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游萨拉乌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9:22:47
 文/李红梅

 

    沿萨拉乌素河岸驱车而上。初秋的乌审草原,天高云阔,田野里已现硬黄匀绿。谷穗沉沉低垂了头,高梁婀娜着身姿在秋风中摇曳,向日葵灿烂着一张张笑脸迎向阳光。无定河两岸好一派秋色。

     萨拉乌素河又名无定河、红柳河,发源于陕西省白宇山,途经毛乌素沙漠南缘,流经乌审草原大地,一路向东奔向黄河。萨拉乌素河流域既是人类发源地之一的“河套人”的遗址,又是汉唐先人的栖息地,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因之,来之前对这个神秘的地方充满了好奇,3万5千年前的“河套人”生活过的地方会充满了怎样的风雨沧桑?曾经的战火硝烟、鼓角争鸣,又给这里留下了怎样的累累伤痕?

    (一)

     渐渐的,河水愈清,地势越奇,一座峡谷赫然眼前。峡谷的入口处,即是造型宏大、古朴苍黄的旅游景区入口处,上书“萨拉乌素文化遗址”。萨拉乌素大峡谷由八大沟湾组成,东西走向,全谷长34公里,是目前我国西部最大的沙漠大峡谷。有早先来过的朋友笑称,这里每道湾里各有秀色可餐,每道湾里也各有神奇所在,看完各道湾,恐几天都走不出这大峡谷。

    时间紧促,心情急迫,那还等什么?纷纷取出了旅游贯常要备的矿泉水、雨伞、食物,各样摄影、摄像机器,做足了游历记录的准备。却被同行的当地的朋友劝阻了。矿泉水、雨伞、食物等等就不必带了,沟湾里到处清泉淙淙、野果新鲜,渴了大可以伸手去尝,因为这里所有树上挂的、地上流的绝对的纯洁无污染的;沟里绿树成荫,可遮阳可避雨,雨伞带了自然是累赘;至于食物,更不必了,生活在沟里的蒙古族牧民们最是好客,随便到哪家人家里坐坐,都有炒米、奶茶、手扒肉接待。惟有摄影、摄像的机器要备足了,美色当前,秀色无限,恐不是这一架两架机器都装得完的。

    果然一个个听从了劝阻,将各样的“累赘”都留在了车上,身上只挂了相机或是DV机,众人鱼贯拾阶而下。习惯了旅游时的种种负累,突然可以这样的了无牵挂,身轻气静,感觉是那样的怡然自得,又似闲庭信步。

    石阶两侧,林木葱茏,草色青青,灼人的阳光被树叶分隔成一个个小精灵在草地上跳动,从峡谷吹来的风清新而凉爽令人周身通透,那一刻的感觉,不似走在北方的沙漠腹地,倒像是身入深山密林间了。

    石径通幽。然而走到尽头,眼前却豁然开阔别有洞天,原来这里就是峡谷的谷底了。谷底宽约数公里,一条清澈的小河沿着峡谷蜿蜒而来,又婀娜而去。两岸有木秀于林直指青天,抬眼望去叶绿天蓝,令人眩晕;坡上铺满青青绿草,柔软而轻茸,令人俯下身去,想去打个滚,想去亲个吻。

    我们走进去的第一个沟湾,当地人把它称作“滴稍沟湾”,应该是蒙语,不知何意,不过因为这个沟湾里有数个泉眼终年汩汩而涌,我宁愿将它翻译成滴水沟湾。有好奇的人拿了细木棍去捅泉眼,搅起一池细沙,不过瞬息又恢复了平静和清澈。

    沿谷底向西,溪水一路相伴,时而宽阔如川,时而纤细如柳。在另一个沟湾里,百泉相会,河水变得壮观了起来,河槽起伏处形成了一个水流湍急的小瀑布,瀑布落入的是一个四面环水的石洞,水虽清冽却也深不见底。当地人将这个石洞也称作水帘洞。围洞观察,很是好奇,不知水帘的后面那个石洞中,会否也有一些传奇。(二)

    萨拉乌素的各个沟湾风景均美,但特色迥异。从自然天成的“滴稍沟湾”转入另一个沟湾,却是牧场农田麦苗香、小桥流水蒙古包的田原景象。

    无定河流域是北方高原大漠间有名的“塞外小江南”,这里可以种植水稻,也是内蒙古地区一流的苹果生产基地。我们去的时候正值秋来,河岸两侧十里稻田绿浪翻涌,果园深处苹果虽还青涩却也沉沉地挂满了枝头,随着秋风送来阵阵草香果香与麦香。真是桃红衬柳绿,碧日映清泉,不是江南也胜似江南了。

    有老农在河岸边搭了凉棚,几个箩筐里堆满了山桃、山杏、酸枣和青苹果。老农说山桃、山杏是野生的,满山遍野都是,谁看到了伸手可摘,所以没有个卖价,随便给个三两块钱就成。挑一颗毛桃在手,桃上细绒犹在,个儿也不大,有些斑点隐隐,实在是没有市场上的桃儿红润鲜嫩。老农说,别看我们这儿的毛桃没有你们平常见到的桃子好看,味道好着了,尝尝。几个人就一人挑了几颗在手,也没地方洗去,就用纸巾擦擦入口了。果然看起来其貌不扬,入口却不一般,那滋味是脆而不涩的、甜而微酸的、清清爽爽汁液丰润的,让人想起小时候吃桃的感觉。众人说,这才是桃子的味道嘛。

    买了一小袋,又有人买了一小袋,后来干脆就把老农两大筐的毛桃都搬车上了,说是带回家去,让家人亲友们尝尝真正的桃子味道是如何的。我们的生活中太多地失去了天然的纯真的味道。

    老农说,苹果是他自家果园里的产品,每到秋季,或者是客商上门,或者是他们自己,会把这些地道的无定河苹果运往全国各地。“如今的日子好着了,光苹果的收入就有几万元。”

    无定河流域是著名的古战场,汉唐时期,这里长期征战,硝烟迷漫,由于这里与西夏相邻,更是成兵家必争之地,各方势力刀光剑影,你方占罢我登场。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朝诗人陈陶这首著名的《出塞行》,从古吟到今,无定河的悲壮也深深地写进了历史的书页。

    不过现在的萨拉乌素流域,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大自然的演变,已经看不到一丝丝战争的痕迹。远处是开阔的草地,绿荫下,羊儿们闲散着,沐着阳光啃着青草;近处是小桥流水,依坡傍水建着数座蒙古包,袅袅地,有炊烟升起,又到了近黄昏的时候;还有一只小毛驴,在离我们就近的陡坡上悠然漫步,看到人来,仿佛是打招呼般地仰头哞叫几声。

    蒙古包旁,身着蒙古袍的姑娘在木栅栏围成的羊圈里忙碌着,另一个壮实的蒙古汉子则缚住了一只肥硕的山羊,磨刀霍霍。当地宣传部门的人介绍说,在萨拉乌素峡谷深处,有好几家牧民经营的牧家乐旅游村,以经营蒙古特色餐饮和沙漠草原旅游为主,入谷旅游的人们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蒙古人家的炒米奶茶手扒肉,还可以饱览谷中无定河“小江南”秀色,真正是谷底世界别有洞天。那些牧家乐旅游村的经营效益一般都还不错,牧民的日子过得很是丰足。

    暗淡了多少刀光剑影,远去了经年的鼓角争鸣,当年战火纷飞的古战场,如今却只留下一川的溪水欢唱着新时代世外桃源的怡然生活。(三)

    萨拉乌素八大沟湾中最有名的当属大沟湾。

     192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生物学家桑志华,在当地牧民的指点下,首次在这里发现了一颗河套人的门齿,从此揭开了一段震惊世界的考古史学。之后,在这里又陆续发现了古人类的额骨、顶骨、枕骨、单个门齿、下颌骨、椎骨等化石。据考证,这是三万五千年以前生活在鄂尔多斯的古人类化石。上世纪40年代,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权威裴文中先生,将这一古人类发现命名为“河套人”,并提出了“河套文化”的概念。

     至今,作为旧石器文化的代表——萨拉乌素遗址发现人类化石、石器等文化遗物600多件,还有大量的更新世晚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及鸟类化石。萨拉乌素不仅发现了中国境内第一件有准确出土地点和地层记录的人类化石,同时揭开了中国乃至亚洲古人类考古研究的第一页,是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存之一。

    这一连串的数字、这一件件惊人的发现,给大沟湾披上一层原始神秘的面纱。

       我们走进大沟湾的时候,已是黄昏时分。斜阳将最后的余晖涂抹在峡谷两侧的峭壁上,使得峭壁上的断石岩层光影斑驳,变幻多姿。

     大沟湾峡谷较之前的沟湾地形更加陡立,两岸峭壁整齐断裂,如同被一只利斧从中劈开,形成了一条低于地面10余米深、宽50余米、长不可测的深沟。

     据介绍,从大沟湾不断发掘出的“河套人”头骨、牙齿及大象等动物化石并不是发现于谷底,而是发现于大沟湾两侧沙土石构成的峭壁上。为此,我们一行人沿着峭壁步步深入,试图解读古人类生存的密码,想象着早期“河套人”活动的情景,想像着他们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怎样与天地共存,与自然界的凶险抗争,怎样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

    远处是浩如烟海的大漠,静默地抒写着大自然的辽阔;身边的峭壁苍黄着面容,雕刻下古人类生存的足迹;而谷底,却又是郁郁郁葱葱,芳草遍地,如一条绿色绸带,飘舞着大自然的乐曲。大沟湾,这罕见的旱地自然奇观,令人不禁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出谷的时候,难舍,再回首,看夕阳西下的萨拉乌素河,沉浸在一片静谧中。岁月悠悠,风雨沧桑,古战场上的硝烟已经散尽,“河套人”的足迹已成历史。但“河套人”所创造的“河套文化”却世世传承,“河套人”征服自然的智慧、精神与毅力代代延续,新一代的鄂尔多斯人将在这谷中再创一个新的奇迹,新的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