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粟裕大将蒙冤的根本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40:31

2007年8月10日,是粟裕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怀念粟裕将军,自然会想到他所建立的显赫战功,也会想到他所蒙受的不白之冤。1958年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对刘伯承元帅、粟裕大将和肖克上将等军队将帅的批判斗争,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的严重错误之一。为何会造成这桩大冤案,许多文章都讲到受批判将帅与彭德怀、聂荣臻、陈毅等几位元帅以及邓小平总书记之间的“观点分歧”、“个人恩怨”、“历史旧帐”、“抢功争名”等等原因,然而我认为这些并非根本原因。毛主席是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的主导者严厉指责粟裕“骄傲”、“自大”这次军委扩大会议,前一阶段集中批判粟裕的“个人主义”,后一阶段集中批判刘伯承的“教条主义”,名义上是由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负责召开的。实际上,要批斗像刘伯承和粟裕这样功勋卓著的高级将领,没有党的主席兼军委主席毛泽东的首肯,是绝对办不到的;而仔细考察这次军委扩大会议前后过程,从毛主席多次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就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采用的方式”以及“决心开好会议”的讲话和具体指示(本文只涉及与粟裕有关的内容),也不难看出这次会议的真正主导者是毛主席。众所周知,粟裕是我军战功显赫的名将,德才兼备,堪称楷模。因此,5月27日正式举行的军委扩大会议开始批判粟裕的所谓“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所谓“一贯反领导”、“向党向国防部要权”、“告洋状里通外国”等等“错误”时,实在难以进行下去。5月30日,黄克诚大将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把火线扯开,挑起战来,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6月7日,毛主席写信给党的总书记邓小平,指示他“帮助德怀同志将军事会议开好,关键是本月一个月”。6月9日,黄克诚再次传达毛主席的指示说:“主席对我们的会议决心很大,开不好,大家就不要走。会议要扩大范围,每个师的党委书记都来。”于是,这次军委扩大会议的人数便由300多人猛增到1400多人。原先粟裕只须面向50人的小会作检讨,后来却要面对1000人的大会挨批斗,他大会小会检讨了8次也无法过关,与会的某些人硬是摆出一幅非要把他“批倒批臭”不可的架势。就在粟裕第二次大会检讨之前,毛主席发话:“粟裕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这句“不能说都是为私”的话,实在耐人寻味,现在有关文章大都说毛主席这句话是为粟裕开脱,“实际上保了粟裕”。但是,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还是有“为私”的错误,必须批判;“不都是为私”,故批判应适可而止、留有余地。7月14日,粟裕在第二次批判大会上作检讨,在强大压力下把硬加给他的那些“错误”几乎都承认了。主持批判会的陈毅元帅已经领悟到毛主席讲话的用意,于是他在粟裕检讨完立即带头鼓掌表示通过,这才使粟裕勉强过关。第二天陈毅在大会上说,粟裕昨天的检讨“我认为很好”,“他转了就很好”。这“转了”的含义分明是认定粟裕“有错误”(即“个人主义”),因为他现在检讨了、认错了,所以是“转了”,所以“就很好”。不久,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批评粟裕说:粟裕比较骄傲些,胜利多了,冲昏了头脑,老子天下第一,粟裕的经验主义是有自大的一面,你总有一些东西要暴露出来,这次就暴露了。尽管粟裕在之前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已经作了“深刻检讨”,把指责他的“错误”都违心地认了下来,但是毛主席仍然继续批评他。后来,毛主席在一次中央会议上竟然指名道姓地说粟裕是军内的“坏人”(还写入了中央文件),而这句“定性”的话,要比军委扩大会议批判粟裕的所谓“个人主义”和其他所有言辞都重得多。8月31日,党中央决定撤销粟裕的总参谋长职务,调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邓小平找粟裕谈话说:今后你就到军事科学院去,搞学术研究,不必到部队去跑了。就这样剥夺了粟裕将军这位“战神”接触野战部队的权利。而对粟裕的所谓“错误”,并未做出“组织结论”或“正式决定”,是采用什么“口头传达”的方式,传达到军队团一级、地方地委一级 ,其效果是“全党全军皆知”。令人惊诧的是,1960年1月毛主席在上海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特意对参加会议的粟裕说:“你的事可不能怪我呀!那是彭德怀他们那个千人大会上搞的。”明明是毛主席自己当年指令批判会“把火线扯开,挑起战来”、决定会议扩充人数加大压力以及后来点名说粟裕是军内“坏人”,此时竟不顾事实地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说来也可悲,有些人(包括有的被批判者)总是一相情愿地理解毛主席的话,意味深长的“不能说都是为私”被说成是“保了粟裕”,违背事实的“你的事可不能怪我”被想象成“代表中央”为粟裕“平反”,总之是没有搞懂毛主席那些话的真实意图,因而每每期望变成次次失望就在所难免了。错误批判粟裕等将帅的主要责任人是毛主席关于1958年对刘伯承、粟裕等将帅错误批判的责任问题,当事人的传记、有关文章以及研讨会发言等等,大都竭力回避毛主席应负的主要责任。毛主席在世时,这个问题是进入不得的“禁区”,谁敢踏入谁就会招致灭顶之灾。蔡铁根同志被残害就是其中的突出事例。在当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南京军事学院训练部部长蔡铁根大校对批判刘伯承“教条主义”不服,说“共同条令是经彭总修改,军委例会通过和毛主席批准的”,那句“毛主席批准的”话还没讲完,就被当场摘掉帽徽领章拉出去关押起来,之后被开除军籍下放“改造”。“文革”中旧事重提,蔡铁根同志坚持自己没罪,说诬陷他是“大右派”的人才有罪,结果被以“现行反革命罪”枪毙(处决报告由当时的南京军区和江苏省革委会负责人签名批准)。毛主席逝世后直至今天,许多人出于对老人家的热爱和敬重等等可以理解的原因,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回避毛主席对1958年错批那些将帅的责任问题。他们常常是就事论事,要么谈论当年批判的一些具体问题,要么细说几位当事人的“个人恩怨”和“历史嫌隙”,要么描述批判者“泻私愤”的各种过激言行,目的就是直接或间接地把“主要责任”算到彭德怀头上,或者推到在军委扩大会议前后起了重要作用的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人身上。不错,上述几位重量级人物确实有各自的责任,特别是由于彭、聂与粟裕在工作中的分歧和矛盾,加之存在某些“个人恩怨”,使他们(尤其彭)在对粟裕错误批判中起了很坏的作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是否批判粟裕等人的最终于决定者毕竟是毛主席,而不是彭德怀等人。假如“主要责任”在彭德怀,那么1959年彭就被“彻底打倒批臭”,而一年前被错批的那些将帅依然长期没有获得平反昭雪又作何解释呢?说到彭德怀元帅的责任问题,应当提及肖克将军讲过的一段话:“彭德怀在被‘罢官’以后,曾嘱托他的侄子代他向我道歉,说‘1958年的事,让你们受苦了,对不起同志们啊!’听到这话,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感到彭老总不愧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总而言之,1958年对刘伯承、粟裕、肖克等将帅错误批判的主要责任人是毛主席。若不是毛主席决心要整倒刘、粟等人,任何人想整也整不倒像他们这样有突出贡献的著名将帅,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一个不争的事实。肖克将军《回忆录》中的一个“注”,或许可以印证这个事实。《回忆录》提到1978年11月总政发出改变肖克1958年结论的通知说,“鉴于当时萧克同志已作了检讨,彭德怀和林彪别有用心,借机整人”,肖克在“借机整人”后面加了一个注:“恐怕彭林都是踩着锣鼓点跳的”。究竟彭林踩着“谁”敲的锣鼓点跳,萧克将军此话所指不言而喻。粟裕将军“功高震主”,引起毛主席的警觉和防范以至对粟裕的看法发生大逆转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整倒粟裕呢?粟裕将军足智多谋,能征善战,被誉为“常胜将军”。他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就已显出过人的军事才能。他在解放战争中直接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等等胜仗,均可称为“战役范例”。特别是他对进行淮海战役的缜密思考、大胆建议和直接指挥,更是对这场震惊世界的宏大战役取得辉煌胜利起到了特殊的、决定性的作用,立下了大功。1949年9月《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人民政协代表访问记——常胜将军粟裕》的文章,以战斗事实盛赞粟裕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文中还引用了刘伯承将军对粟裕的高度评价:“智深勇沉、百战百胜,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有古名将风,有古大将风,是中国的战略家。”粟裕将军一心为党,公而忘私,谦虚谨慎,“两让司令”和“请辞元帅”被传为佳话。1955年党中央讨论粟裕的军衔时,连毛主席都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得知粟裕请辞元帅军衔后,毛主席又感慨地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谁料,时间仅过三年,粟裕这位从不居功自傲、处处维护最高统帅毛主席的威信、被毛主席在德才方面均给予高度赞扬的名将,一夜之间竟然变成了“反党反领导”分子!一个“三次辞帅”的谦虚之将居然是个“极端个人主义者”,简直不可思议!这种对粟裕将军看法上的巨大反差和急剧转变,究竟是怎么回事?是粟裕“突然变质”了,还是毛主席自己的思想变化了?1958年批判粟裕时,曾把当年那篇《常胜将军粟裕》的文章也翻出来作为粟裕吹嘘自己、大搞“个人主义”的“罪状”,狠批一通。从当时集中批判粟裕的所谓“个人主义”这点来分析,显然是因为粟裕长时间戴着“常胜将军”的桂冠,特别是刘帅对粟的极高赞誉,加之粟裕又取代聂帅出任总参谋长,其威望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引起了毛主席的警觉、防范和不满。他终于决定要敲打一下粟裕了,于是就抓住彭德怀等人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来的“粟裕问题”,借题发挥,展开对粟裕“个人主义”的批判斗争,随后将其打入“冷宫”。不仅如此,之后的军事出版物则对粟裕将军过去的战功进行淡化、移植(移到别人名下),甚至抹杀;在叙述我军战史时,故意不提粟裕将军直接指挥的那些著名战役,不得已提到时则有意不显示粟裕其名,含糊其辞地称之为“野战军首长”。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把粟裕“常胜将军”的形象和战功从人们的头脑中抹掉。“文革”中,毛主席再次起用粟裕将军。看来一是粟裕确有才干,虽被打入冷宫已近十年,但毕竟威望仍存,毛主席当时考虑“要准备打仗”时首先想到的军事人才就是粟裕;二是此时大部分将帅或被“打倒”或“靠边站”,无人可用;三是当年批判粟裕时留有余地,没有“彻底打倒”,再用也说得过去。尽管粟裕将军重新担任了国家和军队的重要领导职务,为国家为军队做出了新的贡献,但他却一直未能从冤案中解脱出来,致使他长期感到这是压在身上的“沉重负担”,“内心深为痛苦”(粉碎“四人帮”后粟裕将军首次写申诉报告用语)。显然,当时粟裕能否平反的大权依然掌握在毛主席手中,他对粟裕的态度似乎是“用归用,过去受批判之事免谈”。由此可知,毛主席直到那时也没有认为1958年批判粟裕等将帅是错误的。 毛主席猜忌防范心理和“唯我独尊”意识是他决心整倒粟裕的根本原因纵观粟裕将军遭受错误批判和长期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一系列事实,特别是毛主席对粟裕所谓“胜利多了,冲昏了头脑”、“骄傲”、“自大”、“老子天下第一” 以及是“坏人”的严厉责难(恰恰反映出毛主席自己的不正常心态),可以看出毛主席的嫉妒、猜疑和防范心理日益严重以及“唯我独尊”思想意识的不断强化,正是他要把粟裕这位战功赫赫的“常胜将军”贬低、整垮使之更加“服帖”的根本原因(不排除毛主席还有“平衡军内派系势力”的考虑等等因素)。毛主席的疑心和独断专行,党内许多高级干部早有感觉。就在批判粟裕等人的第二年,即1959年的庐山会议期间,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周小舟就说过“毛泽东同志多疑,独断专行,自我批评不够”,而早年担任过中共中央总负责人的张闻天则说“毛主席很英明,但整人也很利害”。关于粟裕等将帅被整,有人说是由于某些人的“谗言”、“恶语”影响了毛主席对他们的看法,才导致了冤案的发生。但是我认为,就世界伟人、一代英豪毛泽东的思想意识和独特个性而言,新中国建立之后似乎还没有什么人“影响了”毛主席,而始终是毛主席影响了别人,影响了中国和世界。1958年粟裕将军和其他几位将帅蒙受不白之冤的遭遇,尤其是“文革”中许多著名将帅的悲惨遭遇和结局,从一个侧面警示国人:搞“个人迷信”、“唯我独尊”、“绝对权威”和“极左”的那一套,会结出多么荒唐、多么可怕、多么可悲的恶果! 回顾粟裕将军的一生,既有驰骋战场、屡建奇功而意气风发的美好时光,也有长期蒙冤、忍辱负重而暗自神伤的难熬日夜。然而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作为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奇迹的杰出军事家和战略家,作为中华民族的大英雄,粟裕将军的高尚品德和辉煌战绩必将为世代中华儿女所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