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与叠映句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27:17
俗语与叠映句式 邱崇丙
 有一句俗话叫“桥是桥,路是路”。句中只用了三个字:桥,是,路,每个字都出现两次。这种用词不多,频率较高,实词和判断词间隔重复出现的句子,姑且称之为“叠映句式” 。

这种句式,如果从语法上看,它也具备主谓结构成分,但内容却是概念重复,并没有说出它的内涵或外延。“桥是桥”,并没有说明桥是什么,“路是路” ,也没有说明路是什么。但它确实是一个省略了的判断句,等于说,桥有桥的特点,路有路的特点。我们听了这句话,也就知道是在说“两件事是不同的” 。它是依靠什么表达出这个意思的呢?靠实词和判断词的间隔叠用所作的省略。这种句式一经形成,它就不限于俗语,而在口语中推广开来。

以下我们将叠映句式略加分类,看看它的特点和功用。
 
一, “是”句式 典型的句式是:A是A,B是B。

“外国是外国,中国是中国。” 这一叠映句式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普通的语句来表述,可以说成“中国和外国是不一样的。”这两个句子意思相同,字数也相等,但前者用了四个字,各重复一次(国字重复三次),形成两个分句。后者用了九个字,只有国字重复了一次,组成一个单句。虽然意思相同,而叠映句更加强调区别,语气斩钉截铁。用字少而频率高,听觉和视觉都容易识别,应该说是非常精炼的,是高质量的表达方式。

A是A,B是B这一句式,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AB相对相反

A和B的词义如果是相反或相对的,它所表达的意思是:二者不同,不能混为一谈。这又可以分为泛指、专指和特指。

1,泛指

“桥是桥,路是路。”字面上是指桥和路不同,实际意思是把桥和路作为代表,超出所指事物的本身,泛指两类不同的事物,有借喻的性质。

◇清代《红楼梦》:“我看你利害,明儿有了事,我也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别抱怨。”(分清,不马虎)

◇老舍《四世同堂》:“他从来是丁是丁,卯是卯的人,永远没干过这种拖泥带水的事。”(分清,不马虎)

◇姚雪垠《李自成》:“哟,我的寨主!乱世年头,你和抚台大人在给王吉元什么官职上何必钉是钉,铆是铆!”(分清,不马虎)

类似的:

◇汤是汤,水是水。(性质不同)

◇天是天,地是地。(地位不同)

◇黑是黑,白是白。(性质不同,分清)

2,专指

外国是外国,中国是中国。专指只限于所涉及的对象,他们有不同之处,表示应该分别对待。中国和外国不同,只限于国家,不涉及其他事物。

◇老舍《正红旗下》:“不管怎么样吧,他们是他们,我们是我们。”(人不同)

◇曹禺《北京人》:“就说是奶妈,也是奴是奴,主是主。”(身份不同)

◇老舍《正红旗下》:“公是公,私是私,他对大家交代清楚。”(公私分清)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干活是干活,玩是玩!”(工作和游戏不同)

◇张贤亮《邢老汉和他的狗的故事》:“说是说,笑是笑,你那条黄狗还是早撂倒好。”(说话与开玩笑不同)

◇老舍《四世同堂》:“可是盼望是盼望,事实是事实。南京是南京!娘子关是娘子关!”(愿望和实际不同。地方不同)

◇老舍《火葬》:“道理是道理,骨肉是骨肉。”(道理和亲情不同)

◇老舍《牛天赐传》:“牛老太太以为非这样不足养成官样儿子,疼爱是疼爱,管教是管教。”(爱与教不同)

◇老舍《四世同堂》:“去年是去年,今年是今年啊!”(时间不同)

◇老舍《正红旗下》:“把鸟儿喂得羽毛丰满,红是红,黄是黄,全身闪动着明润的光泽,比绸缎更美一些。”(颜色不同)

3,特指

特指是仅用数词表示,有确定,不能改变的意思。而且只用一、二这两个数词,不用其它数词。

◇明代《初刻拍案惊奇》:“一则一,二则二,随你好汉,动他分毫不得。”(不能改变)

◇曹禺《原野》序幕:“一是一,二是二,我问出口,你就得说,别犹豫。”(准确回答)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老武这样解释,有些人虽然心里还不痛快;但想到老武过去给群众办事,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无论说什么话、办什么事,没有不正确的,因此也就同意了。”(确定不移)

(二)AB是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A,B,是同一事物的某一部分,或能够组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一句式则表示完备、美好的意思。

◇曹禺《日出》:“这孩子真是头是头,脑是脑。”(端正)

◇老舍《离婚》:“大妹妹可真是个俏式小媳妇,头是头,脚是脚,又安稳,又老实!”(整齐好看)

◇老舍《离婚》:“齐家的大姑娘,模样是模样,活计是活计,又识文断字。”(才貌双全)

◇老舍《牛天赐传》:“看这小梨,颜色是颜色,味道是味道,先尝一个,买不买不要紧。”(质量好)

◇老舍《离婚》:“在公寓里,只须叫一声查房,茶是茶,水是水;接家眷,麻烦还多着呢!”(齐备)

(三)压缩句式:A是A

1,这一句式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仅用单句,表示勉强。

“今儿个是今儿个”(北京方言),没有其他选择,只好如此。“横是横”(苏州方言,读成:wang si wang),不管其他,只好如此。

◇老舍《牺牲》:“结婚要花钱的吧?蜜月要花钱的吧?家庭是家庭哟!”(家庭的性质如此,只能这样。)

◇老舍《我这一辈子》:“命令是命令,我只好等到天亮吧!”(命令的性质如此,只好这样)

2,表示认定,用于语气的转变。

◇老舍《离婚》“她没事作,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干别的)

类似的:

◇处理品是处理品,使用起来还不错。

◇专家是专家,也不可能什么都懂。

(四)扩展句式

扩展句式:A是A,B是B,C是C,一般表示整洁。

◇桌子是桌子,椅子是椅子,床位是床位。

(五)“是”的变体和附加语

句中的“是”,也可以换成相当的词。如“归” :“桥归侨,路归路” ,“他归他,我归我” ,“说归说,做归做” 。不过,有的换成归字,意思也可能有些变化,“穿的归穿的,吃的归吃的” 有表示两样东西分开的意思。

“是”字,有时也可以说成“就是” ,如:“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语气更加强调区别。或者只用单句,如:“不卖就是不卖”,表示坚决不卖。有时也可以加上附加语。用来表示:保持原有特点,没有改变。

◇曹禺《雷雨》:“唉,女人究竟是女人!”(女人的气质没有改变)

◇曹禺《雷雨》:“老爷就是老爷,什么董事长,上我们这儿就得叫老爷。”(老爷的称谓没有改变)

◇冯德英《苦菜花》:“哎,团长就是团长嘛,就是啊。”(团长的身份没有改变)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结婚就是结婚,结婚可以省去许多麻烦。”(结婚的情况没有改变)

◇《人民日报》(1981.10.3):“开会就是开会,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开会的纪律没有改变)

◇曹禺《日出》:“胡四毕竟是胡四。”(此人的脾气没有改变)

◇丁玲《桑干河上》:“头几年还好,后来也就变了,还不是为的他们自己一伙人,老百姓还是老百姓。”(老百的处境没有改变)

◇老舍《离婚》:“可是得罪人到底是得罪人,况且便宜煤到底是便宜煤。”(事情的性质没有改变)

◇老舍《四世同堂》:“忠便是忠,奸便是奸。”(品质没有改变)

◇茅盾《子夜》:“信用自信用,谣言自谣言,我们也要不慌不忙。”(二者不同,性质没有改变。)

二,“不”句式


典型句式为:A不A,B不B。

这是前一句式的反义用法。前一句式强调区别,表示肯定。这一句式强调不像样,不正常,表示否定。

(一)否定句式

表示不正常,不像样。

◇清代《红楼梦》:“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礼数!”(不正常)

◇清代《儒林外史》:“老舅,莫怪我说你,这读书求功名的事,料想也是难了。人生世上,难得的是这碗现成饭,只管稂不稂莠不莠的到几时?”(不成才)

◇鲁迅《呐喊》:“从前是绢光乌亮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不像样)

◇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人家把我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我不干了!”(不像样)

◇冯德英《苦菜花》:“落在仇人手里,死不死,活不活,罪真难受啊!”(不正常)

(二)压缩句式

这一句式如果改为单句,作用就起了变化。它表示对两种情况不能肯定,干脆不管。

◇老舍《离婚》::“还不提什么吉祥不吉祥。”(不管)

◇老舍《月牙儿》:“什么母女不母女,什么体面不体面,钱是无情的。”(不管)

类似的:

◇意见不意见,我不管,我行我素。

(三)疑问句式

如果是疑问的语气,则不再是叠映句式,而是普通的疑问句。如:

酸不酸?(回答:酸或不酸)

熟不熟?(回答:熟或不熟)

(四)“不”的变体

不,如果用不像,不是,则更接近于普通句式。

◇清代《十二楼》:“万一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倒把个如花似玉的女子丫上门去,送与那丑驴受用,有什么甘心!”(不像样)

◇茅盾《子夜》:“尼姑不像尼姑,道士不像道士。”(不像样)

◇曹禺《雷雨》:“是你把我引到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去。”(不正常)

◇老舍《牛天赐传》:“头不像头,球不像球,就那么光出溜的不起美感。”(不像样)
  ◇老舍《离婚》:“设若她们在院中遇见,而马少奶奶的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那便有点麻烦。”(表情反常)

(五)扩展句式

表示彻底否定。

◇曹禺《日出》:“陈白露是个什么东西?舞女不是舞女,娼妓不是娼妓,姨太太不是姨太太,这么一个贱货!”(不是好女人)
 

三,“的”句式


典型句式是:A的A,B的B。

“滚的滚,爬的爬。”这一句式用普通句子表述,可以说成:有的滚有的爬。而叠映句式的动态感比较强烈,给人的印象较为深刻。

(一)AB为动词

1,动词有贬义,则表示一种混乱状态,紧急状态。

◇老舍《我这一辈子》:“拥挤着,争吵着,砸门的砸门,喊叫的喊叫。”(吵闹)

◇冯德英《苦菜花》:“一个个磕头的磕头,下跪的下跪,乱得像麻雀窝被戳了一棍。”(慌乱)

◇刘绍棠《二度梅》::“女司令和他的人马,砸门的砸门,跳墙的跳墙。”(紧急)

◇刘绍棠《含羞草》:“路边那香气四溢的花树,被砍伤的砍伤,折断的折断,所剩无几。”(乱)

◇冯德英《苦菜花》:“谁的东西还不是丢的丢,少的少,你的被子不也丢了吗?”(乱)

◇刘绍棠《含羞草》:“他们的脚步声,惊动草棵里的蚂蚱和树丛里的鸟儿,蹦的蹦,飞的飞。”(慌乱)

2,动词没有贬义,则表示情况正常,或者比较热闹忙碌。

◇老舍《我这一辈子》:“大家一点也不显得着急或恐慌,吸烟的吸烟,喝茶的喝茶。”(正常)

◇老舍《正红旗下》:“于是这五虎将就种地的种地,学手艺的学手艺,日子过得不错。”(正常)

◇老舍《正红旗下》:“众人把彩虹挡住,请安的请安,问候的问候。”(忙碌)

◇老舍《正红旗下》:“大家让座的让座,递茶的递茶。”(忙碌)

3,AB为动词,如果词义相反,则两种情况有互相衬托的作用。

◇哭的哭,笑的笑。

◇奉献的奉献,腐败的腐败。

(二)AB是形容词

表示情况趋向两极,缺少合适的。

◇《玉娇梨》:“共有五六人,虽年纪俱在二三十之间,然酸的酸,腐的腐,俱只平平。”(没有合适的)

◇曹禺《北京人》:“他们看透了这家里没有一个男人,老的老,小的小,……”(缺少青壮年)

◇刘绍棠《渔火》:“老的老,小的小,同病相怜,患难与共。”(缺少青壮年)

类似的:

◇长的长,短的短。(不整齐)

◇胖的胖,瘦的瘦。(身材不合适)

(三)附加语和扩展句式

加“该”字,表示肯定。

◇老舍《牛天赐》:“菜是外面叫来的,四盘四碗四碟,该蒸的蒸,该热的热。”(正常)

◇老舍《离婚》:“该浪漫的浪漫,该谨慎的谨慎,这才有成功的希望! ”(正常)

扩展句A的A,B的B,C的C,……,它往往表示忙碌,或情况复杂。

◇明代《西游记》:“古人云:造弓的造弓,造箭的造箭。我们如今招的招,嫁的嫁,取经的还去取经,走路的还去走路,莫只管贪杯误事。正是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忙碌)

◇冯德英《苦菜花》:“成群的妇女,抬的抬,挑的挑,提的提,扛的扛,摇摇晃晃走上来。”(忙碌)

 ◇冯德英《苦菜花》:“不由分说,她们拿碗的拿碗,送筷的送筷,分干粮的分干粮。”(忙碌)

◇老舍《正红旗下》:“全北京的人都预备过年……,买的买,卖的卖,着急的着急,寻死的寻死。”(情况复杂)

◇刘绍棠《蒲柳人家》:“把那些跟蒋先云接近的官兵,杀的杀,抓的抓,遣散的遣散。”(情况复杂)
 

四,“就”句式


典型句式为:A就A,B就B。

这一句式表示两种情况都可以,随便,不值得计较。“打就打,谈就谈。”如果用普通句子表述,就是:打和谈都可以。但叠映句能表达出说话人的神态,态度鲜明有力。

(一)典型句式

表示二者可任意选择。

◇《牛天赐传》:“该去的就去,提灯就提灯,打旗就打旗,全都无所谓。”(都可以)

类似的:

◇一块就一块,两块就两块。(随便)

◇八天就八天,十天就十天。(随便)

(二)典型句式的变化

如果AB词义相反或相对,句式将变为:A就A,不 A就不A。

◇买就买,不买就不买。(不重要,无所谓)

◇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不重要,无所谓)

(三)压缩句式

这一句式,也可以省去一半,只用单句。虽然意思有所侧重,仍然是表示不计较,不在乎。

◇老舍《我这一辈子》:“不去就不去吧,等他长两岁再说。”(不计较)

◇曹禺《日出》:“好啦,你不管就不管,不要拦我。”(不计较你)

◇曹禺《日出》:“进来就进来,这算什么?”(不计较)

◇曹禺《日出》:“滚就滚,这又算什么!”(不计较)

◇曹禺《日出》:“揍死就揍死,反正是一条命。”(不在乎)

◇曹禺《日出》:“活着不玩玩,就是个大混蛋,挨两下就挨两下。”(不在乎)

◇老舍《文博士》:“那么,她就是她吧,订婚就订婚吧,没有别的办法,没有!”(不计较)

(四)附加语和扩展句式

◇鲁迅《阿Q正传》:“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干什么都行)

◇老舍《四世同堂》:“事实上,她的病是像夏天的雨,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来去很快)

◇冯德英《苦菜花》:“好,痛就痛,死就死,杀就杀吧!”(不在乎)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能买炮台就买炮台,能买三五就买三五。”(任意选择)
◇老舍《火葬》:“有人说我写东西完全是瞎碰,碰好就好,碰坏就坏。”(没有选择)

类似的:

◇多就多一点,少就少一点。(随便)

◇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五,“也得”句式


典型句式为:A也得A,不A也得A。

意为必须如此,是强制性的,没有选择余地。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也可以说成:无论如何要去。但叠映句式的口气要严厉得多。

◇老舍《离婚》:“这回婚事,成也得成,不成也得成。”(一定要成)

◇老舍《离婚》:“作也得作,不作也得作,糊窗户是苦买卖。”(一定要作)

◇丁玲《桑干河上》:“咱有件事,要请你帮个忙,帮也得帮,不帮也得帮。”(一定得帮)

◇老舍《火葬》:“愿意也这样,不愿意也得这样。”(必须这样)

◇老舍《歪毛儿》:“你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必须走)

类似的:

◇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必须卖)

◇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必须答应)

◇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一定要吃)

 

六,“也不”式


典型句式为:A也不B,不A也不B。

表示无可奈何。是前一句式(也得)的反义用法。前者表示非如此不可,“也不”表示无奈,尴尬,无论如何都不好。

(一)典型句式

◇老舍《牛天赐传》:“天赐莫名其妙,哭也不好,不哭也不好。”(无可奈何)

◇老舍《牛天赐传》:“八月初一到了,天赐怕也不是,不怕也不是。”(无可奈何)

◇《一层楼》:“登时彻耳通红,谢也不好,不谢也不好。”(尴尬)

类似的:

◇要也不好,不要也不好。(两难)

◇去也不成,不去也不成。(两难)

◇谈也不行,不谈也不行。(两难)

◇换也不让,不换也不让。(两难)

◇给钱也不合适,不给钱也不合适。(两难)

(二)压缩句式

省略一半,只用单句,表示犹豫不决。

◇见面也不好,怎么办?

(三)扩展句式

◇老舍《四世同堂》:“这些日子里,孩子们吃也吃不着,喝也喝不着,还一个劲儿的打,受得了吗!”(双重困难)

 

七,“不能”句式


典型句式为:A不能A,B不能B。表示不可能发挥作用。

(一)典型句式

◇刘绍棠《含羞草》:“双腿受了伤,站不能站,走不能走,怎么去破坏?”(不可能)

◇《四世同堂》:“这年头亲不能顾亲,友不能顾友,小心点。”(不能)

(二)扩展句式

◇《玉娇梨》:“要开口又开不得,要闭口又闭不得,实是为难。”(两难)
类似的:

◇吃又不能吃,穿又不能穿。(没用)

◇要又不能要,扔又不能扔。(没法处理)

◇看又不能看,摸又不能摸。(没法办)

◇进又不能进,退又不能退。(进退两难)

◇骂又不能骂,打又不能打。(没法对付)
 

八,叠映句式与修辞


典这种句式进一步推广起来,不限于判断,就是字词的排列组合。也就是用相同的字词,重新组合成句,用字少而频率更高。这与某些修辞格有关。

(一)高频率(n字~n次),与修辞格同字、频词有关。

◇老舍《四世同堂》:“她们哭她们的,我们玩我们的!”(频率:6~12)

◇曹禺《北京人》:“这孩子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磕头也没磕头相。”(频率:7~15)

◇老舍《哀启》:“我上哪儿凑钱去,我?卖没的卖,当没的当!”(频率:4~8)

◇老舍《牛天赐传》:“他常和天赐在一起,有的也说,没的也说。”(频率:5~8)

◇赵树理《传家宝》:“男人有男人的活,女人有女人的活。”(频率:6~14)

◇曹禺《日出》:“我这儿搜烟土有烟土,搜手枪有手枪,不含糊你们!”(频率:6~12)

◇浩然《艳阳天》:“是白的黑不了,是黑的白不了;再多几张嘴,我也不怕!”(频率:6~12)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频率:6~22)

(二)修辞:序换

词的排列组合涉及到许多修辞现象,特别是序换。序换,就是用相同的字词组句,而字词换了位置。其中有一部分具有叠映句式。

◇明代《金瓶梅》:“送礼庆贺,人来人去,一日不断头。常言:时来谁不来?时不来谁来?”(序换)

◇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我怕你?葛铜锁,怕你不嫁你,嫁你不怕你!”(序换)

◇池莉《来来往往》:“现在社会上有许多民谣,你大概也听过不少。有一句说是: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我们没有那个意思,不是说你提出离婚就是变坏了。”(序换)

类似的:

◇一碗豆腐,豆腐一碗。

◇信神不信医,信医不信神。

(三)修辞:同语

叠映涉及修辞上的同语。特别是主语、表语相同,主语、宾语相同,定语、述语相同,和双重同语,其中有一些具有叠映的特点。

1,主语、表语相同,与叠映句式相同。前面已经列举过例句,如:

A是A,B是B。

◇桥是桥,路是路。

◇丁是丁,卯是卯。

A不A,B不B。

◇人不人,鬼不鬼。

◇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类似的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主语、宾语相同。其中有一部分可以说是叠映句式的变体,判断词变为动词。句式为:A V A,B V B。(V=动词)如:

◇鱼找鱼,虾找虾。

◇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

3,定语、述语相同,与叠映句式相同:A的A,B的B。前面已经列举过例句。如:

◇老的老,小的小。

◇滚的滚,爬的爬。

◇能行风的行风,能行雨的行雨。

类似的:

◇清者清,浑者浑。

4,双重成分相同,谓语动词相同,宾语相同,语意简明,句式整齐对称。这种句式,不用判断词,应该视为叠映句的变体。

◇明代《金瓶梅》:“随他,明日街死街埋,路死路埋,倒在阳沟里就是棺材!”(街路死埋,重组)

◇明代《古今小说》:“假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是因,得是果。不因下种,怎得收成?好因得好果,恶因得恶果。”(种瓜豆得,重组。好恶因得果,重组)

◇鲁迅《二心集》:“上两句也不错,‘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和开初仍然一贯。然而从这条大路走下去,一定要遇到‘以暴力抗暴力’,这和新月社诸君所喜欢的‘稳健’也不能相容了。”(以眼牙还,重组)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打了盆说盆,打了罐说罐。既然事情闹成这样,众人光哭闹也不行呀,咱们得想个办法解决。”(打了盆罐说,重组)

◇冯德英《苦菜花》:“咱们抗日,人越多越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钱力出,重组)

◇韩志君等《篱笆·女人和狗》:“我看咱打锅说锅,打碗儿说碗儿,还是先消消气,再一块儿商量商量。”(打锅碗儿说,重组)

◇古华《浮屠岭》:“他也会见风说风,见雨说雨,四处讨好,八面玲珑,看上级的脸色眼风行事。”(见风雨说,重组)
 

九,小结


以上句式只是举例,主要功用是修辞方面的。

1,它用到的字词不多,而字词的利用率高。句中结构用词如:是,不,的,也得,也不,不能,都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判断词,因而造句简易,效果显著。
  2,叠映句式比普通句式形象和动态更强些,显得生动活泼。3,形式整齐对称,前后衬托,有口语色彩,能表达说话人的神态。
4,有的已经定型化,如:“丁是丁,卯是卯” ,“稂不稂,莠不莠” ,“造弓的造弓,早箭的造箭” ,成为俗语。
 

叠映句不同于欧化句式,它的功用是独特的,是纯粹中国式的,它体现了汉语的神韵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