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中国教师文化传统之浅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9:13:36
湖北省黄州中学 曾跃进
教育的现代化、需要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教师必然受其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从历史的角度,剖析中国教师文化传统,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迄今为止,文化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教师文化更没有,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如此,但大家研究的出发点基本是趋同的。研究教师文化,就是研究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他们学习、生活、工作中形成的关系。这些关系,有和谐的、矛盾的;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就是人化,人化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文化既是人所创造的,又反过来决定人、建构人、创造人。如果硬要给教师文化下个定义,那么,首先就应该给校园文化下一个定义。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各种学校文化形态的总和: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校园的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制度、公约以及习俗等等。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包括校园历史文化传统和绝大多数师生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生活信念等意识,也是通常所说的校园精神,它属于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其中,教师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我以为,教师文化是教师的人文历史、精神素养、价值观念、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生活信念、文化生活、管理制度等形态的总和。
教师文化在漫长的演变和进化过程中,教师与管理者、学生和社会及家庭相处的一言一行,一个片段,一个事件,是最能体现教师文化的深度和穿透力的。因此,研究教师文化传统要善于捕捉历史事件,先哲言行,首先要从孔子研究起。孔子是中国大教育家,他首创了中国私学。他的教育活动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积淀下了许多优秀的中国教师文化传统,为后世的教师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孔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师法千古。在教育对象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教育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均衡教育和教育公平。孔子在教育实践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在教学中,他的教学主张共有八个,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以学为主;学以致用,言行相符;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认识世界的根本指导思想。他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并十分注重循序渐进。教学中常常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深入浅出,并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积极倡导温故知新和知行统一。主张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寻找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孔子还认为教和学可以互相促进。他在为学生答疑解惑中,经常与学生共同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体验到了教学相长的愉快。
孔子的精神素养、生活信念笃信弘毅,他关爱学生,敬业守道、成为万世师表。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并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他的道德教育原则有四个,即: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并谆谆告诫弟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治学态度是实事求是、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孔子曾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他的精神追求。他对学生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孔子对学生倾注了爱,他诲人不倦、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做到以身作则。他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就在从政的5年间,也仍然从事教学,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很差,起点较低,或屡犯错误,他也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孔子认为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因此,他十分重视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并告诉大家:“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一生爱学习,其终生学习的好习惯确实值得敬仰。
孔子十分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具有超前的人才观和价值观值。他常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能行五即:“恭、宽、信、敏、惠。他具体解释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用现代的观点讲,他十分注重素质教育,他不但要求学生能行五,还要求学生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孔门弟子要身兼六艺,而且他自己率先垂范。据考证孔子本人的六种技艺也相当了得,尤其是武功,要不然在当时治安混乱的时代怎么周游列国,传道授业?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可见,孔子的人格魅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精神追求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才指南,所以孔子造就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论语》一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教师文化发乎于孔子,孔子所体现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最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可能由于孔子太伟大,也可能中国封建社会太长的局限性,中国教师地位一直低下,沦为下九流,虽然后来也出了几个名师,如庄子、老子、墨子、孟子等,但几乎没有什么突破,令人悲愤的是教师文化中还出现了很多糟粕,如师道尊严,卫道工具、门户争斗,同门相携,同行相轻,职业矮化等等,直到近代西方科学思想的传入,社会强烈要求变革,爆发了“五四运动”,出了蔡元培等教育大家,教师文化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文化不断丰富和升华,尤其是发展到今天,像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共进、科技创新、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校本教研、专业发展等优秀传统正在不断地融入和更新,这些,必将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文化指明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