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出版业的良性互动开始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7:05:32
因为德语翻译人才储备上的先天不足,加上“二战”的干扰,中国译介德语作品的势头大大减弱,“1949年以后重点介绍东德文学”。“1972年和西德建立了外交关系,介绍还不是很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个良性的互动开始了google优化。德国汉学家做了一些工作,中国的日耳曼研究学者做的工作似乎更多一些。”
张玉书参加了诗人绿原先生和德国学者沃斯勒联合主编的《中国现代抒情诗集》和《黑色太阳群》。此后,他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对重要的经典作家的译介上。1987年和1997年,“我在北大两次为海涅举办学术研讨会,出版了四卷本《海涅文集》。”从上世纪末开始,张玉书开始给研究生和博士生上席勒的专题课,“我重点翻译了三年席勒”google优化。2005年,6卷本的《席勒文集》在纪念席勒逝世200周年的纪念会上首发。
张玉书最早关注茨威格的作品却要追溯到1965年,他在《世界文学》上发现了一位历史学家翻译了莫斯科版《茨威格小说集》中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小时》。1979年,张玉书开始翻译茨威格的作品——《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家庭女教师》、《看不见的珍藏》。“在8个样板戏里面,非但没有爱情,连暗示爱情的内容都没有。这是在扼杀人性google左侧排名。当我看到茨威格的小说,真觉得太好了。而且我觉得,他的作品中浓郁的抒情性跟我们中国人的审美趣味非常接近。”
此后,张玉书和同行合作翻译了最早的茨威格小说选翻译公司。1981年恰逢茨威格诞辰100周年,张玉书在浙江文艺出版社翻译出版《心灵的焦灼》。担任责编的恰好是作家郁达夫的侄子郁飞,他建议把书名译为《爱与同情》。
张玉书特别珍视的译作是《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除湿机,因为茨威格在书中深刻展现了传主约瑟夫·富歇这位法国大革命的风云人物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