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全盛的光辉人生历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41:42
  ├社会见闻
  ├小城故事
  ├星光灿烂
  ├家乡印象
  ├摄友心情
  ├网上民声
  ├龙江渠首
  ├军垦岁月
  ├知青足迹
  ├知青文化
  ├思乡游子
  ├原创阵地
  ├免费信息
  ├地名小考
  ├筒子报道
  ├站务管理


  2009年10月15日10时30分,我敬爱的爸爸吕全盛走完了他81载的人生历程,在宝泉岭农垦分局中心医院安详的离开了我们。噩耗传出,熟悉他的老同事、老战友、普阳农场的父老乡亲和曾在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七团工作过的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等大城市下乡知识青年们都为之悲痛万分,大家为失去这位令人敬仰的老同事、老朋友、老领导而惋惜,采取各种方式悼念他。
  2009年10月17日6时30分,吕全盛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宝泉岭西仙苑殡仪馆举行。宝泉岭农垦分局、普阳农场等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数百人前来参加,向吕全盛同志遗体告别。吕全盛同志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由鲜花簇拥着。灵堂大厅上庄严肃穆,四周摆放着吕全盛工作过的党政机关单位、分局领导、子女亲属、生前好友和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等大城市在原十七团下乡工作过的全体知识青年及很多以个人名义敬献的百余只花圈。宝泉岭农垦分局党委副书记赵文采同志主持遗体告别仪式,宝泉岭农垦分局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商丽梅同志介绍吕全盛同志生平。人们向吕全盛遗体鞠躬告别。在通往火葬场的路上,数十辆汽车组成了长长送葬队伍,大家纷纷赶来送吕全盛老人最后一程,愿他老人家一路走好。                                            
  吕全盛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了一生。他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工作勤奋,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身先士卒,运筹帷幄,对北大荒的开发建设特别是普阳农场的开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党组织认可他,大家崇敬他,他离休二十年大家还没忘记他,隆重葬礼是对他一生功绩的肯定。

悲惨的童年
  吕全盛,原名吕传圣,1929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临朐县王家营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是家中长子,上面有三个姐姐,下面有两个弟弟。1941年家乡闹饥荒无法生活,12岁的吕全盛便和两个弟弟随同父母逃荒到东北抚顺下煤矿当童工。因无力抚养,年仅5岁的小弟弟被送人(至今也没有找到),换回两斗高粱米维持生活。后来因流行霍乱父母相继病逝,被日本鬼子扔进万人坑。二弟在本溪南芬煤矿当童工因煤矿塌方被砸死。孑然一身的他受尽了日本鬼子和汉奸把头的欺压,每天起早贪黑的干活,吃的却是配给的橡子面,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童年的记忆中,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更不用说上学念书了。有时在垃圾堆里捡拾一些富人扔掉的骨头鱼刺拿回住处洗洗再吮吸一下。童年悲惨的生活经历就是当年千千万万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剥削压迫的全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战斗
  1945年8月,年仅16岁的吕全盛满怀阶级仇、民族恨毅然投奔了八路军,摆脱了剥削压迫走上了革命道路,跟着共产党、毛主席为全中国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而英勇战斗。刚刚参加八路军的吕全盛就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无比喜悦的他又投入到人民解放战争的洪流之中。最初在东北人民自治军冀热辽16军分区23旅66团2营四连当战士,在填写登记表时不认识字的他只知道自己叫吕传圣,文书给写成吕全盛,从此他的名字就叫吕全盛了。1946年1月部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三纵队第九旅(1946年7月改称第九师),因为他苦大仇深、作战英勇、头脑灵活不久被任命为班长。随着阶级觉悟不断提高,1947年8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7年11月任师警卫排长。期间参加了辽阳保卫战、三保本溪战斗、三下江南战斗、四保临江战斗。在1946年4月的三保本溪歪头山战斗中荣立战功一次。1947年春季在南北转战中吕全盛得了一场大病险些丧命。当时战事紧张,昼夜行军打仗,他得了严重的肺结核,在一次急行军中他发烧40度体力不支晕倒在路旁,身边牺牲和负伤的战友众多,后面有国民党军队追击。躺在路边奄奄一息的他被我们一个收容队姓吕的队长发现,并从他写在胸章后面名字上发现了他也姓吕,吕队长就说“不能把老吕家人扔下”,命令担架队抬着他跟着部队跑了三天三夜后脱险。他因为姓吕而捡回了一条命(后来他的肺病好了,肺部留下了三个钙化点,抗美援朝胜利回国干部体检时医生说他能活下来简直是个奇迹,2009年1月发现其中一个钙化点转化成了肺癌)。1948年1月所在部队改称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第九师,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20师。期间参加了四平战役等战斗。辽沈战役中参加了攻克义县战斗,攻克锦州战役,辽西会战战役。他曾回忆说在1948年9月底攻克义县战斗中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司令朱瑞就因触雷牺牲在他们几个警卫人员的身后,当时吕全盛他们几个警卫人员在前,朱瑞司令员在后走向刚刚被攻破的义县城,警卫人员在前面走过去了,朱瑞司令员却触雷牺牲了,他是东北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牺牲的最高将领。
  辽沈战役后,1948年底吕全盛随部队南下入关,参加了平津战役。北京和平解放后,又随部队继续南下,饮马长江,鏖战江南,喋血衡宝,直取广东,收复羊城,席卷广西,解放海南。1949年5月,攻克湖北咸宁作战中,身为警卫排长的吕全盛在师部被敌人包围,在师长张海棠等首长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带领全排同志英勇作战,打退敌人进攻,保卫师首长冲出包围,保证了指挥机关的安全,荣立战功一次。战斗中他的两位亲密战友牺牲。他给我们讲,1949年7月,在湖南长沙,吕全盛带领警卫部队护送首长到长沙与国民党军方谈判,驾车出入国民党兵把守的长沙城,很是威风。长沙和平解放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衡宝战役。1950年5月,吕全盛所在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40军参加了渡海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势如破竹顺利地解放了海南岛,而后向福建进发,准备参加解放台湾战斗。这时朝鲜战争爆发了,部队向辽宁安东鸭绿江边集结。

  1950年10月18日,吕全盛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第一批入朝参战。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了包括云山战斗、强渡清川江战斗、攻克汉城战斗、砥平里战斗在内的志愿军全部5次战役,其中所参加的云山战役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枪,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志愿军回国后,部队驻防辽宁省锦州市。吕全盛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40军警卫连连长、作训处参谋、358团三营营长、120师作训科副科长等职,边工作边学习,认真刻苦掌握文化知识,从一个从未上过学的苦孩子成长为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部队干部,初步具备了一个现代化军事参谋、指挥人员的素质,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条例汇编》的编撰工作,1958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例汇编》论文集中发表战例论文二篇。因其工作表现优异,军事素质高,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组织能力,1961年2月在120师作训科副科长岗位上经考试合格被组织选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合成军队指挥系学习,1962年7月以各科成绩均5分的成绩毕业后任120师360团三营营长,1964年1月任360团参谋长。正在事业上蒸蒸日上、前程似锦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吕全盛又参加了三支两军工作。1968年吕全盛拟任360团团长。当时我们全家随军在营房居住。我小时候很淘气,全团的干部战士几乎都认识我,有一次我用弹弓把政治处郝主任的儿子郝伟嘉眼睛打坏了,住了半个多月医院,我吓得够呛,以为爸爸会回家打我,但挺庆幸的那次我却没挨揍,可能是我爸认为我已经10多岁了,再没打我。当时好些团里的干部都对我说:“淘小子你爸爸要当团长了,你更会淘得没边了。”我听后心里边挺美的,因为爸爸进步我也骄傲嘛。记得1968年10月的一天,早上我刚醒来,看见妈妈在掉眼泪,爸爸也在家里,我问妈妈怎么了,妈妈说你爸爸调到黑龙江兵团去了。当时在我们心里认为黑龙江是个遥远而荒凉的地方,气候特冷,传说撒尿都得用小棍拨拉着,要不然就冻上了,所以妈妈听到这个消息就哭了。当时部队调动时不征求本人意见的,命令一到就得服从。全家万万没想到能调到黑龙江来,因为当时成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是40军的颜文斌副军长来担任,40军每个团都抽调一名副团长或副政委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任团长或政委,我爸爸当时是参谋长,按理说是不应该来的,但当时360团的副团长王振华生活作风不严谨,在报给颜文斌审查时他不同意王振华来,随口问组织处的同志360团还有谁,组织处的人回答“参谋长吕全盛已经考核完毕要任命为团长”,颜文斌因吕全盛在军部当作训处参谋时对其很了解,便对组织处的人说“就让吕全盛跟我去吧”,这样吕全盛的命运从此改变,从野战部队来到了生产建设兵团。
为北大荒开发建设事业而奋斗
  1968年6月18日,毛主席批示成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是在原东北农垦总局的基础上组建的。任务是屯垦戍边、反帝反修。我爸爸吕全盛于1968年11月来到黑龙江省汤原县,和同期到达的十几位现役军人(后来又陆续来了一些)共同在原汤原农场的基础上组建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七团,吕全盛任团长,魏兆辉任政委,其他团领导(除少数副职外)和各股长也都由现役军人担任。下辖17个农业连队、十几个工副业连队和依兰营(现依兰农场)。当时全兵团共有六个师,64个团。因保密需要用建、设、钢、铁、边、疆六个字做为通讯代码的字头,十七团是设字210信箱。兵团成立后,大批由北京、上海、天津、杭州、温州、哈尔滨等全国各大城市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号召的知识青年来到兵团成为光荣的兵团战士。兵团按照部队建制设置机构,在团级单位设置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三机关。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原农场所有干部都受到冲击被打倒,造反派掌权,派性严重,工农业生产停滞,一片混乱局面。吕全盛等现役干部到任十七团成立后,立即着手拨乱反正,恢复党组织,落实干部政策,解放受冲击被打倒的原农场干部,恢复正常社会秩序。一手抓军训,一手抓生产。使全团各项工作迅速走向正轨,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但是十七团当时的自然环境限制了他的发展,全团包括依兰营只有耕地20万亩左右且大都与附近农民耕地插花,十分分散,不宜大型机械作业没有发展空间。不惑之年的吕全盛感到自己的雄才大略难以施展,企盼有再创辉煌的机会。                                      

  1970年1月兵团根据战备需要成立炮兵63团,团址设在汤原农场。一山不藏二虎,两个团在一起难免发生矛盾。1970年9月,二师党委在征求十七团主要领导意见后决定二师十七团从汤原搬迁到250公里外的佳木斯以东松花江下游北岸萝北县与绥滨县交界的蒲鸭河地区拓建新址,原十七团所辖区域移交给63团,部分搬迁有困难的老职工也可交给63团。10月,吕全盛代表十七团党委到师部接受了搬迁命令并随二师师长楚永兴,副师长连永兴等8人到新址踏查。看到将要被开发的茫茫荒原,吕全盛心情异常激动与兴奋,从政治意义上讲,搬迁是屯垦戍边反帝反修的需要;从经济意义上讲,他能开垦出大片耕地生产出大批粮食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从个人思想上讲,这是带领全团官兵大展宏图的广阔天地,英雄找到了用武之地。回到驻地,吕全盛向团党委汇报了所接受的任务和蒲鸭河地区的现状,蒲鸭河地区控制面积510平方公里,可开垦良田50万亩且土地肥沃,和现在比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他首先表示接受任务,放弃安逸生活向荒原进军,战胜艰难险阻,建设大粮仓,为人民再立新功。                                                                                            

  搬迁决定在全团干群中一石激起千层浪,两种不同意见迅速反映出来,多数同志赞成搬迁,准备向艰苦挑战,去广阔天地干一番事业;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思想上想不通,认为汤原这个地方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开发建设十多年了,生活、生产条件都很好,没有必要撇家舍业再去开什么荒,建什么点。两种思想形成了两条路线的斗争,搬与留的问题形成尖锐的矛盾,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十七团党委在经过激烈的争论后统一了思想,接受搬迁任务,向荒原进军。随即在全团范围内开展动员工作。动员全团干部、职工、家属以国家利益为重,搬迁蒲鸭河,开发大荒原,创建新家园,为民立新功。对于搬家确有困难的同志移交给63团。中层以上干部和生产骨干必须搬迁。当时有少数生产骨干经多方动员仍不愿走。为此还闹出一些笑话,面粉加工厂有一位技术骨干,十七团动员其搬家,63团暗地做工作要求其留下,他不搬家十七团党组织予以开除党籍处分,63团又给他恢复党籍(后来蒲鸭河条件好了,又有好些当时留下的同志到蒲鸭河找十七团老领导要求再到蒲鸭河来)。经过艰苦细致的动员工作,绝大部分同志统一了思想同意搬迁,自此十七团吹响了向荒原进军的号角。                                                              

  1970年10月,十七团开荒前线指挥部成立,指挥部设在十一团移交过来的28连。一方面组成由14台拖拉机和农机具、70名机务人员参加的开荒队在指挥部附近开垦荒地;另一方面吕全盛带领有关人员开始了对蒲鸭河新团址实地踏查。指挥部距十七团要建设的农业连队最近的5公里,最远的30公里。当时蒲鸭河没有路,一望无际的大草甸子,只能靠指南针辨别方向,靠两条腿徒步踏查,在吕全盛的带领下他们顶风雪、冒严寒、饿了啃一口冻馒头、渴了吃几口雪,用一个月的时间走遍了蒲鸭河的每一寸土地,吕全盛亲自确定了在一个叫马大牛皮岭土坡下建团部,又确定了20几个农业连队的地理位置。到1970年11月中旬,踏查任务完成,开荒队也开荒1.8万亩。至此,十七团拉开了向荒原进军的序幕。1971年1月23日,(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普阳农场建场日)十七团各连连长带领先遣人员全部到达蒲鸭河,吕全盛亲自带领他们到事先确定好的各连连址交代任务,要求他们春节前搭好帐篷,砌好炉灶,挖好水井,完成建点准备工作。搬迁时任十七团四连连长的李义回忆说:“1971年1月22日,团党委正式发出搬迁的命令,并确定各连去留的人员。团长吕全盛,政委魏兆辉于23日亲自率领各连连长和部分机关干部到蒲鸭河地区确定各连队的建点位置。我们乘坐汽车经过7个多小时的荒途颠簸,终于到达蒲鸭河地区。此时这里大地冰封,白雪覆盖,只能远远望见雪野中一片片黑黝黝的柞木林。吕团长还在现场向大伙介绍此处建团具备的优势、条件,地理环境,土壤结构及其丰富的物产资源,并勾画出建团后的美好前景。在确定各连建点方位时,吕团长同意我更换连队方位的请求,由我选中四队现在的位址。第二天,我们带上中午吃的馒头又进“点”了。可天公不做美,刮起了大风扬起了雪花,把昨天留下的脚印和车辙全盖住了,让我们找了半天才找到插小红旗的地方。原来我请求吕团长挪动的建点位置是个洼地,要是在这儿搭帐篷,下一场大雪非把帐篷埋住不可。于是我和大家商量又把小红旗向西挪动了300米,跟着再把昨天卸下的物资也挪了过去,才开始搭帐篷。帐篷搭好后,肚子也饿极了,可带的馒头冻得像石头一样硬,没法吃。于是大家就捡柴点火烤馒头吃,渴了就吃点雪,或用牙缸装上雪化水喝,这真赶上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一口炒面、一把雪的生活了,虽苦点可大家吃得很香,觉得挺快活”。                                                                        

  春节后大批人员携带耕作机械进入驻地,在冰天雪地上组装机械,为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收获做好准备。开春后,兵分两路,农机手开荒抢播,其他人员全部投入基建。年末,部分家属陆续来蒲鸭河地区安家落户。就这样,吕全盛和十七团党委一班人毅然率领由现役军人、复转官兵、知识青年、支边青年、农业水利科技人员数千人组成十七团全体官兵、家属开着汽车拖拉机、拉着农机具、赶着牛马猪羊、带着行李锅碗瓢盆分水旱两路,从1971年春至1973年冬三年时间完成了500里大迁徙。                                                              

  搬迁初期的浦鸭河是亘古荒原,除了几片由柞木林子占据的高包外,到处都是沼泽、芦苇和荒草。夏天蚊子、小咬、虾蠓扑头盖脸,道路泥泞机车打误;冬天白雪皑皑大烟泡,野狼狍子野鸡到处跑。物资缺乏条件差,住的是窝棚、帐篷和马架子,取暖靠的是羊草。吃的是发粘的玉米面,蔬菜和肉类奇缺,改善生活靠的是野鸡、野鸭、狍子和水沟里鱼虾。那里的蚊子个特大,过去人们常穿的那种秋衣都能咬透。夏天看电影要穿着厚衣服,戴着防蚊帽,穿着水靴子才行,冬天得站在雪地而里跺着脚才行。1974年夏,我家的房子刚盖好抹的墙还没干,我高中刚毕业没分配工作在浦鸭河看房子。有一天和警通排的由忠臣搞到一条大鲤鱼,晚上在家里炉子上炖鱼。因为有蒸汽开着窗户,鱼炖好蒸汽散去后屋里全是蚊子没法呆人,我俩只好钻进蚊帐里去吃。当年蒲鸭河的路也是最难走的,夏天一下雨泥泞不堪,冬天一下雪形成雪阻,各连的路经常不通,有急事就得出履带式拖拉机。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吕全盛身先士卒,带头吃苦耐劳,白天跑连队指导工作,晚上开会研究工作。在我的记忆中搬迁的头几年我爸爸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0点钟以后,没有星期礼拜天。在他的带领下全团上下同心协力,按照边搬迁、边建设、边开荒、边生产、边发展的方针1971年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收获、当年受益。这期间吕全盛两次因公负伤,一次在踏查荒原途中他从颠簸的拖拉机拖斗上摔下头部着地成重伤,险些牺牲。                                                                              

  在开发建设蒲鸭河过程中,吕全盛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科学规划,科学发展。蒲鸭河开发建设的成败在于治水。1973年松花江春汛,冰排阻塞江道,洪水漫上岸,十分危急,吕全盛与胡成干等同志驾拖拉机,赶到江边码头,搭机船逆冰排而上,抵近冰坝观察。因冰坝开裂,船舵被冰排撞坏,失去控制,机船顺江漂流了一夜,第二天才在蒲鸭河口靠岸,险些船毁人亡。洪水使十七团80%的农业连队和60%的土地被淹,为此十七团党委把水利工作放在第一位。经过数年努力沿松花江筑起54公里长的防洪大坝,沿蒲鸭河道两侧筑起70多公里长的廻水大堤。阻挡了洪水,治住了内涝。1985年和1998年历史上最大的两次大洪水面前普阳大坝固若金汤,岿然不动。大水之年仍获大丰收 。                                                                          

  在蒲鸭河发展规划上,吕全盛领导技术人员科学论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团部建设道路纵横贯通、横平竖直,居民区建设科学有序,工副业单位设置合理环保,绿化带成片成行郁郁葱葱。通往柳西分场的公路35公里没有一点弯,十几个连队在路的两侧梯次排列,公路边树木绿化成荫,蔚为壮观,成为蒲鸭河一条秀丽的风景线。                                        

  在蒲鸭河建设过程中,为了给国家减轻负担,为了给国家多做贡献,按照当时全国都在学习的大寨、大庆精神全团上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先治坡、后治窝,在艰苦环境中力争为国家早做、多做贡献。首先将生产放在第一位,生活放在第二位。厉行节约,禁止浪费。当时全团住房一律不准抹水泥地面,只能用一种叫三合土的方法打地面,我们家也不例外,官兵一致,没有特殊。这在今天是难以理解的,可当时艰苦环境中的确如此,好钢用在刀刃上,物质用在生产上。                                                                                                      

  在吕全盛等领导同志正确领导下,经过十七团全体官兵的共同努力,战胜重重困难,到1973底已经完成搬迁任务,新家园建设已初具规模,从而把工作重心转到发展生产上。1975年十七团实现经营盈利,开始为国家做贡献。              

  1977年1月,兵团体制撤销。二师改称宝泉岭农场管理局,十七团因地处蒲鸭河地区,取谐音改称普阳农场。改制后的现役军人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回原部队重新安排,二是留在农场就地转业。吕全盛因与自己亲自领导创建的普阳农场有特别深厚的感情而就地转业留在农场任场长兼书记。同时留下的还有丁传会(原通讯股长,留任通讯科长),郭文志(原商业股长,留任办公室主任)、刘仁富(原管理股长,留任武装部长),      继续为普阳农场的开发建设做贡献。        
      这时的普阳农场已经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了跨越式的发展。到80年代中期,普阳农场已经发展成占地面积51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万亩,林地面积5万亩,人口约1万人,18个农业生产队,2个农业开发区,22个场直企事业单位的大型国营农场,每年生产粮豆约20万吨,产值数亿元。其他各项工作也均走在同行前列,连年被农场总局授予先进农场称号,是农场总局树立的三面红旗之一。
        吕全盛同志在普阳农场工作期间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是黑龙江省第五次党代会代表。他自豪的说:我一生中最大的欣慰就是带领十七团全体官兵开发建设了普阳农场。1984年4月,吕全盛调任宝泉岭农场管理局纪委书记。期间他坚持原则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严肃党纪,反腐倡廉。总结出纪检工作坚持头头抓、抓头头、一抓到底的经验,为宝泉岭农场管理局的党风好转做出特殊贡献。1986年被黑龙江省委授予全省端正党风先进个人称号,1987年被选举为中共佳木斯市第七次党代会代表,1988年被选为中共鹤岗市第七次党代会代表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89年吕全盛光荣离休。                          

  他作风严谨,严于律己,坚持原则,大公无私,不谋私利,不收礼品。他喜欢吸烟,在农场工作时很多知青探家时给他带回一些名牌香烟他都拒收。有些人因升迁、上学、返城等有求于他给他送些礼物他也一律拒绝,按原则办事。有时送礼人把东西放到家里,他也安排我给送回去。1970年 我有一个表哥从山东老家来找他想留在兵团工作,这种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事他都坚持原则不给办理。                                  

  他平易近人,宽厚待人,以理服人,从不以权压人,不打棍子不整人。即使是对待犯了错误的人他也能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进行处理,这一点普阳农场和宝泉岭管局犯过错误由他处理过的同志都会深有体会的。    
  他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事,关系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有一句常说的话:我带兵的原则是跟着我的人不吃亏。                                              

  他对待下乡知青特别关爱,因他年幼就失去父母,对年轻人远离父母无人关爱的生活有切肤之痛,所以他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他对知青参加边疆建设的功绩充分肯定,他常说这些知青为北大荒带来了知识和文明,提高了北大荒的文化层次和精神文明,北大荒的发展离不开他们所做的贡献。                                                                                              

  他政治觉悟高,一切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言行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没有怪话和牢骚。他是亲自参加兵团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现役军人,他为普阳农场开发建设贡献了后半生。他心中非常明白黑龙江农垦事业发展过程中,现役军人领导的兵团时期是最辉煌的,可以说没有兵团就没有建三江管局,就没有普阳农场。但今天的农垦领导们否定兵团时期的发展,否定现役军人的贡献。在宣传北大荒精神时对兵团时期的发展和现役军人的贡献只字不提。就连普阳农场场史和场史陈列馆解说词中也只是说:“是大批转业复员官兵、支边青年和知识青年共同开发建设了普阳农场   。”而在那个时期领导这些人进行普阳农场开发建设的兵团十七团数十名现役军人不知到哪去了?    2007年秋天,原二师武装部副政委邹元乐携夫人和儿子回宝泉岭观光,参观普阳农场场史陈列馆时,发现解说词当中未提及兵团和现役军人,当即气愤的质问普阳农场宣传部长为什么歪曲历史!并在留言簿上题写了:“兵团创建普阳,后人续写新篇”的题词。他那里知道,历史是由当权者书写的。兵团解散后和现任农垦各级主要领导的都是在兵团时期被排挤到主要领导岗位之外的那批老同志和他们的后代,他们对兵团那个时期和现役军人的领导非常反感。因此当权后就歪曲历史,抹煞兵团时期和现役军人对农垦事业所建立的功勋。这些问题吕全盛看的很清楚,但他站在维护安定团结,创建和谐社会的立场上默默忍受着这些精神打击,从不发表议论。我曾就这些问题问过他的看法,他只讲历史终究会露出其本来面目,而不对此作更多评论。有人对他说你对普阳农场开发建设做了很大贡献却什么也没享受到,他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历史发展的法则,毛主席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又享受什么了。由此可见他老人家的高风亮节。对普阳大地和父老乡亲的无限眷恋                                

  吕全盛离休后曾打算回普阳农场养老,但因故未成行。他时时刻刻都想念那片土地和那些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他经常说普阳农场的开发建设是十七团全体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他常念叨起王文、王志学、林洛宾、祁彦祥、宁文成、李忠山、刘岐山、张靖宇、张合、刘子贵、吴敬云、武友元、徐金生、胡成干等这些老同志,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就没有普阳农场的今天。一有机会他便回农场看一看,和那些老同志聊一聊,看到农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他心中充满了自豪感。他嘱咐我们在他百年之后将其骨灰安葬到普阳农场,他要永远和普阳人民在一起。2009年1月19日,吕全盛被检查出患有肺癌并伴有胸腔内转移,在与病魔顽强抗争了10个月后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按照他的遗愿,2009年11月7日在他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1周年之际将他的骨灰安放到了普阳农场公墓。吕全盛完成了他的心愿,永远的与其眷恋的这块土地融为一体。                                                                                  

  有情人怀念他、纪念他,很多人在网上发帖子悼念他。

  欢乐鸟发帖:   沉痛悼念吕全盛团长     昨天上午,我们敬爱的老团长在宝泉岭驾鹤西去 , 电讯传来,悲痛万分!吕团长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年轻时参加革命“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一路作战:(解放杭州就是他们部队)中年转战黑龙江建设兵团,来到17团,勘察蒲鸭河,建点,开荒,事事处处多见他的身影,事必躬亲:今日之普阳美锦,实在是有老团长当年之功!                              

  火鸟发帖: 吕全盛同志永垂不朽!开荒将领吕全盛,
战争年代是英豪,戎马一生留青史,我辈知青记心中。                

  魂归梦里发帖:同悲!同泣!普阳的人都不会忘了这位好领导。老团长一路走好!                              

  丁一发帖: 为革命老军人,老垦荒英雄默哀三分钟!.      

  普阳荒友发帖:    惊悉我们的老团长--吕全盛因病不幸仙逝,心情万份悲痛,愿老团长一路走好!
        红旗你飘发帖:普阳人民会永远记着吕团长,开发蒲鸭河荒原的带头人!                                      

  壬辰龙发帖: 沉痛悼念吕全胜团长!你是十七团战士心中永远的团长。                                      

  柳木岗人发帖:吕团长是普阳农场的开创人、第一任领导,请问各位荒友他在普阳农场领导位置干了多少年?是否在普阳领导位置时间最长呢?我们永远怀念他!

        HUJIAXIN发帖: 发布时间:2009-10-16 16:48:00
      沉痛悼念老团长(十七团)
  昨日下午惊悉我们的老团长--吕全盛因病不幸仙逝,心情万份悲痛,吕团长不仅是我们知青的老领导、老首长,更是受广大知青尊敬和爱戴的长者。为抢救知青的生命,他无私地献出自用的高档药品;他把上级特配的长白山野山人参送给知青的老母;每当有好菜、好果,他总让身边的人多吃点。十七团从汤原搬迁到蒲鸭河荒原,条件十分艰苦,老团长身先士卒,不顾年长多病带领全团斗荒火、战洪水,硬是把荒原建成了粮仓,如今的普阳已经变成了现代化城镇。老团长永远活在我们知青的心中!                      

   青春如歌发帖:惊闻老团长仙逝很是痛心。虽然老团长的形象在脑海中没有印象,但当年我们毕竟是他的战士,他是我们的领导,更何况他还是一位口碑不错的老领导。怀念您,老团长!一路走好!
     黑虎发帖:惊悉吕全胜团长辞世很悲痛!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他事业心强鼓舞别人,
    他建设普阳有功之人!
    哎!......吕团长安息吧
     大宋发帖:  惊闻老团长故去噩讯,遥祝英灵安息。吕团长算是军垦的战士老将了,也是一条硬汉子。曾率领大家汤原蒲鸭河的垦荒和建设,维系周旋冒雨冲风尽心尽责。而如今建设宏图的长卷漫舒,有其苦劳也有功劳。常听与之接触过的人讲,所闻口碑也好;回想当年,在处理诸如梁国利等人亡故知青战友的事情中,胸怀着不少柔情,至今尚留记忆。 人生七十古来稀,好人走了要顺当走好;而留下的更应该有珍惜有感恩,有一些意义和味道,恐怕这也是已故亡人的一个心愿吧? 吕团长走好!                          

  魂归梦里发帖:今天是送别老团长的日子,让我们十七团的知青们向老团长致哀!祝老团长一路走好!            

  大宋又贴:闻老团长病逝噩耗,唯有遥祝英灵安歇。其时很少有接触,只是在处理梁国利和周铁生,那些亡故知青事情中,知其柔情的一面。当年率领大家汤原蒲鸭河的,委曲周旋冒雨冲风尽职尽责,为建设的宏图长卷漫展,是一个军垦战士老将,是个汉子,付出苦劳树建了功劳。而且凡与之接触人讲,口碑皆不错,可见人品。人生七十不为少,逝者走矣骨归泉壤情系人间,会为生者祈福:珍惜生活常有感恩,过得更有点充实和有意义吧。  吕团长一路走好!
                                          亲爱的爸爸安息吧!

                                                              吕学军                      2010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