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最严”新政:没有最严,只有更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57:35
楼市“最严”新政:没有最严,只有更严
2010-4-25 

    如果货币、财政、收入分配等根本制度不发生改变,楼市的下一次调控可能并不遥远。
  一盆冷水兜头浇向楼市熊熊的需求之火。中央政府罕见地连下金牌,从未用过的政策连番出台,今春楼市的凶猛涨势戛然而止。
  但这一仍旨在“堵”而不是“疏”的调控政策,短期内“药效”猛烈,长期看能否逆转楼市的供需形势?
  如果货币、财政、收入分配等根本制度不发生改变,楼市的下一次调控可能并不遥远。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王小乔 实习生 梅岭 罗琼 发自广州
  楼市高烧持续一月,中央终于开出了强力退烧药。
  一周前,中央公布了此前一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二套房首付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首套房但面积在90平米以上的,首付不得低于30%。
  这是自2003年开始有房地产调控政策以来,二套房首付比例最高的一次。
  业界和评论人士还没来得及充分解读新政,周六紧接着又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这个新版“国十条”(区别于 2006年国十条),涉及了抑制投机、政府监管、金融政策、交易税费、土地交易、房源供应等多个方面;最重要的是,还有两条从未用过的政策——在某些城市可以实施“停止对第三套房贷款”、“外地人购房,必须出具一年以上纳税或社保基金证明”,并且将高房价问题纳入地方政府问责机制。
  “史上最严”、“前所未有”、“条条致命”、“打击精准”,屡屡让百姓失望的楼市调控政策,在这一次,获得舆论的正面评论空前得多。
  但在一些经济学家眼里,这一“顺应民意”的调控政策却并不高明。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在他的微博上评价这一新政“力度大了”,他继续写到, “明白人要问,自2003年来的调控,什么时候停过呢?房市总是在冷热的极端之间来回,没有一会儿处于‘适度’!政府之手何时能歇一歇、给市场一机会?”
  调控仍未画上句号。“新国十条”第四条就要求财政部、税务总局加快研究制定引导个人合理住房消费和调节个人房产收益的税收政策。莫尼塔投资公司称之为“空前但不绝后”,莫尼塔是北京一家独立证券研究公司。
  此刻,距离“国4条”、“国11条”等上一轮调控信号释放,只过去了3个月。但也就在此期间,国内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 11.7%,北京更是高达60%。一处一年楼价翻了3倍的北京楼盘,从每平米1.4万元到2.8万元,就发生在过去的1个月里。
  此轮暴涨与以往一个最明显的不同是,一线城市的投资和投机型购房占总购房量的比例至少超过了一半。
突然冰封
  “现在的楼市是发高烧了,我们心里都清楚政府很快就要给退烧药了。”万年基业集团总经理黄玺庆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只是,没有人想到政策会来得这么凶猛。一位经常参与住建部、央行等征求意见会议的房地产人士告诉记者,在相关调研会议上的确讨论过“第三套房停止放贷”和“外地人购房政策”,但与会人士都以为这两条猛药政府会斟酌着下,没想到这么快就出台政策了。
  这两剂猛药,再加上第二套房首付五成、贷款利率提高基准利率1.1倍,被业界评价为“打击精准”。“直接提高了投机和投资房地产的门槛,以前能买十套的,现在只能买五套了,缓解了供不应求的矛盾。”阳光100置业集团副总裁范小冲评价道。
  北京中原地产因此用极为肯定的语气预测,北京等大城市房价将立刻停涨,50%的炒房客将在3个月内开始抛售房源,房价很可能在年内出现下调 20-30%的现象。
  安信证券首席分析师高善文的口气更为严厉。在安信证券4月16日宏观策略电话视频会议上,他告诉百余家机构千余名投资经理和研究员:这是迄今为止对房地产市场最猛烈的调控政策,中国一些一二线城市已经处在泡沫后期,房价和交易量在一两个季度之后会有相当明显的表现。
  中体奥林匹克花园公司的副总王哲感觉也很不好。在4月16日搜狐主办的论坛上,他忧心忡忡地告诉同行,他已经给分公司下发了一个通知,要针对当前的形势,尽快办理抵押贷款的手续,尽快完成销售情况,“感觉好像又回到了07年的9、10月份。”
  退烧药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楼市疯长嘎然而止。一周之前,杭州还是盘盘“日光”;这一周,已经有一个楼盘当天的成交降低了50%;深圳的二手房市场就出现了上百套的投资客抛盘大单;北京的挂牌量在过去的一周内上升了20%,二手房市场的成交量下跌了五成,而曾经热度最高的通州,已经有两个新开楼盘,表示要优惠2000—3000元/平米。
  国内A股市场其实已提前作出了反应,随着政策出台,地产股更是成为投资者抛售的对象。在最近四周内,投资者从地产股中撤出逾百亿元资金,地产行业也因此成为近期机构净卖出金额最多的行业。
  “大多数开发商还在思考,政策之猛烈,让大家有点措手不及。”戴德梁行华东区住宅部总经理胡港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也有推盘在即的开发商开始加班加点。秦博负责的北京一家楼盘,按照原计划是五月中下旬退出,现在广告方案已定,马上就能下印刷厂。“越早推新盘,风险就越小。政策出台一个月后,走势就会变清楚。我们楼盘的主要客户群是改善性和投资型客户,如果市场是向下走,影响会非常大。” 楼价长期仍向上?
  远在以色列出差的潘石屹也没有忘记通过微博表达自己的观点:“新国十条”将精准打击住宅市场的高房价,房价拐点是否来临一个月后可见分晓。“立竿见影!”北京中原地产研究部经理张坤昱深信,此次调控的效果,将比任何一次来得都要快。
  当下,二手房市场的拉锯战正在开始。广州的一名小投资客伍勇收回了挂在中介公司的房子,继续出租。
  4月15日,调控政策出台第一天,已经付了2万元定金的买家,告诉伍勇房子不要了,订金就赔给他了。伍勇随即打电话给上一个意向客户,问他原来的价格还要不要,这是上周被伍勇签约时坐地跳价10万给气走的买家。
  现在,轮到这位买家不要了,买卖双方的心态和地位倒了个个。
  从4月15日到4月18日,来北京中原地产中介公司挂牌的数量上升了40%,新增购房客户少了8成,老客户里的67%都表示近期不再看房了,等着看市场形势。
  二手房市场的拉锯战正在开始,“资金压力大的业主,会选择降价出售;资金压力不大的业主,但担心后市风险的,会挂牌出来做试探;长期看涨的业主,可能仍然选择收手观望。”深圳世华地产研究总监肖小平分析了当下的市场状况。
  伍勇,最终选择了收手观望。
  “退烧”似乎可期,但鉴于历次调控“下跌而后暴涨”的循环,能否根治楼市之病的疑问不容回避。遗憾的是,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所有业内人士,在或多或少肯定了楼价短期回落的同时,又都肯定了“长期向上”的趋势。
“市场上仍然充斥着太多的钱”
  这次调控,比以往历次调控都要猛烈,但也有着不同于以往的宏观背景。“与2008年那一次下跌相比,当时没有通胀的预期,现在有;当时有全球危机,现在没有;当时收紧货币,现在的流动性仍然很强,市场上仍然充斥着太多的钱。”戴德梁行华东区住宅部总经理胡港文因此觉得,调控的影响究竟有多深远,还很难判断。
  通过提高贷款门槛精准打击投资投机,是此次调控的重点。但广发证券分析师赵强在实地调研中就发现,很多浙江福建的小业主在这一轮暴涨中转行炒卖房地产,而且他们对贷款的依赖度并不高。一位去年从京城转战海南的职业炒家就明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不需要贷款。”
  一手房市场的拉锯战,将会更加漫长。阳光100置业集团副总裁范小冲认为2008年下半年楼市下跌的情况近年之内都不会出现,“当时房地产公司都在追逐泡沫,大规模屯地,资金链已经绷得很紧。现在则是真的不差钱。”
  不少证券公司的房地产行业分析师更是明确指出“效果有限”。国联证券张鹏在报告中这样写到:“提高信贷门槛,加强保障房建设对于控制房价不过是隔靴搔痒。”
  西南证券分析师崔秀红也表示开发商目前的压力并没有那么大,“2007年二套房政策之所以立竿见影,是由于流动性猛然收紧,在二套房政策出台之前,已经加息七次。但目前货币流动性依然宽松,紧缩政策刚刚开始,宏观经济运行良好。”
  唯一差不多能取得共识的,是成交量的下跌。潘石屹虽然表示一个月之后房价拐点见分晓,但同时也表示成交量会马上下降。莫尼塔投资公司分析师王沛也持同样的观点,他预测全国楼市交易量可能从二季度末开始出现环比下滑,并且这种趋势会一直持续到明年年初。

“最严厉”楼市政策来龙去脉
  作者: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李乐 发自北京
  ■住建部的一位专家表示,国务院也寄希望于向社会传递政府的决心,并影响市场预期。
  ■现在看来,一日内爆出的北京三个地王在新一轮楼市调控起到了关键的“引发”作用,国务院层面亦曾就此询问北京市政府。
  ■“一线房地产企业的策略,很可能决定着地产商群体坚持的时间。”
  想到了调控,但却没有想到如此严厉的调控——虎年的春天,对于中国地产商们多少有些意外。
  从4月14日开始,关于房地产调控的各项政策密集下发,一时间“乱花渐欲迷人眼”,而且其中不乏在过往两轮楼市调控中从未出现过的“三套房禁贷”, “无纳税、社保记录外地人禁贷”等“严厉手段”,让市场感受到了此次调控的“本质性不同”。
  此前的全国两会之前,总理温家宝曾温和地表示本届政府任期内将解决住房问题的时候,此时市场还未预料到了其后将要发生的暴风骤雨。随后伴随着房价的高涨,楼市政策也猛然变色。政策“重手”,如何而来?
住建部的“小手段”
  半年之内,一个议题连续四次被搬上国务院常务办公会,在近年中国行政管理的历史上,几乎绝无仅有,但“疯长”的房地产,开了这个先例。“这是一次系统的、有组织的、目标性极强的调控。”4月20日中午,一位接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称住建部)的权威人士说。这一天,建设部下发了一份文件,要求规范预售制度,未取得预售许可证的楼盘不得收取订金等政策,被强力重申。当然,相比于之前“三套房停贷”、“无纳税记录外地人禁贷”等指向性更强的政策,住建部的“手腕”多少有些不那么“火爆”。
  然而,这却不是这份文件的全部意义所在。记者了解到,这实际上是一份4月13日便已经签发的文件。那一天,住建部召开全国建设系统电视电话会议,要求遏制房价上涨,对投机资本坚决予以打击,并提出,热点城市可以限制多套购房行为。
  这才是这个故事的有意思之处。前述权威人士说,之所以13日签发的文件,要等到7天之后的4月20日方才下发,实际上与表明“调控决心”相关。根据安排,在4月13日后,国务院三次召开常务办公会,部署房地产调控,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工作。尽管4月13日住建部文件就已签发,但在三次国务院常务办公会之后向社会公布这一文件,便可在舆论上给市场一个坚决的信号。
  “除住建部之外,另外的参与房地产调控工作的相关部委,都会独立再下发本负责领域的文件。”前述权威人士说,这些独立下发的文件,都已经在“房地产调控部际联席会议”上进行过“会商”——在一个月前,由于证监会的加入,这个联席会议成员刚刚从9个增加到10个。
  而这种各部委渐次集中公布政策的方式,直属住建部的一位专家表示,这样的程序,国务院也寄希望于向社会传递政府的决心,并影响市场预期。
遏止房价成为直接目标
  正是调控目标的变化,造就了这一权力空前统一指向的楼市调控格局。
  一位参与了2005、2006年两次房地产调控政策制定的住建部卸职政府官员告诉记者,那两次的调控,实际上出自银行系统在房价过快上涨、房地产贷款余额所占比例的担忧,“那两次调控都是银行系统率先提出来的,国务院随后布置的调控,也是围绕了控制金融系统的风险,所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当时是一个手段,最终是为了控制金融系统的呆坏账风险,所以就可以形成边界,这个边界就是金融系统安全,达到这一目标之后,力度就可能衰减。”他说。
  然而,这次无论是政府,还是地产商面对的局势都完全不同。一个可以佐证的细节是,在全国两会结束后第一天,北京地王纪录“一日三新”,这种情势当即引起了国务院的强烈反应。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已经在两会之前的谈话中表态,本届政府任期内,要解决住房问题,而在更早之前,温家宝曾三次在视察中提及控制投机性购房。
  “当时国务院层面也曾向北京市政府询问了情况。”4月20日中午,一位北京市政府办公厅的内部人士回忆当时的情况说。而前述接近住建部的权威人士则告诉记者,“北京地王一日三新”在新一轮楼市调控起到了关键的“引发”作用。
  此后北京市政府查处一夜涨价4000元/平方米的“中弘·北京像素”楼盘过程中的细节,也可以从侧面佐证这种楼市调控目标的变化。在调查的过程中,北京市相关部门强调,这种涨价行为,明显有违中央政府“遏止房价过快上涨”的精神,向市场传递了与调控精神方向完全相反的“预期”。
  “从现在的情况看,这次调控很明确就是‘坚决遏止房价上涨’,所以房价就不再是个达到其它目标的过程和载体,而彻底变成了目标,所以在不能达到这个目标之前,力度就不会减弱,而且还可以加码。”前述退职官员向记者表示。
  也正是这一原因,使相关“涉房”部委的内部“统一”成本降低,“住建部提了三年的增加保有环节的税负,今年也有了实质性的提速,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一点。”上述接近住建部的权威人士称。
沉默的地产商
  这一次,没有一个地产商,敢于乐观地把“调控”再次戏称为“空调”。
  与此前的几次调控过后的地产商们话语体系的亢奋不同,几位向来的房地产话语领袖,并未第一时间表态。公众既看不到王石的语出惊人,也看不到任志强的旁征博引。“我的判断是下调的幅度在一线中心城市10%左右。”一位接受采访的地产商也第一次要求记者隐去姓名。
  他表示,降价还要看万科这样的一线龙头企业,如果这些一线房地产商率先降价,那么立刻就会有大批的开发商跟进,“只要房价一掉,成交量立刻就会下降,然后会导致长时期的观望。我预计,最坏的情况是一年半,因为前半年,地产商还有2009年积累下的现金,还可以支撑一段时间。”他强调,“一线房地产企业的策略,很可能决定着地产商群体坚持的时间。”
  国泰君安地产分析师张宇跟踪了近五年的房地产上市指标公司的财务情况后发现,房价的下调,基本上是和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量呈反比,即现金流量越低,房地产价格下调的幅度也就越大,“但是,从招(商地产)保(利地产)万(科股份)金(地集团)现在的静现金流量,都还未出现下降,因此,他判断,开发商的现金程度,仍然可以坚持一段时间,而不会贸然降价。“我可能更悲观一些,我觉得一线城市调整的幅度应该在15%左右,时间不确定,但是我觉得好的市场未必是企业的福音,有波动的市场才显得出企业的能力,我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一位重庆的开发企业老总向记者表示。
  而4月14日,对于中国的楼市而言,或许才是个开始。

房贷新政冲击了谁
  作者: 钟伟
  发展商总体上钱松、地贵、存货不多。新政可能导致开发商拿地和新开工意愿下降,但降价的意愿和压力也不显著,带来的最先冲击,可能是交易量的逐步滑坡。
  房贷新政更多地起到的是引导市场预期的作用,以及加速中等收入阶层的“市场挤出”,对富裕群体、对低收入群体没有太大的直接冲击。
人口算术
  供应:2000-2008年间,中国商品房销售总面积为40亿平米,其中住宅为35.8亿平米,即便假定这些商品住宅全都是90平米以下的商品房,那么总套数约4000万套,也就是每年约450万套的供应量。中国目前户均人口不足3人,因此这些商品住宅每年可多容纳约1350万城镇人口。
  需求:2000-2008年间,中国城镇人口从4.59亿人增长到6.07亿人,增加了1.48亿人。大致年均增加城镇人口1640万人,至少 550万户(之所以用“至少”二字,是因为这样的估算,假定了所有新增城镇人口,在进入城市当年就立即结婚并立即生育,也假定了原城市居民不存在任何改善居住需求)。
  未来:依据这样的城市化进程,未来20年,中国人口约16亿人,其中城市人口可能为9.3亿人,城市化率水平仍然不高。
  最简单的供求关系:中国城市化进程,始终伴随着商品房供不应求的缺口,这不可能不推高房价。
  中国商品房市场长期以来面对供求失衡,舍供求之外的其他渠道根治房价,是相当困难的。
交易量将滑坡
  平衡市场供求的方式,既需要增加土地供应,也需要抑制住房需求,尤其是投资性、投机性需求。
  这次房贷新政的主要思路,出自增加供给和抑制需求的双管齐下,在土地供应方面大幅度放量至年供地计划16万公顷,这几乎是此前年度供地量的翻倍,同时通过紧缩性的信贷税收政策,抑制住宅需求。这样的大思路无疑正确。
  但应该看到:土地供应的放量不能立即形成商品房供应,在执行环节上,地方政府供地以及发展商拿地的热情均将下降。加上住宅需求被抑制,市场可能逐步出现供求双向萎缩的情况,房地产投资、新开工、销售均将滑坡,政策调整促使了一个更为萎缩的市场。
  同时考虑到发展商资金来源和资金支出之间的差额,在过去16个月,发展商大约出现了2万亿元左右的流动性过剩,土地储备大约11亿-12亿平米,取得销售许可的商品房新房可供销售月数仍然不足12个月,因此发展商总体上钱松、地贵、存货不多。新政可能导致开发商拿地和新开工意愿下降,但降价的意愿和压力也不显著,新政带来的最先冲击,可能是交易量的逐步滑坡。
挤出效应
  为了抑制投机需求,新政的主要手段是提高购房者的首付比例,这提高了购房门槛,可能加速中等收入阶层在房地产市场上“被挤出”。
  在目前的房贷政策调整下,购房者的进入门槛明显提高了。对高收入群体,其购房很少使用按揭,因此新政与其基本无关;对低收入群体,商品房价格即便对折,也超出其购买能力。
  考虑到2009年全国商品房新房和二手房交易金额高达7.5万亿,而去年银行新增按揭贷款仅8400亿,按揭率仅11.2%,因此房贷新政更多地起到的是引导市场预期的作用,以及加速中等收入阶层的“市场挤出”,对富裕群体、对低收入群体没有太大的直接冲击。
  即便房价下跌30%,首付比例的提高也会使得购房者的首付款不降反升。
  也许目前放缓货币供应速度,提高贷款利率,包括提高住房按揭贷款利率,比单纯提高首付比例更为重要。
  在今年温和通胀,以及明后两年通胀预期强烈的背景下,在目前商业银行超额储备金率不足2个百分点,以及再度展开银行揽储大战的情况下,房贷价格的调整,显然应该优先于数量的调整,或者说,房贷不应是一块福利蛋糕如何分配的问题,而是银行随行就市获取正常风险收益的业务。提高按揭贷款利率并同步实施差别化政策,比仅仅提高首付比例要好。
  而且,这次调整的实施特点,是从量不从价,似乎房屋大了多了就是投资和泡沫,夹心层中的改善性需求可能受到较大抑制。
  新政中,对首次购房超过90平米的,以及购买两套以上住宅的,都采取了严格限制措施。这都是仅仅考虑住宅的面积和套数,但不考虑住宅的品质、单价和总价的做法。一套80多平米的地处京沪城市核心区的“都市小豪宅”,很可能总价在500万以上,购房者不受这次房贷政策的影响。而本有一套房改房再购置商品房的刚性需求者,以及购置低单价、低总价面积在90-120平米之间的新房或者二手房的购房者,却遭受这次政策调整的限制。
  在商品房需求中,新增城市人口的需求,以及因拆迁安置的需求,正在逐步让位给2亿多户原有城镇居民以小换大、以旧换新的改善性需求,这种需求的特点就是购置新房后再出售老旧房,新政对这部分需求的抑制明显。
  此外,没有城市户籍的高校毕业生,也可能受到新政的较大冲击。这种从量不从价的房贷政策调整应可更细致,至少应适当考虑改善型需求,以及购置低总价商品房的刚性需求群体的利益。
对二三线城市抑制力度较大
  这次调整的应用方式,是普遍性的而不是差别化的,对二三线城市更为不利。
  既然强调房地产是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过猛,那么就全国而言房地产泡沫问题尚不至于是全局性的问题。在措施上,如果考虑过去数年不同城市的房价上涨情况,把城市房地产划分为基本正常、偏热和过热等不同形态,采取差别化的房贷调整措施,可能比目前的方式更加适宜一些——毕竟一些大中城市的房价上涨过猛更需抑制投资需求,而相对边远和投机气氛较淡的中小城市,可能未必需要如此严厉的房贷政策调整。目前房贷新政全国普适,对二三线城市抑制力度较大,而对财富加速集中的大城市抑制力度可能不足。
  即便在房价上涨较快的一线城市,较好的方式也是把投资需求和保障需求的利益诉求一致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例如在土地出让中,可以要求获得商品房用地的开发商配建保障性住房;或者成交价超出基准地价的土地出让金溢价部分,随着溢价程度的上升,拨出较多的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
更为根本的问题
  这次调整的配合措施,尚有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以及后续的税收措施。但上述配套政策应非常谨慎。
  建议在保障性住房的保障群体中,考虑把利润丰厚的大央企、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排除在保障群体之外,这些群体很难被视为中低收入群体,分享保障性住房只能导致资源扭曲分配。
  住房信贷政策必须和住房税收政策相配合,住房保有环节的税收政策也应该有差异性,例如在美国,纽约、新泽西等就实施较高的保有税,而大湖地区则物业税相对很低。中国也应尽量促使保障性住房被恰当地用在应该被保障的群体之上,并有区域性差异性的保有税政策。
  尤为重要的是,近期陆续采取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有可能后续出台的住房税收政策,都应更关注和着眼于影响商品房价格的一些更为根本的问题。
  房价和股价等资产价格,根本上是一种货币现象。中国货币化进程已延续了30年,有其合理性,也掩盖了贫富分化的程度,但目前到了适当反思和更为谨慎的时候了,否则币值不稳带来的不仅是企业包负债扩张、创新动力不强的问题,不仅是高房价和民怨问题,可能会对经济增长的整体质量都有相当负面的影响。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应该依靠工业化和城市化两条腿走路,工业化创造供给,即便是结构转型,也只是用高科技等高端供给替代劳动密集等低端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2000-2008年间,为增加约1.5亿城市人口,人均市镇基础设施投资约37万元,城市化是昂贵的。但每次城市化真正启动,总会出现政策摇摆和退缩,因此总体上,中国经济仍然依托在工业化上跛行。
  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事权分割问题。中央出政策、地方来埋单的情况较为严重,在地方财权事权对称,在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下,土地财政几乎应运而生,有必要考虑展开地产保有税的试点,更有必要展开地方政府以公开地方政府预决算为基础的、基于地方政府信用的市政债券的发行试点。
  中国在人均GDP4000-5000美元之间的“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如何加速缓解贫富分化问题,这并不仅仅是居民之间贫富群体的结症,更是政府、企业和居民如何切割GDP蛋糕的问题,政府的预算公开、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国库,以及针对富裕群体的个人所得税的有效征收,都比单纯关注房价重要得多。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16898 回复日期:2010-04-25 18:25:18      我从去年11月起,一直对房地产维持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地产2010年必死,唯一的悬念就是上半年死还是下半年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恶性通胀率超过了房地产上涨率。这么说太学术,我举个简单例子,今年以来,连卫生纸上涨幅度都比地产多,为什么大家不去炒卫生纸呢?炒卫生纸所需资金可大可小,而且这个比房地产好卖多了,08年下半年很多卖房子的人想必深有体会,你越降价人家越不买,卫生纸直接将批发价降个五个百分点,一下子就全卖出去了。今年的很多农产品,像绿豆,我就知道上涨得特别厉害,还有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当它们的涨幅超过房子的时候,你为什么还要一定去炒房呢?2009年的xx万亿投资本身就是一种高能货币的释放,加上贸易壁垒、国内市场的持续萎缩,高能货币的不断增长,市场的极大萎缩,2010年必然是近20年来最大的恶性通胀的开端,而且这次恶性通胀神仙来了也无能为力。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认为2010房地产必死,当你一日三餐涨幅超过地产的时候,你还有心情去炒房么?混泥土能当饭吃?
  从去年冬天起,一直就有一个悬念,到底是上半年死呢,还是下半年死呢,如果下半年死,那么上半年还可以再捞一把。但是除了恶性通胀外,还有几个对地产威胁最大的力量,其中一个就是2010是各方为了2012换届博弈的时候,谁拿地产开刀就会获得极大的声望,在中国没有什么利益比政治利益更大!就会源源不断的有大员们跳出来打压地产,这次地产调控本就在预料之中,重庆开始动手以后,中央不动手已经不行了。但是,调控的方法、背后的布局,我是没有办法去预料的,毕竟个人的信息实在有限。
  最后,今年将是全球经济第二轮下跌,全世界的加息已经如火如荼了,通胀的阴影在全球蔓延,一旦经济开始调整,全球资产价格又要大幅跳水了,甚至远超第一次。这又对中国地产形成巨大的做空压力。中国在美的债权连续四个月净卖出,资本撤离中国越来越明显,加上全球做空资本的云集,这次不要说地产,连中国经济都要沦为废墟。所以,大家赶紧撤离吧,趁着某些人还在做黄粱美梦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