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有多少“穷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39:38

连连看:中国到底有多少“穷人”

(2009-04-01 16:55:10)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边走边看◆

 

陈明远:中国到底有多少“穷人”

按中国自己的标准,中国每33个人里才有一个“穷人”;而按美国的标准,美国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穷人”--这样的结论,不那么令人信服吧。

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的疑惑

2004年3月23日,世界银行在中国举办中外记者招待会,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宣布:中国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900万。但世界银行副行长弗兰妮当场表示,(根据世界银行掌握的数据)中国贫困人口是由1978年的6.34亿下降到2003年的2.1亿。

记者们窃窃私语,相互询问:中国的贫困人口到底有多少?为什么两个权威机构提供的数字如此悬殊--整整相差7倍!

事后,刘坚解释道,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是按"每人每天生活费不低于1美元"计算的。这一标准考虑的是"收入"问题,国务院扶贫办的贫困线标准则主要考虑"支出"问题。中国的贫困人口一般都有自己的承包地和住房,这两者均不需支付租金。

显然,中国的贫困标准是只能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与国际标准有很大差异。然而,疑团不仅没有消除,分歧反而越来越明显。过去罕为人知的一些数据逐渐浮出水面:世界银行1996年、2002年的报告中对中国贫困人口的估计与我们也有显着的差异。

看来,"什么是贫困"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

对"贫困"举世公认的定义是:"基本需求持续地不能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那么,什么是基本需求呢?应是免于饥饿,有像样的蔽体衣物、居所,疾病可以得到医治等。不同国家甚至一国内不同地区,由于各方面的差异,"基本需求"会有所不同。比如热带地区对于衣物、居所的要求低一些,但疾病就医的要求高一些。基本需求也应包括社会文化权利(教育、就业)等,但这类权利与各国或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关,难以硬性统一规定。那么,应如何衡量"贫困"呢?这就必须制订"贫困线"的标准。选用人均消费水平或收入作为指标是最简单、最直观的办法。

当然,各国情况有所不同,那为什么还需要国际标准呢?因为这有利于进行国际比较,准确掌握全球贫困人口的分布,有利于确定扶贫战略,合理分配资源,把有限的援助资金送到最需要的地区,也有利于客观衡量各国扶贫工作的进展。

世界银行以1985年的美元购买力为基准,利用购买力平价法提出国际贫困线标准为"人均每天1美元"。考虑到近年物价水平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变化,2008年世界银行将贫困线标准调整为人均每天1.25美元。

此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困线标准当然不一样。"1美元"标准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又称"最低贫困线"或"非洲贫困线"、"赤贫线"。而中等发达地区的贫困线标准一般是其两倍,如巴西为"人均每天2美元"。

数字怎能"变魔术"

笔者近20多年来一直从事"文化人经济生活"和"人民币时代社会生活状况"的研究和着述,根据我所接触的资料,提出如下质疑--

早在2005年,如按国家的标准把农村贫困线固定在年收入683元,那么当年农村贫困人口就只有2365万人。但按实际情况设身处地想一下:每人年收入683元,也就是每天只有1元8角7分的生活费,能过什么样的日子呢?这要包括衣食住行的费用,还要包括再生产的费用,在当时的物价水平下根本无法保证温饱。如此不顾事实地奢谈"中国贫困人口只有2365万",能说服?呢?

近年有些专家建议:在下一个扶贫十年计划(2011~2020年)设定"发展贫困线"为每人每年人民币1147元,这也就是刚够温饱、刚能维持衣食住行的最低费用。

如按这一标准,贫困人口就是8000多万;如按国际通行标准,中国贫困人口实际上为3~4亿左右。

看来,中国到底有多少穷人还是一笔糊涂账。

这么多年来,我们在说明经济发展成就时,总不忘公布减少了多少贫困人口。据《中国发展报告2007》,中国贫困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而同一时期美国政府宣布美国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占总人口的10%。也就是说,美国10个人里就有一个是"穷人",而中国33个人里才有一个"穷人"。虽然美国的"低收入"指的是发达国家社会中的相对贫困,但这样的结论怎么说也不那么令人信服吧。

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必须正视如下事实:1985年我国贫困线标准为年收入200元,相当于城镇职工4个月的平均工资,可买140~150斤猪肉;而2007年的贫困线标准为年收入1067元,仅相当于城镇职工半个月的平均工资,只能买到约70斤猪肉。以这样的低标准来评估当前的贫困人口数量,绝对数当然会大大缩小。但这种数字"魔术"有多大的实际价值呢?

笔者与一些专家学者讨论过这一问题,我们有充分理由估计: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实际上为2~3亿(比较保守的数字,有的专家估计不少于3亿)。

统计数据是绝对马虎不得,不能人为干预、调节的,否则如何能够据此作出科学的决策?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扶贫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也无法否认的,而实事求是地弄清中国贫困人口数量,即使发现比现在公布的增加了,我们脱贫工作的成就也不会因此打折扣。国际乐施会资深政策顾问斯图亚特就曾对中国给予高度评价,她说:"我们在中国看到大量人口脱离贫困状态。尽管世界银行修改后的数字也上调了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但是这不能否定中国有众多人口脱贫的事实,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

2008年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已高居世界第二位;另一方面,按照国际贫困线标准计算,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亦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

不由想起一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五岳散人:穷人有必要研究长生不老术

自从房价开始上扬之后,另一种永久性房产也开始上扬,那就是墓地。据报道,广州的墓地价格已经到了均价3万、最高10万的程度,而且还有上涨的趋势。这点与活人住的房子有所不同,却很像油价——都跌的时候不降价,都涨的时候马上接轨。

有个民间顺口溜是这么说的:

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

读不起,选个学校三万起;

住不起,一万多元一平米;

娶不起,没房没车谁嫁你?

养不起,父母下岗儿下地;

病不起,治个感冒两千几;

活不起,一年辛劳四千几;

死不起,火化一个一万几;

葬不起,墓地几万一平米。

大致的意思是说,我们处在一种半死不活的状态之下。

殡葬业是暴利,这点大家都知道了。老实说,这里面肯定有乘人之危的因素在。比如说各类骨灰盒的价格就很明显地表现出这样一点——您看过为亲人的骨灰盒讨价还价的么?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行业基本算是垄断的,根本没有竞争可言。垄断行业当然拥有最大的定价权,他想要多少都是可以的。而墓地虽然不算垄断,但由于地本身算是垄断资源,能够弄到批文而开办墓地的,与“奇货可居”也是相差不远。房子你可以选择租住,墓地难道能租住不成?所以,一方面是稀缺资源,一方面是必须消费,两者相加就成了这么个局面。

有时候我都会觉得,这完全是让穷苦百姓努力研究长生不老的另类方式。如果按照上面那首顺口溜所说,想要好好生活还真是不容易,对于那些挣不到几个子儿的人们来说,练练辟谷食气、金刚不坏神功啥的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要是真能修炼成神仙就更好了,上述那些问题也就全都不在话下。

问题是成仙不易,看来人间还是有生老病死。如果说长生不老算是个狂想的话,另外两个想法不知道是不是也算是不着边际。

一种是开放殡葬业,让大家都来竞争。市场经济喊了这么多年,都知道竞争就能让价格降下来、服务提上去。殡葬业怎么也算是行业,而且除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失踪人口外,几乎跟每个人都有关。这么庞大的市场,多一些竞争者不会有什么问题。

如果觉得土地资源不好控制,也不妨按照经济适用房的路子建设一下“经济适用墓”。怎么说殡葬业也算是关系大众的百年大计,如果关注活人的房子,关心一下死后的归宿也不能说太过分。

其实真要改变这种状况的话,最好的方法是改变一下殡葬的习惯。中国是个有着慎终追远文化传统的国家,但有时也不妨想想看,到底一捧骨灰放在那里能有多少意义。如果说长生不老是道教迷思的话,道家视死如蜕也可看作是一种超脱。青山埋骨与大海撒灰相比,后一种更像是超越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