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紧缩式生存,维护财富与幸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11:57
2008紧缩式生存,维护财富与幸福《数字商业时代》半月 / 2008-03-08

别再固执地相信只要努力追寻,幸福终会向你靠近;也不要以为只要勤勉经营,公司就会一帆风顺——2008年,六大宏观经济因素可能让你个人的幸福缩水,也让你的公司面临更大压力,须立即着手自救。

自1997年以来最高的CPI涨幅(较2006年同期增长6.9%)出现在2007年11月,没人知道这个纪录是否很快会被刷新。物价涨势凶猛,央行2007年4季度全国城镇储户调查显示,64.8%的受访者相信2008年物价继续上涨,47.6%的人则认为“物价过高,难于承受”,这两个数字是中国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

全国范围内,不少人暂停买车计划。2007年1到11月,全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了25%,而单看10月、11月,增幅明显地走下坡路,分别为20%、17%;在北京,放弃买车的人更多,1到11月的汽车销量平均增幅甚至仅有10.8%。

大城市生活成本攀升剧烈,有网友计算得出结论,在北京要迎娶中等条件的新娘,年薪6万的小伙子得不吃不喝12年。而清华大学博士后、社会学家钟庆才认为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已开始被单身潮席卷。

CPI居高,不能涨电价,但电力企业表示2008年电价如果不涨,员工薪资就降,因为用于发电的煤年底报价又涨了10%。

央行调查显示,2007年第四季度,21.6%的企业家认为经济“偏热”,这个数字是历史上的亚军,而信心指数则在三四两季度大幅回落。25.1%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掌握“偏严”,是近两年的最高水平。

宏观经济局势从未如今天这样时时处处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CPI、IPO、升值、通胀、紧缩、投资过热……无数令人目不暇接的名词术语被带着激情与惶恐的国人囫囵吞下,即便未能意会,至少可以言传。

宏观经济从未如此深入而直接地影响我们的心绪,上至国际贸易关系,下至外贸企业出口退税,远至美国次级债危机,近至央行2007年的6次加息,都板着脸孔、不由分说地敲打着中产们的境遇。

个人身价涨幅比猪肉涨幅小,企业利润增速比人民币升值慢。这些看似不相关联的新闻都在印证:2008年,维持个人幸福水平的代价将更加高昂。经济的快速升温裹挟着中坚人群的幸福憧憬,为了让个人幸福不致被经济车轮碾碎,你必须对个人的生活和生意施以自救。

六大要素袭来 幸福缩水 生意难做

2006年9月,前国家统计局负责人曾表示今后将推出“幸福指数”,但其后未见下文。根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自2003~2005年的调查,中国居民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逐年降低,平均每年下降达3~4个百分点。

2008年,受六大因素影响,中坚人群的幸福感还将继续缩水,同时公司—尤其是中小型公司的经营也将面临严峻挑战。

要素一:投资推动通货膨胀

尽管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控制投资过热,但眼下看来,2008年投资极有可能高企,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央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地政府的投资。

全长1270.7公里的京沪高铁即将于2008年初动工,其造价高达2200亿元,其中铁道部出资比例高达78.9%;同时,包括北京在内的数个大城市正在进行大规模地铁施工,北京目前在建的地铁线路全部完工要等到2010年。

同时,地方政府换届后,必然试图在2008年作出政绩,因而全国范围内也很有可能兴起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因而,虽然在2006年年末中央政府将节能减排任务作为政府和政府主要领导人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意在遏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以及扭转投资方向由高污染高消耗行业向低污染低消耗行业转移,但最终收效如何尚未可知。

与此同时,2007年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家调查系统最新的问卷调查显示,有65.1%的企业家表示未来计划投资是增长的,来自企业层

不言而喻,投资过热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成为通货膨胀的助推器。投资过热将首先导致价格弹性较差的原材料、粮食的涨价,其后将逐步传导至下游。即便下游是充分竞争行业,企业也将面临涨价或不堪成本压力而倒闭的两难选择,最终选择涨价。由此,矿产品、电力、工业品、大众消费品将依次涨价。

要素二:能源价格上涨

除去国际油价之外,年内电价也有可能再涨。2007年,因CPI处于高位,发改委始终未能应允电力企业提高电价,而年底电煤价格上涨迅猛,再度增大电力企业成本压力。2007年年底,央行发布报告,预计2008年上半年CPI为5.9%,全年为4.5%,也就是说今年下半年CPI将有望回落,因而电价调涨极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发生。

要素三:生活成本攀高

生活在中国一线城市的成本将进一步提升。在2007年6月,美国美世咨询公司发布的全球生活消费成本调查结果中,北京和上海在全部143个样本城市中分别位列20和26,已经远远高于位列48的台北市,而美国仅有纽约进入前30强,洛杉矶则位列42,加拿大则没有一座城市进入前50强。

这份报告显示,大城市生活成本中,购房、外出就餐、交通、购置衣物、美容等成为重头消费。高昂的生活成本让大城市的新生代们即便打光棍也很难拥有梦想的生活。

20世纪80年代,香港经济的状态是房价上涨、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但由于国际竞争,工业产品却无法加价。所幸遇到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政策,才使得制造业成本向低廉的内地转移,香港的中产阶层才获得上升空间,而我们又能向何处转移?我们的中产人群是否注定只能注定“陷落”?

要素四:银根紧缩

在流动性被认为普遍过剩的同时,大批中小企业仍然难以获得贷款。在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之后,这一局面将继续恶化。除1/4以上的企业家认为贷款“偏严”外,央行的调查显示,企业认为支付能力较强的比例也下滑了1.4个百分点。

要素五:人民币加速升值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发布报告预测,今年人民币将加速升值,预计全年人民币升值10%,年底达到人民币兑美元为6.57元的水平。虽然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每升值10%,短期CPI涨幅将下降0.8%,长期将下降3.2%,但在此之前,外贸进出口企业早已不堪重负。一位温州低压电气企业总经理告诉本刊记者:“我了解的那些温州做外贸的企业几乎都做不下去了。”

以服装行业为例,按照行业平均毛利率计算,每出口1美元服装毛利约为0.5元人民币。按照当前的汇率水平,假设从签订合到结汇期间,人民币升值2%,则毛利损失约为0.15元人民币,对企业将是沉重的打击。

要素六:操劳度上升

根据社科院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七成都市人行走在“过劳死”边缘。在种种不确定性之下,中产人群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个人增值的速度短期内无法超越猪肉的涨价速度,而在CPI高企的年代,他们除去工作的辛劳还要考虑如何不让有限的资产贬值,为个人的投资处心积虑、惴惴不安。

重新定位 维护你的生活和生意

2008年实际上是中坚人群向上提升和向下滑落的分水岭,不能停留于咬牙硬撑终将渡过难关的幻想,必须趁此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幸福观,以及自己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自救一:理性消费 不做通胀助推器

担心物价继续上涨而提前消费的行为一旦具备一定规模,将有可能引发局部需求过旺,而卖家必然控制销售以便在未来获得更高卖价,因而引发局部供需失衡,从而极有可能为物价的进一步提升乃至明显的通货膨胀“做出贡献”。如果你是“欲壑难填”的购物狂,请参看“自救四”。

自救二:租房仍然更划算

2007年北京房屋出租的平均回报率约为7%,而在2007年底央行第六次加息之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7.29%提高到7.47%。由此可以算出目前租房者的收益远低于贷款利率水平,因而眼下的房租实际上仍然相对低廉。

自救三:换车不如去培训

不要为了别人的认同和羡慕而急于换一辆更高级的车。汽车贬值、油价上涨都很迅速,一辆1.5排量的汽车每年的花销一般是2.5万元,而往往越高级的车排量越大。

通常行业内计算二手车价值的方式是头三年每年按价值减少15%、其后4年每年减少10%、最后3年每年减少5%计算。而既然2008年各级政府投资基础设施的热情难抑,不如更多享受日益完善的公共交通。

此外,几乎中外各种关于幸福程度的调查中,受访者都把健康作为幸福的第一要素,而持续、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将使你在职场拥有长期稳健的升值空间,所以,换车实在不如去锻炼体魄或者参加培训划算。

自救四:打好行装出境游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90年代韩国的发展经验共同证明,在巨额贸易顺差、本币大幅升值以及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本国出境旅游市场将出现快速发展。在新《劳动合同法》保障你休假的权益之后,旅行社嗅到风头大肆提价之前,不如打好行李,在2008年去你一直想去未去的国家和地区旅游。如果你热衷购物,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你在境外的购买力也在提升。

自救五:先行一步建立利率思维

迫于人民币升值给外贸生意带来的压力,广东一家电子企业的总经理陈卓(化名)打算转型经营进口生意,并与昔日的欧洲客户商谈合作,但对方提出一要有国内销售渠道,二要有做进口生意的经验和背景,难住了陈卓。

如果短期难以转型,外贸进出口企业至少可以效仿部分浙江公司的做法,不用美元结算。如果你的公司实力足够强大,当然可以考虑现金交易或用人民币结算;如果客户认可度没那么高,也可以考虑以欧元或英镑进行结算。

自救六:外资银行寻求贷款支持

据媒体报道,2007年底,“东亚、渣打、花旗及汇丰等外资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仍未有收紧迹象,与中资银行的信贷紧缩背道而驰。”实际上,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外资银行很有可能选择依然我行我素,不予理会。

中小企业传统上往往是国有商业银行“看不上”的客户,相对而言,外资银行则普遍拥有完善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贷款产品和计划,但其间的风险可能是由于外资银行不了解中国中小型公司的实际情况而带来的沟通成本。

自救七:学赚“软三元”

中国制造业企业对来自能源、土地、劳动力、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成本压力敏感的原因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做的是赚“硬一元”的纯粹制造生意,成本与利润的刚性极强。

而软三元是指采购、仓储、物流、订单管理、批零销售整个链条中存在的,借由国际分工合作创造的利润空间。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实际上并不是企业面临的真正考验,如何实现国际产业链的整合,赚取软三元才是中国制造业应该立即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