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2008.9.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3:44:05
(2008-12-04 10:31:37)转载
标签:三维球面
超球面
宇宙论
大爆炸宇宙模型
形而上学
形而下学
分类:我在奇迹或潜科学网旧帖摘录
英国诗人William Blake的名句: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s,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中文颇有些禅宗味道:)
“见:一沙一世界,一花一乾坤。持:无穷于掌心,永恒于一瞬。”
好一个超凡的大境界,菩提有和无,实在与虚幻。。。人生如此,宇宙似乎也该这般。。。
说来也怪,网上诸如此类海大个的,潘基文也管不着的问题多多:“What is beyond the universe?”,“What i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universe?”及“What is outside of the universe?”。。。而很少,几乎没有人问:“What is inside of a quark?”。。。看来人们与生俱来都有些势利,有看重大人物,忽略小土豆的习惯。愚以为,作为自然界的两极,宇宙和夸克(包括我国的层子)应该是同等重要。。。
人们似乎对夸克之内的未知可以容忍,而对宇宙之外则穷追不舍,非得要有个说法。俺以为,我们所生存的观测所及的物理宇宙应该是哲学宇宙的一个结构层次,如球面宇宙。至于这个球面宇宙“之外”或者“之前”是什么,现在的科学似乎无法回答。从哲学上推断,宇宙是应该有结构划分的,正像我们臆测的那样夸克之内似乎应该有某种结构,那么球面宇宙之外似乎也应该有其深层次的未知结构。只是人们往往会从常识上来做判断,“宇宙”已经那么大个了,应该是唯一的了?还是那种禅境“一沙一世界,一花一乾坤”,看来多大个也是相对的。从数学的角度来看,3维球面包容在4维欧式空间中。

尽管这个4维欧式空间是一种可以上演丰富多彩几何节目的舞台,但我们似乎无法简单地赋予其任何实在的物理意义。如果顺势下推,那可能性可就多了去了。咱还别玩儿其它流形,就拿n维球面说事儿,如3维球面宇宙也可能是4维球面宇宙的切面或者说一种投影(我好像在哪看到过也许亚里士多德曾考虑过这种投影问题,试了几次,没搜到)。也可以用前面帖子中给出了“深度”定义的“天球”的概念来粗略地理解,2维球面的“天球”形状是什么?1维球面(环)啊。我们知道3维球面宇宙的天球形状是2维球面,那么4维球面的“天球”是否就是我们的物理宇宙呢?。。。这仅仅是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撒了欢儿去设想,分分钟就可搞定一个。。。看来观测所及的物理宇宙之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结构的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想象力。。。
人类的天性似乎喜欢探讨终极之类的话题,如起源和本原等。单纯从逻辑的角度来看,似乎又找不到任何答案。你可以给出n个“因为”来解释m个“为什么”,即使总的趋势是n“实事求是”就是要实话实说,为什么央视会有个《实话实说》栏目,就是因为“实话实说”很难。对于未知的“原因”敢于说“不知道!”才能使科学走上健康的道路。现在的情形似乎不是这样,只要有一门在一定范围内取得成功的理论,都会被人们赋予无限的期待,试图被用来解释某个终极的“原因”。如果这种解释一旦形成,似乎就撤不下来了,因为从“知道”变成无知很难,至少在感情上过不去。。。
《易经》有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个人理解,有错误,大家来批判:)不知是否可以这样设想:玩儿宇宙有两种不同的玩儿法,一种是形而上的;另一种则是形而下的。粗略地讲,是想玩儿“虚的”还是玩儿“实的”。玩儿“虚的”比较随意,可以尽情地去讲各种离奇的故事。可以用富有感情色彩的常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也可借助(某一门在一定范围内取得成功的理论的)冰冷的数学语言无限度地外推。这种玩儿法的前提是你得有一定的话语权,才能有人听。。。如果玩儿“实的”可就没那么简单了,要有获得观测数据进行实证的各种探测仪器。而且“实的”物理宇宙具有排他性,有你玩儿的,就没有我的,有我玩儿的,就没有他的,除非在玩儿同一个。因为客观物理宇宙最终只能容得下一个与观测拟合的模型。判别是玩儿“虚的”还是玩儿“实的”的关键是能否被观测数据所证实或者证伪。。。
个人认为,如果玩儿“实的”物理宇宙,似乎玩儿能够“看”得到的部分会更有说服力。就是“望远镜”和“显微镜”所能达到的极限以内(加引号泛指各种探测仪器)。。。当然,如果不考虑物理天障(如极限分辨率等),科技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望远镜”和“显微镜”观测范围的进一步扩张。。。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玩儿形而下的宇宙只能掐掉形而上的两极呢?“望远镜”不及以外的部分(如球面宇宙“以外”)及“显微镜”不及以内的部分(如夸克以内)是否还属于实验科学的领地呢?因为有时我们不能确定是哪个“因”导致的这个“果”。如果将我们“看”不见的“因”硬和“看”得到的“果”,拉在一起是否有些牵强?至少这种“因”和“果”的关系不应离的太远,太远了,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大?。。。举一个正向的例子,太阳系以内的情形似乎比较令人信服,不管是牛顿说还是爱因斯坦说,太阳作为“因”,各个行星的运动作为“果”,这种“因”与“果”的关系比较清晰,因为“因”和“果”都落在了我们的观测范围之内。。。别看是俗语,“眼见为实”这句话放在哪还都是过硬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直接证据来判别真伪。玩儿法律的人都知道,间接证据和直接证据不能同日而语,其可靠性要大打折扣。。。
“观测不及”似乎还涉及到另外一种情况。前面贴子中讨论过的,成熟理论的极端外推也会产生“看”不到的现象,如:大爆炸透明之前的情形;及令我们浮想联翩的黑洞。
顺便插一句,可能大家会以为这两个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基础上的模型一定会得到爱因斯坦本人的支持。最近看到一个网页似乎否定了这个说法。引过来,对与错大家自己判断:)
http://www.olduniverse.com/
该网页的作者引经据典地引用爱因斯坦生前对“黑洞”的态度:“Schwartzschild singularities do not exist in physical reality.”,“真实物理世界不存在施瓦西奇异性。”;及对大爆炸奇点的态度:“One may not therefore assume the validity of the equations for very high density of field or of matter”,“似乎不能理所当然地设想在非常高密度的场中或物质区域方程仍然有效。”。。。如果真是这样,老人家对他的理论的外推还是异常谨慎的。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对大爆炸学说的质疑声音渐高。这种讨论或论战规模之大似乎超越了以往针对任何一种其它学说。也许是互联网普及的缘故。有兴趣的网友不妨在英文网上搜索关键词,考虑到权威性,俺看的大多是一些有影响学者的文章。书也有不少,找到两本:
《Big Bang Never Happened》
http://www.shop.com/+-a-The+Big+ ... 470-g1-k36-st.shtml
也有著名学者Ned Wright 博士对这本书进行批判的网页:
http://www.astro.ucla.edu/~wright/lerner_errors.html
另一本是:
《Big Bang Blasted》
http://www.amazon.com/Big-Bang-B ... ie=UTF8&s=books
关于这个话题还有许多有趣的网站,如:
http://www.cosmosmagazine.com/node/436
http://www.thunderbolts.info/tpo ... diction-bigbang.htm
。。。
得,一不留神涉及了一个似乎不太容易说清楚的大话题,里面可能有些偏见或错误。看到后欢迎跟贴指出。俺本人不敢与网友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望见谅:)似乎有点乱,也算表明俺的一种拙见,目的是为进一步展开下面的话题作些铺垫。。。
分享到新浪微博
阅读(610)┊评论 (2)┊收藏(0)┊ 转载┊分享┊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排行榜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 转载是分享博文的一种常用方式...
前一篇:哲学随笔(2008.8.15)
后一篇: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一)(2008.10.7)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点击查看详情
[发评论]
琪琪2008-12-04 13:13:19 [举报]
很欣赏你的博客!
天天更新,永远时尚。琪琪欢迎你!
新浪网友2009-08-29 00:52:34 [举报]
虚虚实实,实实虚虚
发评论随时随地抢沙发!
插入表情
登录名: 密码:找回密码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建议在网吧/公用电脑上取消该选项
昵   称:
验证码:',1)">
匿名评论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