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从本质上说物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同一个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0:46:22
--史铁生与现代科学思想
史铁生作品中时不时的冒出一些现代科学的内容。一般说
来,科学与艺术是互不搭界甚至是互相"敌对"的冤家,但史铁生作品中的"科学",与他的"艺术"不但不冲突,而且相和谐,甚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史铁生文本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哲理性,现代科学在其文本中出现,升华了他的艺术,深化了他的思想,更加强化了其哲理性特征。
史铁生借用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社会人生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科学与人生之谜
人生神秘莫测,深奥难解,古今中外人所共知,名之日"谜"。对于此谜之复杂,史铁生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体验。在《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这篇他自己说不像小说的小说中,他总结了此谜的三个特点:l.谜面一出,谜底即现。2.己猜不破,无人可为其破。3.一俟猜破,必恍然知其未破。
为什么此谜如此难猜,而且永远猜不破呢?史铁生借用现寻找灵魂的归宿
代科学理论对此作了解释:
Y=50亿个人=50亿个位置
Y=50亿个人=50亿条命定之路
Y=50亿个人=50亿种观察系统或角度
"测不准原理"的意思是:实际上同时具有精确位置和精确速度的概念在自然界是没有意义的。人们说一辆汽车的位置和速度容易同时测出,是因为对于通常客体,这一原理所指的测不准性太小而观察不到。
"并协原理"的意思是:光和电子的性状有时类似波,有时类似粒子,这取决于观察手段。也就是说它们具有波粒二象性,但不能同时观察波和粒子两方面。可是从各种观察取得的证据不能纳入单一图景,只能认为是互相补充构成现象的总体。
"嵌入观点"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是嵌入在我们所描述的自然之中的。说世界独立于我们之外而孤立地存在着这一观点,已不再真实了。在某种奇特的意义上,宇宙本是一个观察者参与着的宇宙。
现代西方宇宙学的"人择原理",和古代东方神秘主义的"万象唯识",好像是在说着同一件事:客体并不是由主体生成的,但客体也并不是脱离主体而孤立存在的。
那么人呢?那么人呢?他既有一个粒子样的位置,又有一条波样的命定之路,他又是他自己的观察者。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猜破那个谜语至少是很困难的。(二、333-334)
史铁生借用现代科学总结了人生之谜难猜的三个原因:1."每个人都有一个粒子样的位置",这一位置如空中微尘,随时都在飞舞、旋转、变化;2.每个人"又有一条波样的命定之路",这条路要受无限多的因素制约,路与路绝对不会互相重合;3."他又是自己的观察者",自己观察自己难免要受自我视角的限制,即"当局者迷"。--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猜破每个人的人生之谜,当然十分困难,或者说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样的解释未免抽象、简单了点。不要紧,同一问题,史铁生在其它地方作过更为详尽、更为生动具体的解释。
在《小说三篇·脚本构思》中,史铁生从"静态"(即事物构成)角度解释了"人生之谜"为什么复杂。他举例说,如果一个角色是一个谜(A),那么两个角色发生联系就不止是两个谜(A、B),而是三个谜(A、B、AB)了。三个角色呢?不是四个而是七个谜(A、B、C、AB、BC、CA、ABC)。那么一万个角色呢?五十亿个角色呢?"事实上,这种使一个谜增殖为若干个谜的方法,也就是使若干个谜变成无限个谜的方法。如果每一个角色身上都带了所有角色的信息,也就是说每一个角色都是由所有的角色造就的,那么每一个谜底不仅要引出若干个谜面,而且会引出无限个谜面。因为,要想猜破任何一个谜,都必须猜破所有的谜,而要想猜破所有的谜,都必须猜破这一个谜,这一个谜中有所有的谜,所有的谜中都有这一个谜,所有的谜面都是谜底,所有的谜底都是谜面"。
--这里所说的"一个谜"与"所有谜"的关系,其实就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个体寓于整体之中,包含着整体的特性。在整体中,没有哪一部分更为基本,因为每一部分的性质都取决于其它部分的性质,每一部分都包含了其它部分。所以,猜不破一个,也就猜不破所有;反之,猜不破所有,也就猜不破一个。正如人身体上的任何一个细胞,都蕴藏着整体的遗传密码即生命信息。破译了其中的一个,就等于破译了全体;反过来,不了解全体,也就不了解这一个。
在《散文三篇·姻缘》中,史铁生又从"动态"(运动、变化)的角度悟到了人生命运的神秘。他从一次具体的生活经历说起:某一日电梯载我升上十几层高楼,临窗俯看,如蚁的人群一如既往地埋头奔走,动机莫测出没无常;熙来攘往擦肩而过,就像互相绕开一棵树或一面墙;忽而也见两三位远远地扑来一处交头接耳,之后又分散融人人流再难辨认;一串汽车首尾相接飞驰向东,当中一辆不知瞬间受了什么引诱,减速出列掉头改道又疾驰向西了;飘飘扬扬的一缕红裙,飘飘扬扬地分外醒目,但倏地永远不见了,于原来的地位上顶替以一位老人;老人缓缓地走,推的是一辆婴儿车,车厢里的小孩儿顾自酣甜地睡着--我想,这老人这小孩儿恰是人间亿万命途的象征,来路和去向仍是一贯地神秘。
此情此景,使史铁生联想到了科学。他说,居高而望这宏大的人间,很可能正像量子力学家们对微观世界的测验和观察吧。在量子力学中,海森伯测不准原理指出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是不能同时精确测定的,量子力学定律不描述粒子轨道的细节,它只能给出可能发生的事件及其在不同情况下发生的相对几率。后来,物理学家把一切物质都看作具有波粒二象性。史铁生说,人也是这样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吧。你每一瞬问都处于一个位置,都是一个粒子,但你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你的历史正是一条不问断的波,因而你在任何瞬间在任何位置,都一样是命途难测。物理学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同时存在着的无穷大的场构成,那么人间社会料必也是如此;在几十亿条命运轨道无穷多的交织组合之问,一个人的命运真可谓朝不虑夕了。你能知道你现在正走向什么,你能知道什么命运正向你走来吗?(三、237-238)
说得好!物质世界是由同时存在着的无穷大的场构成,人间社会同样也是由玩数场(或网)构成。在这种"场"里,纵纵横横密密麻麻交织着无限多的脉络或线索,其间相互纠缠相互影响,盘根错节,瞬息万变,人的命运就受这"场"中无限因素所支配,每个人的人生就在这"场"中演绎完成。没有人能勘破这"场"的无限复杂,因而也就永远猜不破人生之谜的奥秘。
二、现代科学与文学规律
过去的经典物理学一直在寻找组成物体的纯客观的不可分的固体粒子。但现代物理学发现,这些粒子不是由任何物质性的材料组成的,而是一种连续的变化,是能量的连续"舞蹈",是一种过程。物质是由场强很大的空间组成--并非既有场又有物质,因为场才是唯一之实在。所以,物质和场的空间并不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东西,而不过是以不同形态显现而已。这样就取消了找到"不可分的固体粒子"的希望。还有,上述"测不准原理"、"并协原理"、"嵌入原理"、"人择原理"等,都证明独立于我们之外而孤立存在着的"纯客观世界"是没有的,宇宙本是一个观察者参与着的宇宙;客体不是由主体生成的;但客体并不是脱离主体而孤立存在的。这一切现代物理学上的最新观念对于文学有什么启发呢?
史铁生把现代科学观念引入对文学的思考,因而对文学的内在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把他的理解用反问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我们还能认为美是客观的吗?还能认为文学可以完全客观地反映什么吗?还能认为(至少在文学上)有个唯一正确的主义或流派吗?还能要求不同心灵中的世界都得是写实的、清晰的、高昂微笑的世界吗?尤其对于人生,还能认为只有一家真理吗?"(二、443--444)
还有特异功能。特异功能是人对自身潜能的认识和开掘,特重视精神意念的作用。特异功能证明了精神(意念)也是能量存在的一种形态(而且可能是一种比物体更为"大量集中"的能量),因而它与物质也没有根本性的不同,只不过是能量"不同形态的显现而已"。这种说来,物质与精神也无所谓第一性和第二性。我们从来都是生活在精神和三维物质之中(在多维之中),这即是一种场,而"场才是唯一之实在"。
特异功能的这些观念对于文学有什么启示呢?史铁生认为这种启示有两点。第一,我们不必要求文学不要脱离生活,首先它无法脱离,其次它也在创造生活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它完全有权创造一种非现实的梦样的生活(谁能否定幻想的价值呢?),它像其它形态的能量一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位置,同时它又与其它一切相互联系成为场。第二,特异功能超越了三维世界,超越的途径是精神(意念)。由此想到,文学的某种停滞将怎样超越呢?史铁生说,人类的每一个真正的超越,都意味着维的超越。人就是在一步步这样的超越中开拓着世界与自己,而且构永恒的进军与舞蹈。停滞,舞蹈就疲倦,文学就小家子气。爱因斯坦之前,物理学家们声称他们只有在小数点后几位数字上能有所作为了,不免有点小家子气,直到爱因斯坦以维的超越又给物理学开拓了无比丰富广阔的领域,大家便纷纷涌现,物理学蓬勃至今。文学呢?文学将如何再图超越?史铁生说我不知道。但我想,以关心人及人的处境为己任的文学,大约可以把描模常规生活的精力更多地分一些出来,向着神秘的精神世界进发,再把这以精神为特征的动物放在不断扩大的系统中(场中),来看看他的位置与处境,以便知道我们对这个世界,除了有譬如说法律的人道的态度之外,还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二、444-445)总之,史铁生主张文学应更多的关心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而不仅仅是外在的物质生活,他更注重文学的精神性而不是功利性。
三、"绿色和平"与人文视野
"绿色和平组织"也叫绿党。这些人看到当今时代的人们,在膨胀的物欲支配下,利用科技手段,贪婪地向地球索取各种资源,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污染,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绿色和平组织的人们强烈呼吁人类务必要注意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反对向自然界的贪婪索取,强调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由此出发,绿色和平组织对人类的关怀由自然界慢慢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展出一套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认为以往人们对世界的态度都是父性的或雄性的,是进攻、榨取、掠夺性的,而他们主张应对世界采取母性的或雌性的态度,即和解的共存的互惠的态度。
绿色和平组织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套世界观和人生观呢?史铁生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有更为广阔的人文视野,他们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看到了人的位置与处境。他分析说,如果我们的视野只限于人群之中,我们就会将"齐家治国平天下"视为最高目的,这样就跳不出人治、阶级斗争和民族主义之类的圈子。每一维坐标都和原来坐标中各维有关系,于是时间和空间便相互渗透、无法分割,成为四维的时空连续区域。20世纪的物理学通过对微观世界的探索,揭示了物质的动态性质。它表明了组成原子的亚原子粒子是处于动态的形式,它们是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网络的整体组成部分。它们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粒子之间的能量交换,粒子以不断变化的能量形式产生和消灭。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一种稳定的结构,形成了有节奏的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于是,宇宙介入了一种无休止的运动,介入一种持续的能量的宇宙之舞。
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的能量之舞是微观世界的秘密,同时也是宏观的整个宇宙的秘密;而且,它不但是自然界的秘密,同时也是个体生命存在的秘密,人类社会生活的秘密。这是史铁生从现代物理学中获得的启示。他把上述思想形象化为一篇深奥的哲理小说--《我之舞》。
《我之舞》虚构了四个残疾人在一个古园与两鬼魂对话的故事。故事中的老盂--一个勘破世界的智者--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孤立的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一个单独的空间,因为无论再小的一个点再细的一条线其实也是一个面;作为面不论有多薄也要占有空间,只要有空间必定占有时间。之所以找不到孤立的一个点,是因为一切已融入无限的时空成为宇宙的一部分,根本无法将其剥离,有限无法脱离无限而存在。换句话说,在宇宙本体中,无所谓有限也无所谓无限,它们本是一回事。因此,一年与一万年与十万年没有区别,一米与一公里与一万光年也没有什么两样。作为个体,生存时问有限,但一个个体消失了,别的个体产生了,一个过程结束了,另一个过程开始了,产生与消失都是宇宙生命之舞的表现。
史铁生借艺术形象从终极角度为人类生存定了位,找到了人类生存的大背景,看到了个体与本体、有限与无限的真实关系。作品题目《我之舞》中的"我"即相对于客体的主体,即生命。"我"随生生不息的存在本身跳着生命之舞,而不在还有力气的时候停下来。--为什么?因为运动是宇宙的本质,也是生命的本质,作为宇宙万物一分子的个体的人,自然也应该与此保持一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永远保持生命--精神的活力。在这里,我们听到了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和谐的和声共鸣,并为这种顽强的生存意志和高昂的理性精神从终极角度找到了根据。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叙述、分析,我们看到,现代科学在史铁生作品中的意义,既不是一般性的介绍知识以扩大读者的知识面,更不是借此炫耀自己的多识与博学,而是为了借助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从而开拓出新的视野,打开新的思路。实践证明,史铁生成功了。他的努力使我们认识到,从本质上说,物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世界就有共同的特性,遵循同一种规律,即造化的规律,终极实在的规律(这一规律,用中国古人的话说即"道")。世界万物,人间万象,在最深的层面上是统一的,这就是宇宙(非狭隘的天文学意义上的宇宙)的神秘的统一性。对这种统一性,中国古人有透彻的认识和精辟的概括--"天人合一":天即人,人即天,天中有人,人中有天。能够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能够从各种现象和问题中看到"天""人"的合一,认识到这一步,应该说就是窥见了世界的真相,与"神"照面了。总之,史铁生的思路与中国古人和西方现代人的最高智慧相通,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