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眉毛 - Windows Liv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1:38:32
2006/6/17

绿眉毛

“绿眉毛”有八百多年的建造历史,并在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福建古代最常见也是最先进的船型之一。直至在十八世纪,欧洲的航海家们才学会采用“绿眉毛”的水密隔舱建造技术。

朱家尖的“绿眉毛”仿古木帆船全面采用传统造船工艺制成,系目前国内最大的仿古木帆船。船身长31米,宽6.8米,型深3.2米,吃水2.2米,排水量230吨,三桅四帆,主桅高24.5米。帆船内部结构为一层主甲板,两层舱室,九道水密横隔壁共分出十几间大小不等的工作、生活舱室,配置了现代化的生活设施,装饰装璜以民族传统特色为主,古朴典雅。

 

由于该船头鱼眼上方有一条绿色船眉古称"绿眉毛"。该船采用风力作主动力,航速达到每小时九点七海里,船上同时配备现代航海需求的安全保障设备,如GPS导航设备、雷达设备、气象接收设备、远程电台、全球卫星通讯设备及安全救生、消防设备等。船员们可以与各港口进行联络并及时掌握天气等情况。“绿眉毛”上有船员、航海指导人员等十余人,他们每天的工作包括升帆、降帆、清理甲板等。

“扬帆中华——‘绿眉毛’号仿古木帆船航海活动”,是05年我国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惟一一次实船航海活动。仿古帆船“绿眉毛”朱家尖号从浙江舟山沈家门港启程前往首站青岛,然后沿海岸线一直南下,经宁波、温州前往泉州、厦门、深圳、广州等沿海港口城市。

提醒我们投向海洋,关注海洋,亲近海洋,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来审视我们宝贵的海洋文化。

 

六百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开始了他七次下西洋的航海壮举。他率领 300 艘帆船和 30,000 水手组成的船队,浩浩荡荡地驶入了万顷碧波之中,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探索之先河。惠普客座博客 Ong Boon Kiat 陪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资深摄影师 Michael Yamashita 和他的电影摄制组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他们全力拍摄一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电影,再现郑和下西洋的神奇之旅。 Boon Kiat 是一位技术新闻记者,也是一位热衷于旅行的人,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在网络日记上记录他的旅行。 驾乘“宝船”

“绿眉毛”号木帆船乘风破浪、驭风而行,让我惊讶不已。“绿眉毛”号木帆船长三十米,宽六米,绝不是一艘小船。该船由 8 名船员组成,当他们拉扯摺边绳索将两面大帆向船尾绕轴转动时,我们还是立刻逆时针摇摆不定起来。我们现正在轻松航行,离舟山港约一公里,这是我们在中国拍摄活动的第二站。

今天早上风很大,因此我们的航行很棒。但我想,如果我们昨天航行,会更刺激。毫无疑问,昨天的天气更加险恶,风力比今天大好几级。但是航海船员认为那样的天气太危险,三天前,台风刚从台湾方向袭来,现在仍在舟山港外肆虐横行。

 

今天早上的风力可能已经有所减弱,但是仍有阵阵狂风。船尾上插着的三面旗帜,迎风猎猎飘舞。主帆也是如此,缝制在水平竹竿上的 20 米长的米色帆迎风招展。

狂风呼啸,扯动着我的松垂的雨衣,不知不觉,任性的细雨已经将我的衣服湿透了。 但我没有抱怨。在这样一个早晨,恶劣的天气使我们的体验显得更加不寻常。这与六个世纪前郑和乘“宝船”下西洋特别相似。

“绿眉毛”号木帆船仿照明朝航海古船建造而成。 除了采用现代造船方法外,“绿眉毛”号木帆船的设计类似于郑和下西洋所用的船只。然而,明朝航海船超过 100 米,我们的船只与之比较相形见绌,但仍不失为一次大规模的航行。

与另一个历史参考点相比,”绿眉毛”号的长度与另一艘著名船只(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圣玛丽娅”号旗舰)的长度大致相同,“圣玛丽娅”号在郑和下西洋一百年之后穿越了大西洋。概观”绿眉毛”号,我不能想像“圣玛丽娅”号 50 名船员是如何航行到美洲的,想必如同地狱般幽闭恐怖(哥伦布船队的船员在航行途中从巴哈马获得吊床,看来只有这件事让他们感到欣慰了)。 糟糕的是,仅仅为了完成早上的训练,我就要在甲板上上下颠簸一百多次。难怪船员们一到港口就从船上匆匆逃离了。

“绿眉毛”三个字在汉语中的意思是绿色的眉毛。“绿眉毛”号上画着两个凸出的眼睛,船头的两侧各有一只。有人猜测,“绿眉毛”号上这两只眼睛的主要作用是威严地注视着船头劈开的碎波,保证船只航行的安全。每只眼睛上方都有两抹细长的眉毛,如芦笋一样鲜绿 — “绿眉毛”号因此而得名。

今天早上,当摄制组在船上进行拍摄时,我贪婪地将我的所见所闻都拍摄下来:起锚时摇动链锭的镜头;船只随着波浪如钟摆一样左右摇晃的镜头;船员们在木头甲板上跑来跑去拉拽绳索的镜头。

对于我而言,这次航行的伟大之处在于:这是一次重访、重现和重温历史之旅。挺立船头,挟裹着咸湿海水气息的海风拂面,恍惚间,我感觉自己身处一艘六世纪前的明朝古船,正从长乐港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