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传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29:30

蒋介石头号大将 陈诚传奇

  陈诚,浙江青田人,生于公元一八九八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弱冠之龄,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一九一八年,陈诚二十一岁,又卒业于浙江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同年,考进保定军官学校,分发陆军第九师炮兵入伍,次年,正式进入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分隶炮科,但是,保定军官学校才进去一年,该校即因发生直皖战争而停办。陈诚只好离开保定军校,前往广东,在粤军第一师第三团服务,并随即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之国民党。一九二一年,保定军官学校复课,陈诚又回保定完成学业。一九二二年,陈诚二十五岁,该年六月保定毕业,分发浙江省第二师第六团第三连,担任见习官。

 

一九二三年任建国粤军中尉副官,同年四月,升任上尉连长,参加西北江诸战役,于肇庆讨伐冯宝初战役中,陈诚胸部中弹负重伤,疗伤至九月方愈。陈诚负伤期间,蒋介石以大本营参谋长的身份,至医院探视陈诚,知其英勇,又与蒋同为浙江子弟,初见印象深刻。出院后,受蒋介石拔擢,出任师部独立连少校连长。一九二四年十月,蒋介石有意任命陈诚为特务队队长,陈诚以伤势未痊婉拒。数日后,适有苏联火炮一批运抵广州,陈诚随同蒋介石前往视察,这是黄埔头一次拥有火炮武器,蒋有意成立黄埔校军第一支炮兵部队,当面询问陈辞修是否有意担任炮兵连连长,陈氏慨然允之。

 

蒋介石对陈诚的赏识,实始于此时,蒋曾告诉陈诚,本欲任命你特务队队长,按队长之官衔高于连长,而陈诚反情愿低就连长,蒋介石益发器重陈诚。近人或谓陈诚夜读三民主义,恰逢蒋介石途经,入帐查看,见陈夜读,询问总理讲授三民主义精义,陈诚对答如流,所以博得蒋的信赖。这段故事,只能视为稗官野史,在正式的陈诚传略及年表中,是付之阙如的。综观陈诚能获蒋介石青睐,一为两人之结交互动,二为陈个人之战功。

 

惠州之役,炮兵发扬火力,轰毁城墙上之机关枪阵地,城防突破,黄埔校军一拥而上。经过惠州之役,黄埔炮兵威名远扬,蒋介石亦擢升陈诚为炮兵第二营少校营长,未几,广州统一。同年七月,预备第一师师长严立三(又名严重)调陈诚为第三补充团团长,周至柔为团附,下面三个营长分别是宋希濂、赵正统、王敬久。

 

北伐时期,陈诚身经百战,历尽艰险,有一次,全团仅存三百多人,辖下三个营长赵正统阵亡,宋希濂、王敬久受伤,陈辞修犹能坚持奋战,并派出一部奇兵,抄敌人后路,敌军猝不及防,阵营大乱,陈诚率领的的北伐军第六十三团,终于获致最后胜利。

 

如果要提及蒋介石对陈诚之情谊,战场上搭救之恩,更是值得吾人略带一笔。一九二七年八月初,军阀张宗昌、孙传芳得悉国民党「宁汉分裂」,革命军徐州守军徐天培部发生叛变事件。八月五日,军阀残部趁机攻陷徐州,变生肘腋,蒋介石身陷重围之中,此前,陈诚犹抱病住在上海宝隆医院,闻讯前线告急,连忙出院火速赶往前线,陈诚率领部众,护卫蒋介石,杀出重围,一路打回南京。所以,陈辞修对蒋实有救命之恩。救蒋出险后,陈诚病况加剧,病倒于何应钦的总指挥部中。由是观之,陈诚之于蒋介石,不仅是股肱之才,更曾是战场死士,近身护卫。

 

一九二七年十月,严立三奉派为军事委员会军政厅长,严请陈辞修为副厅长,兼军政厅驻沪办事处主任。一九二八年三月,陈诚升任军政厅代厅长兼军委会教育处处长,并任职北伐军炮兵集团指挥官,一个月后,蒋介石在徐州誓师继续北伐,陈辞修指挥炮兵攻入济南。蒋介石派陈诚为首都警卫司令,任务是拱卫首都及练兵。

 

北伐告一段落,国府展开裁军计划,第十七军缩编为第十一师,陈诚任副师长,这第十一师,也就是后来通称之「土木系」的「土」,是陈诚日后的嫡系班底。一九二九年六月,蒋介石任命陈诚为第十一师师长。 

 

中原大战打得最激烈的时刻,蒋介石晋升陈诚为第十八军上将军长,仍兼第十一师师长。一九三0年十一月四日,陈诚奉蒋介石之命,与钱大钧等一行十一人,赴日本参观军事演习(时称观操),这次演习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第三十三次大演习。日军演习时区分为东西两军对抗,东军约有一师兵力,辖有机械化车队,西军有一师和一旅的兵力,辖有重炮部队,演习科目是东军败退,西军进攻追击。演训目标,是在练习以不同兵种,在复杂地形从事运动战。

 

陈诚在回国后,呈蒋介石的观操报告指陈,日军之训练与装备,我军均远不及之,日军之所以邀中国军官观操,目的是在炫示武力。陈诚认为,日本有大举侵华之准备,而且付诸行动之日,愈见逼近。

 

返国后,陈诚向蒋介石面报观操过程,并亲送两纪念品。一是「大演习纪念册」陈诚在上面题了字:「伴君如伴虎」,暗示中国在日本旁边处境的艰危。二是一本「东岛风物彩片」,是一本相簿,封面写上「红映中华民族之血」,陈诚在册子里书明:「东岛进步,实肇始于甲午之役,勒索我赔款二万万两,及汉冶萍公司等,垄断中国之利权,数十年来强取豪夺,挹此注彼,始成其物质文明之突飞猛进。国人士游彼邦者每眈享受之乐趣,而忽其所由来。余于十九年冬讨逆军事告竣,东渡观操,觉娱乐之念息,戒惧之心生。置此作为警惕。」陈诚写下这段话,时刚过而立之年,爱国主义跃然纸上,而其远见亦预示中日终需一战。

 

以观操武官回国之后,陈诚先后历任兼第十四师师长、兼第五十二师师长,剿匪追击军第二路指挥官,曾于赣州与彭德怀部遭遇,歼灭两师部队。一九三三年,任赣粤闽边区剿匪军中路总指挥,次年,任北路剿匪军前敌总指挥,兼第三路总指挥。一九三四年五月,陈诚兼任庐山军官训练团主任,之后又改任副团长,扩大训练国民党军军官。同年九月,进占石城、瑞金,次月进占宁都、雩都、会昌,中共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陈诚续担任驻赣绥靖预备军总指挥,持续攻击区内共军残部。一九三五年三月,调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陆军整理处处长,四月晋升陆军中将,同年十月,任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宜昌行辕参谋长。一九三六年五月,中共进入陕北,陈诚被调为陕晋绥宁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并奉命准备华北对日抗战各项工作。

 

一九三六年十月,陈诚被蒋介石召至洛阳,商讨今后抗日之基本战略,结论是中国准备打持久战、消耗战,以空间换取时间等原则,应保持西北、西南基地,计划诱使日寇自东向西仰攻。并订出对日抗战的最后国防线,北自秦岭经豫西、鄂西、湘西,以达黔、滇,陈诚与蒋介石等人商议,这条最后国防线,是退无可退的界线。

 

陈诚早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即多次评估中日两国一旦开战,敌我之优劣长短,作了详实的剖析。根据陈诚的比较,在兵力上,日本开战之初的现役员兵虽仅有三十八万人,但若计算备役及后备役兵员,则高达两百万人,再加上第一、二类补充兵,约有二百四十万人,合计总兵力有四百四十万人。海军一百九十余万吨。空军飞机二千七百余架。

 

相较之下,我国军事实力则不成比例。我国陆军只有现役兵员一百七十余万人,补充兵约五十万人。海军十一万吨,尚不及日本十分之一。空军仅有战斗机三百零五架,合各式飞机一共仅有六百架。我陆军虽有一百八十二个师之番号,但作战初期预计可使用于第一线的兵力,约仅步兵八十个师,九个独立旅,九个骑兵师,两个炮兵旅,又十六个独立团而已。

 

军队的编制与装备方面,中日之落差,尤其令人瞠目结舌。据陈诚个人的了解,日寇一个师团战时兵力,约为官兵二万二千人,马五千八百余匹,步骑枪约九千五百枝,轻重机枪六百余挺,水式火炮一百零八门,战车二十四辆。我军编制的一个师,官兵约一万一千人,步骑枪三千八百余枝,轻重机枪三百二十八挺,各式炮及迫击炮四十六门,掷弹筒二百四十三枚,优胜劣败,一看即知。

 

揆诸陈辞修毕生,自北伐、剿共、抗战到国共战争期间,始终是蒋介石亲密战友,其深得蒋介石之倚重,除了事功卓著,忠心不贰的人格特质,亦是受蒋青睐不可忽视之原因。西安事变,随同蒋介石视察西北剿共情势的陈辞修,亦被张杨所部软禁,陈氏老长官兼好友严立三曾赠言陈诚妻子谭祥:「交把中华民国」(字曼意,湖南茶陵人,其父为谭延闿),严立三的用意,是要宽慰谭祥,把陈诚命运交给「中华民国」,不必焦虑了。事变结束之后,陈诚把严立三这段话记在日记里:「交把中华民国。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随节西安蒙难,立三兄以此语慰曼意,录此自勉。辞修廿六年元旦,武昌」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展开第二次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举国一心,齐力抗倭。蒋介石对陈诚这位在战场上同生死,又在兵谏事件中共患难的老袍泽,自是益加信任。

 

纵观八年抗战期间,陈诚直接参加,且中外瞩目之战役,厥为淞沪战役与武汉保卫战两场重大战役。而陈诚献替尤其重大者,是他不断提出他卓越的抗日战争之战略建议,这对我国对日抗战时期,整体战争的战略构想之形成,做出了关键性的建树。

 

爆发于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的「淞沪战役」,是我中华民族近代对日抗战里边,第一场重大战役。早在淞沪之战爆发直前一个月,陈诚曾经写信给蒋介石,他观察日本并无悔祸之意,和平是没有希望了,应该尽速攻击前进,不要坐视日军后续增援。陈诚并建议蒋介石,假如敌军进犯长江,我军应该整个发动,肃清日本在我国境内租界区和各地的屯驻部队。

 

淞沪之战爆发前一个星期,在庐山积极着手军官训练的陈诚,打了一封电报给蒋介石,力主只有「抱积极战之目的,全面战之方针,始可得万一之和平,与一部之胜利,否则无法言战,更无法言和。」陈诚反对委曲求和的看法,与何应钦等主和派,站在了对立面。陈诚主张,我军武力的主力应该在华北打歼灭战,而不能以局部战争的方式,和日军对抗。他认为应该发动全面战争,主动肃清长江一带的日寇,减少处处设防的顾虑。陈诚还建议,不妨利用抗战的机会,调遣各省区的部队,既可抗日,兼可减少地区武力割据一方的难题。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日寇出动了陆军及海军陆战队一万多人,向我保安队进攻,我军随之增援抵抗,淞沪战役的序幕即此拉开。等到淞沪战事爆发的第二天,蒋介石急电陈诚从庐山返回南京,共商大计。席不暇暖,陈诚在南京待不到一天,又偕同熊式辉到了上海,视察战场。初期,负责淞沪战场的我军前线指挥官,是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

 

陈诚与熊式辉从上海战场回到南京,向蒋介石汇报各人观察与意见。熊式辉认为中国没有能力和日本打仗,陈诚则力驳熊言,坚主于今之计,不是能不能打的问题,乃在于要不要打的问题。陈诚告诉蒋介石,华北战局扩大势不可免,一旦日寇占有华北,其快速打击部队必定从华北沿着平汉铁路直驱武汉三镇,如此发展,中国战场将被切割为东西两块,在战略上对我国不利。陈诚认为,从战略上考虑,只有扩大淞沪战役的规模,转移日寇的注意力,避免日寇由北而南的攻势,转而诱导日寇由东而西,沿着长江仰攻的打法,这才对我有利。

 

蒋介石听明白了陈诚的战略建议,因陈诚这套战略思维,曾在一九三六年十月洛阳面报,蒋介石也认同陈诚的这套战略原则,连声赞同:「打、打,我们一定要打!」蒋介石遂大举增兵上海,日寇也被迫继续扩大淞沪战事。不久,蒋介石初步划定了全国范围的抗战攻防布署序列。平汉铁路方面是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山西方面划为第二战区,阎锡山为司令长官;苏浙方面为第三战区,冯玉祥为司令长官,顾祝同副司令长官;两广为第四战区,何应钦兼司令长官;津浦线方面为第五战区,李宗仁为司令长官。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四号,陈诚指挥的部队加入淞沪战场的左翼军。日寇有海军舰炮与陆空协同作战之优势,我军在敌炙烈炮火下,牺牲惨重,仅能阻挡日军进逼,无法实施聚歼作战。到了十月初,我军退守沿蕴藻滨南岸陈家行、广福、施相公庙、浏河一线继续抵抗,日寇续增援逾二十万人。蒋介石任命陈诚为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负责淞沪战场全局指挥,在陈诚的战略布局里,淞沪战场是我长期抗战的基础,也是国际上动见观瞻的焦点,随着战场的变化,陈诚重新拟订了攻势计划。

 

十一月九日,松江、枫泾同时失陷,我军淞沪阵地逐渐陷入敌军大包围之中,苏州河南岸的情势,亦对我极端不利,陈诚开始着手全线撤退之准备,陈诚向蒋介石汇报,应将部队撤退到武进一带的国防在线,蒋介石在电话中不同意立即后撤,蒋以九国公约刻在布鲁塞尔开会,为争取国际同情,命陈诚再撑三天。陈诚亲自到前线昆山一座宝塔内坐镇指挥,三日期满全线撤退。

 

淞沪战役打了整整三个月,战场规模在近代仅次于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上海于十一月十二日陷落。总计我在此战役中,伤亡官兵约二十万人,日军约七万人。淞沪战役在战术上,无疑是惨败,国民党精锐部队受创严重,但在政治上,中国粉碎了日寇三月亡华的迷梦。陈诚本人,不光是在战略上出谋献策,也在火在线与敌作殊死搏战。三个月的淞沪战役过程中,陈诚不眠不休,干冒锋镝,他的指挥所往往就在日寇火炮射程内,陈诚顶着敌人的炮火,坚守岗位。日本军机屡屡飞临上空,肆意轰炸,有好几次,陈诚的指挥所刚搬走,敌机就循迹而来,投弹直接命中目标。在淞沪战场上,陈诚的随从人员多人死难,陈诚仅以身免,部下见陈诚不畏死,亦愿以身殉国,死守寸土。

 

国军撤出上海外围,继之撤出南京;陈诚面对的第二场大战,是驰名中外的武汉保卫战。

 

基于淞沪战役之教训,蒋介石意识到部队政治工作之重要,遂命陈诚筹组政治部,早先,蒋介石已在一九三八年元旦,派任陈诚为武汉卫戍总司令。武汉会战之序幕,由几场大规模之空战开启,继之,敌人先于一九三八年五月攻陷徐州。六月二十一日,蒋介石在第三和第五战区之间成立了第九战区,划定湖口至南昌以西及长江以南为作战地带,任命陈诚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不久,日寇对武汉形成大包围态势,并从三个主要方向进犯武汉:一、沿着长江,由海空军作前锋,朝武汉挺进;二、从南侧进占南昌、长沙、岳州,截断粤汉铁路,以包围武汉;三、由皖北分道西犯,截断平汉铁路,突破大别山,进逼武汉。

 

万家岭之役是武汉保卫战众多战役当中,最值得追忆的一场战斗。万家岭介于瑞武路与南浔路之间,日寇之一0六师团,于十月一日由何家山进入这个区域,遭我军坚强抵抗,无法前进,日军乃陆续增援,不断向我军阵地猛扑,我军亦不断增援,并派兵抄其后背,日寇渐不支,纷纷朝田步苏、箭炉苏、扁担山、张古山、哔叽街等处后撤,我军又在援军加入下,予以个个击破,双方战况空前激烈。据陈诚的说法,我军在万家岭之役中,共击灭日寇四个联队之众。万家岭之役进入尾声时,日军已于十月十九日攻陷湖北大冶,武汉近郊已有敌踪。

 

在极为艰困的环境下,陈诚领导的第九战区,仍在此时作反攻之部署。这时,陈诚接到蒋介石的指令,限令在十月二十五日弃守武汉,结束武汉保卫战。综计从六月十一日至十月二十五日,敌我双方在此会战中,至少投入了一百五十万的兵力,其中,日寇的伤亡,照陈诚的估算为二十万人以上,我军的伤亡人数高达四十万人。

 

抗战军兴以迄胜利还都,陈诚曾先后担任军政部常务次长、庐山军官训练团教育长、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政治部部长、武汉卫戍总司令、湖北省主席、军政部部长、海军总司令、参谋总长等职务。

 

国共东北战役爆发,蒋介石调陈诚为东北行辕主任,由于军政各端,诸多失措,各方归咎东北一败涂地,陈诚为罪魁祸首,遂为国民党内部备受争议的军事将领。很长一段时期,国府内部「杀陈诚以谢国人」之呼声甚嚣尘上。为了东北军事失利,陈辞修备受同党疵议,一度失意沉潜,以避锋镝。谤议腾腾之际,一九四八年六月五日,也是陈诚离开东北行辕主任职务三个礼拜后,他进入上海陆军总医院动胃溃疡手术。术后,陈诚情绪低落,遂以养病为由,不复仕出。

 

陈诚本欲在上海霞飞路寓所,就近调养,一以房东索屋甚急,必须另觅住所,二者,斯时济南解放,锦州告急,陈诚认为上海人心浮动,谣言太多,不太适合养病,三以亲友多人劝其出国,远离是非之地,陈诚以心不能安而婉拒。思来想去,陈诚认为台湾气候温和,而且交通便利,环境清幽,物价便宜,较适合养病。遂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六日,偕同妻眷乘飞机抵达台北,借住草山海军招待所,暂时栖身。陈诚从这一天到一九六五年三月五日身故异乡,与台湾结下不解之缘。综观陈诚一生,受蒋介石影响极深,但议者亦认为晚年蒋、陈关系,似为既联合又斗争之矛盾关系,真相如何,颇值探究。本文聚焦陈氏赴台初期之政治生活为观察核心,希冀藉诸陈诚个人经历,映照蒋政权退居台湾初期之即影。

 

陈辞修赴台养疴两个月期间,为前线战局焦头烂额的蒋介石,下野之压力愈见沉重,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台湾省主席魏道明(字伯聪)忽登门求见,魏氏语陈辞修,接获「总统」密电,电文内容仅称:「决任弟为台省主席,望速准备」。第二天,中央日报登载中央社电讯,称「行政院」会议决定改组台湾省政府,并任陈诚为省主席。

 

东北挫败之阴影挥之不去,陈诚虽间接接获蒋介石之指令,但其心态似对仕出冷淡消极,故而在魏道明辞出陈宅后,随即去电蒋介石,称:「魏伯聪有远见,应仍请其主持台政,职可在军事上以个人关系予以协助…」。斯时,蒋介石正为陷于胶着之徐蚌会战(淮海战役)殚精竭虑,席不暇暖。三天后,蒋介石得知陈诚犹未到任,即急电催陈氏速速到任:「如何不速就职,若再延滞,则夜长梦多,全盘计划,完全破败也」紧接着,蒋介石又去一电催陈辞修速就任,电称:「命令业已发表,应照伯聪兄之意从速交接…总以勿再游移为第一要义。」一九四九年元月六日,陈诚仅带了一名随从人员,匆匆就任,蒋介石闻陈辞修到差,急电称许,并说:「闻昨已就职,甚慰,自主台命令发表后,反对者对弟攻讦复起,所可痛者,我同学干部,亦受影响,革命环境,至此险恶极矣。」

 

蒋介石所谓「全盘计划」究所何指?从尔后陈诚的若干行动方案可以证明,蒋介石之任命陈诚,主要着眼于陈诚可以忠诚落实他的撤退台湾计划。而全盘计划也者,就是国民党大军与军政机关的撤退台湾计划,陈辞修心里明白,他的首一要务除了继续在台湾推动政务,革新省政,更艰巨的任务,是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让国民党大军与军政机关,乃至随之而来的难民潮,能从容不迫、平平安安地从大陆疏散撤运到台湾。

 

于是,陈诚到差的第二天,他就召集了台湾省政府交通处、国民党军联勤总部在台负责者、海陆空勤各单位,与主办交通的各个机关,在港都基隆举行会议。陈诚到了基隆这个台湾北部最大海港,他发觉事态严重,这也难怪蒋介石会在电报上急得跳脚说,陈诚再不就任就「全盘计划,完全破败」了,陈诚到了基隆码头,放眼望去,让他吓了一跳。陈诚在回忆中描述,中央军政机关迁台单位为数激增,战后还有一批来自日本的赔偿机器赶运至台湾,斯时,上海商人不断从大陆进口货物到台湾,均集中于基隆、高雄这两个口岸码头。基隆港原有码头十八座,陈诚视察时亲眼目击,进港的船只已经多达四十一艘,其中商船二十四艘,军用船舰十七艘,把狭窄的基隆港挤得水泄不通。据当时的统计,那时一条船要装卸货物,有的需时四十天以上,外港还有船只因不耐久候,原船开往其它地方者。

 

陈诚亲眼见到了这样的场景,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他明白,这就是蒋介石讲的,你再不走马上任,就会「夜长梦多,全盘计划,完全破败」。陈辞修心里的担子是极其沉重的,他原想远离众矢之的的是非圈,远离「东北就是你搞丢的」这种谤议,故而以养病之托词,避居台岛,没想到如此夤缘之下,蒋介石却挑中陈诚肩负大撤退计划的主事者,自是陈辞修与台湾结下不解之缘。

 

有鉴于戎机紧急,到任不过三天,陈诚就军政机关撤退台湾事宜,向蒋介石作出了五点建议案。建议案重点内容是:一、中央军政机关不必要的单位和无价值的物资,暂时不必马上迁台,以免过度拥挤,并招致人民不良观感。二、从速疏浚高雄港内的积泥。三、增加基隆、高雄两港的起重机具。四、修复原有仓库。五、中央迁台各单位,请分别派出负责人员,并应有统一军政撤退之负责人员,职司协调。

 

就在蒋介石下野的前六天,南京来了命令,蒋下令驻台的海陆空军全部归陈诚指挥,以统一事权。

 

陈诚上任之初,疏运港口,成为他最重视的工作之一,其目的,就在于便利大陆物资的运台。陈诚似乎已看穿蒋介石的心思,台湾是国府撤退的终点站。当时,台湾岛内的物资与交通非常贫乏,凡是可以抢运的物资,一律都抢运至台湾。协调配合百万军民撤退台湾,是陈诚到台湾以后,为蒋介石完成的第一项重大任务。在陈诚及所辖干部的努力之下,战后百废待兴的基隆、高雄等台湾港口,又恢复了战前的活力。

 

据台湾早岁港务机关的统计数字,战前日本殖民时期,以基隆为例,每年货物吞吐量一年约为三百五十万吨。到一九四九年元月,陈诚就任台省省主席以后,他亲自责成港务人员强化吞吐量,每日进货量就从接任后的每天五千吨,成长到每天一万吨,已经可以突破战前日本人创下的纪录。因此,陈诚终能不负所托,使得大陆撤退的军民、物资,均能大体接运到台湾。

 

在国民党政权岌岌不保的年代,陈诚成为危急存亡关头,蒋介石最倚重的镇山之宝。就在这个风雨飘摇,人心莫测的时间点上,陈诚在他案头便条纸上,写下这么一段话:「生于斯死于斯,离此一步即无死所,不可再有如在大陆上尚可撤退之念」。

 

诚如陈辞修在初接任台湾省主席说过的一番话:「台湾不是日本人遗遗留给我们的,更不是战利品,是台湾同胞五十余年血汗所累积,是全国千百万军民先烈血肉的牺牲,从日本人手中争取回的,我们若不把台湾弄好,非但给日本人讥笑,更何以对先烈?对后代子孙?」

 

陈诚初长台政,政治与经济各方面的问题重重,少数台独份子正从事「独立」、「托管」活动,金融动荡,物价高涨,学潮澎湃,陈诚当务之急,就是要稳住情势,安定人心。

 

陈诚主政台湾,做了好几件颇具开创性的大事。诸如实行「三七五减租」、改革币制、粮食增产、及实施地方自治等。其中,一般尤以「三七五减租」与改革币制两项,被认为是台湾由战后贫困走向小康的起步阶段。

 

陈诚借镜过去担任湖北省主席时,实施过的「二五减租」,而其实当年施行的「二五减租」,实质精神与「三七五减租」是雷同的。陈诚表示,租佃制度本来就应该废除,但是这种制度由来已久,一方面不希望实行暴力手段解决土地问题,加上当局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收买或者征收这些土地,所以,只好改革现行的租田制度,以阻止有钱人向利用土地作投机牟利的事情。

 

惟恐人亡政息,陈诚还透过立法院,通过了「耕地『三七五减租』减租条例」。根据事后统计,实施「三七五减租」,佃农的地租减少,平均收入反而增加了百分之三十,而且佃农努力增产增加的收入,又全归佃农所有,因此实际增加的利益远超过这个数字比例。  

     

改革币制,是陈诚到任之后,对台湾最大的贡献之一。旧台币发行于台湾光复时,原有收支不平衡及通货膨胀的问题,但与大陆内地相比,仍然不是太严重,到了大陆开始发行金圆券,受金圆券剧烈贬值的影响,再加上台湾垫付款过多,财政负担沉重,省内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为求根本解决金融危机,陈诚在当时台湾省政府财政厅长严家淦的协助下,积极展开币制改革工作。

 

为了确保币制改革的成功,当局陆续作出了相关的规定。诸如,一、台湾银行发行新台币二亿元;二、以美金为计价单位;新台币对美金的汇率以新台币五元折合美金一元;三、新台币对旧台币的折合率,定为旧台币四万元折合新台币一元;四、黄金、白银、外汇及可换物资作为十足准备金;五、新台币在省内得透过黄金储蓄办法兑换黄金,在省外得透过进出口贸易兑换进口所需之外汇。

 

台湾经历了这场宁静的金融改革以后,原本扰乱金融秩序的投机事业不复发生,金融活动纳入常轨,台当局的财政收支,与国际贸易收支,均达接近平衡的状态,金融安定,币信巩固,物价平抑,这使得台湾逐步脱离战后贫穷阴影,走向经济复兴之路。台湾能有日后之经济起飞,陈诚奠下根基,厥为首功。

 

走出大陆失败的阴影,陈诚对蒋介石献替良多,不论于公于私,陈诚都无愧于蒋介石。一九四九年一月,蒋介石下野后,对美国多所顾忌,担虑在国共内战失利,且美国又放弃援助的情势下,去到台湾,会对其不利,故而多次对莅台踌躇裹足。蒋介石这层心理障碍,也是陈诚为他解开他的。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一日,陈诚给蒋介石发了一份电报,电文说:「职意钧座应即飞台。又钧座行动,似不必秘密,以示自由且因我国一切组织松懈,与限于法令,亦无法秘密也。职陈诚。」隔了四天,蒋介石仍对莅台事未置可否,陈诚又去一电催驾:「…乞钧座径飞台北,一切不必顾虑。」

 

从这两份陈诚打给蒋介石的电报,说明一九四九年蒋下野以后,如果贸然前往台湾,蒋担心可能会引起美国方面的关切,甚且担心可能安全上发生不测等因素。陈诚以电报向蒋介石保证安全,暗示蒋可免除这层担忧。随着各项新政逐步落实,政情日渐稳定,陈诚的仔肩重担并未因此稍减。一九五0年三月一日,蒋介石「复行视事」──复职以后,蒋介石为投桃报李,提名陈诚为「行政院院长」。蒋氏此举,一则回报陈诚半生戎马之耿耿忠心,二则回报陈诚不断催请蒋撤退台湾,保障蒋的切身安全。

 

到了一九五四年,蒋介石更进而推举陈诚为第二任「副总统」党内候选人,于同年五月就职。一九五七年十月,蒋介石更进而提拔陈诚为国民党副总裁,俨然有蒋介石接班人的架势。从这时起,一直到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为止,陈诚身兼三大职务:「副总统」、「行政院院长」、国民党副总裁,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因病请辞「行政院院长」,保留了:「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两职务。一九六五年三月五日,陈诚因肝癌逝世,享寿六十七岁。

 

尽管外界盛传蒋介石、陈诚之间,晚期互动渐趋冷淡,似有矛盾存在。但,蒋介石对陈诚的故世,悲怆不已,则为不争事实。他亲手题写了一幅挽联:「辞修同志 千古  光复志节已至最后奋斗关头,那堪吊此国殇,果有数耶?革命事业尚在共同完成阶段,竟忍夺我元辅,岂无天乎?」蒋介石亲笔挽额上写着:「党国精华」。 

 

 

又记:

    江南写的《蒋经国传》如是评说陈诚与蒋氏父子关系:「上焉者,处处要请示蒋先生,下焉者,要向经国低头…。」,「…陈军人本质,一向发号施令,且以果断闻名,处此尴尬境遇,内心之苦闷,盖可想及。」这是一九六三年间,江南笔下陈诚政治生活之困境,斯时,蒋经国已经当上「国防部长」,政工系统、特务组织,早已纳入蒋太子指挥体系,斯时,蒋介石又把军权交给儿子,蒋太子总绾兵符,虽然陈诚名义上是「副总统兼行政院长」,在党部又是中国国民党副总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陈诚长年追随蒋介石,老先生脾性,陈诚洞若观火,岂会不知老先生之心思。

 

    陈诚与蒋经国之间矛盾关系,向来备受岛内外人士之注目,但外间多属推想臆断之说,少有真人真事实际经历能旁证博引者。衣复恩先生回忆录曾缕述其本人与蒋经国结怨经过,有段蒋经国与陈诚之故事,颇为传神与真实。

 

    衣先生叙述,有一天,他接到陈诚「副总统」的武官韩采生上校的电话,谓辞公想看看U-2(按:即美国中央情报局与国民党空军合作,侦察大陆上空之用的高空侦察机)的空照。衣将军表示,陈辞公是他的老长官,对衣爱护有加,有时召衣去陈家叙谈,加上衣在美国华盛顿任武官时,与辞公的姻亲谭伯羽夫妇,及陈辞公的知友俞大维一家人都很熟稔,也因此陈辞修从不把衣复恩当外人看。衣复恩说,陈诚是「副总统」,他要看,岂有不从之理。于是,衣复恩就将U-2照片和资料,亲送阳明山辞公寓所。谁料到,与衣复恩约见陈诚的同一时间,蒋经国也去拜访陈辞公。衣复恩说,这次蒋经国的「不期而遇」,是碰巧,还是人为?衣复恩始终想不透,但衣复恩猜想蒋经国心中可能对此事很不高兴。衣复恩事后认为,这次去辞公府上,没有事前向蒋经国报告,这是他自己的疏忽,也凸显他不懂政治。这样的性格,置身高层之间,自然危机四伏。

 

    衣复恩还讲了一段关于蒋经国抱怨陈诚的故事,蒋经国亲身告诉衣复恩夫妇,他对陈诚并不太认同。蒋说,此次党的中央委员选举,实际上他(蒋经国)的得票最高,但把第一名「让」给了陈辞修。

 

陈诚晚年与蒋介石父子之间的矛盾日深,似乎连海外都有此传言。据一位长期担任蒋介石绍兴师爷的蒋氏父子亲信,晚年时对友人言及亲眼所见的一幕情景。六十年代初某日,蒋介石要这位绍兴师爷亲送一份急要公文给陈诚,并强要陈诚在上面签字。绍兴师爷走进「副总统」办公室时,陈诚还和颜悦色招呼看座,不料递上公文,转达蒋介石公文时,陈诚勃然大怒,绍兴师爷婉言解释「这是总裁的意思…」,话没说完,陈诚更是怒不可遏,气得把公文往桌上一摔,脸色极为难看,绍兴师爷见势不妙,只好鞠躬退出。

 

    是故,陈诚晚年与两蒋关系确实相当紧张,甚至有谓陈诚肝疾,亦与长年承受上下压力,心情郁闷有关。

 

一九六三年七月,周恩来获悉陈诚提出辞职,认为此事并不单纯。七月九日,周恩来约见张治中、傅作义商议此事。周恩来分析陈诚辞职不外三个可能原因:一、美国压力;二、内部矛盾;三、真的有病。周恩来提出他的想法:「不管台湾形势如何,我们的政策是要老小合作。」一九六三年年底,周恩来趁出访十四国期间绕道广东,会见准备去台的有关人士,希望他转告陈诚及台湾当局,美国正采取更多的实际行动,要把台湾变成一个独立政治单位。希望这些人士传达讯息给陈诚,国共两党可以在反对「两个中国」的问题上形成统一战线。周恩来的意思是,大陆方面不会因为已经强大而不理台湾,也不会因有困难而拿原则做交易。如果单从我们方面看,台湾归还祖国固然好,如果暂时缺少这一块,那也无损于祖国的强大地位。我们是从民族大义出发,是从祖国统一大业出发。今天祖国的四周边界问题已解决,唯独东南一隅尚未完满,这个统一大业应该共同来完成。

 

祖国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方案,早在一九五六年就有了最高原则。一九五六年十月七日,毛泽东等在会见有关人士时说:如果台湾回归祖国,一切可以照旧

 

一九五八年炮击金门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接见访宾时周恩来针对国共和谈问题曾有具体设想,周恩来指出,可以安排蒋经国等在人大或政协是理所当然的,也要为蒋介石在中央作安排,台湾还是归蒋介石他们管,如果陈诚愿意做,蒋经国只好承让做副的。

 

关于对陈诚的安排,周恩来指出,如果陈诚愿到中央工作,他的位置当然不在傅作义之下,蒋经国也可以到中央工作。

 

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呼吁台湾当局:「我们无求于你们,只希望你们实行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三民主义,然后逐步进到社会主义,如此而已。」

 

一九五八年十月六日,毛泽东发表了他亲自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毛泽东告诉国民党当局:「你们与我们之间的战争,三十年了,尚未结束,这是不好的,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

 

一九五八年十月十三日,毛泽东接见了一位在新加坡《南洋商报》撰稿的新闻工作者时表示,湾如果回归祖国,照他们(指蒋介石等)自己的方式生活。毛泽东说,蒋介石不要怕我们同美国人一起整他。毛泽东又说,蒋介石同美国连理枝解散,同大陆连起来,枝连起来,根还是他们的,可以活下去,可以搞他的一套。关于军队问题,可以保存,我不压迫他裁兵,不要他简政,让他搞三民主义。

 

周恩来将毛泽东讲的这整套原则,概括为「一纲四目」。

 

    陈诚一九六五年三月五日去世,毕生恩怨归于尘土。台湾当局发表了陈氏条列式的遗言说:「一、希望同志们一心一德在总裁领导之下,完成国民革命大业。二、不要消极,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国军民共此患难。三、党存俱存,务求内部团结,前途大有可为。」

 

比较特别的是,陈诚遗言中竟然没有提及「反共」或者「反攻」之类的字眼。一九六一年下半年,美国邀请陈诚访美,似乎意在从是否要自金门、马祖撤退的问题上作文章,离间蒋氏父子和陈诚之间的关系,扩大他们之间的矛盾,实现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目的。为了破解美国人的阴谋,周恩来决定以促进蒋、陈之间的团结,来破解美国拉陈抑蒋的阴谋。

 

周恩来认为陈诚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不会被美国人牵着鼻子走」。但是,在陈诚赴美前,周恩来请人提醒台湾当局,要加强内部团结,换言之,要强化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之间的团结,要蒋介石、陈诚、蒋经国把军队抓在手里,美国就不敢轻举妄动。周恩来强调,只要蒋、陈一天能守住台湾,不使它从中国分裂出去,那么,我们就不改变目前对他们的关系。希望他们不要越过这条界线。

 

一九六一年八月,陈诚访美,美国国务院官员为了向陈诚示好,故意把一九五五年以来中美大使级谈判的记录给陈诚看。陈诚看了这份记录之后对人说:中共拒绝美国一切建议,坚持美国舰队及武装力量退出台湾的作法,不受奸诈,不图近利,有泱泱大国风度。」陈诚向人表示,他们也要向历史做交代。

 

    陈辞修在暮年担心的,是蒋介石领导下的台湾,存在许多别人不能说、不敢说的问题,借着遗言,陈诚点出了三条:「一心一德」、「不要消极」、「内部团结」。这或许是陈辞修的疑虑,也或许是他人之将逝,其言也真。

 

生死大事,亦是管窥蒋氏父子与陈诚实质关系的最佳场域。台北《大华晚报》在陈诚一九六五年三月五日逝后的一篇社论中有云:「时未半年,国丧两位大老。于右任先生『葬我于高山之上兮』的挽歌未歇,辞修先生『全国军民,共此患难』的遗言又萦绕耳际。」

 

《大华晚报》社论还透露了几项讯息:「辞修先生临终前一日,总统亲往视疾,辞出时还留有泪痕。昨晨病情恶化,总统令长公子蒋经国将军终日守护在病榻之旁,蒋夫人亦亲往探视,对陈夫人抚慰备至。我们深知,今日没有任何语言能形容,总统心情的怆痛。这感情最难排遣,半由于对国是的萦怀,半由于多年忧患相从的深情。」

 

    然而,陈诚逝世后,由台湾官方出版的《陈副总统纪念集》,收集了国民党党政军各界官员对陈诚的悼念文章、祭文、挽联、诗文等,以悼念文章而言,由官员署名的悼念文章,按例均系本人亲自撰写,或者委诸绍兴师爷手笔,而仍由本人署名,每篇悼念文章,论篇幅少说亦有上千字者,殊不知,蒋经国的那篇悼念文章,竟只有短短九行字句,而且还是由编者捉刀代笔。蒋经国这篇悼念文章写道:「陈副总统逝世,国防部长蒋经国至为悲恸,他沉痛哀感的说:『陈副总统的逝世,在国家和党来说,是无可补偿的重大损失。在我个人来说,尤其是失去追随了近三十年的导师。』蒋部长还追忆的说,陈副总统卧病以来,他曾经晋见多次。最后一次谈话,是在三月一日上午。他说:『当时副总统曾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和我谈话。副总统虽在病中,仍感殷殷以国事为念,并且对我个人勉励有加。』蒋部长心情沉重,他说,他追随副总统,备承指导爱护,至今近三十年。想不到在国家艰难的时候,副总统竟一病不起,这真是国家和党无可补偿的损失。」

 

    尽管外间各种谣诼纷纭,但陈诚深知蒋介石传子不传贤之意向,他半生追随蒋介石,体察强人之政治性格,故其终能顺应风向,将权力平稳过渡。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五日,陈诚辞去「行政院长」兼职,十天后,并请病假三个月,蒋介石提名严家淦,递补上他的「行政院长」职务。

 

    自一九四九年底,至一九六三年终,陈诚领有台湾行政权力,凡十四年,这十四载扎下的根基,正是台湾从战后残破穷困的局面,朝现代化社会过渡的关键年代,无论是在农业、工业、教育、经济、军事各个领域,陈诚都是国民党治台期间,奠定稳固基础的开创者。

 

    昔时台人尊称陈诚为「陈诚伯」,二二八事变以后,台人与大陆人紧张关系,陈诚能得民众如此爱戴,足证他在主政期间,一步一脚印之实绩,已普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