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 情心郁闷花枝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8:26:15

情心郁闷花枝乱

“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

春分时节,四野清朗,春雨欲来。树枝上花朵片片,横七竖八,参差不整、杂乱无序。放眼远望,天尽头的青山色影淡淡,朦朦胧胧,裹罩在轻雾中。仍然有些寒冷的气候,让人焦躁烦恼。刚才问过一卜,卜里言说的“未了情”久久翻腾在心里。这一生难了的情,也许是今生报的前生孽缘了。就像眼前踏错了青。

这是前人在春分时节外出踏青时写的一首《偷声木兰花·春分遇雨》词。读来有觉才扬又顿,此起另收,春低情郁,花意消沉。有悖春娱欢情。

踏青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晦庵先生诗云:“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就是这种喜色的写照。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春光明媚,草长莺飞,野外生机勃勃,一派灿烂芬芳。人们结伴出游,踏青赏花,久郁一冬的萧肃气氛,在春色烂漫中一扫而光。放纸鸢、荡秋千、斗鸡竖蛋,春情千钟,尽兴抛洒,甚是浪漫。可以说,春分踏青是个非常欢愉快乐的好时节。

可是诗人却在这个时候,吟哦出情绪低郁的句子来。

你看,“谁见枝头花历乱”。春花本是满目清新艳丽的,可在他眼里却非常“历乱”;“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近处枝头花乱,远处也山色迷茫。自春花到青山,从近处到远处,整个世界都是阴蒙蒙的;“焦人不过轻寒恼”。就连富含春意的新寒也使得他焦躁烦恼。诗人一连用了四句来描绘他感官上的晦暗春色,可见他当时的心情是郁闷透了。

这是为什么呢?诗人在作了极力的铺陈描述后,终于说出了原因。

“问卜怕听情未了”。原来是他在踏青途中问了一卦,卦中所言勾起了久闷在心中的那段“未了情”。人间有许多的情,唯独就是这个“情”,似了未了,了犹未了。“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诗人心中挂念的那个人,大概也是在踏青春游时相识,或者青梅竹马,也曾执手踏青,春游花间吧。在那个时代,好些婚姻离合,不是出自本人意愿,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人大概也经历了这样的悲哀。眼前,又是四野踏青,又见春花红白。景色依旧,却没了往日心中的那片春光、那朵鲜花。明明心有所爱,情有独钟,却难以白头携手。原本想春游放松下心情,消去心中的郁结。可这一卜却将郁结更甚,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心人两处,惟余情思了。

诗人是情感丰富,多愁善感的尤物。要是心情不佳,再怎么动人的景色也是不好看的了。岂但如此,在诗人眼里简直就是灰暗的催生物。景色无心,人情有恨啊。这一恨之下,盎然美好的春色也就遭受了鸦涂。与其说春野花枝被夜雨吹打后,是有那么点零乱,细雨欲来时,天也是有那么点阴沉,远处青山在晨霁雾霭中,也是有那么点迷朦,还不如说是诗人情深意长,恋恋不忘的那段刺心的“未了情”。诗人用郁郁之眼看春色,所见春色就尽是阴郁的,用焦躁之心体味春风,所感温度就必然是寒凉的了。进而再映射进诗句里,就当然春情低郁,花意历乱,焦躁不已了。诗虽写景,却不采秀,景随情出,旨在心郁。情既郁闷,景即蒙阴。

古人写春怨,多是以深宫静园为场合背景。如王昌龄的《西宫春怨》诗中“西宫夜静百花香”;朱淑真的《春怨》诗中“独唱独酬还独卧”;刘方平《春怨》诗中“寂寞空庭春欲晚”等等,都是如此。但以春游踏青为场合背景的却极少见。这是因为春怨描述的对象是女性,而旧时女性是不怎么出门的。春怨的对象为女性,好象是天经地义的事,似乎男性就不会发生春怨。其实,无论男女,只要他(她)情感真挚,都是会发生的。这不,此诗就大胆对自己的春怨作了表白。尽管诗词不如王昌龄的意境优美、不如朱淑真的动作形象、不如刘方平的神情惟俏。但从人性的意义上说,它比起其它“春怨”诗来,就显得立意新颖、领域宽阔。把春怨放在深宫静园中去描写,那种孤独忧思的意境很容易突出,在情绪上也好比兴。可将春怨放在外面欢娱喜色的春游踏青中去写,就不那么容易了。

此诗所用格调《偷声木兰花》,源于《木兰花令》。在前后段的第三句,都减去三字,另偷平声,故为“偷声”。这种体裁格调对表现“乱”的心绪,也许是有效的。第三句换韵,使得一首诗中出现两个韵脚,因此读来有轻微的顿宕间隔感。这虽对诗句的连贯流畅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对情绪的转换却是有利的。诗句的层次不作流水式深入,而是顿平另起。这样,就能起到用句不多,意进却深的作用。也可算是一种写作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