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纪念的音乐巨人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31:10



  小序:古典音乐的作品,都是昔日之成果。他们名垂千秋的价值, 在某种程度上,是后人的一付沉重的十架。后世的音乐家们,只能一边模仿着先贤们的作品,一边摸索独自的创作路径。同时,作曲家之外,还有一批为音乐作品注 入生命力的指挥家们,也同样值得我们回顾。

  


  1.古典音乐之王:贝多芬


  旷观古今之交响曲,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无论何时何地都被高举 在音乐宝座上的,唯一人而已,他就是贝多芬。此一情形,恐怕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有大的改观。


  我们今天所谓的“古典音乐”,其主流就是19世纪创作于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法国,以及东欧诸国的众多 音乐作品,而在这些作品之中,“交响曲”又逐渐在演奏会曲目中脱颖而出,而成为音乐会之冠,其他的作品则渐渐处于从属地位。在这样一个音乐格局的形成过程 中,把交响曲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且使之成为音乐会之冠的,就是贝多芬和他的作品。


   贝多芬的交响曲,只有区区9首而已。老前辈海顿写的交响曲超过100首,稍早于贝多芬的莫扎特也写了几十首交响曲。相比之下,贝多芬只写 了9首。可是,这9首交响曲,每一首都有独自的价值和魅力,其厚重的存在感,超越任何作品。


  这也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结果。贝多芬的时代,欧洲的市民阶层逐渐成型,音乐市场也不断扩大,从演奏方面来 说,大规模的交响乐团的演奏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常态。演奏既已可能,听众当然雀跃。庞大的听众需要大规模的演奏,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贝多芬的作品可谓如鱼得 水,浑然天成。


  2.贝多芬以后


  贝多芬的交响曲大获成功以后,德奥的作曲家们,或多或少地都开 始在自己的创作中模仿贝多芬。而且,在潜意识里,连他们所创作的曲目的数字,都会受到贝多芬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贝多芬以后,写交响曲再也不是一个随随便 便的差事了。


  从年代来说,与贝多芬人生的后半段重 叠的舒伯特,如果算上他的未完成,总共写了10首左右的交响曲,认真算起来,真正完全的作品,大概只有7首。


  另外,许多作曲家从心理上产生了“冒犯贝多芬综合症”。比如门 德尔松,就把自己的交响曲分成正式出版和“习作”两类,在他38年的短暂人生中,给自己的交响曲正式冠名的只有“意大利交响曲”等5首。其实,这位天才作 曲家,从12岁既开始创作作品,除了冠名的5首之外,还有13首“为弦乐而作的交响曲”,被他自己以“习作”之名,与另外5首分别开来。


  贝多芬以先的时代,作曲家们只顾埋头于创作新作品。但是,自从 出现了贝多芬,作曲家们开始注意“以往”,开始顾及“先贤”,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前人的作品的分量。比如舒曼,他本人只写了4首交响曲,但是他发现了 舒伯特的一首没有发表的作品的乐谱,并且请门德尔松来指挥,才使得这首作品流传于世。


   受舒曼的影响,勃拉姆斯也只写了4首交响曲。而且勃拉姆斯更加慎重,他发表第一首交响曲的时候,已经43岁!


  布鲁克纳写了11首。但是他不敢超越贝多芬,因此把两首年轻时 代的作品划掉,因此他的交响曲总数也是9首。


  这样 一来,9这个数字,对于作曲家来说成了一个略带不详的忌讳。比如马勒,写到第九首,就不再敢按照数字顺序来排列,赶紧把交响曲的名字改成“大地之歌”,想 借此来逃脱“9”字的魔咒。但是,天意难违,当他写完下一首(数字排列第九首)的时候,却突然神秘地死亡。9字的魔咒,愈加强烈!

  

  3.摸索新的作曲方法的作曲家们


   1911年马勒过世之后,作曲家们开始逐渐从贝多芬的交响曲模式中脱离,他们开始冲破交响乐的程式,在承继了19世纪晚期的浪漫派乐潮的 同时,开始进入交响诗的时代。他们更重视自由发挥,明确的故事情节,以及标题性。这一批作曲家,以勃辽兹为首,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都是典范。他们不 再用编号来冠名,而是以比如“阿尔卑斯”这样的具体化的名称来为自己的作品冠名。


   你可千万不要以为,这些作曲家开始轻视贝多芬。恰恰相反,他们每一个人都通晓贝多芬以及19世纪后半段的浪漫派作品。他们的目的,无非是 在承继前人的成就的基础上,不满足于单纯的模仿,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才开始了交响诗的时代。


  比如理查德施特劳斯,他发现,虽然到了20世纪初,但是听众对 于贝多芬,仍然如醉如痴。因此,作为一名指挥家的他,在演奏会上,经常在演奏自己的作品的同时,也会主动指挥贝多芬以及其他先贤的作品,让听众在比较中得 到更好的艺术欣赏。

  

  4.渐入佳境的国民乐派

 
  西欧的作曲家们的作品,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把听众的胃口都吊 高了。对于新作品,他们已经很难认同。虽然说这样的结局也是意料之中,但是19世纪末,这种情形尤其严重。举例来说,无论是布鲁克纳还是马勒,他们的生前 所得到的评价,就远远比不上其身后的名望。


  相比之 下,在交响曲相对“落后”的东欧诸国,其作曲家们的作品倒是得到了听众们的广泛推崇。这些作曲家们,在通晓了浪漫乐派的精髓之后,又加上本国的民族音乐风 格,成为“国民乐派”,他们在各自的国度,俨然得到了与西欧诸国对交响大师们一样的评价!


  这些作曲家,包括写了7首交响曲的柴科夫斯基,写了9首的德夫夏克,以及写了7首的西贝柳斯等等。


  进入20世纪,在德奥等国,强调调性的古典交响乐已经没有人 写了,相比之下,在上述诸国,作曲家们却仍然乐此不疲,继往开来。比如写了7首的普罗柯菲耶夫和写了15首的肖斯塔科维奇,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