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应该执着于探求事实的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7:54:16
2005-12-02 17:44:30
大中小
记者采访的目的是什么?有的教科书上说:“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新闻是什么?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按这个定义,采访的目的就是产生一篇报道。而我以为,这个论断有失偏频。准确地说,获取新闻只是采访的产品,采访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探求事实的真相,当你了解了事实的真实原貌之后,可能会产生一篇报道,也可能一个字也不写。这个结果完全取决于你采访所了解的事实真相是什么。
把获得新闻完成报道作为采访的目的会带来什么结果呢?事实上,我们现在很多记者已经把写稿当成了采访的目的,结果往往会认为自己掌握的材料已经够写稿用了,就不再深入地了解更多的事实真相,这样写出的稿件就有漏洞,就容易出现新闻的不实,容易造成观点的偏向,或者让人读了新闻后不知所云。
举一个例子:这是春节上班后西安一家报纸上的一条新闻。
节后各大医院患者剧增
吃喝出的“节日病”少了 燃放烟花爆竹致伤的多了
本报讯   春节长假过后,到市内各大医院就诊的患者急剧增加,但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因大吃大喝得肠炎、痢疾等“节日病”的人少了,但燃放烟花爆竹致伤的病人多了。
昨天上午,记者在省医院、交大第一医院、儿童医院等医院门诊和急诊科采访时看到,医院的观察室和输液中心都坐满了打吊针输液的病人,中午时分,许多医护人员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就诊人数和往年节后的差不多,可由于暴饮暴食、饮酒过量得“节日病”的人已大大减少。
据省医院门诊办公室的主任雷振文介绍,春节期间,门诊部每天接待的患者大约在300-400人,从6日开始,患者数量明显增加,达到900多人,上班后3天,每天就诊患者量骤增至1300人以上。但象以前那样因暴饮暴食或者通宵打牌、游乐致病的人却明显减少了,而因燃放烟花爆竹而致伤的外伤病人却比以前有所增多,其中主要是成年人,小孩子反倒不多。据了解,在交大第一医院、儿童医院都出现类似情况。
燃放烟花爆竹致伤、平时不注意饮食导致血脂增高在节日发病等另类的节日病在增加。元宵节即将到来,医生提醒市民注意饮食卫生,还要注意休息和保暖,保持合理的生活节奏,这样才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从这则新闻的标题看,新闻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应该是因暴饮暴食或者通宵打牌、游乐致病的人明显减少,因燃放烟花爆竹而致伤的外伤病人有所增多。但从新闻中的事实和数据看,这样的观点缺乏事实的支撑。新闻中的事实是:“春节期间,门诊部每天接待的患者大约在300-400人,从6日开始(这个6日应该是农历初六),患者数量明显增加,达到900多人,上班后3天,每天就诊患者量骤增至1300人以上。”这里只能看出就诊的病人增加了,却看不到什么样的病人增加了,没有具体的数据说明是因燃放烟花爆竹而致伤的外伤病人有所增多。
还有一个例子,今年8月9日,西安一家报纸刊出抗战纪念的大特写《云阳大誓师》,文章说,当年毛泽东曾到过泾阳县的云阳镇,并在云阳住了一段时间,不但有当年毛泽东的旧居,毛泽东还和当地老百姓一起吃饭等等。这段史实在以前公开的史料中从未提到,据写稿的记者说,他是听和毛泽东一起吃饭的老人亲口所讲。但最后的事实是,毛泽东从未到过云阳,那位老人也否认曾对记者说过毛泽东在云阳住过的话。这段事实是虚假的。
探求事实的真相,一是要有一种好奇心,对任何事情要善于寻根问底,你自己不好奇,采访对象也不会好奇,他不会主动告诉你,因为你不问他就会以为你知道。
还要有一种怀疑精神,不管什么人讲的,他在跟你讲什么话的时候,你脑子里都不要盲从盲信。去年12月19日,西安一家报纸上刊登一条新闻,标题是《工地建筑材料问题多》,文中有一段话:“张站长解释说。据了解,这并不是个别建筑工地的特殊现象,(指工地材料检验报告不规范)只要是全省在该试验中心进行检测的工地,都通用于这种检测报告格式。”这里有几个问题记者忽视了,那就是,他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的?有没有具体的根据说明在全省还有哪些工地存在这种格式的检测报告?有没有这些工地的具体名称,或者是其中的几家工地的名称?如果这几个问题他说不上来或者说不清楚,那么他这段话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
西安一家报纸2004年1月31日头版有一篇新闻。标题是:女贼发电邮“指点”失主取包 。其中最后一段写道:“正月初八(1月29日)上午,唐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西安。11时许,她在一家网吧上网打开了自己的邮箱,女贼还真发来了一封新邮件:‘28柜。密码2675。’半信半疑的唐女士按照对方的提示来到位于南大街粉巷的这家超市,果然在超市外的28号存包柜内拿到了自己的手包,包里除了800元现金外,其他东西都在。” 这条新闻无论从事件本身还是记者的行文上都很具可读性的,但这最后一段中的细节出现了不实。南大街粉巷的超市就是家乐超市,而家乐超市的存包柜只有四组,分别编号为1号柜到4号柜,这里的密码都是10位数字,也就是说,在这家超市的存包柜压根就没有“28柜”,也没有“2675”这个密码。就是这点小小的不实,却可能让人对整篇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新闻报道往往涉及数字,现在不少记者追求精确新闻的写法,对数字更为看重。新闻作品中的数字,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对提升新闻价值及真实性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有些记者对数字缺乏感觉和尊重,信手抄来,不求精确,更缺乏应有的数据分析和科学实证,一是有些具有新闻性的数字没有突出,变成了一堆数字的罗列;二是有些数字没有核实其准确与否,结果造成新闻的局部不实。西安某报在7月22日刊出一则新闻:《我市引进外资占全省九成》,全文约400字,其中共引用了24个数字,但只是将这些数字一一列出,缺乏对数字的计算和分析。比如,新闻说:“今年上半年我市实际引进外资额2.58亿美元,相当于2003年全年的116%,”“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到位外资分别同比增长61%和104%,”对两组数字进行计算,2003年全年实际到位外资约为2.22亿美元,去年1—6月实际到位外资约为2.48亿美元。这两组数字对比后说明该市已经连续两年实际到位外资大幅增长。文内还说:“新批项目中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26个,占新批项目数的37.1%;产业项目增多,工业项?5个,占项目总数的62.9%。”按工业项目占项目总数的比例计算,项目总数应为24个,这样前后两个项目总数不相符,其中就可能有错误的数字。
数字的价值并非在其本身,而在于对它的运用。在新闻中使用数字不是数字简单的堆积,而是对它进行理性分析和感性包装。在对原始数字进行理性分析中显示它深刻的说服力,在对它进行感性包装中使它好读易懂,在理性和感性中显示记者的发现力、透视力、“原创”能力和对数字的整合能力,让数字在新闻报道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