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忌恨司马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33:30
汉武帝忌恨司马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http://www.ruiwen.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4-08-25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所撰写的史学巨著——《史记》,堪称史学领域的一座丰碑,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后人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世人都知道,司马迁遭受宫刑,发愤著《史记》。司马迁是怎样得罪汉武帝的,汉武帝忌恨司马迁的原因何在? 
  我们先来看看司马迁为何受腐刑?
  将军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他武艺高强,爱兵如子,深受汉武帝的喜爱,授骑都尉职。公元前99年,匈奴单于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连夺汉朝西北方上谷、五原、酒泉诸郡,汉朝主帅李广利被围在两狼山,派人回朝求救。汉武帝派李陵率五千步兵策应主帅李广利夹击匈奴。李陵率军前往,一路昼夜兼程,抵达两狼山时,人衔枚马摘铃,夜袭匈奴中军大营,令弓箭手射火箭将敌营帐全部烧着,一时间,敌营乱成一团,李陵挥军杀入,如同神兵天降,砍瓜切菜一样,杀得敌人蒙头转向,鬼哭狼嚎。李广利从山上看见敌营大乱,火光冲天,一片喊杀之声,知道救兵到了,遂率兵顷巢而出,杀下山来,与李陵合兵一处,突出凶奴重重包围,李广利被救出两狼山,退据冀州。南还时,李陵断后,将至燕门关外,不料遭遇三万匈奴骑兵围堵。  李陵率部浴血奋战,杀死敌兵万余人,令匈奴单于心惊胆战,准备退兵。不幸的是,李陵部下管敢投降匈奴,招供出李陵孤军无援,且已弹尽粮绝的内情。匈奴大军疯狂反扑,李陵拼死厮杀,五千精兵只剩十几人。看着越围越深的包围圈,看看伤痕累累,赤手空拳的部下,李陵不由得流泪道:“全军覆没,还有何面目去见汉武帝?只能日后见机立功吧!”说罢,下马投降匈奴。  匈奴单于佩服李陵的英雄气概,把女儿嫁给他,让他有尊贵的地位,期望他能效忠于匈奴。  汉廷上下得知李陵投降的消息,朝野震惊。汉武帝盛怒之下,竟要杀害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孩子,以报复和惩罚李陵。汉武帝召集群臣廷议李陵的罪行。大臣们都顺着汉武帝的看法,痛斥李陵贪生怕死,投降变节的不忠行为。只有太史令司马迁替李陵辩解:“李将军以五千步兵,昼夜兼程,不顾疲劳,连夜偷袭敌营,救出主帅李广利,已完成皇上所交给的任务,应有大功一件,回兵时陷入敌兵重围,以五千步兵,剿灭万余匈奴骑兵,对得起天下人了。如果不是孤军奋战,弹尽粮绝,李将军绝不会投降的。再有,李将军未必会真降,或许日后会找机会,报答皇恩。”司马迁的看法很客观,但却激怒了汉武帝。武帝大怒道:“你的意思是我派李陵出兵就错了?对李陵亲属也不该处理啦?”汉武帝不容司马迁分辨,直接把他打入监牢。  作为史官,必须有坚持真理,客观记述史实的精神。司马迁没有虚伪地给统治者歌功颂德,而是如实地记录和评价他们的得失。对本朝汉武帝的毛病,也是毫不客气的指出来。汉武帝早就对司马迁恨之入骨了,早就准备收拾他了,此次借李陵事件,把他下到监狱加以迫害。  司马迁被判宫刑,被剥夺了作男子汉的权利,这种令人备受污辱失掉尊严的刑罚,并未摧毁他的钢铁意志。他发奋著书,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完成了伟大的史学巨著——《太史公书》,即《史记》。  司马迁秉性不改,被同僚从狱中救出,改任中谒者令,然而,他又在《报任安书》中直言贬损当朝皇帝,惹下杀身之祸,被汉武帝以大逆不道的罪名,严刑拷打后再度下狱,第二天就暴死狱中。司马迁虽死犹生,千古留名。

從〈報任安書〉看司馬遷之受刑心理                 

謝兒慧
題綱(一)          司馬遷為何要寫〈報任安書〉?〈報任安書〉與史記又有何關係?
(二)          什麼是「宮刑」?「宮刑」對於受刑之男子會發生什麼影響?(三)          司馬遷為什麼會受「宮刑」之刑罰?司馬遷受到宮刑之後對他的影響?司馬遷如何面對宮刑所帶來之痛苦與恥辱?(四)          〈報任安書〉背後隱藏了司馬遷什麼樣的寫作動機?面對人生一連串的打擊與挫折,司馬遷心理的變化?(五)          司馬遷受宮刑後反能忍辱負重,努力生存並完成波瀾狀闊的偉大鉅作—史記,對於後世帶來什麼意義?〈報任安書〉是一篇司馬遷為自己提出辯黜的文章,文中提及其遭受腐行所承受的恥辱,而終至發憤著《史記》之心路歷程。何以遭受腐刑能導致司馬遷「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要了解司馬遷傷痛欲絕之感,即需先認識古代之宮刑。「宮刑」是古代割除男子生殖器官的酷刑,而割除生殖器官,對自身而言,則毀滅了人生樂趣,對家族而言,更是剝奪了繁衍後代的權利和義務。在遠古時五刑中,官刑重於墨、和削,僅次於死刑。宮刑又稱腐刑,其原因據說是男子被割除生殖器官後,數日內其傷口會散發出肌肉腐爛的臭味,所以又稱腐刑。另外又有人將其解釋為因男子受宮刑後就喪失了生育能力,像腐朽的木頭不會再開花結果,所以又稱腐刑。另一個宮刑的別稱為「下蠶室」,其原因是「人被閹割時必須避風寒,否則會斷送性命,因此,施行宮刑時,必須準備一間暗室,裏面不透風,不透光,並且要生火起暖,讓受宮刑者住在裏面,像養蠶於溫室中似的,百天以後傷口完全癒合,才能到外面自由行動。」所以,又稱宮刑為「下蠶室」。『受宮刑或自宮者一般都是在成童之後或成年之後被閹割的,有些人在閹割之前還曾娶妻生子,因此他們在自己的人生歷程中最初都曾有過男性的身分,受宮刑後,由於性傷殘的刺激加上逆反心理的作用,在某些人身上原有的男性意識不僅不會滅絕,反而更加強化,出現變態的性心理,他們中間不少人仍然對異性有性交的慾望,然而他們雖有著類似男性的性意識,卻無法實施正常男子的性行為,故當其意識到性無能之同時,便往往會使自身陷於絕望的悲哀。』(註一)從對宮刑的認識,我們可了解司馬遷內心情感之轉變實可謂天淵之別,此一心理調適與變化過程,值得我們詳加探討。當年,李陵受漢武帝之命,為征伐匈奴之先鋒部隊時,司馬遷之子司馬江亦隨舅父(李陵)出征,然而當李陵因身陷無援而被擒時,李廣利卻不顧司馬江之求援,反向武帝告御狀,設計陷害司馬江及李陵,使得司馬江終至於入獄,而李陵則受了滅族之冤。這樣的情況,當然讓正直的司馬遷心中充滿憤恨不平之氣。他不願隨俗奉迎諂媚,因而直言不諱的告訴漢武帝,李陵降番是謠言,誠所謂「忠言逆耳」,漢武帝終於被李廣利所惑而讓司馬遷承受了宮刑之恥辱。雖然司馬遷在現實生活中,失掉了做人的尊嚴,做人的自由,可是在寫作天地中,他變成了「無冕王」,他有權對古今往來的帝王相將、貴妃才人,忠奸善惡者,進行褒貶,進行鞭韃,奔放的情感,不受任何約束,如脫韁之馬,縱情馳騁。他寫到心酸處,抽泣不止,熱淚打濕了竹簡,寫到憤怒時,舉拳砸桌;寫到快意時,發出一陣陣笑聲……監獄,變成了司馬遷的「著書閣」。司馬遷出獄時已五十二高齡,但外表卻因宮刑的影響,變成了婦女臉……。此時他的《史記》初稿已完成,正當於家中整理之時,武帝下詔任為中書令,自此竭盡全力整理朝政,直到司馬遷五十五歲,也是《史記》正式定稿時,卻因與任安有所交往而被奸賊李廣利打入天牢,且終被李廣利砍頭而亡……。(註二)面對自己如此坎坷的一生及期間之波折,司馬遷原意欲以死解決,但因從小所受的思想教育及心志中無法忘懷其父臨死的遺囑,因而忍憤而「卑微」地活著,並在痛苦中懂得了生人的意義,決心以最大的毅力來完成《史記》。司馬遷於〈報任安書〉中曾言:「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皮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司馬遷內心受宮刑傷害之極祈求生之毅力可見一斑。由於心理學的角度予以觀之,則可推斷宮刑後的司馬遷其健康狀況不如從前,甚至是「骨折肉爛」之程度,原因是人若因長期處於消極情緒,則極容易使人產生心理機能極生理機能的病變。例如在狂怒或恐怖等強烈的激情狀態下,就會出現意識範圍狹窄,判斷力減弱,失去理智和自制力,甚至引起正常行為的瓦解。且在強烈的或持續的消極情緒狀態下,首先受到影響的神經系統的功能,從而導致各種神經官能症。我們雖無法因此認定司馬遷的精神狀態產生了心理或生理的病變,但不可否認的司馬遷確實因長期的消極情緒而使得健康狀態每況愈下。再究其「防禦機制」(註三)對於受腐刑後而又發憤著書的司馬遷而言,其挫折的耐受力是極強烈的,根據心理學研究,有兩種人的挫折耐受力較強,一種是生活道路上遇到種種挫折,在與逆境的搏鬥中提昇自己來應付逆境,戰勝困難;另一種人是自小受良好的家庭和學校教育,而且受過社會訓練,懂得處理挫折的技巧。因此分析司馬遷,其所以能表現的如此堅強,有其先天的客觀條件存在。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而蒙受腐刑之對待,終至受刑,後於〈報任安書〉中仍絕憤憤難平之心理,撇開歷史對次事件之分析評價,而就心理學而言,這是司馬遷心理防禦機制的具體表現,我們又稱之為「合理化作用」,即於某些情境下人對於自己無法實現或解釋的狀況,以自圓其說的方式來辯護偏離正軌之行為,極相似於文過飾非,當司馬遷因罪受刑時,不論其理是否恰當,受刑後的他是否察覺自己的過失,都不足以使司馬遷改變初衷,這樣的心理是可理解的,且其發憤著書,在心理層面而言,亦有「壓抑作用」存在的。一個人把意識所不能接受的,使人感到困擾或痛苦的思想,慾望或經驗,不知不覺地壓抑到無意識之中,以致在一般情形下,當事人不能察覺或回憶。此亦屬心理防禦機制具體表現之一。司馬遷飽嚐了專制的毒害,思想發生了巨變。他說:我之所以忍辱負重活了下來,甚至于陷入糞土之中也不推辭,是恨自己的意志還沒有表現出來,如果默默地死了,那我的文采就不能流傳到後世了。於是他著《史記》譴責酷吏,歌頌遊俠,為社會底層人物立傳,那堅毅的意志及心有不甘之恨造就了一代功臣。「性無能」之事實,日益女性化的外表,再次任命為「中書令」,之後再次蒙冤入獄,對於這樣的一介忠心的掙扎是激烈的,想其世族一生皆奉獻於國,然其卻因奸臣當道而蒙受不明之冤,甚至自己的兒子司馬江亦因受陷而有家歸不得,這樣的境遇是令人同情的,然而他「卑微的」走完了他「尊嚴」的一生,且毫無愧對祖先及自己,卻又是體現了其人格之崇高,他認為只有那些能夠經受得起困難磨練的人,才能作出一番大事業來,這一認識不但激勵了自己,而且也啟迪著後人深思,而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實為後人之楷模。(本文作者為國文科老師) 註釋
(註一)參見《中國古代酷刑》一九九三,七日出版,雲龍出版社,王永寬著(註二)參見《司馬遷的傳說》一九八七,九月出版,五洲出版社,強贛生著(註三)「防禦機制」是指個體處在挫折與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心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情緒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傾向。參考書目
    《中國古代酷刑》王永寬 著,雲龍出版社,一九九三,七月出版。    《變態心理學》 強贛生 著,五洲出版社,一九八七,九月出版。    《司馬遷的傳說》文化藝術出版,一九八七,七月出版。    《史記選注匯評》韓兆琦 編注,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三,四月出版。    《古文觀止(上)》三民書局印行,一九九五,十月出版。    《司馬遷的世界》鄭梁生 編譯,志文出版社,一九九一,一月出版。    《史記論文迭集》黃沛榮 編,長安出版社,一九九一,三月出版。 宫刑是全部去掉,腐刑是只去一部分,那司马迁是什么刑,历史书上说是宫刑,有人说是腐刑,那到底是什么刑?腐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夏天,漢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于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夜的戰鬥,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於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後援,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武帝本希望他能戰死,後聽說他卻投了降,憤怒萬分,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紛紛稱讚李陵的英勇,現在卻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的罪過。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他認為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鳳范。司馬遷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們如今見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誇大其罪名。他對漢武帝說:「李陵只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於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於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

 

 司馬遷的意思似乎是二師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他的責任。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諷刺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李廣利,於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 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後,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覆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當時司馬遷官小家貧,只好「腐刑」贖罪。(這裡說的「腐刑」就是指司馬遷下身被閹割),服刑後終才保全了性命。    

 

TAG: 下身 司馬遷 史學家 閹割  雍在陝西扶風汧縣,是武帝郊天、祠畤、休養、打獵之地。甘泉宮亦在此。 〈報書〉作年無論如何不得早於太始三年,故吾人只需考慮太始四年以後的幸雍紀錄 (二)〈報書〉的作意司馬遷接到任安來書後,心中十分為難。他知道武帝的心理變化,知道武帝心中怨恨悲痛,意在為子報仇。平時在武帝身側,已有「伴君如伴虎」之感;現時的武帝,更是「天威莫測」。司馬遷知道事已無可挽回,這時若有人強諫,必定又是捋虎鬚、嬰逆鱗,自取滅亡;而以自己隱忍苟活的目的而言,他是決不願意重遭李陵之禍的。這倒不是他厚李陵而薄任安。論交情,他與李陵「素非相善」,「趣舍異路」,「未嘗銜盃酒,接殷勤之懽」;而他與任安則是老朋友。司馬遷心裏是痛苦的。八年前,他為一個「素非相善」的李少卿(陵字少卿)仗義執言,結果落得「身殘處穢」的下場;現在一位故交老友任少卿來信向他求援,而他卻無法拔刀相助!司馬遷如何把任安有死無救的消息和自己見死不救的苦衷告訴任安,使任安知道答案並諒解自己的痛苦呢?他寫了一 29 見《史記.田叔列傳》,後褚補。阮 芝 生 180 封悲憤抑鬱、蕩氣迴腸、感人至深、流傳千古的長信──〈報任少卿書〉。以下分三小節分析〈報書〉的內容、作意與隱衷。 1.〈報書〉內容結構書信長約二千三百字,今分段敘述大意,以明其主旨。全文分六節:(1)「闕然久不報」(起訖參看本文第二節〈報任少卿書〉讀本)。首節是答任安之詞,以「推賢進士」概括對方來書之意,並說明未能即時覆信的因由。(2)「無短長之效」。二節憤己之被刑,說明刑餘之人「無短長之效」,此時不能在朝廷上「論列是非」。(3)「少卿所親見」。三節講自己遭李陵之禍受腐,「重為天下觀笑」,是任安所親見,我不是不肯救人的人。(4)隱忍苟活者。四節講自己所以自乞腐刑,隱忍苟活,主要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惜其不成」,即為完成《史記》而苟活。(5)「誠已著此書」。五節講自己發憤著書留名,一旦《史記》完成,就是自己赴死之日,萬死不辭。(6)與私恉剌謬。末節講因此你要我「推賢進士」,實在與我的私恉(苟活著史)相違背。此事已定,多言無益,一切是非都只有死後留待後人去評定。以上從〈報書〉的內容結構來看,明顯是拒絕對方的請求,說明自己隱忍苟活是為了要完成《史記》,不是不想救任安,而是救不了,也不能救。 2.為何不就死,也不自裁隱忍苟活,生不如死。但為何不就死或自裁,一死了之,以免此苦此辱呢?司馬遷說自己並非怕死,知道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像西伯、李斯、淮陰、彭越、張敖、絳侯、魏其、季布、灌夫等人,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可是等到「罪至罔加」的時候,他們「不能引決自裁,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若僕之不得已乎!」連「臧獲婢妾」這等微賤之人,在必要的時候都懂得引決自裁,義不受辱,更何況以「慨之士」自許,「頗識去就之分」的司馬遷?但是,司馬遷不能在這時候死去,原因可分三層意思來說。第一,如果現在死去,別人還以為自己是罪有應得,這樣死得不明不白,毫無意義。所以他說:「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螘何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第二,如果現在死去,有何面目去見父母?司馬談遺命著史,現在《史記》未成,更有何面目去向父親復命?所以他說:「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戮笑,汙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第三,如果現在死去,不但對父親沒有交代,對歷史文化也無法交代。《史記》的成否,不僅關係到父親的遺命,也關係到「天下之史文」。司馬遷自覺對歷史文化負有責任,他不能「廢天下之史文」,這一點要參看á太史公自序ñ才能明瞭。「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由以上三點來看,現在不能去死,要把死看得很重,「重於泰山」,不能輕易赴死;否則,這樣死去的價值,真要「輕如鴻毛」了。30 3. 惜其不成征和二年,距司馬遷為太史令(元封征和二年,距司馬遷為太史令(元封三年)已經有十八年,《史記》已經成形,但尚未成書。何以知之?司馬遷自言:「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從這段文字看,全書分五體,百三十篇,結構宗旨已完 3. 惜其不成征和二年,距司馬遷為太史令(元封三年)已經有十八年,《史記》已經成形,但尚未成書。何以知之?司馬遷自言:「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從這段文字看,全書分五體,百三十篇,結構宗旨已完 30 泰山鴻毛古義,參王同策,〈「重於泰山」、「輕於鴻毛」究何所指〉,《史學集刊》1984 年第2期。阮 芝 生 182 整;但先列「表」後列「本紀」,與成書後的「本紀」先於「表」不同。故知此時《史記》尚未完成,但規模已具。司馬遷因為「惜其不成」,所以才自請宮刑(天漢三年)。等到征和二年寫〈報書〉時,《史記》的寫作當近尾聲,但還是沒有完成;否則不會說「僕誠已著此書」,「雖萬被戮,豈有悔哉!」「誠」是果真,是假設之辭;真要能夠讓我完成《史記》,雖萬死不辭。司馬遷同樣是因為「惜其不成」而拒絕任安的請求。不是不想救你,而是救不了你,也不能救你;你有是非冤曲,難道李陵沒有是非冤曲,我司馬遷沒有是非冤曲,歷史上多少人物沒有是非冤曲要論嗎?這些都留待後人去論吧!請你諒解我。這就是〈報書〉全文的主意。「惜其不成」是通篇眼目。(三)司馬遷的隱衷〈報書〉的作意是回絕任安「推賢進士」的請求,表示自己本來應死卻為完成《史記》而自請宮刑,所以《史記》及司馬遷不能再為任何人而犧牲。但為什麼一定要選擇走自請宮刑這條路,則司馬遷還有他的隱衷。試分析如下: 1. 誣罔罪與自請宮刑司馬遷因李陵案獲罪,被判的是誣罔罪,而不是腐刑。〈報書〉云:「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因為誣上」是指被告犯了「誣上」,即「誣罔」、「罔上」之罪;「卒從吏議」是指被定為此罪。「誣罔」罪在漢代是死罪。31方士欒大即是坐誣罔罪腰斬(元鼎五年)。今既已被判死罪,欲求生路,只有兩種可能:(1) 贖錢減死一等。依漢代法律,只有死罪才能贖減,需要 31 欒大因「誣罔」腰斬,見《漢書》卷6,頁22。「誣罔」應得死罪,可參看1.程樹德,《九朝律考.漢律考》卷四,「律雜考.誣罔」條;2.大庭脩著、林劍鳴等譯,《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二篇第三章第二節「誣罔與罔上」。司馬遷之心──〈報任少卿書〉析論 183 入錢多少,前後不等。32天漢四年秋九月,「令死罪(人) [入]贖錢五十萬減死一等。」(《漢書.武帝紀》)從這條法令來看,約需五十萬錢左右。(2) 改受腐刑減死一等。景帝中四年有詔:「死罪欲腐者許之。」以後武帝及東漢諸帝都沿用此詔。但司馬遷只是俸秩六百石的官,「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又「交游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則剩下的便只有自請受腐一條路了。這一點極重要,前人姚鼐、趙銘、錢穆等都已講到,但有些人還是疏忽了,故須特別強調。 2.「最下腐刑極矣」受腐則生,但生不如死,司馬遷把腐刑看成最大的恥辱。他說:「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鬄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他將辱分為十等,而認為最下極恥的就是腐刑,所以又說:「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真是一切的恥辱沒有比宮刑更甚的了!所以又引自古以來受宮刑的人被人賤視的例子說:「昔衛靈公與雍渠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爰絲變色:自古而恥之。夫中材之人,事關於宦豎,莫不傷氣。況慨之士乎!」司馬遷心中是以「慨之士」自許的,他怎麼能夠忍受這種自古而恥、「莫不傷氣」的奇恥大辱呢?司馬遷最後還是自請宮刑了。受腐之後他所感受到的恥辱,可分三層意思講。第一,《孝經》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一般人尚且以毀傷髮膚為不孝,何況是去勢絕後的腐刑?所以說「詬莫大於宮刑」。受刑之後,司馬遷雖然是「尊寵任職」,但他卻用「刑餘之人」、「閨閣之臣」、「埽除之隸」來自稱,說自己是「大質已虧缺」,「身殘處穢」、「在闒茸之中」。第二,古者「刑不上大夫」,為的是鼓勵和培養士節,所以說:「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借為「先」字)也。」太史令是下大夫,受腐不但是「刑上大夫」,而且是「最下」、「極矣」之刑,這是何等恥辱。第三,除了上述二層恥辱外,司馬遷還有一種憤慨,以為自己為李陵仗義執言,忠而被刑,為善無報,有如他在á伯夷列傳ñ中所說的公正發憤每遇禍的情形。 3.自救的唯一生路即使是這樣子的恥辱,司馬遷還是選擇生不如死的腐刑。這不是貪生,而是「所以隱忍苟活,函( -陷,或作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私心未盡,文采不表,這都是為了《史記》,他想到歷史上的故事,「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他以這些例子自鏡自勵,而悟到必須隱忍苟活,完成《史記》。完成《史記》的目的有三。第一,以《史記》報命。下獄受辱,已是辱了父母的遺體,不能再辱父母的遺志、遺命;所以必須完成《史記》,才能復上父母的邱墓。第二,以《史記》立名,並借以雪恥揚先。古人將名看得很重,烈士要「徇名」,司馬遷之心──〈報任少卿書〉析論 185 閭巷之人要「砥行立名」,33司馬遷也說「立名者,行之極也」,並屢次引孔子的話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34可見君子也是重名的。又說「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35「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可見立名是很難的。司馬遷自信,若能完成《史記》的論著,《史記》必能傳諸後世,自己也必可因《史記》而立名。司馬遷能夠立名,做到「行之極也」,才能一洗所受宮刑之恥辱;司馬遷能夠立名,做到司馬談所說的「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才能光揚祖先,稍贖自己毀傷父母遺體的罪過。第三,司馬遷出身太史世家,為董仲舒、孔安國弟子,復以接周孔、繼《春秋》自期,故唯有完成《史記》,才能不「廢天下之史文」,對歷史文化作出交代。這樣說來,司馬遷的「隱忍苟活」,續成《史記》,竟是他自救的唯一生路和寄望。試想,在當時,司馬遷除了自請宮刑,還有別的路可走嗎?六、「太史公牛馬走」的解精確解析〈報書〉的作意與隱衷之後,回頭再看書首「太史公牛馬走」六字,便有可能產生新的理解。但仍須從「太史公」與「牛馬走」二詞的個別考據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