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密档揭示帝王们的秘密、隐私(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7:43:12
清宫密档揭示帝王们的秘密、隐私(图)

最近几年,随着清宫电视剧流行,一些和清史有关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好奇心。孝庄皇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同治皇帝是否死于天花?哪些大臣获得了哪位皇帝的信任与倚重?



《多尔衮母子撤出庙享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报记者/徐小青

  最近几年,随着清宫电视剧流行,一些和清史有关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好奇心。孝庄皇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同治皇帝是否死于天花?哪些大臣获得了哪位皇帝的信任与倚重?

  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在举办的清宫密档常设展览,展出了曾因具有高度机密性,而让外界鲜有所知的“宫中档”、“军机处档”、“内阁部院档”等。通过这些诏令、官书、名臣奏议等丰富典藏,参观者得以直接与历史对话。

  朱批奏折显露帝王个性

  相对于学者们的“术业有专攻”,普通参观者对清宫密档部分的朱批奏折表现出了更多的兴趣。

  奏折制度起源于清康熙年间。初期,只是赋予某些特定大臣有密奏之权,经皇帝朱批后发还原奏人。至雍正朝,皇帝扩大了奏折的使用范围,定下回缴制度,即经皇帝御批的奏折,一律回缴宫中储存。至乾隆年间,遂成定制。

  有趣的是,参观者对大臣们上奏的内政、战争、民俗、经济等内容,观众的关注度远不及对皇帝朱批的兴趣。据故宫负责该展览的工作人员观察,相对于其他展品,观众在朱批奏折前停留的时间明显更多。为此,工作人员特别将皇帝的朱批内容以楷书写到一些说明卡上,方便参观者阅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故宫院藏最早的一件汉文朱批奏折。它是康熙三十五年,江宁织造郎中曹寅恭贺朝廷平定噶尔丹叛乱的奏折。康熙帝为此写了一段很长的朱批:“朕亲统六师,过少(沙)漠瀚海,北征噶尔旦,皆赖上天之眷佑,旬有三日内,将尼鲁特杀尽灭绝,北方永无烽火,天下再不言兵矣。”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助理研究员郑永昌认为,皇帝朱批吸引人之处在于,通过朱批,观众不但可以了解到皇帝的个性与治国理念,还可以观摩到皇帝的书法。不同皇帝的朱批风格明显不同。而且,皇帝书写朱批时显然不是为了让人们去欣赏自己的字,所以不会刻意造作,都是率性而为。这种率性更容易让人了解到他们书法的特色与造诣。



随奏折附上的永陵神树图式

  “皇帝诏曰”并不常见

  在电视剧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大臣们跪拜在地,宣读圣旨的人大声念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事实上,这样的情形在清代并不常见。

  诏书是皇帝布告臣民的一种专用文书。郑永昌先生在接受《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记者采访时介绍,清朝诏书只有在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或隆重典礼时才会颁布。例如,皇帝登基、大婚、亲政、驾崩、帝后加徽号,以及发生天灾时皇帝下罪己诏等。这些都是需要举国臣民知晓的,所谓“诏告天下”。在普通的情况下,不会颁布诏书。

  诏书的拟写有一定的格式,起首句必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结尾语是“布告天下咸使闻知”。中间则是叙述事件内容。

  台北故宫曾展出一件《多尔衮母子撤出庙享诏》。诏书颁布于顺治八年二月二十二日。多尔衮在清代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是许多以清代为背景的文学书籍、电视剧的主角之一。他去世后先被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后被追论谋逆罪,诏削爵,撤庙享。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复睿亲王封号。《多尔衮母子撤出庙享诏》历数多尔衮“剿灭贼寇之功不归朝廷,全为己功,其仪仗、音乐、侍卫之人俱与皇上同”、“显有篡位之心”等多件大罪。

  关于同治皇帝与母亲慈禧太后的关系,同治皇后阿鲁特氏的死因,民间一直颇多猜测。台北故宫院藏《册封阿鲁特氏诏》是册封阿鲁特氏为皇后的诏书。看到它,也许会让人们联想起那些关于阿鲁特氏以及同治皇帝的种种传闻。

  军机处档案“图文并茂”

  对于“军机处”这个名称,很多人都不陌生。印象里,军机处似乎是处理军机大事的要害部门。但事实上,它的权限比之宽泛得多。在台北故宫的清宫密档展览中,专设有军机处档案单元。让人想不到的是,内中还有许多附图。

  清代大臣的奏折,为了更详细清楚地向皇帝说明所陈述奏报的事项,经常于奏折中另附图说,借由图文并茂的方式加以说明。这些附图包括河工图、陵寝图、神树图、战争形势图等。通常,奏折经皇帝批复以后发还官员,附图则存放在军机处归档。

链接:保护密档不妨碍查阅

  据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代文献档案约40余万件。因为展厅空间有限,每一次展出,密档部分平均起来约在二三十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助理研究员郑永昌先生告诉记者,对这些珍贵的档案文献,故宫方面有三招有效的保存方法。

  首先是环境控制。任何博物馆的库房都强调恒温恒湿。这也是台北故宫库房里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依靠出版与电子数字化方式,减少原件提阅次数。“保存档案不只是温湿度控制,我们必须要满足大量读者的提阅。”郑永昌说,“读者到院里查资料,光顾最多的是我们这个单位”。

  古籍也好,档案也好,查阅的次数越多,对文物本身的损坏越大。如何能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满足读者查阅的需求呢?郑永昌说,最早是采用内容出版的方式,把著名的、大家感兴趣、查阅次数较多的资料作为优先出版的对象。现在,则利用数字化的方式,将文件资料进行影像化处理,存储到电脑中。

  第三,在文献资料数字化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整理、修复工作。例如,对一些在大陆迁台过程中洇水、破损的档案文献进行修复。
(来源:《世界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