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推荐《读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2:33:33
 

《读库》简介

  《读库》为“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圈内语)张立宪主编的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丛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   “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此书在编撰时奉行“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和不惜成本、不计篇幅、不留遗憾。

    读库主编

  张立宪,著名出版人,现居北京。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策划过《大话西游宝典》、《家卫森林》等,并出版有个人作品《记忆碎片》。其06年凭一己之力推出的《读库》系列被誉为近年来“MOOK出版潮流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本杂志书”,成为很多精英知识分子和爱书族们收藏的“私房书”。《读书》、《读库》、《读品》(读书界称为“三读”)已成为人文知识分子阅读的风向和标杆。两个月出版一期的《读库》实际上只有一个人在操作,从约稿到编务,大大小小的杂事,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 《读库1001》目录老课本
寻找游牧文明
我和我的作者们
深入东王府
人要从梦中醒来看自己的梦
与布鲁克林大桥有关
摩尔小姐
寅年记忆 评论 《读库》为我们翻拣历史,在故纸堆中孜孜不倦地搜寻,从它的视角,用它的标准,为我们追寻历史的足迹。《读库1001》,你又想唤醒我们怎样的记忆呢?
我很喜欢这期《读库》,喜欢每一篇?章,最喜欢的当然是第一篇《老课本》,一口气读完,感觉激动不已,从此也认识了邓康延这位作家。《老课本》,讲得其实是新问题,翻开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触摸那尘封的记忆,我们会发现一些东西纯真依旧,如所有人的童年一样。关于人性的教育,其实与主义无关,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不管是故意美化或丑化一些东西,当我们再回首时,却发现有些东西其实从终点我们又回到了起点。一本老课本,写满的是数千年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精华的沉淀,沉甸甸,温故知新,历历在目,百读不厌。
《寻找游牧文明》寻找的其实是一种失落感,现实是此的强势,无法改变的都统统被扫进了历史的角落,那些“白云深处”的人家,“生机勃勃的杭盖”,都已在历史的记忆中定格,成为草原人的回忆。
八爪鱼的《与布鲁克林大桥有关》,将一座桥与一个家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详细追溯在建筑布鲁克林大桥中发现的“破伤风病”和“氮过量病”的历史,让我们去体味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畏、无奈与智慧。
还有《摩尔小姐》中一个英国女人的高雅,《深入东王府》中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重新认识,《我和我的作者们》中编辑与作者的君子之交,《寅年记忆》中对历史的归纳与类比,《人要从梦中醒来?自己的梦》中对奇塔伊画的解读,等等,我们都能找到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的一些东西,这也许就是阅读历史的魅力之所在吧! 

《读库1002》目录

一站一坐一生
私人编年史:我的1998
北京四中
联大教授
仓央嘉措圣歌七十首
开始成为商人
胶片内外的华沙
北大荒
笨拙与精明
心中的大佛   评论一套失落民间的相册,引发了摄影界、学术界的无尽话题,也成为人类学研究的生动标本。
  这是一个普通中国人连续六十二年的留影,从1907年到1968年,福州的叶景吕先生从二十七岁到八十八岁,每年一张,一张不少,整整六十二张,还有他1901年单独的照片,及1906年的结婚照、结婚四十年和六十年时和夫人的合影。每张照片下面或上面都有他亲笔所写的拍摄时间、当年的年龄及家庭、国家大事等。从第一张清朝的长发蓄辫到民国的长袍马褂,一直到新中国的列宁装,照片的主人公也从英姿勃发的青年变成了矍铄老者。一张张照片,忠实记录了这位同胞从风华正茂走向人生暮年的完整过程。
  一年一照,是人生的仪式。一站一坐,年度交替,是主人公的生活方式。六十几张照片,叶景吕的目光始终淡定从容。他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大起大落,但他对世间的勇怯强弱、进退疾徐洞若观火。正是这种内心的充盈和强大,人格的独立和坚定,才造就了表面上一如既往的恬淡与笃定。他的一生,没有奇迹,也从无荒诞,点点滴滴,时时刻刻,让身边人都享受着与他共处的阳光与温情。
  “叶先生安息四十年后,我偶遇了他,不惑之年的我,也重新认知了自己和生活。”对这套照片做出详尽考证工作的收藏家仝冰雪说。 

《读库1003》目录

可可西里
理想者袁庚
金门今昔
金门·岛乡显形
绿色巨人
世界杯野史
乱世凌霄
德性
仓皇时世的阴谋与爱情
苦戏 评论“我觉得聪明非常容易实现,但笨很难实现。好了,那我们就去做一些比较难的事情,谁让我们贱呢?就要做更难的挑战。”在《读库》三周年读者联谊会上,提及自己主编《读库》以来的体会,老六如是说,“我?常爱吹牛,炫耀我和一些名人的关系。说到兄弟的台湾朋友,几年前我会喜欢罗大佑、李宗盛、朱德庸这样的人,到现在,我可能更喜欢的是黄永松、谢英俊、舒诗伟,这几个人的聪明才智都是用个位数来计算的,不一样的是后者比前者更笨。”
在老六的词典里,“笨”、“贱”之类都是富含褒义的,黄永松、谢英俊、舒诗伟之“笨”,在于投身建设性工作,旦复旦兮——此岸的王博、周云蓬、姬炤华皆有这股劲儿,当然,还有扎多。扎多如今所从事的环境保护事业,虽然不像当初他追随索南达杰保护藏羚羊那般惊心动魄,却一样需要纯粹、坚定而强大的内?作支撑。阅毕刘鉴强的《可可西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扎多的困惑和思考。联想到扎多的母亲教子放鸟的举动(多么聪明的母亲啊),我认同他的观点,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就该以藏族文化为基础,而扎多的追求不限于环境之美,更在人间的信任与社会的和谐,其境界之高也让我肃然起敬。无论是经由逻辑推理,抑或是经由宗教信仰,我真心希望扎多走出了迷茫,如同中央党校靳薇教授所言,由“文化迷惘”到“文化自觉”,再到用自己大智大勇的行动重塑“文化自信”。
曾到厦门旅行,也曾选购“化剑为犁、铸福于民”的金门台福炮弹钢刀,使用后,?觉确实名不虚传,所以我对商华鸽在《金门今昔》里所言的“战争的荒唐与吊诡”有更深的感触,若他日赴金门观光,定当去太武山公墓祭拜。马伯庸在《德性》文末那“姑妄听之”的推演,或是其作文的出发点,以至于放着毕业论文不写,钻研这件“无聊的大事”,犹如单口相声般津津有味地娓娓道来——我猜想。抄两句话:
“如果理论与事实不符,就修改事实。”(斯大林)
“换个角度想,曾经拥有却不能天长地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用梦想映衬现实,现实往往显得凋敝霉烂,因为梦想就像没有吃到口的葡萄,想象中总有说不尽的甘甜;而梦想的成为现实,却也不见得妙不可言,甚至还可能如霞飞水逝般幻灭,那才反倒连念想都没有了。所以,消极一点看,成为过客或成为眷属,没有本质的区别,都说不上什么永恒。”(王鹤)  

《读库1004》目录

中芭往事 采编 李 红
摄影 顾铁流
执笔 朱秀亮

父亲的一生 熊景明

京东奇案 萨 苏

考工记 周成林

鲁兵和他的朋友们 涂 涂
“毛毛虫童书馆”丛书选页

左派 郝 彬 评论

中芭往事》介绍的是中国芭蕾五十年的甘甜与辛酸。经过长期细致的采访,大量生动的细节和珍贵的图片被挖掘出来,让我们得以看到这门“最美的艺术”、“二十世纪的仪式”如何在新中国蹒跚起步。1950年9月,芭蕾舞剧《和平鸽》演出时,只有戴爱莲一人穿的是足尖鞋,用足尖跳。周恩来总理观看后,对戴爱莲说:“我们还是需要芭蕾的,什么时候能够演出《天鹅湖》呢?”于是,北京舞蹈学校开始筹备成立。
    《天鹅湖》这一芭蕾圣殿中的明珠,吸引着尚在稚嫩期的中国芭蕾。1954年,莫斯科音乐剧院总导演布尔梅斯捷尔访问北京舞蹈学校时,曾善意地预言:“中国需要十年才能演出《天鹅湖》。”然而,仅仅四年以后,1958年6月30日,中国首版《天鹅湖》在北京天桥剧院公演。票价一块二,几乎是普通家庭一个星期的菜钱。即使如此,依然一票难求,很多人连夜排队,为的是亲眼看看中国人自己的《天鹅湖》。因为是主演,白淑湘有资格成为舞台上唯一穿尼龙袜的演员。这双袜子是苏联专家为她带来的。
 

《读库1005》目录

图画1958
卡瓦格博
旅美三女史
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
重建视觉记忆
在世界的咽喉里
修复传奇
青春歌史
无可替代的失败者
商鞅黑洞
技术奇点二题 评论

  “这些画作正好是最为真实的时代证据,缺了它们不行,就不能对那些时代作定论,不能制作假想当中的判决书。”张家荣所言极是,《图画1958》里的那些画作,虽然可以相对独立于新民歌等文本,更形象更具表达性,但毕竟无法超越时代,于是在其艺术性之外,具备了标本的意义。(老六为编发那些画作,以七个印张四色印刷,占《读库1005》三分之一有余,成本投入之大,可谓空前矣!)张家荣对那些图画的编排次序和想法值得称道,其文字在背景资料汇集之外,也不乏识见,比如“新民歌运动不是一场文艺活动,而是一个政治运动”,比如“它们(壁画运动)只是一种多方综合参与的游戏而已,它们从内容到形式可能都不是参与每一方的真实意图”。
  “生而无信仰不足为憾,但生而不识那些执著于按自己的信条去接近上帝之人,以致以为人人都和自己一般追求,就未尝不是一种严重的憾事了。”云也退此言,或可为刘鉴强的《卡瓦格博》作注解。和《可可西里》(载《读库1003》)中的扎西多杰一样,刘鉴强在《卡瓦格博》里记述的木梭,也有着自己的信仰和困惑,不时摇摆于修行与入世之间,真实可感。所幸的是,在“后记”里,刘鉴强提及木梭如今不再彷徨,笃定地将弘扬佛教与保护藏文化和谐推进,让人心生敬意。
  《读库1005》刊发的《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收入我近两年写作的有关书店的十二篇文章,分别为《一本书开启记忆》《店长琐记》《服务二三事》《读者种种》《作者碎影》《偷书记》《书店姻缘》《邮购流水》《排行榜》《书评》《盗版书》《书市春秋》。其中,《一本书开启记忆》即《不同的书店,一样的灯光》,《排行榜》《书评》《盗版书》原题分别为《排行那个榜》《所谓书评》《盗版书一瞥》。
  这一系列,我原来将其命作《书店的碎片》。在投给《读库》之后,我又写了三篇,即《同事素描》《签售因果》《同业凡例》,惜乎赶不上趟了。将近四万字的这十五篇文章,写作时间不一,不过有一定的内在连续性,现按我心目中的先后次序,将其目录排列在这儿,有心的读者可依序阅读——《一本书开启记忆》《店长琐记》《?务二三事》《读者种种》《作者碎影》《同事素描》《盗版书一瞥》《偷书记》《书店姻缘》《邮购流水》《排行那个榜》《所谓书评》《签售因果》《同业凡例》《书市春秋》。
  2008年的某一天,鉴于郑州三联书店即将迎来20岁生日,我向薛正强经理提议编一本纪念文集,得到其首肯后,我便着手收集资料。我将这本书拟名为《城市里的学堂——郑州三联书店20年》,在我的计划里,此书图文并重,除收录如今主要店面图片,还应有20年来历史老照片,配以文字说明,记述历史沿革;文章按作者身份,分别纳入“学者作家论三联”、“记者编辑记三联?、“读者网友说三联”、“三联店员看三联”等辑。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此事不了了之。不过,这促使我翻阅曾经三联那五年的日记,重温书店的时光,并整理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即其成果。我避开空洞地抒情,以大量的细节展现了书店的方方面面,以及从业者的五味生活。2010年是郑州三联书店创立2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并祝福它以及其他传统人文书店在网络时代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