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要想做强,首先做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9 19:27:22
人物简介:吕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工业经济》和《经济管理》杂志主编。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工业发展理论与政策,代表性研究成果有《我国工业增长的新特点》、《从工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等。

  因对虚拟经济看法不一,吕政被人称为与托夫勒(美国未来学家,《第三次浪潮》作者)“抬杠”的中国学者。

  经济现象纷繁复杂,吕政却能为我们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线条。

  4月26日,在第三届新洛阳经济发展高端论坛上,吕政作了《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与发展》的专题讲座。其翔实的数据和实例,富有穿透力的分析,给大家带来不少思想的火花和启迪。

  制造业生存环境已变化

  “中国的经济环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制造业不可能或者很难再按过去的发展模式继续走下去。”吕政认为,制造业企业的生存环境已有六个方面的变化,这对其经营成本和长期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需要积极应对。

  第一,能源、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如果2000年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为100,去年这个指数已超过110,国内成品油价更是上涨了60%以上。同时下游产品价格又很难涨上去。如果再继续像过去几十年那种粗放的发展,中国能源、原材料很难支持。

  第二,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转折。从2005年开始,不提高工资,就很难招到理想的工人人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甚至出现了民工荒。劳动力的价格在上升,如果以2000年为100,去年全国工业制造业平均工资是215,上升了115%。 

  第三,资金成本明显加大。去年以来,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以抑制信贷规模。 

  第四,人民币升值影响企业成本。今年4月与2002年底相比,人民币升值15.3%,直接影响了企业出口贸易。

  第五,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发生变化。节能减排刚性指标约束增强,“企业赚钱,百姓遭殃,政府埋单”的现象将受到严格限制,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成本在提高。 

  调整不是“面多加水,水多加面”

  在吕政看来,这些变化,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全面的。应对这种变化,最好的出路就是推进产业升级、推进技术创新,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

  进行结构调整,一是要消除结构性短缺或结构性过剩,实现市场供求的平衡,减少和避免经济运行中的剧烈波动。二是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转移。“结构调整不可能是水多加面,面多加水”。要想在国际分工保持优势,当前重点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从而改变几十万台彩电换一架波音客机的现状。

  他说,“一五”期间,洛阳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形成了工业经济的基础,现在新办的许多企业也与之有关。装备制造业每亿元固定资产原值,吸纳就业人数达754人,由于产业链较长,间接提供的就业机会甚至比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多。“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业大型电力设备、大型石化设备、高附加值的轨道交通和船舶生产设备、大型隧道掘进机及井下采掘设备、环保设备等,市场需求很大,洛阳可生产其中的基础部分或者部件。只要下决心,有政策支持,洛阳装备制造业完全大有可为。

  要想做强 首先做小

  吕政曾到长春一汽参观,那里厂房林立,场面壮观。从材料进厂,到一台台汽车开出来,一汽部件自制率达45%,但作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之一,丰田汽车自制率不足25%。他认为,这是典型的“大企业,小批量”现象。

  “企业要做强,首先要做小。”吕政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他说,在发展战略上,企业总追求做大做强,但在组装型产业,没有小而专的小企业,就没有大而强的大规模生产。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更加注重核心业务的发展,而将非核心业务以“外包”的方式,交由其他专业公司处理,其实质在于截取价值链中的高利润环节,将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到企业的强势领域,以削减生产成本,突出竞争优势。

  做小,就是专业化,技术上精益求精,将自己的强项做成核心竞争力。制造业的“木桶”最短板决定了整个产能,企业应当围绕自己效能最高的部分组织生产,“我只干我最赚钱的部分”,然后通过外包,将相对不经济或不擅长的业务分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