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和动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18:46
今天英语课上的一句话,触动了我的心弦。
为什么季羡林走后,中国就没有大师级的人物呢?老师讲到了压力与动力的问题,并将矛头对准了时下风行一时的种种补习班。补习班有错吗?其实也不见得就有什么错处。有一种观点叫存在即为合理,当前社会的情况给了种种辅导班以滋生的土壤,它们也只是应运而生罢了。然而老师讲到正是因为这些辅导班的存在,使得人们的求学意识逐渐淡化,依赖性逐渐增强。好像报了这个班,就学会了这些知识。然而实际上这些知识并不是你的。人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是在压力下被迫的学习,记忆。这种方式下的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我想到了曾经很流行的一个名词——填鸭式教育。我立刻感到我们一个屋子里的学生好像全部变成了一屋子的鸭子,张着嘴,等着被灌输,给什么就吃什么。这么多年,我从未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当初听到这个名词的时候也只是当作笑话一样一笑而过,并没有深入的思考过什么。现在看来,也许我们曾经的学习方式或者说是思维方式都陷入了一种误区。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一直处在接连不断的压力之下,一直是十分被动的地位。面对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考试,每天两点一线疲于奔命……这种被动下的学习让我们体会不到任何学习带来的乐趣,逐渐退化了主动思考的兴趣和能力。这样一来,又何来创新可言呢?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思考,永远是照搬前人的东西,那么这个人又该如何进步,这个社会又该如何进步呢?看似是一个小问题,将这个问题放大便着实引人担忧。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积累,如何只是学习记忆前人的东西,可以说你的一生都不可能把它们全部掌握住,那么,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所谓的温故而知新,一个人要有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如果说曾经的被动性学习是中国国情无可避免的,那么如今已经步入了大学的校园,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化被动为主动呢?也许我们应该做的是立足于我们感兴趣的领域,这样,你所体会到的便不是压力,而是动力,是前进的勇气。

兴趣是可以激发出人的潜力的,这一点,我深信不疑。诗仙李白的一句话我一直很推崇,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觉得这个社会并不缺少人才,并不缺少千里马,缺少的是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怎么不令人遗憾呢。换句话说,缺少的是引领这些人才找到正确航向的人。怎么讲呢,简单地说就是“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没有人会拿着灯泡当尺子用,可是却很有些管理者并不善于发现自己员工的长处而加以利用,这便是很严重的人才浪费了。为什么没有大师了?我的理解便是让铁匠去干木匠的活,让木匠去做渔夫的事,自然是不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