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真的相信义和团能“刀枪不入”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07:28:55
慈禧真的相信义和团能“刀枪不入”吗?   Post By:2006-12-18 12:43:00

  慈禧真的相信义和团能“刀枪不入”吗?

  作者:子乔


  “慈禧太后专制昏庸,为义和团和顽固派所蒙蔽,相信了‘刀枪不入’的谎言,因此才敢于对世界上最强大的11国宣战。”——这种说法由来已久,时至今日仍有广泛市场:网民们在说,作家们在说,某些专业学者也在说(见人大张鸣先生新出的一本通俗读物)。它的正确性对于认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子乔按:限于篇幅,本文有些地方未能展开,详见我的其它文章。】


  一、直接证据:从慈禧发布的上谕和电旨看,她不相信“刀枪不入”。


  1、慈禧在庚子战前仍然非常怀疑义和团的战斗力。


  1900年6月16日,面对来势汹汹的八国联军,慈禧急命驻山海关的马玉崑部“星夜迅速赴京,无片刻延误”(《上谕档》第26册P.134),同时要求刚毅、董福祥对义和团“一面亲自开导,勒令解散,其有年力精壮者,即行招募成军,严加约束。该拳民既以义勇为名,如足备折冲御侮之资,朝廷原可宥其前愆,以观后效。”但又说:“究竟该拳民临敌接仗有无把握,世铎等须细加察验,谋定后动,万不可孟浪从事。”(《上谕档》第26册P.133) 其时为八国联军入侵后的第7天,“宣战诏书”发布的前5天。这说明慈禧事到临头仍然对义和团的战斗力有很大怀疑,不曾相信什么“刀枪不入”。

  早在4、5月间,就有主抚派(顽固派)在慈禧耳边极力宣扬“义和团可用论”,当然他们也不一定真信“刀枪不入”,就是恨洋人,想利用义和团替自己出气,别的就管不了那么多了。慈禧虽然也恨洋人,但她更害怕洋人的武力干预,所以她一直都在极力避免给洋人借口,并没有接受主抚派的意见,战前对义和团主要是以消灭为主。主抚派闹得厉害了,慈禧还会批评他们几句(《上谕档》第26册P.128)。

  众所周知,直隶总督裕禄和山东巡抚袁世凯两位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都是主剿派,袁世凯自不必说,裕禄后来虽然转变了,但他在6月初慈禧态度松动之前,对义和团的围剿力度比袁世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慈禧一直是主抚的,这根本无法解释。就是袁世凯的前任毓贤,也只是对未肇事的义和团不使用武力,对肇事者也是要镇压的,朱红灯就死于他的刀下。另一方面,慈禧对主剿派也有限制,剿团的方针是“严拿首要,解散协从”、“只问匪不匪,不问会不会”(即只看肇事与否),而不允许一味使用武力。主剿派滥捕滥杀,慈禧同样要批评他们(《上谕档》第26册P.128)。

  这很容易理解,区分“首从良莠”、控制打击面是统治者对付群众运动的常用手段。对慈禧而言,不剿团将会给洋人武力干预的借口,而滥捕滥杀又将引起义和团更强烈的反抗,让洋人坐收渔利,同时以现有兵力也无法实现对义和团的全面镇压。从《直东剿匪电存》看,只是镇压卢保铁路沿线肇事的义和团,就已经让裕禄捉襟见肘了,出动精锐聂士成部后也没有完全解决。如果把全部兵力都用上,必然会造成国防空虚。

  所以相对而言,“严拿首要,解散协从”是比较稳妥的办法(请注意“解散”也是一种“消灭”,而不是“利用”)。袁世凯对这个方针贯彻得比较好,效果显著,他大开杀戒是在战争爆发后,战前杀人很少,却用一种“综合治理”的手段把义和团压制住了。这证明慈禧的方针具有可行性,当然也要依靠袁世凯这样有能力的执行者。裕禄则滥用武力,反而对直隶义和团运动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1900年6月10日,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强行开赴北京。13日,慈禧为了避免战争,再次严令围剿义和团(《上谕档》第26册P.128)。但是联军很不给面子,仍然继续进军,慈禧才被迫备战。当时清朝的兵力严重不足,慈禧连驻扎在山海关的部队都调来了,但远水难救近火,她不得不考虑利用义和团——几十万精壮的汉子——来解燃眉之急(从效果上看,义和团在18日之前对联军的阻击确实为慈禧赢得了时间,否则北京早就沦陷了)。
     
  慈禧一方面不信“刀枪不入”,一方面又觉得义和团人数众多,怎么着也能抵挡一阵,但又不放心——如果义和团一触即溃,不但无法阻挡联军,她自己还要背上“纵容拳乱”的罪名——这才有了16日“有无把握”的担忧和“万不可孟浪从事”的告诫。这是慈禧内心矛盾的反映,拿义和团当炮灰也要承担风险:如果连抵挡一阵都无法胜任,那还不如不用义和团,而坚持剿团的策略,即使联军打到北京了,也好拿义和团的人头说话。


  2、慈禧在“宣战”后也并不相信义和团能“刀枪不入”。


  有人说慈禧听信了直隶总督裕禄的“假捷报”,以为义和团能堪大用,所以敢于“宣战”,这是不能成立的(详林华国《历史的真相》P.134),况且裕禄也没有提到义和团能“刀枪不入”。还有人说慈禧听信了刚毅和赵舒翘的报告,相信了义和团的“刀枪不入”,这也不可能,因为有证据表明慈禧在宣战后也并不相信这种谎言。

  慈禧6月26日的电旨称:“战衅由各国先开。……(义和团)其众不下十数万……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奏称信其邪术以保国,亦不谅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矣。”(《档案史料》P.187)
  
  当时,有的地方督抚上书劝告慈禧不要联拳抗洋,应该剿灭义和团以换取列强的谅解。慈禧解释说:你们这帮家伙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是老娘真信义和团的狗屁“邪术”,而是有苦衷的——列强率先挑起战争,义和团人数众多,无力完全剿灭,剿则反生祸端,只能暂时与其联合对外(也即不能两线作战,只能拉一个打一个)。
  
  慈禧6月29日致驻外使节的电旨称:“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太蹙,深恐各使馆保护不及,激成大祸。……不料五月二十日,即有大沽海口……索让炮台之事。……至此兵祸已起,却非衅自我开。”(《档案史料》P.202)
  
  慈禧从一开始就在耍两面派:当着义和团称其为“义民”,号召他们剿灭洋人,为国尽忠;背地里却仍称其为“乱民”,强调现在联拳抗洋是让列强给逼的(索要大沽炮台),并企图通过驻外使节将这种立场转达给列强,为求和作准备。言下之意,只要列强答应不再向北京进军,她马上可以恢复对“乱民”的围剿,但是列强不给面子,她只好硬着头皮撑下去。后来北京陷落,慈禧出逃,为了取得列强的谅解,她果然再次下令围剿义和团。义和团就是慈禧的棋子和炮灰。


  二、间接证据:慈禧对义和团遭清军屠杀的情况是了解的(这个其实已经很接近直接证据了)。


  战前,清政府对义和团及其前身的镇压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义和团的“刀枪不入”主要来自大刀会和神拳,这两个组织是义和团的主要来源,它们都练习一种叫“金钟罩”的功夫。1896年至1899年,毓贤在山东对大刀会和神拳进行了血腥镇压(也有放任、利用的一面,不细说了),大刀会首领刘士端、曹德礼、神拳首领朱红灯、本明和尚(又名心诚)等先后被毓贤所杀,这是众所周知的。袁世凯刚到山东的头几个月,虽未进行大规模的屠杀,但也捕杀了几十名团民、团首。

  直隶当局对义和团的屠杀比山东有过之而无不及,聂士成、杨慕时、邢长春、梅东益、范天贵等剿团干将十分活跃,一战击毙百十名义和团是家常便饭。就在八国联军入侵前夕,聂士成仍然“在杨村附近同义和团战斗,并且用篮子装了七十颗人头送到总督处”(璧阁衔《在华一年记》)。联军入侵后,剿团行动也并未停止,直到“宣战”。

  这一时期,大量团民、团首被清政府击毙或捕杀,从未听说有“刀枪不入”者,袁世凯和聂士成都曾亲手击毙团民以揭穿这个谎言。对于这些镇压行动,慈禧是很清楚的。袁世凯上任之初,本准备大开杀戒,结果受到了一些官员的弹劾,慈禧就告诫他不宜滥杀,应采用“弹压解散”的方针(结果是有效的)。1900年6月3日,受使馆卫队强行入京的刺激,慈禧消灭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松动,她对直隶的剿团行动作出了限制:

  “有人奏,……据称:直隶涞水县拳匪滋事,该县祝芾……怂恿带兵官杨福同诱杀十余人,以致匪徒反噬,……现在畿辅一带拳匪蔓延日广,亟应妥速解散,以靖地方。……不可操切从事,……毋得轻伤民命,启衅邀功。……”(《上谕档》第26册,P.116)【子乔按:所谓“匪徒反噬”是指义和团杀死杨福同的报复行动,但这个胜利是在以3000名团民围攻几十名清军后才获得的。】

  “……拳民虽属良莠不齐,究系朝廷赤子,总宜设法弹压解散,该大学士不得孟浪从事,率行派队剿办,激成变端……”(《上谕档》第26册,P.117)【子乔按:“大学士”指武卫军统帅荣禄。张建伟《最后的神话》称:“从这一天起,匪字消失”,并不准确,6月6日后的上谕中,又多次称义和团为“匪”,尤以13日的措辞最为激烈。】

  这些上谕的主旨是为了避免和义和团发生全面的大规模冲突,防止洋人坐收渔利(参上文),也包含了利用义和团牵制洋人的意图。它们反映了直隶当局对义和团的屠杀以及慈禧对此的了解,证明慈禧不可能相信“刀枪不入”,否则还用得着下令限制剿团?

  6月13日,为了消除联军进京的借口(联军已于10日出发),慈禧再次下令剿灭义和团:“此等匪徒,亟应严加剿办,不容再事姑息。著宋庆督饬马玉崑,刻日带队驰赴近京一带,沿途实力剿捕”。可见,随着局势的变化,慈禧对义和团想保就保,想灭就灭,完全随心所欲,这也证明她不信“刀枪不入”。义和团如果真有这种神技,能承担灭洋的重任,区区清军岂是对手?要知道清军在洋兵面前历来都是不堪一击的。


  三、宏观分析:慈禧并不愚蠢。


  慈禧能够统治中国几十年,意味着她并不是一个愚蠢的人;要知道她并不是法定的皇帝,而是一个“篡位者”,她是在击败了很多政敌之后才坐稳位子的。而且当时已经是1900年了,近代科技早已传入中国,普通百姓相信“刀枪不入”并不奇怪,但要说慈禧也相信这些东西,总让人觉得可能性不大。

  根据经验和现状,慈禧不难确认,清军的实力比列强的军队差得多,而义和团在清军面前都属于“弱势群体”,需要老佛爷高抬贵手,还能指望它“灭洋”吗(但要按列强的要求全杀干净也不容易)?以慈禧的头脑,不会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其实,在最后的围攻使馆之前,慈禧对待列强一直非常谨慎,并没有什么冒失的举动(但列强有误解)。就是围攻使馆,也是杀人泄愤的可能性小,控制人质以便求和的可能性大,因为对使馆的围攻是有选择的,攻势强弱也是随着局势发展而变化的(详林华国《历史的真相》P.167)。


  总之,还是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慈禧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而不是一个单纯的供今人批判的符号或泄愤的工具。”

  慈禧相信义和团“刀枪不入”的说法,最初来自一些野史笔记。有一种流行的观点是,野史笔记比正史更有价值。这里顺便谈一下看法。

  首先,确定材料的价值,不能脱离具体课题。比如,“亩产20万斤”对于研究农业科学是毫无价值的,但对于研究政治史、新闻史则是有很大价值的。

  其次,确定材料的价值,要看材料所反映的对象与其作者是什么关系,包括时间关系、空间关系(物理的或逻辑的)和利益关系等等,而不能仅仅看作者是什么身份。比如,一个普通的医生说,今天我接待了一个病人,他的病情如何如何,这应该是第一手资料;但如果他说,我听说美国要打伊朗了,这就是第N手资料了。

  所以我觉得,就慈禧对义和团的看法和政策这个课题而言,她亲自核准发布、需要下属贯彻执行的上谕,应该是第一手资料,大部分都体现了慈禧的真实意图(详拙文《从几道上谕看慈禧对义和团和列强的政策》);而其它野史笔记,要么是道听途说的第N手资料(空间关系),要么虽然貌似“第一手资料”,却因作者的“利益关系”而不可信据,如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详林华国《历史的真相》P.121-122)。

  但是,如果要研究义和团的具体行为,野史笔记中倒是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因为那是作者亲眼所见的,如仲芳氏的《庚子纪事》。

  举个例子:有的野史说,直隶总督裕禄在1900年6月之前就在纵容义和团,这与反映裕禄频繁调动军队镇压义和团的原始档案《直东剿匪电存》相矛盾,我们应该信哪个?当然是后者。


  2006.06.20 初稿
  2006.12.17 补充


  【附记:按有些人的逻辑,历史也太好研究了,只要把某些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拴对儿就可以了:毛泽东-慈禧,红卫兵-义和团……但是历史并没有这么简单。毛泽东一贯提倡“人民战争”,一旦打仗,别说解放军、红卫兵,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要动员起来,“全民皆兵”嘛。毛泽东一辈子搞的就是群众运动。而慈禧呢?从根儿上是害怕群众运动的,在战前对义和团的政策主要是镇压(严拿首要,解散协从),并没有什么纵容,6月初才开始松动。战争爆发后,由于兵力不足,才把义和团推上去抵挡一阵,充当消耗联军弹药的炮灰。从表象来看有相似之处——都是对付敌人——但两个人的理念完全不同。至于义和团和红卫兵两个组织,不同之处恐怕比相似之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