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科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36:07
教科书的命运 老木匠 发表于 2007-7-19 0:28:00  
最近正在校对(实际上是在修改)一部教科书,不由得感慨在中国,高校的教科书实际上与它本来的使命几乎是毫无关系。

照理说,大学教科书应该是对一门学科进行完整描述、归纳其要点的书籍。这就需要作者对于这个学科有深入的理解与体会。记得在日本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往往听到国立大学的教授在即将退官以前,感叹的说:“现在可以写一本教科书了。”自己认为学问差一点的、名气不够响、号召力不够强的教授,一般就不敢去写教科书。

另外教科书面对的读者是初次接触这门学科、经过学习必须要掌握这门学科的学生,读者是没有选择的。因此教科书应该是引人入胜的,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要深入浅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并且要提纲挈领、循序渐进。使学生牢固掌握学科基本逻辑结构、基础概念、基本的方法。应该有生动的描述性的语句文字,精要的论述与论证,精彩的事例。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本苏联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实在没有书、无聊透顶的时候也时常翻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那完整的结构,列举典型事例(不同字体排印),章以下的各节、目标题用一个花边的方框提示,每一章的后面有一个“简短的结论”。后来到了大学以后,逐渐阅读了一些外国教材,才知道这是大学教科书的常用格式,比如看过一本美国戴维·波普那《社会学》教科书,学科描述完整,概念介绍精确,有很多典型事例及其分析,每章有小结及详细的阅读材料。文笔通畅,能够让人得到阅读的快感。又如最近在看的一本《探寻玛雅文明》,也是教材的格式,全面介绍现有的成果,没有定论的也介绍各种主要观点,指引阅读资料。即使是一些理科的教材也是如此。比如索金斯《地球的演化》,是地貌学教科书,也有很多精彩的比喻、提示,能够让外行乐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