下一个工作上重复发生。我有一个同事要离开,我就问他你为什么要离开这家公司,你离开的原因会不会重复到下一个工作上。如果这样你就要想一想,在目前的工作上面你先把问题解决,再理性地去选择。所以这么多年来我反思的结果发现,这家公司太大了,有太多我需要学习的地方。就像我换了10个职位,换了18个领导,也像换了18个公司一样,每天都有学习的东西,因为这样我就没有离开公司,但是不代表你这一辈子都是这样的,我很庆幸我因为偶然的机会接触到HP、加入HP,它对我的工作、我的人生,还有我的家庭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学生:我一直都希望有一个机会能够跟您有一个交流机会,我知道您一直在不断努力和奋斗,你这样不停地工作,是否有一种精神动力,激励你不断努力和进取?

  孙振耀:有的,我觉得人生的过程里面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像各位一样,你们正站在同一个跑道和同一个起跑点,正准备开始鸣枪起跑。在这个阶段里面,你就往前冲,如果你有同学多赚1000块钱,没有关系,你认为再过半年我就追过他了,有同学比你早作经理,没关系再过半年我也做到经理。

  第二阶段是人生最黑暗的时候,你会奇怪:他在学校里面成绩比我差,念的也不是热门专业,他的钱赚得也比我多,他只不过是运气好一点,这个时候是不一定的。但是一般毕业十年以后,这个时候你开始反思,为什么杨元庆年纪这么轻可以做到这么成功,为什么我是这样子,他是这样子,您会进入第三个阶段,原来我们是不应该在同一个跑道上面的,你要做出自己的选择,你要选择什么跑道,你要有不同的速度,你要有不同的比赛,你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而这时候你人生的价值观会发挥很大的作用,这个价值观会经过长年积累下来的。

  清华大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追求完美,你们可能没有这样的同学,我可能有,就是考60分就回去开PARTY庆祝的,有人考99分还痛哭流涕,你不晓得,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决定最后你选择什么跑道。有些人觉得我赚10万块人民币就该退休了,有些人觉得只做到中国区总裁不够的,要做到全球总裁。有些人说创业一家公司不够,应该走向全球,这是在第三阶段你们做出的选择,所以你们就从现在开始,问一下你们自己,我想谁都会看出一些端倪:你们会做出什么选择。再过十年之后,四十不惑,你在这个阶段要什么?在这个过程里面培养一个健康和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而一家好的公司会给你好的正确价值观,你这一生碰到好的领导、朋友会给你好的价值观,点滴在心头,你自己累积下来,做出你的选择。我的选择是我适合做职业人士,我清楚知道我的个性,我的专业,甚至是我的脾气,可能留在HP会好一点。我有一群这么好的同事,他们就像朋友一样,我觉得非常好,我觉得自己的家庭,两个孩子,我太太跟我认识这么长时间,我们之间有一种创业的革命情感,所以我觉得到目前为止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如果创业可能什么都改变了。

  学生:感谢你把目光投向了这里,我听说惠普的女性,应该是在IT业界比例算是比较高的,就是即使HP的前全球总裁也是仅有的世界500强女性CEO8位的一位,这个是不是HP的企业文化,HP对这个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看法?我想问一下,如果在公司做到高层,一般会培养出敏锐的直觉,请问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积累?谢谢。

  孙振耀:在HP的确有多元化的精神,我们公司有一个指标,就是说有多少百分比的女性要担任领导,这是有指标的,如果没达到这个指标,就要有女性同事担任领导。我同意,其实在我们每天工作里面都有很多时间需要靠一点点直觉来帮你做判断,但这绝不是盲目的,不是说今天是天秤座,或者什么天蝎座,今年是鸡年、猴年,不是这么来的,绝对是经验累积的结果。如果说今天你没有更广泛的经验,如果没有专业知识你很难有直觉,在成功的人士里面,他的直觉是他一辈子累积下来的丰富经验和知识的结果,这也是他个人的财富,能够为社会所用或者在社会上为自己创造竞争力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你们今天开始碰到这么好的老师、这么好的学校,你们已经开始在累积你们自己本身的好的直觉能力,但是不要忘掉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无论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越广泛对你的直觉的判断越有帮助,这是我自己本身的一个经验。
学生:刚才您提到,您演讲一般都是针对您的竞争对手,我对你这一句话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立足于竞争,到了竞争的后期会陷入两个问题:一个是不知道你的竞争对手是谁;第二个是就是做第二名要比第一名容易,因为第二名有赶超的目标,当你当上了第一名的时候,你应该如何定位,如何确定下一个目标?

  孙振耀:我们谈总的大的经营原则,在行业竞争里面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为什么这样说的呢?每一个客户在选择的时候,他最后选择只有选择第一名,当然第一名是主观上面的第一名,不是客观上面的第一名。第一名是客户认为的第一名,不是绝对的第一名。就像你们买东西一样,你只有10块钱,你只能买一件衣服。所以我们在做销售的时候,在竞争里面只有一个第一,其他的都是最后一名,我想这是一个总的原则。但是在大的竞争中,在每个时间点,你要知道现在的阶段你所锁定的竞争对手是谁,他有什么特点,你要在什么地方超越它,在什么领域超越它,这样能定出你的战略出来。你要锁定另外一个竞争对手,你做到第一名,后面还有第二名追着你,你必须清楚明确怎么拉开跟第二位的距离,清楚策略战略、客户战略、竞争对手的战略,在每一个时间点要很清楚地知道谁是你的竞争对手。

  学生:在您这么多年的人生道路上,你有没有对人生放弃过,然后你有没有对您做过的事情后悔?

  孙振耀:有放弃过,但是没有后悔。我谈谈我的家庭,我因为工作原因要留在国内,但我太太必须带两个孩子到美国去继续上学,所以从1998年开始我就三、四个礼拜在中国大陆,一个礼拜在美国度过,这样大概已经有七年的时间,所以这是我放弃的地方。我觉得我可以跟我孩子、家人有更多时间在一起,有更多的机会去分享东西,但是我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因为我必须做出选择。但是我提到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做到100分,不论任何事情也不能做到不合格。所以一个礼拜在美国时,我尽量做到每天跟家里通电话,我尽量把时间花在家庭上面,我尽量用HP的方法做好沟通工作,我跟我两个孩子、太太尽量地主动去沟通,所以我们总是不断地知道孩子成长的过程。这件事是我觉得遗憾的地方。

  主持人:非常感谢振耀为我们回答了这么多的问题。

  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今天我们非常高兴振耀在百忙之中跟同学进行交流,我代表同学送一个小小的礼物。这个礼物是一个中国结,中国结上写的是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面还有我们清华的二校门等建筑,我们希望中国结能给您带来好运气,祝振耀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下一次有时间还要来我们清华作客。

  孙振耀:我很希望有更多清华大学的学生加入HP

  主持人:好请同学们在此以热烈的掌声欢送我们的振耀,谢谢大家到此结束。

 

情商与热情
与记者对话谈成长
李开复

20031110
 
时间:20031110日上午900—1200
地点:嘉里中心
被采访者:李开复微软全球副总裁
采访者:张维特《中国图书商报》副主编
    晏礼中《经济观察报》记者
    严平《成长》一书策划人

国内畅销书作家凌志军的新书《成长》刚一面世,恰遇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到北京参加微软亚洲研究院五周年成立大会。出于对成长话题的关注,李开复博士兴致很高地回答了采访者的一些问题。


关于《成长》

问:你是怎样看凌志军先生《成长》这本书的?

答:成长是一个教育话题,是一个学生、家长、老师——可以说整个社会都极为关注的话题。我对这本书的关注和支持,超出先生前一本书《追随智慧》。《追随智慧》谈的是一批优秀的中国人如何创出一个优秀的研究机构,对做研究的人最有启发。而《成长》谈的是这一批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过程,能够让每一个家长、学生、老师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会更好。

先生经过引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来强调《成长》的重点:自由、热爱学习、情商的重要。《成长》读起来像是有趣的小说,但是每一章节的后边都有重点的总结,一个家长可以知道怎么样培养自己的孩子,一个老师可以知道该怎么样来完善自己的教学,一个学生可以知道该怎么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

《成长》不但是中国人应该关注的,它也是中国应该关注的。大家都知道中国将必然成为一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是中国能否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关键就在它能否在教育方面赶上西方。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的人都向往着美国的教育,不但博士、硕士想到美国读,而且近年来连本科、中学、小学都想送出去的。美国之所以能够如此强,就在它能经过它的教育系统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再经过它的强大的企业留下了这些人才的大多数。在任何成功的美国企业,你都会看到众多的优秀华裔、印裔、英裔、加裔等员工。他们都是多年前被美国的教育系统吸引来的。美国的教育系统不仅仅涵括它世界级的学校,也涵括了家长和老师如何帮助孩子发挥潜力和追寻孩子的爱好、更涵括了孩子如何学习、如何合作、如何增进情商等的教育文化。中国若想成为世界的科技强国,必须改变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文化,而这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先生对《成长》的期望:改变对教育的看法

 
关于情商

问:凌志军《成长》一书中提到的E学生包含了三个概念:快乐(Enjoy),高情商(E.Q.),卓越(Excellence),您是如何看待中国学生的情商的?我之所以这样提问,是因为在中国,学校和家庭往往重视智商而忽略了情商。

答:智商(IQ)反映人的智慧水平,情商则反映了人在情感、情绪方面的自控和协调能力。情商包括了人际关系、团体精神、自觉心、同理心、激情。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大家都知道智慧的重要,但是情商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智商。有一个很有名的研究调查了188个公司,测试了每个公司的高级主管的智商和情商,并将每位主管的测试结果和该主管在工作上的表现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这研究发现对主管工作业绩来说,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的9倍。这说明,智商略逊他人的人如果拥有更高的情商指数,也一样可以获得成功;反之,智商很高,但情商不足的人欠缺领导能力,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

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文化忽略了情商的培养。比如说,应试心态造成学生每天拼命的读书,把成绩当做唯一的人生目标,没有时间交朋友,而忽略了人际关系的培养。而中国学校的名次造成了一种零和心态( 每班只有一个第一名,学生都彼此当作竞争对手)。这样的教育模式可能逐渐把学生培养成为自私的人,而与团体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问:情商可以学习吗?

答:情商是可以培养的,但是绝不是靠读书、考试的学习,而是经过自我的评估、自己定的目标、有恒的往目标迈进。首先,自我评估是去理解自己情商在哪方面欠缺。因为情商更多是别人如何看你,所以它不是自己能看清楚的。我建议可多理解别人对你的看法、多吸取别人(尤其是情商高的人)的意见。在美国公司有一种的360度意见调查,对员工的上司、下属、合同时作多方面的调查。因为它是匿名的,经过它往往能启发更真诚的表态。若很多人同意一个缺陷,那这个缺陷确实更可能是严重的问题。虽然在学校里没有这种正是的调查,同学们仍然可以多听听老师、家长、同学的意见,或想方法得到匿名的建议。发现自己缺陷后,可以挑选合适的目标来培养自己的情商。例如:如果人际关系太差,可以定一个目标每一个月交一个新朋友;如果太含蓄、害羞,可以定每一天上课要发言一次;如果自控能力不好或脾气太坏可以请朋友在自己要发脾气时用约定的密码来提醒自己平静下来。也可以在每一堂课或会议后,要求同学、老师对自己的表现评估。

心理学家曾做过研究,发现人的大脑经过长期的情商培养的练习,是可以增进情商的。但是同时我想提醒大家,每一个人有自己的自然格调,不适合过分的强求改变。当你认为你自定的练习压力无法承受时,你就做得太过头了。情商的培养是帮助你成为更好的你自己,而不是把你改变成另外一个人。
 

问:一个人的成长总会遇到一些烦恼?这和情商也有关吗?

答:高情商的人更能克服烦恼。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则: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这里可以看出情商的重要性:如果你什么事都要求完美,那你一定常常烦恼。如果你什么事都坚持己见的拼命,那只是匹夫之勇。真正的勇气是要能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实;真正的度量是能自我控制的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而不为它们烦恼;真正的自觉是能够分便自己有没有能力改变一件事情。真正的智慧是把人有限的时间用在可解的问题上。
 

问:你个人的情商,哪些方面最强?哪些方面最弱?

答:我认为我较强的是我对人的诚意和宽容。我会尽力花时间理解每一个下属的每一个成就。当我夸奖一个员工时,他会理解我真的懂他的成就出色的地方。我会去想每一个人的好处,而不把一些过节挂在心上。所以有些人起初和我关系不好,但是慢慢地发现我是有诚意的,而且不会把小事放在心上,后来成为我的好朋友或伙伴。

我较弱的地方是社交能力,除了工作需要,我很少与公司同事建立关系。前一阵我雇用了一个人,他告诉我他认识所有公司里能干的人。起初我以为他吹牛,但是后来发现我对任何人有疑问时,他都能给我很好的建议。他当然不可能认识每一个人,但是他确实认识很大一批能干的人。当他想打听一个人时,他可以利用他广大的人际圈子,得到准确的消息。这个例子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也要求自己多花时间去认识更多的人,虽然没有急迫的工作需要。


关于人品与能力

问:《成长》一书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两年前,你曾经与北大副校长陈章良在电视节目对话中有过一场辩论,为什么你对这个对话一直耿耿于怀?

: 我和陈校长在人品的评估有相当大的分歧。我把人品排在人才所有素质的第一,超过了智慧、创新、情商、激情等,而陈校长把人品排在前三名之外。我认为一个人的人品如果有了问题,这个人就不值得一个公司去考虑雇用他,而陈校长愿意去用一个人品有问题但是能创新的人。陈校长认为教导人品是家长的责任,而淘汰人品不好的人是社会的责任,学校老师不用负责。而我认为教育不止是教知识,也必须教做人。

我最耿耿于怀的不是两个人的意见分歧,而是陈校长所说的在某种程度代表中国的教育制度,和中国人对教育的看法。如果如此,那我希望有机会把我的看法更清晰的表达出来,也许能改变中国人对教育的看法,也许能在未来帮助改进中国的教育制度。


问:尽管可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君子,但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保持良好的人品是很难的问题。为什么你对人品要求这么高呢?

答:我不是说每一个人都要做圣人,而是希望每一个人都有职业道德。一个公司对人品的要求不是为了道德,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因为公司把自己的钥匙交给每一个员工。这样公司才能对员工能够完全信任,员工更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但是人品有问题的员工可以对公司有莫大的伤害,所以绝对不能雇用这种人。

因此,微软列出对员工期望的核心价值观时,诚信(honesty and integrity)被列为一位。诚信是我们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 我们根本不会去雇用没有诚信的人。如果一个员工发生了严重诚信的问题,他会被立刻解雇。


问:有这种解雇的例子吗?

答:比如,在美国曾发生过一件事:美国微软有一个员工,他盗用公司的软件。他在公司内部购买一套软件,可能只要10美金,改了号码,到别的工厂做了一个新包装,出去卖几千美金,就这样他赚了两百多万。被公司抓到后,出庭前羞愧的自杀了,这是个很极端的事情。不过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美国人是很注重职业道德的。


问:如果一个人在公司做一个伪君子,在公司外人品很差,是不是可以接受?

答:公司对员工在公司外的私人行为不会过问。但是从成长、做人的角度,我认为这样的人是不可以接受的。在这个世界,要保持好的人品,无论如何艰难也要坚持。其实,这也是凌志军先生在《成长》一书中反复说明并坚持的。所以,在青少年成长期,品德教育不能出问题。否则过了成长期,要扭转过来就很难了。
 

关于热情

问:凌志军先生在《成长》一书中,常常谈到学生按兴趣做事,快乐地学习,这样才有可能到达卓越和成功。因为按兴趣做事和快乐地做事和快乐地做事,才会有热情。比尔盖兹也有一句话:“it’s fun”,您怎么样看?

答:在我们公司,“fun”就是热情和兴趣;这的确是从比尔盖茨个人所深信的。比尔盖兹个人的热情和兴趣可以从他这句名言理解: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

每一个人的热情在于他的兴趣。做有兴趣的事,可以事半功倍,会更有成就;做没有兴趣的事,会事倍功半,可能一事无成。因此,我不赞同每个学生都追逐最红的科系,我认为每个人应该理解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能力(也就是情商的自觉),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除了追逐兴趣之外,先生也发现成功的人的一个共同点是对学习本身有浓厚的兴趣。这也是我希望中国人对教育能够改变的一点 - 培养对学习的兴趣,而不是重视枯燥的死背。


问:从你个人的经验,家长该怎么样的提升孩子得学习的兴趣?

答:最重要的事要启发孩子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我会老师配合,帮助孩子自己立定学习的目标,自动自发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我大女儿上的中学,每半年会要求学生立定一个学习的目标,半年后衡量有没有达到。以前我女儿比较害羞,有些问题上可是没有听懂但是也不发问。所以他就订了一个目标,每天上课时一定要发问,把不懂得问题问懂,每天下课时衡量自己有否做到。后来达到了这个目标,但是除了发问,她上课不参加讨论。在下一个目标,她就订了要自己每天至少一次举手参加讨论。

我会鼓励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在她的兴趣上。比如,我大女儿喜欢看小说,我就每周挑一本有意思的但是也有教育意义的书给她看,这些年她已经看了上千本书,而且她的英语总是靠满分。我二女儿喜欢写作和画图,我就教她用计算机写他喜欢写的东西,然后加上图片、照片,变成一本书,印成漂亮的彩色版,送给亲友。

对孩子没有兴趣的课,我们只要求尽力地准备,尽力地学习,对成绩没有特别的要求。比如有一次他考试时,有一题她认为对了一半但是被算全错。我要她去问老师,但是他说老师不会给她加分。我就用这个机会解释给她听去问老师的目的是学习,不是加分。
 

关于对中国学生的关注

问:在书里,看得出你有很重的中国情结,很关注中国的学生。你父亲对你的影响很大。

答:我父亲是一个热爱中国的人。他半辈子身在台湾,但是总是心挂大陆。小时候看我父亲,不理解他为什么那么热爱他从中国带出来的东西,为什么总是写作一些只能在香港出版的书,为什么那么期待能回到他的故乡 - 四川。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回到中国工作的经验,慢慢回顾,我才慢慢地理解父亲对中国的热爱。我父亲的后半辈子大多花在写作和学生身上。在他过世后,我才慢慢理解他是希望经过他的写作和他的学生影响中国未来的希望。作为一个科学家,我竟然能够延续他的遗愿,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问:你是怎么看待中国的学生?

答:我和比尔盖茨的看法是一致的。中国的学生很上进、很好学、很勤奋。他们拥有中国人传统的毅力,但是也有西方的主动的精神。他们不但聪明,而且对创新、创业都相当有热情、有天分。如果中国的学生能有更好的教育和学习的环境,才能彻底地启发他们惊人的潜力。
 

问:你个人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中国的学生?

答:真正接触中国到美国的留学生的时候是在读博士的时候,那时候我有一位中国的同学,算是第一期出国的研究生。他年纪比较大,但是对学习比谁都卖力。我记得有一次和他谈话的时候,他把他的编程作业给我看,居然是手写在纸上的。他说在中国学计算机,几乎很难上机器,所以都是在纸上写编程。当时我就感觉,中国学生真是很勤奋,很有毅力,但是中国很落后。

第一次接触大批的中国学生是在90年的时候,正好碰上一个机会,就是联合国有一个资助第三世界国家教育的计划,我自愿回到中国教学。那时的感觉仍然是中国科技和市场都很落后,但是中国学生的上进、好奇、踊跃发问给我很深的印象。从那次以后,我每一两年都争取机会回中国讲课,每次都一定要到大学将一堂课,见见学生,无论工作有否需要。直到98年搬回中国。

 
问:你曾经在中国的大学进行过200多场的演讲,是关于技术的还是教育的?

答:技术方面的也有,但是我听说最受欢迎的是非技术方面的,有做人方面的、谈教育、谈领导方面的。
 

问:你是不是帮助过很多的中国学生?请举一个例子?

答:我回美国后,每一封来自中国学生的信,我都有回。我也帮助了数十位在中国认识的学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或出国读书。比较特殊的一个例子是我帮助了一个少年院士,也就是先生书中曾提到的14岁的学生。回到美国后,我常常与他交换电子邮件。有一回他提到美国路易威尔大学。向他发出邀请,他问我他该不该去,我给了他很多的意见。最后他的申请被接受,但是那个学校提供的奖学金不是全额的。我帮他打电话给他们学校的院长。我对院长说这个学生有可能是你们学校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校友,你就为了这点钱放弃这种机会吗?后来这个学校接受了我的意见。他确实是个很有才华的学生,几个月英文就很流利,而且每科都拿A等成绩。
 

问:所以你帮中国学生写了很多推荐信吗?

答:不,我愿意回复任何一封学生的来信,但是我绝不随便写推荐信。我真的认为这个人是一个很出色的人,我才去写推荐信,我一年最多写五六封推荐信,而且一个人如果希望我推荐他,我又不熟悉他的话,我会拒绝的。当一个人有影响力的时候,他有义务更小心的去使用他的影响力,因为他可以造成不公平的事情发生,而且也会伤害自己的信誉。

 
关于中美教育文化

问:从您在《成长》中的发言,你对中国的教育很失望?

答:我对先生曾说看到那么多学生被浪费了,真可惜。中国大学的问题,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师资问题。我认识很多中国的老师。他们大都是尽责的老师,他们也尽力做好他们的工作。但是因为他们知识比较陈旧,所以他们未必是足够好的老师。而中国大学教授的薪资,在象计算机这样的热门行业,远远落后于业界。我在中国去过的每一所大学,校领导都向我抱怨,留不住人。最好、较好、甚至中等的学生毕业后,出国的出国,就业的就业,都不愿意留校任教职。这形成了一个中国师资的恶性循环:待遇不好造成师资不足、师资不足造成学生不满、学生不满造成老师社会地位降低、低的社会地位造成待遇更上不来。


问:在美国的大学有么有类似的情况?

答:没有。在美国的一流学校,老师的知识绝对比学生丰富,而且越年长的老师知识越丰富,绝没有赶不上科技演变的情况。老师不但教学生新的知识,而且能够启发学生创新。老师拥有学生的信任,老师是学生所仰慕的。在美国,一流大学的一个助理教授职位,有上千名青年博士申请。而那位得到青睐被雇佣的助理教授将有50%的概率在7年后被大学的终身职”(tenure)制度淘汰掉。唯有经过7年考验,证明是最优秀的助理教授,才能成为副教授。在美国,大学教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有良好的待遇. 大学教授是一个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职业。这造成了美国大学师资的良性循环:良好的待遇造成师资上升、师资上升造成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学生的崇拜造老师社会地位提升、高的社会地位造成待遇继续提高。


问:有人说盲目的崇洋也是不对的,中国需要的教育系统不应是完全抄袭美国的。你怎么看待这个看法。

答:丘成桐教授前一阵在中国青年报上曾说,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美国学生扎实的想法,是可怕的自我麻醉。也有人反对他,不认为美国教育是最合适中国的。我基本上同意丘成桐教授的看法。中国的学生无比优秀,但是中国的教育系统是落后的,中国的教育思想仍然沿袭了过时的科举思路。当然,完全抄袭美国是不合适的,彻底的改革也是不合实际的。但是中国应该开始考虑如何逐步引入美国成功的教育系统,加上中国的特色,让中国的学生能拥有中美人才的所有优点。


问:你和邱教授的意见,是属于多数的还是少数的?

答:这些话其实不只是我心里头的话,也是我很多朋友心里头的话。这些朋友包括了中国的老师和学生,也包括了在中国工作的人。对他们来说,直率敢言是不合适的,所以这些话他们会对我说,但是不会公开的发表。我在美国工作,而且没有任何公司或私人的利益,所以我更可以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说一些话。这些话也许由我来说,比他们可以有更大的效果。
 

识人的才能

问:在来见你的路上,凌志军说你有出众的识人才能。你的特长是可以在五分钟内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请问是如何做到的?

答:面试时,五分钟,看他的思路,回答的问题。应该基本上能看出他是不是一个真诚的人、可信的人,也可以大约看出他的思考方式和他的能力。


问:对于你刚才讲的,我有一些疑惑啊,如你刚才说的,你在招人的时候,能在几分钟之内,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看错的时候吗?

答:当然也有看错的时候。有些人有多次面试的经验,会包装自己,所以说我不能五分钟断定一个人,但是应有95%的把握。所以,我们面试要经过7-8考官,还要看过取得成绩、业绩,并得到以前同事、老师、同学的评语,才作最后决定。
 

问:这种95%把握仍然是惊人的高,它来自于什么呢?

答:这主要是依靠经验。我面试过上千个人,所以我总是可以和以前见过的人和他们后来的优缺点比较。另外,我会问一些很特殊的难题来理解一个人的思路。我不会接受一个很广的答案,我会追根问到底。在压力下更能看清一个人。最后,这也是情商的一个例子。我想,自觉很高的人应是能识人的人,因为他会观察、注重别人的感觉。同理心很强的人应是能识人的人,因为他能将心比心。

 
工作的意义

问:什么时候是你最艰难的时候?

答:在来到微软之前,我曾领导的一个两百人的团队在一个财力有限的公司做先进但是不挣钱的技术。当公司碰到财务的困难,我的队伍面临要解体的危机。公司要求我把技术出售,把最好的人留下来,把其他人解散。这件工作对我是很大的一个打击。那时候压力很大,两百人命运决定在我手上,得帮他们找出路。后来,部门卖掉了,但是很多人失业了。我对这件事一直很愧疚。但是回顾往事,我从失败学到的比从成功学到得更多。我学到了怎么在面临危机时不让士气崩溃,学到自控的能力,更学到了以后要更务实的设定方向,以避免这样的灾难。创新固然重要,有用的创新更重要。
 

问:您有没有怀疑过自己工作的意义?

答:有,在1988-1990年的时候,我在美国一个很优秀的大学教书。在这段时间感到很困惑,不是说这个学校不好,而是说这个工作不适合我,对社会的影响力也不是很大。当时我感觉做教授最重要的是怎么样得到终身制,怎么样去找到最好的学生,怎么样去发表论文,这些本身都是好事,但是这些事情对社会看起来,意义不是那么直接。我希望去做一些直接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不管是做一个很多人使用的技术或产品,或是去帮助一些学生发掘他们的潜力。后来就离开学校了。
 

终生的成长

问:你在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里曾提到终生的学习,成长。你个人是如何成长的?

答:我会从工作上自我批评、自我进步。我也会经过书本,和经过我佩服的人身上学习、成长。
 

问:2003年您觉得对你影响最大的书是哪本?

答:2003年有很多本好书,例如《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很深刻地介绍比战略技术更重要的执行“Primal Leadership: Realizing the Power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对情商有深刻的描述,并作了科学化的统计。“Presenting to Win: The Art of Telling Your Story”是我的演讲教练写的一本书,可以帮助任何人的演讲技术更上一层楼。

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从优秀到卓越》。其中重点是从优秀跨入卓越的公司都有一位第五级的领导。第五级的领导是谦虚的,勇敢的、执著的。第五级的领导不自我膨胀、不吹嘘自己,不霸占大权,而总是以公司为重,放权给能干的人。很多业内知名的领导虽然有战略眼光,商业头脑,也有号召力,其实只达到第四级。我觉得凌志军的书里的第四级(“D”)学生和第五级(“E”)学生的划分与这本书中的四、五级领导不但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有相互关联和印证的地方,值得有心人对照和参考:

第四级领导果断;第五级领导执著。第四级领导在前台煽动;第五级领导在后台指导。第四级领导有激情;第五级领导谦虚。

第四级学生自信;第五级学生自主。第四级学生积极学习;第五级学生热爱学习。第四级学生有高智商;第五级学生有高情商。
 

问:2003年您觉得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答:卓越的领袖是经过良好成长后变得高情商、高智慧的人。我们公司的总裁鲍尔默是2003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人。自从认识他,一向认为他是一个全能,又有商业头脑,又有战略眼光,又能鼓舞士气,又有激情,又懂技术。他是一个果断,凡事喜欢一手抓的人。从19902000年,他是一个完美的第四级领导。但是这三年我亲眼看到了他从第四级到第五级的跨越。

这三年来,鲍尔默隐藏了自己果断的一面,放权给公司七大部门的负责人。他不再做每件大事的最后决定人,而更支持者七个负责人的成长。他不再做一个最有煽动力的拉拉队员,而成为一个幕后的教练。他把自己对竞争对手的研究转换成对人才的研究。

看到鲍尔默对公司的奉献,和他对自我批评、自我调整、自我改进的毅力,作为属下我感到非常有启发。在我对任何要求回答我做不到之前,我总会想到鲍尔默可以做到,我为什么不试试?他的榜样已经帮助了我的成长。
 

 

我要做名人

 Q: 我今年读大二,我不想过得平平淡淡,一生不能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我的理想就是做个名人。你能给一些建议吗?
 

A: 不想活得平庸、一点东西没留下与成为名人并不能完全等同。

不要那么浮躁,一步一步慢慢来。没有好的基础学习,其他都太遥远。只有厚积薄发,才能真正成功。

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自己要时刻有自觉意识,知道自己的能力尺度,然后给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可能达到的期望,在一步步进步中再对这个长远的期望慢慢进行调整。

坦白说,你的“名人”目标可行性不大。就算你要保留这个目标,你也需要把它转换成更短期、更可行的目标,就像基础学习。不管怎么说,对一个大二的学生而言,总是要从“基础学习”做起的。

对我来说,“影响力”为主,“出名”很可能是一种副产品,是人一生中可有可无的东西。

什么是影响力?“影响力”绝不是个人的势力或权力,也不代表我要改变整个世界。只要一个人的一生对这世界有点贡献,无论是老师帮助了学生,医生护士帮助了病人,或清洁工帮助了环保,都是贡献;只要曾经帮助过人,无论是拯救一个人的生命,还是为人带来欢笑,都是一种帮助。最大化的影响力就是让自己有最多的贡献。我大学时有位哲学老师,他在与我们讨论人生意义时用了很简单的三个字:“Make a difference”。这三个字就是影响力。

人在世间几十年,如果离开时,心里能理解“世界因为有我更好”,那就是有了影响力,made a difference。人人都有影响力,只不过能够影响的范围不同而已,最大化这个影响力就是让自己对世界、对社会有最大的贡献。

我想介绍你读一个小小的寓言故事,它的题目叫“金脚印山”,或许它可以让你领悟到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影响力

 

 

Q:  读研已经半年有余了,说说自己的感受吧。我导师是本领域的权威,也曾经培养出不少优秀的学生。但是现在导师年纪大了,工作又很繁忙,因此我现在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如果不主动找他,他是不会找我的。我这半年以来感觉没学到什么东西,调查了一下,发现周围大多数同学都有同感。老师上课很无聊,象数学物理方法等都找一些博一的学生来授课,不仅没什么经验,而且讲的不好,我们这些研一的学生大多数人上课都不怎么认真。到了期末一本书还没讲到一半,考试前一周我几乎什么不懂,不过老师在考试前划了重点,考试通过后感叹最后几天把一学期的内容都掌握了——即便是掌握,也是囫囵吞枣。其实有时候上课即使专心也学不到什么,都得靠自己自学。举个例子:一位同学的导师教我们一门课,课后悄悄对他说:“我怎么会把这些技术教给大家呢?上课我都是随便找点东西来教的。”我们能对这种无师德的老师说些什么呢?还有一些课也很有意思:老师说考试的时候要按照上课他讲的内容回答,如果你的回答和他讲的不同,那也不能给分。我觉得太没道理,他讲的难道就完全正确?现在考试已经结束,我反省了一下这半年的学习,有不少要改进的。希望下学期有个好的开始吧。
 

A: 你说的其实代表了大部分中国的研究生的处境,但是不要因为不完美的环境,放弃了读研。

读研可以增加你得到某些工作及职位的几率——比如那些明文规定需要硕士、博士学位的职位。如果你想得到那些工作,学位还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读研可以延长你的学习时间。大学本科四年作为学习时间的确太短了。你可以利用读研去理解最高深的学问,也可以从事实践性的工作,理解学问应当怎么应用。但是,读研必须要有自己摸索的精神,要有自修的毅力,要有主动求师的勇气。

当大家都在向往出国时,我建议能出国的学生首先应该了解读博士的实情。虽然我多次推崇我的导师,蛋他并没有教导我任何专业知识方面的东西。

他给我指明了大方向,他让我分享了他的经验,他给我提供了资源,但是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具体的专业知识来教导我。我很佩服他那“我不赞成你,但是我支持你”的胸怀,我感谢他给予我的智慧、经验、大方向、资源,但是我专业上的所有知识都是依靠自身自修的、厚着脸皮去问专家的、参加会议时探讨的、与老师指导的年轻教师切磋得来的。

从专业知识方面来说,其实我的读研经历和环境并不比你好很多。所以,“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开复老师对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在此,我提一些非常具体的建议:

1、第一学期的学位课要努力学,否则可能会影响你进一步深造,比如直博或出国。如果老师没有安排你进实验室,那也不要着急。通常情况下,导师安排第一学期的工作是因为你在本科阶段已经介入对应的课题研究。

2、第二学期可以逐渐介入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刚开始时老师会安排你阅读一些文献。自己看文献时要做一些笔记。也有可能导师不直接指导,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自己找师兄师姐们了解情况,自己做一些准备性工作。

3、关于研究的具体方法,MSRA的沈向洋博士在《How to Do Research》的演讲中有详细的介绍,可以去搜寻一下。

4、如果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且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工科的同学就要开始做实验了。由于我对于理论研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这里没有什么简介,但是希望你对于实验结果务必力求精确和完美。

5、实验完成后,撰写你毕业要求发表的论文,让导师评阅,然后投稿。论文应该让指导老师看了以后再投稿,否则如果论文出问题,将会连累署名的老师。论文结束以后继续实验,使结果不断完善。现在很多杂志的审稿周期很长,尽可能在毕业之前拿到录用通知.这个尺度需要自己把握。

6、三年级就要开始找工作,这可能要花费不少精力,对这一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自己学习的时间计划中将这一部分扣除。

7、可能导师会很繁忙,因此和导师讨论时,将工作计划等其他事情私下自己整理好,发送给老师并提醒约见时间,需要老师协助的工作也要通过email提醒。如果实验室条件不好,暂时克服一下,以后你们或许会有机会了解老师的苦衷。读研期间,有指导老师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要珍惜这些机会。

8、就我所了解的情况,很多老师还是在同学读研期间付出了很多心血的,包括课题申请、查找资料、组织讨论、方案确定、论文评阅等等。毕业时回首三年,同学们也应该看看自己为实验室留下了哪些有意义的工作,为学弟学妹做个好榜样。特邀咨询专家

Q:  对看书感到枯燥,用什么方法坚持读书?如何让自己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
 

A: 就事论事而言,坚持读书的上策是读喜欢读的书。读喜欢读的书,就象等待着看电视连续剧的结果一样,会让你爱不释手。

中策是一定要把书读懂,以培养出读懂书以后的成就感和兴趣,那么就不会觉得读书是白读。

下策是交替读不同的书,以至于不变得枯燥、麻木。就象不喜欢吃蔬菜的人,明白蔬菜还是要吃的,但是要和肉一起吃才会觉得回味无穷。

下下策是放弃不读,尤其是那些不得不读的书。

从根本上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看书看不进去,如果是针对你的专业书或者教材而言,那么也许你根本缺乏对该专业的兴趣,因此你要考虑的是如何处理专业与兴趣的问题。论坛上许多网友就此已经有很多的讨论,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如果是你有兴趣的问题但仍然看不进去,那么,问题就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一个最流行的误区是,花很多时间去跟一本不合适的读物“搏斗”,但舍不得花时间为自己选择读物。我认为一个大学生花在选择读物上的时间应该不少于阅读的时间。有的书只需要瞟一眼目录就够了,有的则需要细读深思甚至做笔记、卡片进行摘录,你必须为自己找到质量够高、语言表述足够吸引你的读物,而这本身就需要花不少时间去精心挑选“大餐”。

只有多接触信息才能有更多机会去选择。接触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如朋友同学的推荐、逛书店和图书馆以及上网。这些途径可以带给你各种出版物的资讯以及课题的研究动态和现状。你需要耐心地从各种无用的、质量不高的、太难或太浅显的读物中提炼出你需要的那部分。找到令你受益的资料后,自然就会享受到专心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