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史(七)--创建时期的装备修改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25:15

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史(七)--创建时期的装备修改造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国民党海军舰艇有的起义投诚,有的被人民解放军俘获,加上国民党军仓皇溃逃遗弃的舰船,据统计共有183艘,43268吨.

沿海各省市陆续解放后,人民海军又接收 征用了地方有关单位的一部分商船 渔船.特别是上海解放后,在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了舰艇调查修装委员会,该委员会接收了上海招商局(轮船招商局简称.清末创立的最大轮船航运企业.1873年正式成立,总局设在上海.1877年以高价购进美商旗昌轮船公司一批旧船和设备,扩大了经营范围.1930年国民党政府借口整理改为国营,1932年归属交通部,成为国民党四大家族垄断航运业的机构.抗战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战后迁回上海.到1947年11月止,共有船只460艘,33万吨.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时已遭严重破坏)拨给华东海军的可改装为军舰用的部分船只,其中有"元培" "德州" "丁香花" "金香花" "紫罗兰" "常州" "万寿花""万福""中116""中120""中125""华201""华209""华212",还有中型油船1艘,拖船3艘.华东海军用"宁远"和"民众"2船换来招商局的"中121"和"中122"号2艘大型登陆舰.该委员会还接收了上海水产公司渔轮56艘,上海公用局各类船4艘,上海救济总署"江流"号修理舰1艘.以上共计79艘.中南军区海军在华南各地接收各有关单位船只41艘.海军青岛基地在华北地区也征用了塘沽水上公安局和山东水产公司等单位的船只.根据统计,海军在全国共接收中小船只169艘,64865吨.

 

 此外,海军还打捞了沉船6艘,1715吨;在香港购买旧船48艘,25470吨.

 

1949年在南京下关被我军俘获的一艘隶属国民党轮船招商局,舷号为“538”的“中”字号坦克登陆舰


1947年拍摄到的永绩号。该舰在抗战胜利后被收回,后于1949年4月23日被解放军击沉于长江中。此后该舰被再次打捞启用,成为新中国海军的一员,更名延安号。



但是以上舰船性能落后,陈旧不堪.其中最老的有清朝购买自日本的"楚"字号,有清末在江南造船所建造 民国初年下水的"永绩"号炮舰(燃煤动力),还有来自美 英 日 法 德 加 荷 澳等国的,二战前或大战中下水的舰艇,型号很杂,主辅机型号多达355种,机器使用已久,磨损严重,多数配件无来源.舰艇航速高者15节,绝大多数8节左右,有些则无法正常航行.舰艇火炮五花八门,产自苏 美 英 日 法等国,种类达30多种,许多还没有配备火炮.

 

就是这些舰艇,国民党也不甘心,连续派飞机进行轰炸.当时人民解放军防空力量十分薄弱,指战员在原海军人员和工人 渔民的配合下,英勇地展开了反轰炸斗争.如,"重庆"号巡洋舰起义抵达烟台港,国民党就连续派飞机侦察和轰炸.舰上40毫米高炮手英勇抗击,迫使敌机不敢低飞,投下的炸弹无一命中.军舰驶入葫芦岛后,从3月18日--21日,国民党每日出动美制重型轰炸机多架次轮番轰炸,结果"重庆"舰右舷被一颗重磅炸弹命中,炸开了一个直径3--4米的大洞,部分上层建筑被毁.与此同时,美国海军还出动潜艇到葫芦岛海面,企图阻止"重庆"舰转移.在这次反轰炸中,全舰22人负伤,6人牺牲,没有一人畏缩不前,炮手韩志明牺牲时还紧抱着炮弹.为保存实力,"重庆"舰奉命于3月20日深夜自沉于葫芦岛码头."长治"号护卫舰起义后,虽然伪装成民船,驶至南京以上江面,但仍然被发现并遭轮番轰炸.舰员奋不顾身与敌作战,经过持续战斗,炮弹耗尽,人员极度疲劳,加上江面窄,不易规避,遵照上级决定,也打开海底门自沉于长江.国民党军仍不死心,一直寻找到汉口一带,最后将停靠在芜湖荻港与"长治"舰相似的"安东"和"永绥"舰分别炸沉.当时,但凡能向长江中下游航行的舰船,都千方百计地向上游疏散.尽管如此,在疏散中仅仅原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起义的9艘军舰就有6艘被炸沉.不少舰艇用渔民们送来的大批渔网,插上松枝和麦秆等进行伪装才避开敌机."黄安"舰就是靠伪装而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在1949年7月一个月内,上海的修船厂 码头就被轰炸达27次之多.1950年1月25日的一次轰炸,就有"常州" "万寿花"等26艘被炸伤炸毁.


1949年3月18日,“重庆”舰被国民党空军B-25轰炸机轰炸瞬间照



被国民党空军炸沉的“长治”舰.打捞起来后覆盖上伪装网以防被再度空袭


 

起义时的"安东"号



随着人民解放军防空力量不断加强,大部分舰船的安全有了保障.为使这些陈旧舰艇恢复战斗力,华东海军组织了大批力量进行修复和改装,同时还组织舰艇打捞工作.从1949年9月起,前后半年时间,在长江中下游打捞出被炸沉和自沉舰艇7艘.其工作量之大,困难之多,是出乎意料的,特别是侧沉于水中的舰艇,给打捞增加了难度.如"长治"舰就用了3个月才打捞出水;"重庆"舰是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于1950年2月开始筹备,1951年4月正式动工,6月初打捞工程结束,6月中旬进坞修理.后因修复代价过大,决定移作它用.


倾覆的重庆舰


重庆”舰被我军打捞出水时的情形

 


当时修理力量非常薄弱.在华东地区,海军先后接管和征用大小修造船厂8个,其中上海江南造船所是最大的,但已遭严重破坏.国民党军溃败前,其海军总司令桂永清曾召开紧急会议,布置工兵用炸药将江南造船所的电厂 船坞闸门等设备一一炸毁,并扬言:"不能留给共军,只能给他们一堆废铁".厂内主要机械设备大部分被劫往,200多工程师等技术人员被带往台湾.据统计,机器设备 工具材料损失达5000多吨,8万多件.上海解放后,国民党飞机又不断对该所进行空袭.仅仅1949年8月3日中午,9架重型轰炸机向该所投掷500磅以上炸弹34枚,所内27处被炸坏,3名工人被炸死.但是,江南造船所全体职工表现出工人阶级的积极性 创造性和高尚品质,他们仅用几天就抢修好发电厂,用一个半月修好了3号船坞闸门,还献出了藏起来的贵重器材 精密仪器和图纸资料,并清理出1000多公斤完好的电焊条,还有马达 电石 探照灯泡 电焊丝和航海罗经等,以主人翁的态度,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组织生产工作,抢修改装了大批舰艇.据统计,自1949年9月到1950年5月,共抢修改装舰艇130余艘,保障了部队战训需要.

此外,华东军区海军还组织了流动修理.舟山群岛解放后,战线逐渐南移,为就地开展修理工作,临时组织了一个抢修排.乘一艘装有车床 钻床 电焊设备的小型登陆艇,携带少量零配件,活跃在舟山地区,这种流动抢修对提高该地区舰艇在航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江流"号修理船(后改名为"吕梁山")调配了100名技术工人,在长江中下游修理疏散在该地区的舰艇,作用也很显著.

舰船改装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把征用和调拨来的船只改装成作战舰艇,就要安装各种口径的火炮及其它有关设备.据统计,1950年在华东海军123艘舰艇中,仅安装枪炮就达799门(挺).舰艇图纸不全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只能由潜水员水下作业,摸清情况,再安排坞排墩木,将船定位.1950年5月,为粉碎国民党对长江口的水雷封锁,早日恢复航运,要求江南造船所把4艘登陆舰艇改装成扫雷舰艇.职工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使原计划一个半月才能完成的机电修理工程仅六昼夜即全部完成.

为保障战斗而进行的抢修改装就更紧张而繁重.如,为了保障一江山岛战斗的胜利,仅海军上海修船厂(4805厂前身)就对征用的108艘小型登陆艇 2艘步兵登陆艇和1艘中型登陆舰进行突击抢修,并在6艘渔船上安装了M-13型("喀秋莎")火箭炮发射架,还修理了4艘护卫舰 10艘大型登陆舰和2艘炮舰.华东地区各修理厂为这次战斗共抢修改装了各型舰船437艘,99949吨.

当时海军的修船力量相对集中在华东地区,中南地区相当薄弱.解放前,中南地区修船主要依靠香港,广州只能修内河小船.二战时,一艘日本造的1000多吨护卫舰"海防七"号曾被美国飞机炸掉了一段船头,1952年海军舰船修理部派人到现场详细勘察后,认为值得修复,并提出修复具体方案.但是由于当地没有足够的修理力量,拖了几年,才在江南造船所支援下完成修复工作.尽管中南地区修船力量如此薄弱,但修船厂职工为支援解放海南岛 万山群岛的战斗,在抢修和改装中小型舰船中,依旧作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

青岛地区较大的船厂是青岛修造船厂.国民党军撤退时,拖走了浮船坞,炸坏了唯一的一个干船坞闸门,拆走了80%的机器.1950年10月该厂正式拨归海军后,,重做了坞门,修复了干船坞,逐步增添了设备.开始只能承修小型艇船,1952年才开始承修登陆舰,1955年开始承担驱逐舰 潜艇的坞修任务.

 

海军初创时期,舰船修造中最大的困难是材料与配件严重不足.没有配件,工人们想突击抢修也使不上劲.有的船就因缺几块钢板而只得一天天僵卧在船坞内;有的机器已拆开,就因缺一个零件而只能推迟安装时间."琼林" "福林"号等登陆艇因等待试制配件拖了两年才修好;"邯郸" "盐城"号等炮舰因配件供应不及时,拖了五六个月才出厂.各工厂虽然采取如拆拼和代用等手段应急,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1954年12月,海军专门成立了配件试制委员会,并在上海成立了办公室,以统一组织配件的试制与生产工作.到1955年底,全国各有关工厂和海军各修船厂已试制成功94种机器配件,进入试制阶段的有13种机器的235个品种的配件.同时,苏联也陆续提供了一部分配件和五金材料.这样,配件供应的紧张状况逐渐有所缓和.

从海军长远建设着眼,在修复改装旧舰艇的同时,利用当时极度薄弱的工业技术基础,开始自行设计建造机帆船 小型巡逻艇 登陆艇及运水船等.从建造规模和产品质量上看,这些虽然都是微不足道,但作为一个开端却是十分可贵的.它体现了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1950年,抗美援朝后,鉴于海上战斗任务日益繁重,原有的25吨江河巡逻艇越来越不适应要求,便准备利用旧机器自造40吨左右的巡逻艇.1950年冬,华东海军司令部将此任务交由江南造船所.经过短时间仓促设计便开工.1951年3月第一艘艇下水时,不料艇身倾覆下沉.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海军造船部在青岛造船厂设计制造了4艘43吨巡逻艇.1952年9月,海军成立舰船修造部,在总结江南和青岛两厂经验的基础上,由总设计师徐振骐主持,重新设计50吨级巡逻艇,交江南造船所施工.经军 工通力合作,第一艘艇就达到战技术要求,航速11.5节.从1952年开始批产,至1955年共建82艘.这是海军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代50吨级巡逻艇,代号"53甲"型.

"53甲"型艇(黄埔级)


"55甲"型艇(汕头级)

 


当时中南海军也急需一批巡逻艇,但该地区缺乏造船技术力量,造艇任务难以安排.海军舰船修造部组织设计人员对53甲型图纸作了修改,以适应南海海区气候,在制造上也采取了措施,先在上海分段制作艇体,然后将所有部件和设备运至广州,由江南造船所派技术人员到广州装配合拢.用这种方法共建造了16艘53甲型艇,均于1954年内完工交付使用,这对当时保卫珠江口,控制琼州海峡,保障华南沿海航道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海军舰船修造部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利用转让的鱼雷艇线型,设计了一种75吨的木壳巡逻艇.1955年把木壳改成铁壳,先后共建造了75艘.这是海军第二代巡逻艇,代号"55甲"型,航速22.5节.

到1955年底,海军自行设计建造各型巡逻艇 登陆艇 运水船 自行驳船等共计236艘,12556吨.但艇上主机和火炮仍需从苏联进口.

在舰艇设计建造中,总设计师徐振骐作出了较大贡献.徐振骐早年毕业于国民党海军马尾飞潜学校.30年代,国民党海军曾向国外订造2艘军舰,派他前往监造,后因二战行将爆发而奉命回国.1952年,被任命为海军舰船修造部设计室主任,后又被任命为总设计师.他先后主持了53甲和55甲型巡逻艇,62型护卫艇和037型猎潜艇的初步设计和方案设计,精心创制出适合中国海域情况的,优异的船体线型.60年代舰艇研究院成立701研究所时,他被聘请为顾问,协助指导设计中型 大型水面战斗舰艇,在那里一直工作到1982年病逝.


62型护卫艇(上海級)

 


037型猎潜艇(海南级)


随着修造船工作的不断发展,海军舰船修造机构逐步建立健全起来.1952年以前,海军舰船的修理和改造工作基本上由各军区海军与基地分头组织领导实施.各地修船机构和组织体制不尽相同.1950年冬虽然筹建了海军造船部,但与各军区海军修船机构尚未形成体系,相互关系也不明确.1951年9月28日,海军参谋长罗舜初提出,海军"上下须建立修造系统,以便统一管理修造船工作,并确立上下业务技术指导关系".同年12月,海军召开有关军区海军领导参加的会议,作出了<<关于有效的管理海军修造工作和建立修造船工作的建议>>.<<建议>>要求抽调和培养技术干部,迅速建立起各级舰船修造部门.1952年,海军将造船部改编为舰船修造部,林真为部长,于笑虹任政治委员,随后,薛宗华 任秀生担任副部长,柳谦任副政治委员.海军各级舰船修造部门的建立,对统一组织领导全海军的舰船修造工作,保证海军舰船修理任务的顺利完成起了重要作用.1952年和1954年,先后召开了两次海军舰船修造会议.会议根据有关装备建设的方针政策,制定了修船的标准 计划 制度和手续,确定了工厂的建设方针和经营管理方法,促使全海军舰船修理工作迅速走上了统一计划 统一制度 统一标准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