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楠:罗马没有摩天大楼让我太惊讶了(中国青年报 2008-9-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9:59:33
罗马没有摩天大楼让我太惊讶了
——中国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刘嘉楠讲述意大利之行
本报记者 肖舒楠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16
2008年8月18日至8月26日,由意大利托·贝加塔大学联合复旦大学、都灵政治经济学院以及其他两个研究机构,主办的第二届“全球治理创新”青年设计大赛(YICGG2008)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大赛吸引了20多个国家27所大学的共计100多名青年研究生参加。同时,近30名各国教授、专家就全球治理各个领域的问题发表演讲并开展了研讨。中国外交学院组队参加了此次赛事。
近日,中国外交学院代表队成员、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刘嘉楠接受本报采访,和大家一起分享了他的意大利之行。
中国青年报:感觉意大利怎么样?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刘嘉楠:我们在意大利只待了8天,每天讲座、赛程安排很紧张,只能利用不多的闲暇去体验意大利的点点滴滴。比赛是在罗马举行的,我们基本上都是在罗马过的,只是抽空去了趟梵蒂冈和佛罗伦萨。
在罗马给我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对历史风貌的保护,不仅古建筑保存很好,整个城市规划也保留了历史特色。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却没有摩天大楼,没有综合性大商场,这太让我惊讶了。那里的街道、民宅都会让你感觉到罗马的独特风情。这让我总想起北京。我小时候熟悉的老城墙现在都变成高楼大厦和公路了。我们为什么非要让历史焕然一新呢?
还有就是罗马的干净。我去意大利之前在网上看到很多留言说罗马很脏,这些评论大概是跟其他欧洲城市相比而言吧。在罗马,席地而坐很正常。
中国青年报:在罗马,“中国制造”多吗?
刘嘉楠:到处都是,特别是像纪念品这样的小商品。但是这些小商品和意大利本土生产的工艺品相比,无论是质量还是做工确实逊色不少。我国的生产商应该提高产品质量,不仅“价廉”,更要“物美”,让“中国制造”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
在罗马华人随处可见,这让我很意外。他们有来旅游的,有来意大利做生意的,也有在那里工作生活的。有一次坐地铁,就有一个华人拍拍我的肩问我是不是中国人。原来他是从上海来罗马出差的。我觉得一个流动起来的民族才有生命力,才有希望。这是我们国家迅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走出去学习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同时也让世界看到并了解你。
中国青年报:意大利在欧洲国家中,物价是相对比较低的,你感觉到了吗?
刘嘉楠:意大利在欧洲国家里属于物价相对较低的,但比咱们国家还是高不少。比如坐一次地铁要1欧元,这差不多是10元人民币,而北京才两元;一个麦当劳的“巨无霸”在国内卖十来块钱,在那里要3.4欧元,至少贵了一倍。
中国青年报:你去意大利正好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那边反映如何?
刘嘉楠:电视里面确实经常播放奥运会的消息和赛事。有一次我在佛罗伦萨买东西,那个店主知道我来自北京,就特别激动地说:“北京奥运会很棒!中国很棒!真羡慕你们!”我觉得咱们这届奥运会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了中国,让他们对中国有了新的、正确的认识。
中国青年报:和外国学生相比,你们的创新能力怎么样,差距大吗?
刘嘉楠:参赛的国外学校不少都是名校,但从比赛过程和结果来看,我们都不比他们差,甚至更好。我们的论文从方案到设计,都拿得出手。还有就是以前总说外国学生喜欢提问题、讨论问题,而中国学生不这样。我觉得这种观点应该扭转了,我们讨论问题的热情不比他们差。
这次比赛有几名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博士,他们特别努力。白天大家都要比赛,已经挺累了,到了晚上,他们依然查资料、改论文,只有吃饭时才聊聊天。而那些意大利学生,一到晚上就很难在旅馆看到他们,全去泡酒吧了。每逢这时,新加坡的一个博士就总说:“意大利不行,没前途了。”呵呵,这种反差让我觉得挺有意思。
中国青年报:在意大利期间,其他国家学生谈论中国吗?谈论最多的是什么?
刘嘉楠:谈啊!谈咱们的奥运会,谈咱们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也谈论中国的民主,什么都谈。有个外国教授的讲座就是关于中国的传统建筑。不过可惜他们多数人都没有来过中国,所以对中国的认识并不都是正确的。我觉得沟通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只有多沟通,加强了解,才能够彼此有正确的认识。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9/16/content_23578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