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5]【联合早报】“You and Me”是“油和米” | 小场景 大场面 | 可惜张艺谋管不到“话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50:05
“You and Me”是“油和米”
(2008-08-15)
(台北讯)北京奥运开幕式主题曲《我和你》,英文曲名“You and Me”,被部分大陆民众唱成“油和米”,这突显了民众对包括汽油和粮食等民生物价上扬的忧虑,也让人看到中国人的幽默。
中时电子报报道,在西方人的传统认知里,中国人比较缺乏幽默感,他们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国人的幽默,无法从严格管制的官方媒体感觉到,不过,它尔偶会从网络、电邮或是手机简讯里,不经意的流露。
报道说,把“You and Me” 唱成“油和米”,是中国网友在面对物价飙涨时,显现出的一点点幽默感。它们还有许多佳作,有网友透过改编北京欢迎你,讽刺大陆足球队没能晋级下届世界杯赛,它是这么唱的:“北京欢迎你,我家球门常打开,再多也输得起”。
来源 http://www.zaobao.com/ty/ty080815_548.shtml
小场景 大场面
何惜薇 (2008-08-13)
身边常有人说,看了张艺谋的《英雄》再去看他较早时的《活着》,简直不敢相信两者出自同一个导演。那天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脑子里却浮现了去年上海特奥会的开幕式画面,竟然也联想到《英雄》和《活着》两部电影。
《活着》刻画了一个中国普通家庭几十年经历的风风雨雨,影片尽含小户人家每天面对的“小场景”,演绎了“小场景”中的大悲哀,被视为反映真实中国之作。它虽被中国当局禁播,看过的中国人却无不盛赞,甚至有教授在网上公然说在中国史课堂上为美国学生播放此片。
《英雄》则不同,它以鲜艳的色调、壮丽的“大场面”取胜,看过的人大多只记得片中张曼玉飘逸的红衣、李连杰刚毅的黑色装束,还有梁朝伟孤绝的一身白衣,没什么人会记得影片其实阐述了侠客欲刺杀秦王,但最终放弃的故事。
上网搜索,竟然有网民和笔者有同样的想法,在奥运会开幕式之前就指出,京奥开幕式当然是个宏大的场面,对张艺谋有着《英雄》式的诱惑,因此呼吁他把自己的《活着》与《英雄》拿出来好好看看,“反省一下自己的心应该放在哪里”。
不出网民所料,张艺谋的开幕式充斥着构成《英雄》的元素,包括炫目的色彩和憾人的焰火。这样的表演让身临现场的观众无不惊叹,但重视内涵者则纷纷高喊:“尽是些迎合老外口味的东西!”
另有一名网民就说,当大多数人评价开幕式“元素很丰富”时,其实可能暗藏另一层意思,也就是“内容很贫拙”。他举例:“画卷中的文物、文字、瓷器、茶、长城、丝绸之路,以及现场表演的各项元素,非常丰富,但是没有一条线索、一个故事线来归拢,就变得太琐碎杂乱了!这个开幕式不是在叙事,而是一个露天的文物陈列展,是搬到体育场的‘博物馆’,只剩下不知所谓的场景!”
就因不满足于“表层”的元素,许多人如笔者般想起了去年特奥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特奥开幕式上,同样尽显中国特色的符号,不乏金龙、宝珠、少林拳棍、八卦阵和竹丛等。不同的是,这些元素并不是主角。
据报道,当时美国籍的总导演认为开幕式不可不涵盖外国人眼中与“中国特色”划等号的元素,但其中方合作者却担心这些符号会让中国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双方经过多番讨论才达到共识:中国元素的出现只是丰富一个个原已动人的故事。
例如,智障女孩摇着小船遇上洪涛,挣扎中,金龙为她送来宝珠,给她带来希望。又如,在京奥开幕式也出现的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在特奥表演中与父亲郎国任一起演奏激情的《赛马》。两人演奏时,红灯笼映红全场,音乐到高潮时,全场红灯笼组成一个中国结,寓意着和平与团结。
还有,万里长城是用武术运动员人体造型组成的,两名智障运动员从两头艰难地爬长城,一直爬到中间同样由人组成的“烽火台”,两人才相聚挥手。现场和电视机旁的观众看到这里,觉得表演已经不是单纯的表演,而是智障人士顽强“活着”的体现,这样的叙事手法让大家感动不已。
《英雄》和《活着》堪称张艺谋的两部代表作,前者在中国境内招惹一片谩骂,在国外票房却节节胜利;后者在中国国内好评如潮,在国外的掌声则相对稀疏。无论是小场景或大场面,缺少了故事铺陈,任何的感官刺激,在看的那一刻让人觉得很享受,过后却不容易再勾起太多回忆。而大家怎么模仿都模仿不来的叙事手法,应该就可称之为“经典”了吧。
来源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zaodian/pages1/zaodian_shanghai080813.shtml
可惜张艺谋管不到“话筒”
[杜平] (2008-08-15)
去年此时,北京奥组委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倒计时一周年庆祝活动,有高官在讲台上发表讲话,措辞和语调都带有明显的国内政治的腔调。笔者当时就很担心:假若奥运开幕式上出现类似情况,到时非要出洋相不可。
此后在参与凤凰卫视《震海听风录》节目的专题讨论时,笔者很直率地提出了两个希望:一是希望在奥运会期间,有关官员在亮相讲话时,千万不要把官场上的那一套搬到奥运舞台上;二是希望开幕式主持人和电视直播的解说者,千万不要一味地大嗓门,并且故意做出毫无必要的慷慨激昂情状。
电视解说削弱画面之美
一年之后,即在8月8日晚上,在办公室里观看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CCTV-1)直播的奥运会开幕式,明显感觉上述第一个担心是多虑的。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在致开幕词时,内容、措辞和语调基本上都恰到好处,也没有听到什么官腔官调,确实找不到有什么值得挑剔之处,
然而,大煞风景的第二种情形还是发生了。在直播过程中,男女两名解说员依然是一以贯之的大嗓门、一以贯之的慷慨激昂。那种喋喋不休和哇里哇啦,让我们的耳根不得清净。
针对开幕式本身,这几天听到种种尖酸刻薄的挑剔、批评、起哄乃至小题大做,但我还是相信自己当时的感觉,那就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历来最好的。这么大规模的开幕式,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做到完美无缺,即使有这种或那种瑕疵,那也不能抵销其巨大的成功。正如本报社论所言,北京那一夜光彩照人,精彩的开幕式不仅令人叹为观止,而且也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但是,节目越是精彩,电视直播的画外解说就越要用心配合。可以说,只需静静地看现场画面,人们就足以感受到开幕式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解说员在大多时候都无需旁述;必须解说的时候,要做到恰到好处,最起码的要求是与场景相辅相成,若能做到天衣无缝自然最好。
但很可惜的是,从开场之初的倒计时节目,直到李宁点燃火炬之后,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两名解说员一直喋喋不休,声音越是高亢激越,就越让人感到烦躁不安。就像在剧院里看戏,自作聪明的邻座总是好为人师地唠唠叨叨,除了让你心烦意乱,还会使你产生很弱智的感觉。还好,还好,绝大多数海外观众都看不到CCTV-1,否则,“张艺谋们”会觉得更委屈。
没有内涵的高亢与激情
不恰当的画外解说是一种噪音,对开幕式节目的创作者和观众都缺乏尊重。作为节目的主创者,“张艺谋们”的权力显然只限于“鸟巢”之内,而电视解说词的写作、解说员的挑选、解说员的呈现风格,必定还有其他决策者在场外指导。这些“场外指导”是哪些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视野、思维、审美观和专业素质,与开幕式节目的创作者有明显落差,结果导致画外解说与画面上的内容、节奏及其气氛都不协调。
随手举一个例子,有一段男声旁述的内容是:“演员手中的纱幕,出现一幕幕自然的景象,营造出一副生生不息的美好意境。体育场上空,巨大的水声响彻耳膜,在体育场上空不禁让人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波澜壮阔。此时,孩子们拿起画笔,凝神矗立,数千名太极拳表演者也被吸引了,仿佛告诉我们这里就是他们眷恋的绿色家园。”
这段解说词在文字上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当观众面对电视画面的时候,每一句话听起来都是画蛇添足和苍白无力,既扰乱了欣赏的心境,又削弱了本该更好的视角效果。
紧接其后,女声是这么解说的:“人类第一次想知道星星到底什么模样,中国人一代代传承嫦娥的故事,始终执着于飞天的梦想,终于人类用智慧敲开了宇宙的大门,卫星发射,载人航天,太空漫步,一项项伟大的创举,总始于一个个伟大的梦想。”
这是一段虚多实少、过于空泛的文字,即便与同步表演的节目有直接关系,其必要性又有多大?当电视上已经出现漫步太空的宇航员时,解说词的作者,难道是担心观众联想不到中国发射宇宙飞船的伟大创举吗?这种低估观众智慧的说教,这种不够真实、没有内涵的激情,与胜过千言万语的电视画面是何等地格格不入。
闭幕式还有改进的机会
从专业的角度看,旁述者的位置无论如何都应该是卑微的,在很多时候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解说者不应该自作聪明地替观众去看、去听、去感受、去思想,更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凌驾于舞台中央的主角之上。在电视传播领域里,这一点应该是起码的规矩。可是,在CCTV-1的此次直播中,旁述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喧宾夺主之感。
当然,这绝非全然是解说员的过错,因为他们只是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忠实地继承着多年来一成不变的中国特有的电视文化。时刻不忘凸显政治,时刻不忘凸显“主旋律”,时刻不忘居高临下地“解说”,这是中国文化不能尽情和自由地散发光芒的主要症结。即使是再好的节目创意,再美的电视画面,再悦耳动听的乐曲,再怎么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都会因为种种“高大全”式的“旁述”,而折损掉很多魅力。
不过还有改进的机会。我相信奥运会闭幕式照样会很精彩。只要掌握“话筒”的人们多一些谦卑和自律,不该说话的时候就保持缄默,那么,电视直播就算得上功德圆满。我们拭目以待,也将洗耳恭听。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
来源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6/forum_zp080815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