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专家释疑解惑:地震预报难准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3:50:40
2010年04月19日 20:10:28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大中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这是4月19日拍摄的玉树结古镇。 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造成州府所在地结古镇地区大部分民房倒塌,临时搭建的救灾帐篷在震后的结古镇上格外显眼。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玉树地震让人们再次关注地震预报的话题。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测?当今科技如此发达,我们究竟离准确预报地震还有多远?每次地震后,民间都会发出有人预测出地震的声音。专家们认为,这种基于经验式的预测准确概率很低,每天都有人预测某地会发生地震,把这些预测加起来就几乎到处都会发生地震,这种所谓的“预测”是没有太多科 学意义的。
上天容易入地难
张培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当前的科学技术虽然突飞猛进,但仍然是“上天容易入地难”。人们还不能对地震孕育发生的10—20公里深处进行直接观测,设在地表的间接观测也十分稀疏。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等是地震预测的主要困难所在。
王林瑛(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观测地下比观测太空要难得多,因为我们要探测到可能发生的地震,必须到达孕育地震的深度,要到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深部,而目前的技术水平不能支持这样的探测。人类对地下探测到达的最远距离仅距地表10公里多,前苏联在上世纪70年代实施的科拉半岛超深钻探工程,最终深度为12261米。
地震预测的科学前提,是认识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包括地球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但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主要是因为地震是宏观自然界中大规模的深层变动过程,其影响因素过于复杂,有众多未知因素存在。人们所能做的是在地面上观测某些物理量如地震波等,但这种观测通常是非常不完善的。在地表所能观测到的物理量异常变化,是否与地震的发生真正相关往往不能确定。这就是地震预测研究进展缓慢的真实原因。
大地震重复发生的时间很长,对大陆内部的断裂而言往往是上千年到数千年,远远大于人类的寿命和仪器记录地震的时间,这就限制了对地震发生规律的经验总结。地震是在极其复杂的地质结构中孕育发生的,它的过程是高度非线性的、极为复杂的物理过程,人类迄今为止对这一过程的了解很少。这些困难都极大地影响到地震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地震预报难在临震预报
地震预报分为以10年和20年为尺度的长期预报、以一两年为尺度的中期预报、以月为尺度的短期预报和以天和小时为尺度的临震预报。
世界各国的地震学家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地震预报的探索,并且不断地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我国从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起开始了地震预测的探索和实践,1975年对有明显前震活动的辽宁海城7.3级地震进行了成功的预报。一度人们似乎看到了实现地震预报的希望。
(责任编辑: 丁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