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亚洲军事盘点 日本欲为军力扩张铺平道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28:50
2009,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加速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的同时,也在亚洲这块广袤土地上引发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重大军事事件。无论是伊拉克撤军的噱头,还是借船出海的日本所引发的军事扩张话题;无论南中国海上演的风波,还是中印边境的划界纷争;无论是还是阿富汗反恐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还是跌宕起伏、扑朔迷离的“两核”问题,其背后无一例外的有着美国因素。2009的亚洲,是一个多事之秋,险情多多、危情连连、奇情桩桩,无一不扣动着人的心弦。
美国伊拉克撤军背后有玄机
自奥巴马上任后的第100天宣布从伊拉克撤军以来,美军已完成了部分兵力的撤出计划。据《纽约时报》报道,今年8月,美军大约有3000个集装箱和2000辆卡车离开伊拉克。目前,美军在伊拉克全境内共驻扎有124000名士兵,其中有50000人将一直留守到2011年,以协助伊拉克安全部队。对于从伊拉克撤军问题,美国国内一直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反战人士认为奥巴马政府应该立即从伊拉克撤军,以舒缓舆论、军费和美军伤亡压力,彻底从战争漩涡中脱身。但持另一种观点的人认为,一旦美军在伊拉克的控制力减弱,“基地”组织及其它反美势力,必将卷土重来,对美国的战略和政策形成牵制。迫于形势压力,美国政府目前倾向于撤军。但对美国政府而言,伊拉克不仅位于全球石油重要产区,还是中东地区逊尼派与什叶派、阿拉伯人与非阿拉伯人混杂的聚居区。一旦美军撤出伊拉克,伊会不会沦为伊朗的附庸国或成为第二个巴勒斯坦?这对美国的能源战略及地缘战略利益来讲都是重大的损失。
美国花六年半的时间、耗费数千亿美元,发动的这场“莫须有”的战争,无非要控制中东这个巨大的能源库,征服阿拉伯世界。因此,有分析家指出,美国宣布从伊拉克撤军更多的是一种权宜之计,不会真撤。事实上,在“如何撤军”的问题上,美国政界及其智囊团可谓煞费苦心。一方面操控媒体炒作美军撤出后伊拉克治安恶化问题,试图制造一种“不能撤”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改变美军存在的方式,美军从前台走向了幕后。比如10月份,美动用20000名士兵撤除其在伊拉克的300个驻地,取而代之的是伊拉克安全部队,以接替美军日常巡逻、维护治安等任务,以减少美军遭受冷枪冷弹的袭扰,美军在伊拉克的存在则变成了顾问、训练教官等。大量作战装备虽撤出了伊拉克,但美仍计划新建一批军事基地,这进一步表明了美军将在伊保持长期的军事存在。
借船出海,日本欲为军力扩张铺平道路
近年来,日本武力逐步脱离和平宪法,不但拥有了战略进攻性武器,(目前仅海上自卫队就拥有“日向”号、“爱宕”号等世界级先进战舰,并打算配备美制F-35B舰载战斗机),而且右翼政界人士为寻求在区域及全球事务上扮演重要角色,竭力扩张军力。2009年,日本军事更是动作频频。3月14日,日本借打击索马里海盗为由,向亚丁湾派遣了两艘护卫舰(“涟号”和“五月雨号”)。按照最新《海盗对策法》,日本自卫队更是把护航对象扩大到了外国船只。5月25日,日本借着朝核问题,又大肆炒作“拥核”论,并试图决定放宽武器出口禁令,谋求海外军事合作。7月31日,《日本时报》称,日本准备在索马里邻国吉布提建立自己的基地,以驻扎反海盗的日本自卫队成员和P-3C巡逻机。在9月份之前,日本军事政策表现出了危险的扩张倾向,并扮演了亚洲版北约(美、日、印、澳四国)核心成员的作用,成为美战略围困中国的马前卒。尽管9月份日本新首相鸠山由纪夫上台,政治上出现了一些新气象,积极与邻国改善关系,在冲绳、与那国岛驻军问题上,日本新防卫大臣北泽俊美也一改前任滨田靖一的军事冒进政策,表现出了少有的谨慎和克制,但笔者认为,鸠山的新政究竟能保持多大的连贯性,还要看新内阁在解决日本国内养老、医疗、就业等问题上的能力。国内问题就决不好,鸠山的对外政策仍是昙花一。其次,日本军事政策还受到大国关系互动的影响。再者,中日地缘利益线原本就相互重叠,日本若重返亚洲,两国在地区问题上短期内合作虽多于对抗,但长远看,两强竞赛必然摩擦不断,这就注定了日本军事扩张势头不会减弱。
南海争端,剪不断理还乱
南海争端由来已久,今年更甚。起因是《海洋法公约》第十一次缔约国大会(2001)通过的一个决议。决议规定,凡是在1999年5月13日之前批准《海洋法公约》并生效的国家,如果要求主张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必须在2009年5月13日前完成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的划定和有关的法律程序工作。于是,围绕这一规定,南海争端各方纷纷采取行动,争夺海洋权益。2月份,菲律宾参众两院率先炮制了两个不同版本的“领海基线法案”,将本属于中国领土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所属岛屿”,使新一轮南海争端迅速升温。3月,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登上了在南沙群岛弹丸礁(马来西亚称“拉央拉央岛”)。对此,中国大陆和台湾官方除了表示严正抗议外,大陆还派遣了最大的渔政船311赴南海宣示主权。南海争端升温也引来了美国“无暇”号测量船与“胜利号”侦察船,事后有美国官员证实,该船确实在从事间谍行动。美国军事介入南海问题更是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中印划界,印屯兵十万壮声势
8月份,中印边境问题在印度进行第十三次谈判会晤。而早在6月份,印方便增派两个师约6万人驻防“阿鲁纳恰尔邦”(中国的藏南地区),从而使印度在这一地区兵力部署达10万人之众。同时,8个机场的控制权全部移交给印度军方。针对印度大肆增兵举动,国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是印度近年来在中印边界采取领土蚕食政策后心虚的表现。一直以来,印度对1962年中印边境之战耿耿于怀,不断加强中印边境的军事存在,除了在藏南地区部署苏-30战机、T-72主战坦克以及新型装甲运兵车等先进装备外,印度还企图悄悄界入南海争端,试图与越南商定租借北部湾,作为航母、军舰的停靠母港,以便进一步牵制中国军事力量前出。印度通过大军压境的方式企图在谈判桌上赢得主动。事实上,印度这些年在美俄等大国武装下,军力急速扩张。俄罗斯赠送的“戈尔什科夫”号航母还没有入役,美国又送来了“小鹰”号航母的大餐。弹道核潜艇刚下水热身,印度便公布了庞大的造舰计划。出于战略围困中国的需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放松了对印度武器出口的管制,大量售印先进武器,美国不仅承诺赠印航母,还许诺售印F-35战机,使印度一时间从一个地区性军事强国,迅速跃升为世界性军事强国。有美国等西方大国撑腰,中印边境划界,印度表现出了少有的强硬。
阿富汗反恐,依然是“越反越恐”
自布什政府发动“反恐战”以来,8年多过去了,“恐怖主义”非但未能消除,反而呈蔓延之势。巴基斯坦已沦为反恐新战场,印度也深陷其中,塔利班却愈战愈勇。如今,美国为了反恐而反恐,印度为了报复而反恐,巴基斯坦为了生活而反恐,阿富汗为了生存而反恐。尽管奥巴马上台后,制定了“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战略”,包括密切与部落长老的联系,改善形象,争取民心。然而,大半年过去了,阿富汗局势仍未好转。即便在喀布尔,恐怖袭击仍层出不穷,10月份印度大使馆附近还爆发了一起严重的炸弹爆炸恐怖事件,美军、北约联合部队以及国际援助部队也经常性的遭到袭击。相反,塔利班武装却没有削弱,反而占据了阿富汗半壁江山。奥巴马不得不宣称,阿富汗战争“不会很快结束”。10月份,驻阿富汗美军最高指挥官麦克里斯特尔向白宫再次提出申请,希望再向阿增兵4万人。对此,支持增兵的美国民众不足1/3。阿富汗战场攻势不利、伤亡增多、军心不稳等消息令美国民众对不断拖延的阿富汗战争焦躁不安,反战情绪日趋强烈。因此,有评论称增兵问题已成为奥巴马政府最难的一道选择题。
“两核”纷争跌宕起伏,无核世界任重道远
“两核”问题依然是2009年军事界关注的焦点事件。特别是5月份的朝鲜核试爆,使原本紧张的半岛局势几乎推向了战争的边缘。但数个月后,战云密布、火药味十足的东北亚则呈现出了另一番景象。与此同时,剑拨弩张的霍尔木兹海峡也开始变得和风徐徐。金秋十月,伊朗总统内贾德说:“伊朗核问题结束了”。温总理访朝,金正日就坡下驴称:“实现半岛无核化是金日成主席的遗训”。就这样,“两核”问题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化干戈为玉帛的戏剧性转折。细究“两核”问题出现转机的因由,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认为,美国不堪经济危机以及“反恐”重负,被迫做出妥协所换来的。美国的橄榄枝伸向了先前几乎所有的对手、仇家。“两核”问题迎来拐点固然是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福祉,但过分乐观也容易误入歧途。诚然,核武器今天对提高一国国际地位的作用已大大降低,但人类追求相对或绝对安全的步伐并未止步,也不可能止步。“弃核”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姿态,对改善大国关系、缓和国际局势,赢得战略主动权有利,这也是“两核”问题跌宕起伏、扑朔迷离的原因所在。
以上笔者大致勾勒了2009年的亚洲军事动态,而实际上还有许多引人关注的军事焦点事件,比如美军从日本撤军移师关岛,巴基斯坦沦为反恐新战场,缅甸内乱引发的军事冲突,北约部队在俄家门口(阿塞拜疆)举行联合军演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牵动着世界军事爱好者的眼球。(文育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