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翻译稿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4:48:00

也谈翻译稿酬

from 南桥的博客 by 南桥看彭伦兄的“谈论翻译稿酬的两个误区”我有一些感触。他从出版和图书经营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说到了出书过程当中版税、营销、制作诸多环节的成本,显出将商业翻译和文学翻译比较的不可比性,自有他的道理的。不过译者将文学翻译和商业翻译作一对比,大家比的不是出版社经营的成本,如果只考虑出版社经营成本,大家免费翻译最好。

我想这里必须提到的,是每个人特定时间内的机会成本。翻译这种事情是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做的,花了这个时间,就不能拿出来做别的事情。我觉得我感觉最直接,是几年前我在纽约读书的时候。那时候我和国内一些单位还没有脱离联系,所以有人找我开发培训课程,英国一家媒体让我翻译,又有一部安妮·普鲁的作品等我翻译。都是非常耗时间的事情,我那时高估了自己的精力,什么都做,结果人累得半死。这些事情,性质完全不同,可是你所能付出的时间是相同的。我现在面临的困惑和当初一样,不知是该多写些文章给稿酬比较好的杂志报纸,还是继续做翻译做下去。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好问题“,好歹比闲着没事干好。文学翻译的一个主力军,大学教授,更有机会成本的困惑。他不做翻译,可以去写文章,可以去争这样那样的基金,做这样那样的项目,这都要看单位时间内做什么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收获最大了。现在一些大学教授,不要说搞翻译,论文都懒得写,去上电视去了。

所以我说这种讨论和对比,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这种时候,需要的就是理解,沟通,和谈判。既然还是这种局面,我不建议刚毕业的学生去做这事,第一个出版社也很少来找你,第二你精力旺盛活蹦乱跳的时候,你得把钢用在刀刃上,去多挣钱买房子结婚去,等稍微条件好一点了,你再做不迟。

对于我们这些已经上了贼船的人来说,落入这种局面是咎由自取,毕竟没人拿刀逼你去上船。能谈多点稿酬自然最好,可是这样的对话很难开展。第一个原因,是我们还不能轻松自如地谈报酬,我自己尤其是这样,我不知道分寸如何掌握。别看我经常在博客上说这个问题,事实上在实际生活当中,对这个问题我无计可施。

这里先说点关于中美文化差异的题外话。我以前认识一位中国教授王老师,丈夫是美国一顶尖的国际关系专家。我有回去他们家做客,看到书架上摆满了这位泰斗的著作,据介绍说有四十多本,而且当时还在写别的书。我们一起去露台喝饮料的时候。王老师介绍说我翻过一些文学作品。我说这些在你们面前,根本都拿不出手。我记得那位老先生问我:你发财了没?(Does it make you rich?) 我说 No.  他又问: 成名了没?(Does it make youfamous?)我又说: No. 他喝了一口白葡萄酒笑眯眯问:那你做这个干什么?我回答说:我也纳闷呢。

我发觉他说到这个问题,自自然然,而我们这些中国长大的臭老九,说到名利的问题,羞羞答答,没有美国人那样开门见山,像我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大家能顺畅自然地谈到合理报酬问题。美国人出书写文章,最后发表,常说:I've sold this article...I sold my rightsto...说起买卖一点不脸红,所以最后作家和出版人,中间就成了一市场,每年都有Writer'sMarket出来,厚厚几百页,让作者去找自己作品的买家。这个市场后来又出现衍生市场,如经纪人之类。我们中国文人很可怜,文章卖出去不叫卖,叫“发表”。什么叫发表,那意思是我的言论被人看到了,发表了看法了。所以言论是第一位的,报酬是第二位的。

这种思维是很害人的。为什么不能提出来呢?为什么不去争取权益呢?这个问题问是好问,但是不好回答。这里我说我们对话难以开展的第二个原因,那就是双方并非势均力敌。

说到底,翻译稿酬提高不了,是因为译者没法拿出版社怎么样,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也就是不做。2010年开始,有三家出版社联系我翻译一些作品,大家都很诚恳,作品都很好,不过最后,就凭现在这破精力,和写博客这玩物丧志的坏习惯,一年翻一部顶天了,说不定一部都不翻。过去这几年,我通过博客和报纸的文章,认识了不少编辑,又加上生活在美国,近水楼台先得月,对于作品的文化背景更熟悉,遇到问题好问人,所以常有人联系翻译,但基本上就和现在这样,每接受一部作品,平均会推掉两部。

可是这样做,又不是做古董的买卖,你摔了两青花瓷古瓶,让最后一个成为绝版,抬高价格。我推了也就推了,什么影响都不会有。管你拒绝几本,并不能改善我翻剩下一本的待遇。说到底,是因为行情在那里撼动不了。在好莱坞,编剧如果觉得待遇不公,大家会在工会组织下罢工。一罢工,连靠这些编剧吃饭的JayLeno等人都去慰问,表示支持,因为他们联合起来有力量。我的意思是说,这些文化行业的从业者,抱团才能打天下。中国的翻译稿酬太低,说到底还是散兵作战,而且从来都是这样,以后恐怕也不会改变多少,这一点我比较悲观。大家拧不起来,手头筹码太少,所以出版社不会主动给你提高稿酬,对于我们译者来说,也是很无奈的事情,除非你做着做着,最后都很杨宪益那么牛了。那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情。

可是好多时候不知怎么回事,鬼使神差,就还是禁不住要接这翻译的事情来做。恐怕也就这命。如彭伦后来说的那样,这里关系到钱,但也不关是钱的问题。钱多点更好,钱少了也会做,说到底还是有些喜欢,常常能从文字的角力本身找到一些乐趣,觉得自己人生的阅历被延伸被深化。过去我常抱怨这报酬低,曾经有一次看到许钧老师的留言,说:你不觉得和大师过招很有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