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和女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27:59
又是杨花飞雪的三月天,忽然想起“水性杨花”这个词。
用“水性”形容“杨花”,这是古代语言的一个创意,大概很难再找出比这更贴切的词了。你不妨将杨花与秋叶做个比较:秋叶飘落的景象有点落寞和凄迷,尽管乱叶翻飞有时也会给人以金石丝竹般的乐感,但听去未免让人感触悲凉;而杨花呢,杨花在暮春的空中像水一样漫漶,柔柔的,绵绵的,非线性的,似乎要把缠绵一季的心事托付给游人。这些被称为“花”的飘絮,妖娆、随性、缠绵,使春之美更具有醇醇的浓度和肌肤相亲的质感。如果没有杨花,春天旖旎的风景一定会逊色不少。
但是,人们使用这个词儿惯常是指它的引申义。“水性杨花”,它形容女子性情行为像水一般流动,像杨花一样飘忽不定,特指那些行为不庄重,对爱情不坚定,放浪灵魂和肉体的女子。细想起来,用这个词指称那些轻佻的女子,真的十分形象并且带点俏皮的味儿,只是这个词被使用得太滥,太霸气,它已经不是婀娜轻曼的飘絮,而成了漫天飞舞的帽子——说某某女子“水性杨花”,那口气已是极度的鄙夷,简直是形同咒骂了。说不清是杨花为女子背了冤名,还是女子赋予杨花以另类的涵义,总之“水性杨花”这个词使春天那道醉人的风景完全变了味儿。我总感到此中有点不甚妥当的地方。
女子是什么?林语堂有句经典的话,“女人是活水,不是止水”。爱情本身就是流动的,自由的,只有流动与自由才能让生命多姿多彩。林语堂的妙论似乎肯定了女子追求爱情的正当性,肯定了女子作为有灵有肉的生命,同样渴望爱情,渴望在爱情上有选择的自由,渴望也像男人一样有属于自己的春天。可是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男权社会,女子可以自由恋爱也只不过50多年历史,旧式女子包括现时一些偏远地区的女子,婚姻大都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女子接受的只是婚姻,而不是爱情。一个女子由十八岁媳妇熬成婆,终其一生可能还不知道爱情为何物。她们只是在尽一个繁衍生育和家庭主妇的职责,她们的内心是麻木的,苍凉的,认命的。对男人们来说,爱可以作为一门艺术;但对女子来说,爱却成为一种禁忌。女子对爱情只能是中规中矩,不得越雷池半步。当真正的爱情降临到一个女子身上时,当世界上有一颗心灵与自己零距离的时候,作为纯粹女人的那种感情波澜,那种为了爱可以不管不顾的勇气,就会被人称为“水性杨花”。这个词,实际上是抹杀了女子追求爱情的正当性。
“水性杨花”,是男权社会给女子贴的一个标签。二千年前,孔老夫子的“男尊女卑”封建礼教、伦理纲常,便把女子的地位打翻在尘埃。社会伦理是男人们的社会伦理。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某位女子怎么样,不是她自己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往往要以男性的观察和评价作为标准。男人对爱情可以有许多选择权,而女子呢,似乎永远只有被选择权。爱,只能由男人们给予,而女子本身是不能去寻寻觅觅的。柔弱、纯真、善良、贤惠,与其说这是女子的本真,倒不如说这是男人们希望女子变成的样子。男人可以“外面红旗飘飘”,而且还要求“家中红旗不倒”;女子呢,她被要求恪守妇德,从一而终,如果“红杏出墙”,就会被视为大逆不道。有一位文坛耆宿,他那一联“平生只有双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的诗流传甚广,他说不清自己一生爱过多少女人,但坦承不止爱过一次,不止爱过一个女人。他说,我不是像梁山伯祝英台那样从一而终的,但是我每次爱都爱得很真诚,“没有用一个唱版跟两个女人唱过”。男人如果是“花花公子”,别人会认为他风流倜傥有本事;而女子呢,哪怕只“花”过一次,她也就会万劫不复了。试想,如果这位名流是个女子,他还会有这么高的声望和那么多拥戴者么?
杨花,充满水性的杨花,一个这么美好的成语,本来可以带着诗般的意象进入我们的联想,但它却被男性士大夫文化扭曲得变了样。但我相信终有那么一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女子被禁锢在传统礼教的藩篱里永远成为历史,到那一天,“水性杨花”就会仅仅用来形容大自然的那一道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