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错误是教学的宝贵资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20:06
任景业
这是华应龙老师在北京东城区“男教师风采”活动中执教的《中括号》一课的教学片断[1]。当引导学生理解了中括号的作用和用法之后,华老师转入“尝试中规范”这一环节,出示了一道题目让学生练习。
师:请看这道题42×〔169-(78+35)〕,脱式计算怎么写?请同学自己试一下。
……
师展示学生作品并请同学评价一下。
作品1: 42×〔169-(78+35)〕
=78+35
=169-113
=56×42
=2352
师:怎么样?谁来评价?
生:脱式计算要错开。
师:也就是等号要写到脱式的外面。评价别人的时候,先看别人的优点更好。
生:字写得很工整。
师:字写得很好,老师判这样的作业很舒服。结果对不对呢?
生:结果是对的。
师:那,哪里不好?
生:第一个算式和第一个式子中,脱式过程不相等。
生:但是有优点,先做哪一步很清楚。
师:在那么多的同学发现他的不足的时候,他从中看到了他的优点。是的,这样的式子的确能表达先做什么,结果也是对的,但是等号要表示上下两个式子是相等的。有个数学家说得好,用两条相等并且平行的线段表示相等再恰当不过的了。
华老师从学生的练习中,找出了一个有特别价值的错误算式,第一位学生的回答,指出了这个式子的问题,华老师“重述”了学生的话“也就是等号要写到脱式的外面。”这种重述,不是简单的拷贝式重复,而是在肯定学生说法的基础上,对学生想要表达而没有表达清楚的意思进行了重组,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明白了表达时需要做怎样的改进。同时,这种重复的方式也将学生个人的看法转变为集体的观点并得以强化。
但是,学生指出的毕竟是表象,显然不是教师所期望的。于是,华老师有了下面的话:“评价别人的时候,先看别人的优点更好。”这句话,值得细细回味,是数学教学中的指令,也是人生的箴言!说它是数学教学中的指令,是因为它的意思很明确,不能只看其缺陷,更要找出这个式子合理的地方。这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刚刚学过的有关中括号的知识,再对这个式子重新审察;说它是人生的箴言,一个人处于世间,如果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他就不会进步,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不断向他人学习的人才是世上的智者。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倡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华老师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策略。
有了华老师这样的引导,学生自然要找式子的合理处了,但从这个算式中找到合理的地方,似乎并不容易。下面学生的回答说明了这一点:“字写得很工整。”仍旧是表象的评价!华老师在轻声重复学生说的话的同时,迂回到了自己的感受:“字写得很好,老师判这样的作业很舒服。”这既是对学生发言的回应,又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书写要仔细,认真,从小养成好习惯,但这里的训诫不是简单地告知、强制和说教。随口说来,恰当,适时,令人叹服。有人说,教师无小事,事事为育人,对这句话,华老师做了绝妙的阐释。
“结果对不对?”在学生难以找出这个式子合理之处的情况下,再采取前面的引导方式显然不妥,教师的指令随之具体,学生思维的“包围圈”也变得缩小。由于有了比较具体的导向,下面的进程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理所当然地驶入了快车道。
“生:结果是对的。
师:那,哪里不好?
生:第一个算式和第一个式子中,脱式过程不相等。”
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学生果然发现了这个式子的闪光点:“但是有优点,先做哪一步很清楚。”
“先做哪一步很清楚。”这正是一个错误的算式中的合理之处,也正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所在!话出自学生之口,是教师的期望,也是预设和自然生成的结果——华老师“评价别人的时候,先看别人的优点”终于见了效力。
学生的错误是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华老师曾说过:“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错误,却绝对是一种创造。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2]”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又一次看到,华老师在用他独特的慧智诠释了这一观点.
至此,教学进程已驶入尾声。华老师在关注评价学生情感态度方面也关注评价了他的数学认识:“在那么多的同学发现他的不足的时候,他从中看到了他的优点。是的,这样的式子的确能表达先做什么,结果也是对的,但是等号要表示上下两个式子是相等的。有个数学家说得好,用两条相等并且平行的线段表示相等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华老师的课给我感触颇多,下面是由这一片断想到的几个问题,希望能与同仁一同思考。
1.学生的错误是这一教学片断得以展开的基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天赐之福。如果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学生没有出现这种类似的美丽错误,我们应当如何展开后面的教学?
2.本次“男教师风采”活动的主题是《“基础”与“创新”,“预设”与“生成”》,由此,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当生成与预设出现矛盾时,教师应当如何处理?针对上面的教学片断,如果学生仍旧发现不了这个算式的合理处你怎么办?
3.回顾华老师的几句引导语可以发现,华老师是按下面的思路展开的:由“怎么评价”到“评价优点”,再到评价“计算的结果”(为了更清楚地比较几个指令的变化,我们加了这一指令),直到评价式子的“结果是否正确”。最初的评,无目标,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最后的“结果是否正确”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核对、判断。那么,华老师的设问跳跃性是否过大?
4.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教学,一味强调学生主动,让学生参与,教师不做引导,并不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理想的教学,应当是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看到“脚手架”的理论,这需要教师去引导,但更多的是示范,示范教师对这一问题的思维过程,或教师引导学生暴露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告知,或提出一个不需要学生思维的简单问题。当最后一名学生发现了这个式子的闪光点:“先做哪一步很清楚。”你认为还有没有必要让这位聪明的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想到的?
5.高水平的教师往往有较高的人生修养,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新课程提出“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理想的教学是将“三维”目标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不要分离,对华老师做法你有什么想法?
[1] 本节课实录见《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师》2006年第1期《朴实无华的风采》。
[2] 华应龙《“华老师,您误导!”》见《小学数学教师》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