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出身的军事情报外交才子杨宣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00:48

海军出身的军事情报外交才子杨宣诚

ChineseMahan

杨宣诚,字朴园,原名杨宣德,1889年出生,湖南长沙人。

湖南杨姓的来源,根据《元和姓纂》、《姓氏寻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书的说法。一说杨氏,姬姓,得姓于西周。周康王钊封堂弟杼为杨侯,世称杨侯国,以国为氏,杼为杨姓受姓始祖;周宣王静再封少子尚父,即杨氏第八世祖涧为杨侯,春秋时为晋所灭;至周安王骄又封伯侨为杨侯,即所渭「周朝三封杨侯国之谓也。」二是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春秋时晋大夫羊舌肸封邑在杨,故址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羊舌肸,又称杨肸,其子食我因罪被诛,子孙遂以封邑为氏。

根据《杨姓氏族源流》记载,湖南长沙杨氏的祖先可远溯至杨文斌,他迁居江西吉安,後人再遷居長沙。族人中,杨宣诚赫赫有名。

杨宣诚,16岁应试满清政府留日海军官费学生中取,在中国海军元老中,留英学生占主流,杨宣诚是为数不多的留日学生之一。杨宣诚留日的背景景,奠下杨宣诚成为中国军界中「日本通」的地位。在留日时,杨宣诚已表现出其高度的领袖能力和外交能力,并且是沈鸿烈的两名得力助手之一,另一人是杨征祥。他们代表中国留学生向中国公使馆、日本海军省交涉。

日本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活动地点。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以1万5千元请孙中山离开日本。孙中山收款后于3月离开日本。留日期间,杨宣诚参与革命活动。他与黄兴、黄一欧父子熟识,为成朋友,因而参加华兴会,成为最早的同盟会成员。  

「辛亥革命」回国后,杨宣诚在长江舰队服役,历任「楚泰」舰枪炮长,教练官。「武昌起义」中任援鄂舰队参谋官,溯江赴汉口支援起义军作战。

1918年,杨宣诚任中国驻海参崴军事联络处任过职,因此他与苏联有过联系。

「九一八事变」后,杨宣诚经湖南同乡、蒋介石的军委会办公厅主任贺耀祖推荐,出任南京参谋本部少将高参,后任中国驻日本海军武官。在中国驻日本海军武官这一岗位上,杨宣诚表现出优秀的情报天才和出色的社交能力,任满回国后,受到蒋介石的高度评价。

不久,庐山武官训练班成立,蒋介石指定杨宣诚出任该班主任,此后的中国驻外武官,大都出其门下。

「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争取际支持和援助。蒋介石既要保持与传统盟友英美的关系;又想改善与红色苏联的关系,以便借斯大林之手确保中共不致生变,又利用苏联远东兵力牵制日本关东军,同时在英美口惠而不实援的情况下获取苏联军火与空军的支援。在这形势下,杨宣诚是不二人选。于是,杨宣诚任大本营第5部对敌宣传组组长兼第1部情报组第1处处长,不久晋升海军中将,出任军令部第二厅厅长,主持全国对日作战谍报工作。

1938年2月,为适应抗战的形势,蒋介石改组军事委员会,实行军令、军政分开,军事委员会第一部与参谋本部合并改组为军令部。军令部内设三厅三室,即第一厅、第二厅、总务厅、高级参谋室、秘书室和高级副官室。第二厅初设4处(1943年4月改设5处),「掌理敌军谍报、各战场敌情和边区谍报;苏联欧美及与敌有关之情报搜集、研究、整理、判断;驻外武官的派遣、指导及外国驻华武官的招待;谍报计划及谍报人员的训练;外侨与各国驻华兵力的登记;防范间谍及汉奸的活动;在华外人及军备行动的调查整理;谍报教育、通讯与谍报技术的研究、计划事项。」  

到了军令部第二厅进行过改组时,将原厅本部的19个单位缩减为12个,即8个处和4个组。。抗日战争结束后,军令部第二厅改称国防部第二厅。  

杨宣诚在军令部第二厅时,其上司之一便是国民党著名的情治首脑之一的郑介民(1898—1959),中华民国一级上将。  

杨宣诚岀掌军令部第二厅厅长时,最杰出的情报分析之一,莫如预见日本会偷袭珍珠港。当时,凡涉及对日作战军事谍报业务,均归杨宣诚统辖。毛庆祥的译电系统通过长期跟踪,发现日本海军电台的一个神秘波段变化异常,杨宣诚根据日本海军兵力频繁调动的综合情报,判定日本将对美国太平洋战略目标有所动作,矛头很有可能指向珍珠港。  

根据杨宣诚第二厅的汇报,蒋介石决定尽快向美国方面通报。通报分别由两条渠道同时进行:一是由中国驻美武官郭宝权少将、副武官肖勃少将在华盛顿直接向美国政府秘密通报;二是由杨宣诚在重庆召开盟军驻渝军事代表紧急会议,会上向美军代表秘密通报。

「珍珠港事件」后,杨宣诚这个人引起了罗斯福的高度重视,专门致函蒋介石,要求派遣一名「精通日文、英文的海军将官,军事谍报专家」做他的私人情报顾问,蒋介石踌躇再三,未予同意,因为按照侍从室主任林蔚的说法:「罗斯福简直是寄了杨宣诚的照片来要人。」  

此后,杨宣诚所主持的每周一次的盟军情报交流会,成为影响盟军印缅战区、太平洋战区和中国战区统帅部制订对日战略计划和作战指导的重要基础。

 战时中国与外国的情报交流,最先是苏联驻华大使馆提议,由苏军总参谋部与中国国民政府军委会军令部协商,建立了「中苏情报合作所」。所长由中方的军令部第二厅厅长杨宣诚兼任,副所长中、苏各一人,中方为军令部第二厅副厅长、军统局主任秘书郑介民。该所设于重庆城内来龙巷庆德里一号。该所建立约三年后撤销。于是中国改为与英美加强情报交流。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上海遭到日本人监视的英国驻华情报首脑门德内哥罗,由军统局辖下的游击武装忠义救国军借偷运日货之机将其藏在卡车中护送逃到重庆,他以英国大使馆商务参赞的名义,提出与中国合组中英特种技术合作所,进行情报交流。1941年9月,军统局在重庆近郊沙坪坝红槽房建立起了「中英特种技术合作所」。  

英方并表示愿意援助武器装备和派专家帮助中国组建、训练一支敌后游击部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决定让这支部队开赴东南亚战场配合英军作战。于是1942年1月,在沙坪坝小龙坎成立了军统局属下的别动军司令部,「中英合作所」主任及别动军司令均由前忠义救国军总指挥周伟龙担任。  

1942年,英军在东南亚战场失败后,英国政府向中国提出派遣军事情报主管前往印度与英国驻印总督蒙巴顿元帅共商情报合作大计的请求,蒋介石派出的是杨宣诚与英国协商。  

美国基于共同对日作战的需要,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就开始考虑与中国合作进行对日军的电讯侦译技术研究,搜集日军在中国与太平洋沿岸及沿中国海岸的陆、海、空军事情报,以及获得这些地区的气象、水文资料等。中国方面则希望与美国进行对日作战的情报交换,并在对日心理战宣传和在敌占区进行破坏活动等方面接受美国的训练,同时希望得到美国提供的先进电讯器材、武器装备、运输工具等。于是,美国海军中校梅乐斯(MILTON MILES)于1942年来中国,与戴笠洽谈成立「中美合作所」。后来,「中美合作所」由戴笠与梅乐斯分任正、副主任。「中美合作所」最初的性质是中美合作对日作战的情报技术与交流机构,后来「中美合作所」介入战后中国海军重建的问题上,那是后话。

据描写戴笠特务生涯的西方名著「间蝶王」称,梅乐斯抵达重庆,便首先会见杨宣诚。但海军中将的杨宣诚,深知军统势力之大与戴笠在蒋介石心目中份量之重,从不与之争锋。同样任海军军官和军事情报官的梅乐斯一到重庆,首先去拜访的是杨宣诚,但杨宣诚在礼节性接待后,即带梅乐斯去戴笠的一个秘密住宅进行实质性会谈。据梅乐斯的副手麦克修上校回忆:「到了一个有点像迷宫的房子那里,杨将军就把美国人交给了军统的一个助手,然后识趣地离开了,这使梅乐斯感到意外,因为严格地说杨的军衔高于戴笠。」可见杨宣诚很懂得处理与戴笠的关系。  

1943年11月19日,蒋介石应邀前往开罗,同机的有宋美龄、王宠惠、杨宣城诸人。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举行高峰会议,即著名的「开罗会议」,杨宣诚的身份是蒋介石的军事幕僚、中国军事代表团成员和会议内设的盟国军事会议中国方面首席代表。根据「传记文学」的记载,杨宣诚还特别向蒋介石建议在「开罗宣言」中,特别要加入收回台澎,因此在战后光复台湾的问题上,杨宣诚曾作出重大的贡献。  

1945年8月16日,国民政府派军令部长徐永昌上将赴菲律宾,代表中国接受日本投降。8月19日,日本投降代表团飞抵马尼拉。在接见日本投降代表团之前,中国政府的代表朱世明少将、徐永昌上将、杨宣城海军中将等与其它盟军代表进行洽商。杨宣诚调任军委会外事局局长。9月2日,杨宣诚偕军令部部长徐永昌上将赴东京湾「密苏里」号巡洋舰上参加对日受降仪式,为中国代表团第二号人物。后任大连特别市市长。  

迁台后,杨宣诚任台湾省政府顾问。1962年3月23日逝世于台北,终年73岁。  

杨宣诚不是蒋介石的同乡,既非日本士官学校出身,也非黄埔军校子,却能在蒋介石的军事谍报系统做掌门人近8年,可见他有其过人之处。杨宣诚对日本军事情报的系统分析与综合分析能力,是常人所不及的。他对苏苏有过接触,所以由他负责对苏联的情报交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与英美的关系己由外交支持和经济援助上升为全国军事合作。中国海军历来具有深厚的英国渊源传统,做为海军将领的杨宣诚也是与英美情报合作的最佳人选。杨宣诚还参加「开罗会议」和「马尼拉洽谈」工作,表现出他军事外交的能力。

先前以为日本会偷袭珍珠港的情报是佐尔格送出的,现在才知道是中国人杨宣诚预测的。不简单的中国人,确实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