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2008年奥运会挑战北京向外国媒体开放尺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19:05
《联合早报》发表文章说,当北京奥组委介绍08年奥运的工作进度时,内容包罗万象,从奥运场馆等设施、赛事组织、城市管理、环境治理、奥运图标的商业注册、市场开拓、甚至连北京市民的素质和全国中小学生的奥运教育都照顾到了。
文章说,北京政府决心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以现代化的城市面貌迎接五湖四海的访客。然而一些西方记者更感兴趣的却是,接下来两年内北京怎么样推进对外开放,让这个城市在言论和新闻采访自由的方面,也“与国际标准接轨”。
文章说,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对外国记者的行政限制无疑是较多的。例如,全国只有四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允许设立外国记者站。外国媒体不得自由设点,记者也没有异地采访的便利。按照规定,未经相关部门许可,外国记者不准离开驻地出外采访。而且,带着外国记者的签证,如到访西藏,即使纯属旅游性质,也须申请特别签证。
文章说,限制外国人以至外国记者的做法,可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据说曾经一度,由于外国人实在太罕见,他们在中国街上散步还会引来公众的好奇围观。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曾经竖立在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屏障一道道地在化解。今天外国人在中国能自如地入学、购房、就业、经商,然而,对于“外国记者”这一特殊职业群体,他们所享受的自由和他们所期待的仍存在一定距离。
文章说,从某个角度看,中国政府甚至中国民众对外国记者的警戒心不难理解。不少中国人觉得外国记者对中国充满误解,不怀好意。外国记者专揭疮疤,如果看到中国的正面发展即散播“中国威胁论”。当然,中国视新闻为官方舆论宣传工具的思想定式,也和西方世界将媒体视为必要的“第四权”传统大相径庭。
文章说,面对西方世界的有关批评,“国情不同”是中国最常用的解释。可是,当中国力主要实现国际化、现代化,西方世界就能理直气壮以现代化、国际化的理由,来挑战“国情论”。
文章说,于是,奥运这件中国人认为是扬眉吐气的大事,也成为外国记者表达诉求的契机。不久前在北京奥组委的境内外记者会上,以及外国记者协会主办的国际奥组委新闻发言人座谈会上,北京政府如何保证媒体采访自由的问题,不断地被提问。
文章说,尤其在国际奥组委的座谈会上,有关新闻自由的提问主导了问答时间。一些提问人几乎是用宣泄不满的语气,在奥运的大背景下质疑中国什么时候要释放因言获罪的中国人。
文章说,另外,一些不耐烦的国际新闻自由组织甚至主张,如果中国不能结束对媒体的限制,对互联网不同政见者的逮捕,西方媒体就会以这些为报道主题,而不是奥运会的赛事。
奥运引燃外国记者采访自由的话题,在上周北京正式进入奥运倒计时两周年的时候,北京市领导主动做了一定回应。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上周在第二届奥运转播商大会上宣布,为方便外国记者,有关部门将推出一些新安排,包括:持奥运身份注册卡的外国记者在身份注册卡有效期内入境采访可以免办签证;外国记者可以奥运身份注册卡和有效护照多次出入中国大陆国境。允许外国记者携带转播赛事的器材与物资免税入境,允许记者申请航拍赛事等。
其他的措施还有:允许与北京奥运报道相关的境外机动车临时入境;让外国记者申请获得临时机动车驾驶许可;境外注册媒体还可以通过北京奥组委提出文物拍摄申请,由奥组委向国家文物局申请拍摄许可。
客观地说,在放宽新闻采访自由的问题上,上述举措的行政意义(所谓便利),更大于实质意义,它们更多属于一次性针对奥运的特殊安排。
当然,距离奥运还有两年,不能排除中国政府还会对针对外国记者的其他限制“松绑”。
文章最后说,成功举办奥运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其中一个里程碑,也是执政者展现治理成就和统治有效性的机会。奥运是中国乐于承受的压力。如何借着奥运的契机,证明中国政府的自信,提升中国对外开放的层级,恐怕才是北京与中国政府最大的机遇和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