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婚姻和晚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49:44

李白:婚姻和晚年

来源:    文汇读书周报   

 

 

 

 

 

一代诗仙李白有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呢?李白究竟结过几次婚?学者们认为他的正式婚姻是两次,都与相门之女结缘。但是跟他一起生活过的女人有四个。

 

    一直寻找报国机会的诗人,在暮年,又是怀着怎样的雄心壮志报效祖国的呢,他最后的遭遇又是怎样?

 

与相门之家的两次婚姻

 

    李白从出川以来,为求前程处处找人推荐,可一直无果。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时任江都县丞、人称孟少府的朋友找上门来,要给李白介绍一门亲事。

 

    女方出身名门,家住安陆,祖父许圉师在唐高宗时期曾经任过宰相,由于家中无子,所以希望能招到一个上门女婿。

 

    一代诗仙李白最终有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李白究竟结过几次婚?

 

    学者们认为,李白的正式婚姻是两次,但是跟他一起生活过的女人有四个。原文出自于李白的好朋友魏颢的记载:

 

    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宗。

 

    ——魏颢《李翰林集序》这其中的关键词在于中间两位,一位姓刘的女子和一位鲁地的妇女,用的是一个“合”字。

 

    在有限的文字记载中,研究者们都普遍认为李白只有两次正式的婚姻。

 

    在朋友孟少府的撮合之下,出川游历的李白与相门之后许氏结合在一起。对于李白来说,入赘并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

 

    现在有的学者考证下来,许圉师虽然做过宰相,但是实际时间并不长,而且他卷入政治斗争,后被贬官,属于衰落的贵族。而李白那时才华横溢,小伙子一表人才,口吐莲花,当时许氏招他做女婿,绝对是说得过去的。

 

    李白在诗里从来没有提到过这些,但李白在以安陆为中心的十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游走,婚姻可能给他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让他结识了更多有名望的地方绅士。

 

    作为一个外乡人,从四川出来,游历了那么多地方,始终是漂泊的,安陆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家。不过这样的安定生活只持续了十年左右,当许氏夫人去世之后,李白便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安陆。

 

    接下来,他的游历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女人,她们留下的资料非常少。有人却在诗篇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当时李白得到了长安皇帝的诏书招他进京: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后两句现在广为传诵,但前两句人们不太提起。有学者认为,这个“会稽愚妇”指的就是他生命中第二个女人,刘氏。

 

    这句诗背后的一个典故,那就是在《汉书·朱买臣传》中的一个故事。朱买臣,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是一介穷书生。他的妻子看不惯,就把他赶出家门去。结果没想到这位朱买臣竟还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做了会稽的太守,衣锦还乡。他的前妻又跑过来希望能够与他和好。朱买臣就在马前泼了一盆水,留下“马前泼水”和“覆水难收”的典故。

 

    另一位鲁妇,连名字都没有。李白从京城离开以后,兜了一圈,回到山东,这时,他的生命中出现了鲁妇。他们没有正式的婚姻,但确实生活了一段时间,而且鲁妇还为李白生了一个儿子,叫颇黎。可是,因为李白的志向和抱负,他一定会离开家,继续奋斗。

 

    有意思的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是他入赘相门之家,最后一次婚姻也是和相门之女——宗氏夫人的结合。宗氏夫人成为李白的挚爱。

 

    在封建社会里,婚姻并不是以爱情为重的,而是一种财产或其它利益的交换。通过婚姻,他也希望能够结识更多的社会关系。他第二位夫人姓宗,来自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宗家确实是大有来头,她的父亲(一说祖父)叫宗楚客,在武则天时期以及后来的中宗时期,曾经做过宰相。宗楚客因为卷到韦后集团中去,跟李隆基争权,受了牵连被处死。宗氏夫人当时家道中落。有人说,宗氏是他的最爱,因为在遇到宗氏时,他的境况也非常不好,很多的诗篇都是写给宗氏的。

 

壮心不已的暮年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就此拉开了序幕。

 

    对于这场动乱,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反应截然不同,杜甫悲天悯人,写了大量关注人民疾苦的诗歌;而李白却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好时代来了,该轮到我李太白出山了。

 

    安史之乱发生时,李白离开京城已十多年了,但是李白的心还是挂在长安。“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是咸阳树,而不是别的地方,就印证人在江湖还是心向位厥。安史之乱后,他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对他的整个人生来说,已经到了晚年,又提供了一次可以报效祖国的机会。

 

    永王李璘的诏书来后,宗氏反对他去。在李白的诗里可以找到依据: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应李璘之诏,准备西下从军。夫人拉着他的衣服不放手,觉得太危险,而且又觉得李白又老又病,能去干什么啊?但最后宗氏拦不住他,因为李白的雄心壮志尤在。

 

    永王李璘,为什么会请李白呢?李白当时已非常有名,也有号召力,所以永王在扩张自己队伍的时候,要找几个知名人士来支持他。

 

    李白当时在东南一带,非常关心战事的进展,心如火焚。

 

    一直寻找报国机会的李白,此时满腔的热血与信心使他脱口而出:“为君谈笑静胡沙。”只要谈笑之间,我就可以让那些胡人刮起的妖风魔尘,统统安静下来。很潇洒。

 

    李白不仅是一个诗人,他还是具有一点军事思想的人,《孙子兵法》他读过,不战而屈人之兵。他的纵横家的这些理想,其实跟他的非战思想有一定的关联。打仗不要把所有的老百姓都卷进去,尽量给百姓有一个保障,尽量减少对老百姓的伤害。

 

    当时唐玄宗时期,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战将哥舒翰。他是在平定安史之乱当中立了战功的人,作为英雄,李白对他还是钦佩的。但李白对哥舒翰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唐玄宗穷兵黩武政策的一种批判。他有这样的诗句: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翰),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你屠了那么多的人,最后你升官了,穿紫袍。

 

    令人意外的是,李白在永王府当中最后的结果是悲惨的,最后背上了一个叛乱的坏名声。

 

    唐代宫廷里的内部政治斗争一直很惨烈。儿子杀老子,兄长杀兄弟这些事,并不少见。

 

    安禄山到起兵第二年的正月就把洛阳攻下来,在洛阳称帝。事情发展得非常地快。唐玄宗到天宝十五年六月一看,大势所趋,这个皇帝什么事都不管,往四川逃跑了。

 

    七月,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肃宗就在灵武宣布就位,一即位,立马就尊唐玄宗是太上皇,所以这个太上皇承认也得承认,不承认也得承认。

 

    太子李亨擅自登基后,在巴山蜀地间避难的唐玄宗由于交通闭塞,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时代已成为历史。在儿子称帝后的第三天,他还以皇帝自居,下发诏书,希望自己最倚重的两个儿子,李亨与李璘都来参与这场报国战争。

 

    唐玄宗指派太子李亨,所谓要节度的朔方、河东、河北还有平炉,其实全都是安禄山的势力所在,反倒是永王李璘节度的这四个部分,倒都是当时唐朝军队的占领区。

 

    后来,李璘集聚队伍,向西沿江进发,碰到了阻力。到了丹阳,遇到当地的地方官不听话,李璘也很厉害,就把地方首领杀了,一下子他在江淮一带名声大振。

 

    到这时,从实力上来看,永王李璘更加在诸王当中占据上风了。但那时很多文人都很聪明,尽管永王李璘占上风,可很多明智之人都不选择他。

 

    安史之乱给全国造成威胁,李白心里非常地不平静,他为自己考虑的成分可能要比其他人少一点。很快,政治风云突变,肃宗即位后,他作为皇帝完全可以给李璘按一个叛乱的罪名,天宝十五年的第二年,正月李璘被捕,很快被杀。这样一来,李白就莫名其妙地成为叛军幕府里的一员了。

 

    莫名其妙成了阶下囚,李白自己也觉得挺冤枉的,所以他就到处地写信和求人,解释自己为什么加入李璘的幕府。李白当时有这样的诗:虚传一片雨,枉作阳台神。纵为梦里相随去,不是襄王倾国人。

 

    意即:虽然我在梦里头跟着走了一段路,最后其实李璘也没看重我。甚至有学者认为,李璘连见都没有见他。

 

    在他关在监狱里的时候,宗氏姐弟二人为他到处奔走,要把李白救出来:

 

    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

 

    ——李白《在浔阳非所寄内》那就是把宗氏夫人比作像蔡文姬一样,蔡文姬嫁给董祀,董祀后来犯了罪,曹操要杀他,蔡文姬就跑了去求,说得非常感动,所有人都同情她,最后曹操没有办法,就把董祀给赦免了。说明李白对宗氏夫人非常感激。他跟宗氏结婚时,毕竟年纪大,又不断地遇到烦心事,特别是牢狱之灾。他对家的依恋的程度要比年轻时强烈。

 

    李白在京城内外还有很多好朋友,不断上书为李白求情做解释。因为他们的努力,李白很快地流放夜郎,在半途当中就被释还。

 

    这时的李白,两次和政治沾边,结果两次都是失意而归。最后这一次还败得这么惨。不过,直到他临终时,他的雄心,想为国家做点事的想法,一直没有泯灭。

 

    公元761年,天下兵马副元帅李光弼,率兵出征去平讨那些残留下来的叛军,正好要路过绥阳,李白的激情就一下子又起来了,他居然又写信、写诗要求加入李光弼的部队,贡献他的力量。李白那时人在当涂,垂暮之年了,又病又老,已经没有办法走动。但是绥阳又是他当初客居过的地方,一听说到那里去打仗,离得比较近,他马上就想去。

 

    经过两次惨痛的政治失败,还有如此的报国热情。也许这正是李白的可爱之处,正因为如此,所以后世文人实在爱戴他,当时的人们也实在爱戴他,所以才有了李白捉月、骑鲸、升仙的这样的一个故事,没人描述他病逝的过程。李白最后升天的形象,描绘得非常潇洒,非常浪漫。在一种醉酒的潇洒状态里,他窜到水里头去捉月,然后突然有一条鲸鱼来了,他骑着鲸鱼就飞上了天,这也比较适合他作为一个道教徒升天的身份。最终,李白就在当涂结束了他的一生,告别了那曾经让他悲伤、失意的残酷现实世界,从此就永远活在浪漫的、诗意的境界中。

 

    对于“安史之乱”,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反应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