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内:说三道四(FT中文网 2010-1-2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39:12
观点 > 专栏 > 《媒体札记》

说三道四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2010-01-25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2010年1月24日)

最终还是“政治化”了。作为一个Google服务的使用者(不只是文后标注的Gmail邮箱),我曾经很“实用主义”地幻想着,谷歌退出一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让我丧失了如此便捷先进的互联网服务。难道现在还得“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宝”?

不过,当得知希拉里将发表有关互联网自由的讲话后,联系上一周《环球时报》对谷歌的持续开火,我有了不祥的预感。虽然美国国务卿的讲话还能被定性为“影射中国”(据中国外交部表态),但自上周五下午开始,中国宣传官员们已经指挥发起了一场旗帜鲜明、火力猛烈的反击。打开整个周末时段的四大门户网站,所见首页头条皆为檄文,由各式专家学者署名的评论斥责美国“说三道四”、“霸权嘴脸”,谷歌作为“挑起事端”者自是难逃其责,被斥为“抹黑中国,做法卑劣”。

这些言辞激烈的文本表达方式,在中国大陆的媒体上也实在是常规动作了,驳CNN时如此,斥萨科齐时亦如此。中国宣传官员在这种时刻的动员能力和部署速度还是值得赞叹的,所发评论角度、层面周全,署名者身份亦是精英草根兼备。不过,看着这些文本,我个人还是觉得表达技巧过于老套,火花四溅,却更让人生厌——仿佛看到了文革时的“大字报”。

在这场已经上升到政府层面的骂战中,我无意判断谁是谁非,那么高深莫测的国际政治,岂是草民可以妄自揣度?我支持信息流通,但也并非不能理解中国政府的管制理由。至于我的Gmail邮箱,只能用一天是一天了。

说说《南方都市报》社论版上周两篇“批评/回应”,一是1月20日之“我觉得‘被公务员'了”,自称普通公务员的作者“小胖”回应1月10日一篇讽刺“一元就餐”之作,认为这种评论实属以偏概全:“有些地方”的公务员,怎么就变成“公务员群体”了呢?媒体在肆意批评的时候,考虑到公务员中的差异及其公民属性了吗?

1月21日,该报在相似位置又刊出回应之回应,作者林泽鑫认为“小胖”多虑,这种“武断”“片面”的倾向在媒体或公众的评价行为中不可避免:总不能要求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老是在一个群体面前加上“有些”、“大部分”、“基本上”等形容词吧。

从我自己的写作和阅读经验来看,只能说部分同意林泽鑫所论。汉语是一种比较模糊的语言(当然,这也是中文魅力所在),要求写作者时时注意“区隔”、“精确”,这文章写起来也的确太累了些。不过,要说“没有人会因为一些批评某一群体的文章,而变成一个非理想、不公正、不包容的读者,更提不上‘舆论暴民'”,我看也是某种“以偏概全”。在一个媒体发达的时代,受众主要通过大众媒体获取对外界的认知,而那种“脸谱化”的描述方式,对中国社会各群体间的理解沟通已然构成阻碍。

要防止出现偏听偏信的“舆论暴民”,除了要帮助受众提高媒介素养、接触现实社会外,多元化利益群体表达渠道的通畅也是解决办法,兼听则明。让人叹息的是,在中国大陆的媒体机构中,多有一些议题设置者出于各种动机,有意利用语言的模糊性,制造误导。受众情感被操纵之余,还会感谢操纵者说的“真解气”。

借此对这个专栏也作些说明。

我的主要观察范围是经过“把关人”渠道编辑出版的时政、社会类报道评论,中国大陆的都市报和新闻网站是主要对象,一些有特殊能力者不在其列(如《参考消息》),亦不引用宣传通知等“圈内消息”,努力保持一个普通受众面对大众媒体的观感。周二至周五所刊为记录体,记载个人视野中的媒体表现;周一所刊偏重个人评议,系对一段时间来媒体事件之感想。我希望通过记录媒体报道方式、倾向、技巧,从中体会中国社会进程。由于精力所限,疏漏偏颇难免,欢迎指正批评,若是开小差偷个懒亦请各位恕罪。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0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