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国际关系基础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16:02

第二篇  国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一论 国家利益论

 

一、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意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的概念曾经经过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国家至上阶段、王朝利益阶段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阶段。

在西方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关于国家利益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问题:

1、 国家利益概念笼统化 摩根索提出明确的定义:国家利益应当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文化完整。

2、 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

3、 如果国家利益是由统治者们决定的,那么国家利益的内涵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

4、 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决策中起多大的作用。

二、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

对于上述四个问题,西方学术界的研究和回应是:

1、在国家利益内涵的研究上,从泛泛的国家利益研究发展到强调国家利益的层次研究上。 1996年《美国国家利益》研究报告,系统地提出了美国国家利益的十个基本概念。国家利益的四个层次:根本利益、极端重要利益、重要利益和次要利益。 对国家利益用层次分析的办法进行研究的好处在于:

第一,它可以避免以前在国家利益分析上的缺陷。

第二,对国家利益进行层次分析可以在国家决策的过程中有前后选择。

第三,这样的层次分析还具有它自身的灵活性。

2、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 一派认为国家利益就是指全体人们的利益,即国家利益是国内利益的总和。 第二派认为,一国的国家利益是全部国内利益和部分国际利益的总和。 第三派认为,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内一部分人的利益,是统治者的利益。

3、摩根索认为,确定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是由这个国家的权力来决定的。国家的权力大, 国家的利益就可能大;国家的权力小,国家的利益就只能小。总之,一个国家国家利益的制定说到底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而这个客观存在物就是一个国家的实力。

4、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决策中起多大的作用。 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世界政治的主要推动力”,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外交决策中起者关键的作用,任何其他因素在外交决策中都不可以取代它。

 

第二论 权利论

 

一、国内政治中的权力理论研究

权力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国内政治中。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是把一个人的意志强加在其他人的行为之上的能力。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权力在国内政治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应得惩罚的权力、报偿的权力和制约的权力。 西方学者还认为,在国内政治中,权力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人格、财产和组织。在国际关系上对权力的研究,我们应当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国际关系中对权力的研究比在国内政治中对权力的研究要持久和深入得多。

二是国际政治中对权力的研究都是从对国内的权力的一般的权力研究发展而来的。

 摩根索对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作了精辟的界定:

“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 总是它的直接目标。” 摩根索认为对权力的追求是国际政治中不可回避的铁的规律。

二、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存在与根源

在现实主义学者看来,国家对权力追求的根源来自于个人对权力的追求。 西方学者指出,权力存在有四个条件:

第一,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着价值和利益的冲突。

第二,在权力的关系中,一方最终一定会对另一方的要求有所屈服。

第三,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对另一方的服从所花的代价比不服从所花的代价小。

第四,在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被行使者之间的差别越大,双方之间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

目前,西方对国家实力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学派:

一派是定性分析学派,主要人物是 雷蒙·阿隆和汉斯·摩根索。 雷蒙把国家的力量归结为三大基本要素:所占据的地理空间、资源、集体行动的能力。

摩根索认为国家权力的根源主要来自九个方面 : 地理因素、自然资源、工业能力、军事准备、人口、民族性格、国民士气、外交质量和政府质量。归纳起来,摩根索把国家的权力分为有形的权力和无形的权力两种。

一派是定量分析学派,又称行为主义学派。 该派人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把国家实力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解、量化。 代表人物:卡尔·多伊奇和史蒂文·拉布姆斯。

多伊奇提出了“权力分量”的观点。 布拉姆斯依据交往关系对权力的影响力进行了测量。

最后一派是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代表人物是克莱因,他提出了著名的国家综合国力公式,又称“克莱因”公式:

即:国家力量=[(人口+领土)+经济能力+军事能力 ] ×(战略意图+影响国家战略的意志)

三、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国家的权力作用受到限制,归纳西方学者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权力的应用必须和国家利益相吻合。

第二,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最重要因素,是这个国家权力因素中的外交因素。

第三,国家的权力受到名誉和道德的限制。

 

第三论 冲突论

 

一、冲突的概念

冲突论与利益论、权力论一起,被称作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现实主义)的三个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 冲突的基本含义包括:

1、 冲突是指某一可确认的人或群体,有意识地反对一个或几个可以确定的人或群体,原因是它们各自在谋求不同的目标。

2、 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冲突的形式有暴力的和非暴力的,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有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有可解决的和不可解决的。

4、 正如在世界上总是充满矛盾的情况一样,冲突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

二、冲突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关于冲突的研究至今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是社会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决策理论研究家,他们对冲突的研究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从对个人的行为分析来研究冲突的出现和产生。 另一派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政治学家和国际关系理论家,他们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冲突,他们研究的集中点主要是在集团、社会阶级、民族国家和国际体系等方面。 学者认为,冷战是战后的一种特殊国际现象,而造成冷战的根本原因, 一是由于战后出现两个对抗的阵营,实现真正的和平是“不可能的事”。 二是由于核武器的出现又使新的战争成为“不太可能发生的事”。 冷战即是“不可能的”和平和“不太可能的”战争两个特殊的历史因素的产物,而拥有毁灭双方能力的核武器则是重要的条件。

对于冷战起源的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第一,冷战的出现是由于国家领导人的变化。

第二,冷战的出现是由于苏联在东欧的扩张。

第三,冷战的出现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世界扩张的结果。

第四,冷战的出现是由于美国和苏联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不是以国家利益而是以意识形态作为出发点,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的不相容导致冷战爆发。

三、国际冲突的根源分析:华尔兹的三个概念

一般来说,国际冲突的根源与以下五个方面因素有关:

1、人性中的权力欲所致。

2、国家之间误解和隔阂,以及狭隘的民族主义所致。

3、贫困及财富分配不均所致。

4、国家内部危机所致,该国企图挑起外部冲突以转移国内视线。

5、 国际体系不健全,缺乏制止冲突和战争的有效机制。

分析冲突最有用的出发点是华尔兹提出来的。

华尔兹在《人、国家与战争》(1959)一书中提出的“三概念”是:

第一概念为“人性与国际冲突”,人的私念和权欲是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

第二概念为“国家与国际冲突”,国家体制弊端日显,社会矛盾深化,为了加强对国内的控制,统治集团往往从对外冲突或战争寻找出路,这是国际冲突的重要内在原因。

第三概念为“国际体系与国际冲突”,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事端多发,一筹莫展,这是国际冲突和战争发生的外部原因。

在第一概念中,华尔兹指出,人类本性是恶的,恶的本性决定人类必然要发动战争。 这一概念分析的结论是:“人的罪恶后不轨行为将导致战争;人心——世人如都能具善心,就会出现和平,这就是第一概念的简短结论。

在第二概念中,他分析了国家内部的政治制度,认为国家内部政治的缺陷也是战争的一个根源,国家有时会通过国际真正来解决国内的矛盾。在如何对国家进行改造的研究上,华尔兹认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标志着第二概念的最成熟的发展阶段。”

事实证明,华尔兹关于资本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比不能完全避免战争的判断是正确的。 如果不能仅仅从人和国家来解释战争的根源,还有哪些因素是真正的根源呢?

华尔兹由此引出了他的第三概念:国际的无政府状态是引起战争的根源。

华尔兹把建立未来世界和平和避免战争的希望寄托在建立世界政府上。他预言,在世界政府建立之后,国家之间的战争就不会再发生了,但是由于世界政府还不够强大,国内的战争还会出现。

四、国际冲突的类型分析:康恩的“升级模式”

国际冲突的类型,分为五类:

一般冲突、国际危机、恐怖活动、内战与革命、国际战争(局部和世界战争)

1962年美国军事战略理论家 赫尔曼·康恩 针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失利的教训,提出“逐步升级”的国际军事冲突模式。1965年他在《逐步升级战略》一书中进一步将冲突、危机和战争的过程分为7个门槛,7个阶段和44个阶梯。

国际冲突的解决途径:

1、 政治解决途径,包括国家之间的谈判、协商、斡旋、调停。

2、 法律解决途径,以国际法庭为主进行的调解、仲裁和裁定等。

3、 行政解决途径,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所作的各种努力。

 

第三篇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基本原理中的几个问题

 

2009年04月08日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一、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世界市场与全球化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详细地论述了国际分工的起源和发展,认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一个民族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程度,而各民族的封闭状态由于相互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与国际分工相随的是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深刻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必要性,认为国际贸易是提高资本利润率的重要手段。但是,马克思也有关于国际贸易存在阶级性和不平等性的大量论述。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既要看到国际贸易对我有利的一面,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国际贸易中普遍存在的世界范围内的剥削和经济全球化的弊端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变成了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如今,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市场的扩大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917年十月革命后,斯大林就提出,无所不包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不再存在,世界已经确定无疑地分裂为两个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两大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则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世界因此存在两个平行的、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但是,斯大林并不认为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之间是相互隔绝的,相反,它们必须互通有无,两个阵营的国家在经济上是相互依赖的,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之间必须开展经济合作。而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是通过向资本主义国家贷款,以此进口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设备和先进技术,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斯大林提醒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与资本主义制度在长期共存中求得和平与发展,两种制度应在和平共处中和平竞赛。不难看出,现在我们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与和平发展道路,与斯大林当年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

二、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尽管学术界对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存在争议,但是,学术界普遍承认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一种典型的国际关系理论。

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腐朽的资本主义“,是列宁帝国主义论最著名的论断,也是如今争议最大的论断。如今,许多人对这一论断提出了质疑,认为列宁帝国主义论已经过时了,理由是近几十年来,不仅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垮台,倒是欧洲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转向资本主义,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放弃了昔日的“社会主义道路”,重新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因此,与列宁的判断相反,现在的资本主义是“腐而不朽”、“垂而不死”。课题组成员指出,这种观点是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的误读。列宁当年在使用“垂死”一词时指出:“根据以上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的全部论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列宁还明确指出:“帝国主义是衰朽的但还没有完全衰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但还没有死亡的资本主义。”在这里,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的“垂死”是说它将向社会主义过渡,这种过渡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早己开始,并不会由于挫折而终止。至于“腐朽的资本主义“,列宁的论述是:“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不,在帝国主义时代,某些工业部门,某些资产阶级阶层,某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实际上,列宁强调帝国主义的“垂死”和“腐朽”,并非意味着帝国主义国家很快会灭亡,而是说它灭亡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长期以来,两种制度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从列宁、斯大林到毛泽东、邓小平,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两种制度的国家间关系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但两种制度既合作又斗争始终是贯穿这一关系的主旋律。

列宁认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经济联系和外交关系才能生存。斯大林同样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能够在斗争中长期并存,彼此合作。冷战结束后,邓小平冷静观察,以战略家的眼光和胆略,高瞻远瞩,进一步提出了不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别来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新思路和新原则,并强调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或势力范围,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经济竞争与合作日益成为主旋律。列宁认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拓,把所有国家都联结成统一的经济整体,资本主义制度下建立统一世界经济体系的趋势,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发展和完善。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更是把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与合作,特别是同西方先进国家的合作关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们在科技、资金、人才及管理方面有显著优势,社会主义国家要谋求发展,就必须要善于学习和引进,这种学习和引进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战争与和平理论

战争与和平一直是人类社会交替出现的历史现象,它同时也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种历史现象有大量的论述,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与和平理论。课题组重点就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本质、作用以及决定战争与和平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

就本质而言,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与和平是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合乎规律的运动形式,战争是和平政治的继续、和平是战争政治的继续,战争与和平是达到经济利益这个根本目的的手段。就历史作用而言,战争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工具,战争与和平是剥削阶级实行阶级压迫、民族压迫和掠夺瓜分世界的工具,和平的统治是依靠暴力手段实现的,战争会引起革命,无产阶级的武装与和平斗争手段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就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而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和武器这两个因素,战争是对每个民族全部经济力量和组织力量的考验,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赢得自卫战争胜利的力量源泉。(焦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