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三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3:14:48

元音上师开示:禅宗的三关

     禅宗三关,历代祖师皆有言说,但能详细透彻的把三关当下讲明的,当代佛教大德元音老人算是难得的一位。他在《禅 净 密 互融互通的修法》中讲到:
         禅宗修到最后打开本心见性之后,并没了脱生死,明心见性之后才是破初关。破初关虽见到本性,但生死未了。因为才断见惑,思惑未断。知见正确,但是我们的思惑,即思想对境生心还是免不了。因为八识的种子还在,遇缘就起现行,所以生死未了。因为这个缘故,净土宗常常毁谤禅宗,说禅宗不好,明心见性了,生死却未了。不如净土往生西方,一见弥陀,一切都解决了。这是一般人不知道禅宗的立场,禅宗自己也知道并不是明心见性生死就了。临济大师就讲得很清楚,第一句荐得,自救不了,他讲“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线全籍里头人”,如同看木偶戏,戏中孙悟空大战白骨精,很精彩,但没有里头的拉线人,木偶再好也不会动。人也一样,人讲话、走路及种种动作,都是佛性在里面抽线。认识了佛性的妙用仍自救不了,因为八识的种子还在,你遇境还是会生心,你的思想还在动。
      法相宗讲得更清楚,“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发起是开发,如生意人开发事业,科学家开发新科技,修佛法的人打开了自己的秘密宝藏见到本性,成为登地菩萨。初地是欢喜地。“俱生”是俱生的法执及我执还跟着你,缠住你的本性,使你遇境生心,昏昏昧昧,如同睡觉一样。“远行地后纯无漏”就是作功夫,由初地上升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到了七地菩萨是远行地,八地是不动地,到了第八地才进入无漏,漏尽通之后才真正进入道通。到了这里才不退转,否则还是会退转的。也就是到了这里,第八识的种子消了,才转第九识庵摩罗识。庵摩罗识译成中文叫白净识,证到白净识也还没有到家,俱生我执虽然消了,但俱生法执的种子还在,也就是分别我执与法执消掉了,还要在事上锻炼,要把无始无明的尘沙惑除了,才能从九识转十识。这才是真正的见性成佛。所以禅宗的功夫要作得很长,不是一下子就能消掉的,这要看我们用功的程度,要三大阿僧祗劫,三大即见到位、修道位、证道位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时间的长久要看用功程度。

元音老人对《悟心铭》的开示:
         修道人于初见性后,并非即了,还须时时观照,历境练心,着力打磨,了除习气,方能了生脱死。否则,见境生心,妄念动荡不停,是谓悟后迷,生死依旧不了。故古德多于悟后作牧牛行,绵密保任,以臻圆熟,非一悟即可了手。虽间或也有顿悟、顿修、顿证者,无须做保任功夫,但毕竟为数不多,不可一概而论。洞山禅师于“偏中正”见道位后,更颂修道位“偏中至”,即教吾人于见道后,不可得少为足,更须历境练心,除尽妄习,上上升进,以臻究竟也。关于此点,宗下有三关之说,即一、破本参明见真性,为破初关——截断众流;二、绵密保护,长养圣胎,于一切境缘上自在无碍,乃至不用保而毫无走着,是为破重关——涵盖乾坤;三、放任而为,无所不是。能入佛,亦能入魔,所谓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是为破末后牢关——随波逐流。

元音老人《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第90问:做功夫一般分哪几个阶段?
         答:做功夫一定要注意,第一步,身心世界一切化空,定慧具足,才能亲见本性。没有这第一步,后面的功夫就做不到,第二步,要保护这个佛性,保护它不要沾粘境界,不跟境界跑。保熟了,就不要保,须忘记保。第三步,放任。就好比孩子长大了,不要大人管着他了,他可以自立了。最后连“任”也没有了。佛性本来如此,功夫是一层层做上去的。我们开悟见性了就到家了吗?没有,不要糊涂,那只是初步。六祖大师听人念《金刚经》就能悟道,这么好的根基,他在五祖处悟道后,还要到猎人队中隐藏十五年,在境上磨练自己。就是说我们虽然见性了,但是多生历劫的习气还在,执着习气还有,还会动心。所以,要悟后起修,一定要把这个思惑——对境生心的迷惑、贪嗔痴等打掉,这样才行,才能了生死。难道我们一悟道就行了?不行。赵州大师根基也非常好,但他悟道之后还要四十年的保护。他说得很清爽,老僧四十年,除二时粥饭无杂用心。
         所以禅宗说三关,不是假设的,真有这功夫。见到本性这是初关,即破本参。进一步到第二关——重关,就是要做保护的功夫。保护到连“保”也没有了,就出重关。这时对好的境界不喜,不好的境界也不烦恼,顺逆无拘,很自在消遥,那就是出重关。出了重关还要向上,还有末后牢关。就是做功夫做到完全无为的地步,发大神通,大光明,朗照十方世界都无所住。尽管大神通完全齐现,也不作神通想,一切都不可得。所以说,路途就是家舍,家舍就是路途,能入佛亦能入魔。真正到家时,末等于初。开始时,什么都不知道,最后是大智若愚,也等于不知道一样。它没有什么知道,没有什么神通妙用,不执着一点点。真空净了,六道轮回就是了生死,了生死就是六道轮回。地狱天宫一样,再没有分别心了。畜生道里尽管走,无所谓,它是很自然的,不带一点勉强。如果不能去,还是发心生西方极乐世界吧!功夫做到末后牢关,那才是法界究竟,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好好做功夫吧,不是一下子就能了的。
  南怀瑾老师开示:破初关的功用程度(打坐修证中身体变化的过程)  


  何以谓之破参?因为有疑则有参,无疑则不参,突然碰到啪嗒的一下(这是象声词,事实上并没有这一下,言语形容它,言不尽意),身心放下,空掉了。有的是到了前念已灭,后念未生,当下一段空的境界。他便认为“哦呵!就是这个!”那么就定住这一个,前念不生,后念不起,当体即空的空空一段,定定,定得连身心皆空了,皆忘掉了。要弄得如痴、如傻。要久定。这个时候,这个人呀,简直记忆力都会减退,好像脑筋都不大灵敏了。有一个阶段万事都懒得用心去动。如果这个时候,没有明师,没有宗师指导,单求如此下去呢?坐久了,有些人变成枯木一样,庄子所谓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不是真悟,不是真明心,更不是真见性。这是妄想意识暂停现象。那个三际托空的境界,正是意识根本的变相现量。

  须知心地风光,是活泼泼的,不干枯的。真到啪嗒一下,破了初关的人,颇不容易,真为难得。倘若果能如此,这一关的功用变化来了,现在姑且不说试听看。总之:由破初关而得定的人,渐渐渐渐地,身体如果原有宿疾,便百病丛生了。内部原有病根的话,各种病都给你发出来,头痛的就头痛得更厉害,背痛的背痛得更厉害,有疮的,疮发得更快,有毒的一身发烂、发痒、发酸、发麻。因为这个时候,色身气质变化,剥复之机来了。一张皮被剥了一样。剥与复,两个字是卦名,《易经》上的卦名,剥极了,要坏到极点,反是没有精神,反是枯槁了,反是瘦了,反是……

  所以你们做功夫有时候打坐定了,每一个心理的病的境界都要经过的呦。很多人修道坐坐,都以为一修道百病皆除。我告诉你,一修道是百病皆生,都生完了以后才百病皆除。本来没有病,你里头潜伏的病都要把你发出来。爆发完了以后才可以。

  古人到达这个情形,他不在乎的,只管修道不管别的。现在的人医学常识发达,三天没有大便,哎呀!该要大便中毒了;又一样,哎哟,该是有病了。你看现代人修道,对于这个身体看得比什么都贵重,什么叫做“生死以之”?根本没有这个精神。尤其是医学发达了,半吊子的医学知识大家都会一点点,也不是真医生,多少都看了报纸,懂了一点医学常识,那个报纸有些宣传的理论,他就把它真当医学理论。嗨!他顾虑身体不得了喽!没有那个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其实真正懂医学的常识,这又蛮好,尤其学医的,这个可以帮助他一下。在这个阶段,有各种各样的现象。或者是大便秘结了,或者是肚子泻了,各种各样,百病丛生,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有病报病,就是这个样子。

  那么,过了这个阶段,剥极则复,剥极了就恢复了。什么恢复?生机,另一个生命机能恢复。阳气勃然而兴了。在女人呢?两乳发胀,春意荡然;男人呢?二月初二龙抬头了,阳气突然而来了。这是比方话喽!身上一身发胀,全身一股气来了。那么普通的人,不知道的呢?在这个时候不是自己想办法,就是天然走漏了。走漏了同你那个三际托空见到那个空的一面不相干,可是色身这一面(其实,这一面也就是那一面。)渐渐又恢复到平常没有修持,没有体会一段空相以前那个身体一样。那么,在一般人,没有经验的,觉得这一下舒服了,所谓发泄得舒服了,在那个充满的境界上当成发胀,不舒服。把它恢复了那个平日的样子,他习惯性认为这样是舒服。如果有智慧,进一步呢?依然不动,身体上阳能一发动,即刻将心念空了,欲望自然奈何不了你。可惜人没有这个大气魄的呀!没有这个大智慧呀!人能克服性欲这一关的,太少了。多半要照应这个东西去了,照应身体上这一冲动了,不肯不照应的。如果是大气魄、大智慧的人,忘身喽,管你的,什么东西动,你爱动就动。这一下好,气机突发。

  那么,道家讲的呀,由尾闾骨透督脉透头顶,前面下来到任脉,又降下,降下以后又打通奇经八脉,动得三花聚顶五炁朝元。什么三花?精炁神。什么五炁?金木水火土。亦即心肝脾肺肾。身体突然笔直正立,端容正坐,自然归元。“元”并没有一个地方,有个地方就不是“元”了。在密宗来讲,三脉四轮突然而开,然后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为一,虚空即我,我即虚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就到达了。

  这些依我讲起,大概十句话讲完了。可是要知中间微细的过程,说不完喽!各有业力,各有因缘的变化不同,大原则就是我告诉你的。到达这个样子,在道家言,所谓:三花聚顶、五炁朝元,浑然无为,寂然一体。在密宗言,所谓:三脉四轮打通了,光明自然显现,无所谓明点不明点了。但这还只是在破初关境界上的功用,慢慢来,切勿得少为足,以为到了家了。有些人不明此理的呢!就在如此定境上过一辈子,也勉强说是证果了。还不是大果,仍然未了分段生死。

  如果是大智慧大乘道的菩萨,定久慧明了,身心都起变化,脱胎换骨,内触妙乐。通力智慧渐渐开展,记忆力悟力更加高明,甚至,连宿命通都发起了。什么叫宿命通?就是前生后生,什么事情都知道。

  这一个阶段,以见地与功用配合来讲,还不算是初关完成,所以说多难!古人见道的,只能在这个阶段中间徘徊徘徊的太多太多了。以此来观察,古人今人很多都只是在这个阶段。但是这个中间有一个重点,有些修外道、修密宗、修道家,这些人等,虽然不见自己本来面目,但功夫到达这个程度也有,为什么不许可他是见道呢?不许可他是证道呢?因为他不见本性,不明本来,就是《楞严经》上佛说的:“不得正觉。”有些人,参禅的,晃到空的这一面,见了本性,为什么也不许可他呢?因为功用没有到,慢慢来。见地功用到达了这个剥极而复的时候,所谓百脉皆通,三花聚顶,五炁朝元,可是其中有多少艰苦、多少血汗、多少岔途、多少支节哟!岂有那么简单!

禅宗的三关问题   作者:融照 文章来源:《禅》 点击数: 55 更新时间:2008-7-24 21:22:51

    宗门有初关、重关、末后关的三个阶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怎样分划?我们若向佛学大辞典检阅,只得“禅宗术语”寥寥四字,还是扑了个空,如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因为这是禅宗的家里风光,要是找着个三关透彻的大德来请教,才能分疏得下。若向门外汉探讨,这就像向十字街头的担柴汉,问今天行政院议的是什么事相似。毕竟一场磨么罗,无有是处。就让你当真找着个参学事毕的老宿。但如果你不曾下过一番寒彻骨的工夫,这老宿无法靠两片唇皮,和你解释得明白的!所以三关问题,甚难论列。

    此地有某禅德说:“佛法是绝对的,只须参!参!参!咄地一声,本来无物,更有何事?说什么二关三关?”笔者闻友人有称说他的伟论,不觉叹道:这位师僧,口门太阔了!去圣时遥,人多狂慧。若是这样笼统,那么,心空及第归的人,便参学事毕么?中了状元便即成致君泽民的大政治家么?我们试就禅宗第六祖慧能禅师的证道过程来体会一下吧!自达摩西来之后,像六祖这样利根。可说是古今无两了!可是他的历程,还是无阶段中有阶段的! 

    考六祖闻客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便顿会玄旨。他马上便去讨黄梅付分晓。黄梅勘  曰:来求什么?祖曰:惟求作佛。黄梅乃向他句下再搜曰:汝是南方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祖对曰:人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法师身与獦獠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黄梅知他所见真切,乃半肯半勉曰:汝合随众作务?祖反诘曰:慧能不离自性便是福田,未审法师教作何务?黄梅被他透底一捞,原不至无言可说,无理可申。不过当时在东西两序大众之前,防招嫉妒,便道:汝这獦獠,根性太利,著槽厂去。祖知这事尚有大须商量之处。乃俯首贴耳,入礁房舂米,等候下文。后闻唱神秀偈语,他情不自禁,说偈推翻秀意。黄梅以红杏出墙,春光已露,乃邀他三鼓入室,勘其初悟,面授心传。六祖到了这时,如梦再觉,不禁脱口而呼曰:“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身清净,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看六祖一口气说了五个何期。何期者,就是“估不到”的意思。这可知他闻经开悟是一个关头,到了这时又是一个关头了,若硬说咄地一声,更无余事。那么,他何以到这田地才瞥地洞然呢?及黄梅送他到九江驿,舟中复把橹勘曰:“合是吾渡汝!”祖曰:“迷时师渡,悟了自渡。渡名虽一,用处不同。”黄梅乃叮咛曰:“汝向去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佛法不宜速说,速说佛法难起。”祖到怀集,顿忆前嘱,遂混迹猎人队里,随缘保任一十五年,养成露地白牛,然后出世为人。这可见贤如六祖,也不是一悟上齐诸佛的。

    从上祖师悟处,各有差等。只如雪峰在德山会下作饭头时,一日饭迟,德山擎钵下法堂,雪峰晒饭布次。问曰: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什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峰举似岩头。头曰: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末后句末关大机大用的语话)。山闻,令待者唤头至。问曰:汝不肯老僧那?头密启其意,山乃休。明日升堂,果与寻常不同。头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头法师会末后句,日后天下人不奈伊何!又如夹山为七百众善知识。因僧问如何是法身?夹山曰:法身无相,问何是法眼?夹山曰:法眼无瑕。为道吾所笑。结果散众谒船子法师,才了大事。谁说禅关可一蹴而就了?

    古来说禅宗三关,以清世宗雍正为最露骨。世宗自许为作家君王。他在《御选语录》总序上说:“朕深明此事,不惜话堕,逐一指明。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不为从上古锥舌头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为初步破参,前后际断者。破本参后,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声香味触法者色香味触法,尽是平等,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己。境智圆融,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动。是则名为透重关,名为大死大活者。透重关后,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如斯惺惺行履,无明执著,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后一关。”

    上来世宗的话,忒煞天花乱坠。行人除了出格利根,言下相庆之外,其余必须于本参话头,猛著精彩,才能破得初关。破初关后,再加抖擞,然会后荐得常住不动的重关境界。到重关后,偷心死尽,然后荐得寂照同时的末后牢关境界。这是功勋阶段,不容颟顸,世有誉人一镞破三关者,皆属欺人之论。笔者曾见狄楚青老居士之《平等阁笔记》,记者夫人悟后法语,并云冶开法师谓:“近时破本参者不可多见,尊夫人是一镞破三关,甚为希有。”我以为如果冶老当时真有此言,若非故意奖饰女流,激励男众的逗机方便语话,便是将佛法作人情了。

    菩萨有隔阴之迷。你看古德如径山大慧普觉禅师,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的母亲梦神人护一高僧入室而孕。诞时白光透室,举室称异。十六出家,即喜宗门。十九游方,至太平杯度庵,庵主迎待甚恭,云夜梦伽蓝神告知,明日雪峰悦过此,嘱令守候也。以悦语录示之,果然过目成诵,时入皆信这是雪峰后身。后来不他往宣州请益明寂珵公,寻往大阳谒元首座、洞山微法师及贤首座,周旋三公会下多时,尽会曹洞宗旨。跟著又往参印心珣公,珣叫他去宝峰依湛堂准公。准寂后,张无尽又促他往谒圆悟,晨夕参请。“于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念念不忘于心;甚至同客吃饭把箸在手,都忘下口。圆悟笑道:这汉参黄杨木禅,却倒缩去!他曰:这个道理似狗看热油铛,欲舔舔不得,欲舍舍不得。圆悟曰:你喻得极好,这便是金刚圈、栗棘蓬。后来经过多时才得到豁然大澈。你看雪峰悦是一个大善知识,再转头来换过一个皮囊作大慧觉,便要费如许气力。一镞破三关,谈何容易啊!

    众生住地无明,无始以来,如乳入水,这三关问题,世宗只说得个“然”却未说得著“所以然”,而且所说重关末关简直无可分别,尚嫌带漏逗乱统之病。笔者以为不如向相宗“八识规矩颂”体会,还双较清朗明白。颂曰:“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首句发起初心喜地者,是说起初发菩提心的修行菩萨(修唯识观的初心行人),在广修福慧二种资粮,正在资粮位、加行位之时,尚潜伏著我法二执现行。由于数数修习观一切法“生空真如”,除灭分别我执。观一切法“法空真如”,除灭分别法执,到相当时期,豁然亲见少分真理,第六识转成下品妙观察智,进入通达位,而登初地,名欢喜地,照见五蕴皆空,心生欢喜故,这即是禅宗的初关。如香岩击竹开悟时,即欣然遥向沩山礼拜曰:好在法师不为我说破,否则无今日之乐!又如灵云见桃花而悟,有“自从得见桃花后,直至如今笑不休”之句,皆可比知欢喜地同于初关。

    “俱生独自现缠眠”者,这是说所断还有余障。因初地菩萨,虽断分别我法二障的种子,可是俱生我法二障的“随眠”,非是纯一无漏,仍起现行的“缠”。所谓“俱生”,就是我们无始时来虚妄薰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俱生我执,”是六七两识,缘第八识所变五取蕴相,若总若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我。但此我执细故难断,在后修道位中,数数修习胜生空观,方能断除。“俱生法执”,于缘识所变的蕴处界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法。但此法执细,故难断,至十地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方能除灭。

    “远行地后纯无漏”者,远行地即第七地。名远行者,意思是菩萨累积久“远”的福慧资粮,才“行”得到此地。到这里,功用已极,在菩提路上永“远”前“行”无复退转。俱生我执永伏,虽还有俱生的微细法执,或时现起,而非有漏,故曰纯无漏。至此已舍阿赖耶识我爱执藏。第六识转成中品妙观察智,即同禅宗的“重关”。

    “观察圆明照大千”者,八地以上,断尽二障种子习气,第六识转成上品妙观察智。“妙”,是神用无方,称之为妙。“观察”谓能分别诸法自相共相,复能鉴别众生根性因缘。“圆”谓此时智无方隅,最极圆融,能以无碍辩才宣说妙法,皆令开悟,获大法利。“明”,谓无法不照,如日当空;无机不知,心珠朗耀。“大千”,拣非中小,谓此时现身说法,观机逗教,能广被大千世界。达到观察圆明境界,即同禅宗末后牢关。

    如上所举八识规矩颂意,与三关吻合,已极明显。笔者再拿《起信论》真如体、相、用三大来说:初关见虚空消殒,前后际断,是证得“真如体大。”重关见山是山,河是河,法住法位,本无动摇,是证得“真如相大”。体相明了,行人本身,大事辩了,已到百尺竿头;尚须更进一步,踏破末关,手眼圆明,度脱众生,才证“真如用大”。简单来说,破初关犹有住地无明;破重关犹未能致“用”;故古德要破“末后关”然后出世为人。鄙见如此,似可补助世宗之说。

    上来笔者将相宗家具来诠释禅宗,或许有人笑我“扯葛藤”。但《坛经》上如:“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便是转识。”又如  “五八六七果因转”等,六祖亦尝借相宗名言,以相显性了。具眼人,性者相之性;相者性之相。一味醍醐,分作两盏,若固执知解为宗乘之敌,那末,何以《坛经》又有“应常读大乘经典”之句呢?辩道如行路,须先认路,故“禅以慧为体。”知尚未知,辩什么道?这篇虽属“盲人摸象”之谈,但吾人不妨耐心摸着,把象眼、象耳、象口、象鼻、象身、象脚、象尾,甚么都摸遍了,那就不一定是要开眼人才认得象的!原一精明,知行不二,不见道:“阿那律陀无目而视”么?参!

禅宗的三关问题   作者:融照 文章来源:《禅》 点击数: 55 更新时间:2008-7-24 21:22:51

    宗门有初关、重关、末后关的三个阶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怎样分划?我们若向佛学大辞典检阅,只得“禅宗术语”寥寥四字,还是扑了个空,如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因为这是禅宗的家里风光,要是找着个三关透彻的大德来请教,才能分疏得下。若向门外汉探讨,这就像向十字街头的担柴汉,问今天行政院议的是什么事相似。毕竟一场磨么罗,无有是处。就让你当真找着个参学事毕的老宿。但如果你不曾下过一番寒彻骨的工夫,这老宿无法靠两片唇皮,和你解释得明白的!所以三关问题,甚难论列。

    此地有某禅德说:“佛法是绝对的,只须参!参!参!咄地一声,本来无物,更有何事?说什么二关三关?”笔者闻友人有称说他的伟论,不觉叹道:这位师僧,口门太阔了!去圣时遥,人多狂慧。若是这样笼统,那么,心空及第归的人,便参学事毕么?中了状元便即成致君泽民的大政治家么?我们试就禅宗第六祖慧能禅师的证道过程来体会一下吧!自达摩西来之后,像六祖这样利根。可说是古今无两了!可是他的历程,还是无阶段中有阶段的! 

    考六祖闻客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便顿会玄旨。他马上便去讨黄梅付分晓。黄梅勘  曰:来求什么?祖曰:惟求作佛。黄梅乃向他句下再搜曰:汝是南方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祖对曰:人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法师身与獦獠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黄梅知他所见真切,乃半肯半勉曰:汝合随众作务?祖反诘曰:慧能不离自性便是福田,未审法师教作何务?黄梅被他透底一捞,原不至无言可说,无理可申。不过当时在东西两序大众之前,防招嫉妒,便道:汝这獦獠,根性太利,著槽厂去。祖知这事尚有大须商量之处。乃俯首贴耳,入礁房舂米,等候下文。后闻唱神秀偈语,他情不自禁,说偈推翻秀意。黄梅以红杏出墙,春光已露,乃邀他三鼓入室,勘其初悟,面授心传。六祖到了这时,如梦再觉,不禁脱口而呼曰:“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身清净,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看六祖一口气说了五个何期。何期者,就是“估不到”的意思。这可知他闻经开悟是一个关头,到了这时又是一个关头了,若硬说咄地一声,更无余事。那么,他何以到这田地才瞥地洞然呢?及黄梅送他到九江驿,舟中复把橹勘曰:“合是吾渡汝!”祖曰:“迷时师渡,悟了自渡。渡名虽一,用处不同。”黄梅乃叮咛曰:“汝向去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佛法不宜速说,速说佛法难起。”祖到怀集,顿忆前嘱,遂混迹猎人队里,随缘保任一十五年,养成露地白牛,然后出世为人。这可见贤如六祖,也不是一悟上齐诸佛的。

    从上祖师悟处,各有差等。只如雪峰在德山会下作饭头时,一日饭迟,德山擎钵下法堂,雪峰晒饭布次。问曰: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什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峰举似岩头。头曰: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末后句末关大机大用的语话)。山闻,令待者唤头至。问曰:汝不肯老僧那?头密启其意,山乃休。明日升堂,果与寻常不同。头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头法师会末后句,日后天下人不奈伊何!又如夹山为七百众善知识。因僧问如何是法身?夹山曰:法身无相,问何是法眼?夹山曰:法眼无瑕。为道吾所笑。结果散众谒船子法师,才了大事。谁说禅关可一蹴而就了?

    古来说禅宗三关,以清世宗雍正为最露骨。世宗自许为作家君王。他在《御选语录》总序上说:“朕深明此事,不惜话堕,逐一指明。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不为从上古锥舌头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为初步破参,前后际断者。破本参后,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声香味触法者色香味触法,尽是平等,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己。境智圆融,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动。是则名为透重关,名为大死大活者。透重关后,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如斯惺惺行履,无明执著,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后一关。”

    上来世宗的话,忒煞天花乱坠。行人除了出格利根,言下相庆之外,其余必须于本参话头,猛著精彩,才能破得初关。破初关后,再加抖擞,然会后荐得常住不动的重关境界。到重关后,偷心死尽,然后荐得寂照同时的末后牢关境界。这是功勋阶段,不容颟顸,世有誉人一镞破三关者,皆属欺人之论。笔者曾见狄楚青老居士之《平等阁笔记》,记者夫人悟后法语,并云冶开法师谓:“近时破本参者不可多见,尊夫人是一镞破三关,甚为希有。”我以为如果冶老当时真有此言,若非故意奖饰女流,激励男众的逗机方便语话,便是将佛法作人情了。

    菩萨有隔阴之迷。你看古德如径山大慧普觉禅师,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的母亲梦神人护一高僧入室而孕。诞时白光透室,举室称异。十六出家,即喜宗门。十九游方,至太平杯度庵,庵主迎待甚恭,云夜梦伽蓝神告知,明日雪峰悦过此,嘱令守候也。以悦语录示之,果然过目成诵,时入皆信这是雪峰后身。后来不他往宣州请益明寂珵公,寻往大阳谒元首座、洞山微法师及贤首座,周旋三公会下多时,尽会曹洞宗旨。跟著又往参印心珣公,珣叫他去宝峰依湛堂准公。准寂后,张无尽又促他往谒圆悟,晨夕参请。“于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念念不忘于心;甚至同客吃饭把箸在手,都忘下口。圆悟笑道:这汉参黄杨木禅,却倒缩去!他曰:这个道理似狗看热油铛,欲舔舔不得,欲舍舍不得。圆悟曰:你喻得极好,这便是金刚圈、栗棘蓬。后来经过多时才得到豁然大澈。你看雪峰悦是一个大善知识,再转头来换过一个皮囊作大慧觉,便要费如许气力。一镞破三关,谈何容易啊!

    众生住地无明,无始以来,如乳入水,这三关问题,世宗只说得个“然”却未说得著“所以然”,而且所说重关末关简直无可分别,尚嫌带漏逗乱统之病。笔者以为不如向相宗“八识规矩颂”体会,还双较清朗明白。颂曰:“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首句发起初心喜地者,是说起初发菩提心的修行菩萨(修唯识观的初心行人),在广修福慧二种资粮,正在资粮位、加行位之时,尚潜伏著我法二执现行。由于数数修习观一切法“生空真如”,除灭分别我执。观一切法“法空真如”,除灭分别法执,到相当时期,豁然亲见少分真理,第六识转成下品妙观察智,进入通达位,而登初地,名欢喜地,照见五蕴皆空,心生欢喜故,这即是禅宗的初关。如香岩击竹开悟时,即欣然遥向沩山礼拜曰:好在法师不为我说破,否则无今日之乐!又如灵云见桃花而悟,有“自从得见桃花后,直至如今笑不休”之句,皆可比知欢喜地同于初关。

    “俱生独自现缠眠”者,这是说所断还有余障。因初地菩萨,虽断分别我法二障的种子,可是俱生我法二障的“随眠”,非是纯一无漏,仍起现行的“缠”。所谓“俱生”,就是我们无始时来虚妄薰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俱生我执,”是六七两识,缘第八识所变五取蕴相,若总若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我。但此我执细故难断,在后修道位中,数数修习胜生空观,方能断除。“俱生法执”,于缘识所变的蕴处界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法。但此法执细,故难断,至十地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方能除灭。

    “远行地后纯无漏”者,远行地即第七地。名远行者,意思是菩萨累积久“远”的福慧资粮,才“行”得到此地。到这里,功用已极,在菩提路上永“远”前“行”无复退转。俱生我执永伏,虽还有俱生的微细法执,或时现起,而非有漏,故曰纯无漏。至此已舍阿赖耶识我爱执藏。第六识转成中品妙观察智,即同禅宗的“重关”。

    “观察圆明照大千”者,八地以上,断尽二障种子习气,第六识转成上品妙观察智。“妙”,是神用无方,称之为妙。“观察”谓能分别诸法自相共相,复能鉴别众生根性因缘。“圆”谓此时智无方隅,最极圆融,能以无碍辩才宣说妙法,皆令开悟,获大法利。“明”,谓无法不照,如日当空;无机不知,心珠朗耀。“大千”,拣非中小,谓此时现身说法,观机逗教,能广被大千世界。达到观察圆明境界,即同禅宗末后牢关。

    如上所举八识规矩颂意,与三关吻合,已极明显。笔者再拿《起信论》真如体、相、用三大来说:初关见虚空消殒,前后际断,是证得“真如体大。”重关见山是山,河是河,法住法位,本无动摇,是证得“真如相大”。体相明了,行人本身,大事辩了,已到百尺竿头;尚须更进一步,踏破末关,手眼圆明,度脱众生,才证“真如用大”。简单来说,破初关犹有住地无明;破重关犹未能致“用”;故古德要破“末后关”然后出世为人。鄙见如此,似可补助世宗之说。

    上来笔者将相宗家具来诠释禅宗,或许有人笑我“扯葛藤”。但《坛经》上如:“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便是转识。”又如  “五八六七果因转”等,六祖亦尝借相宗名言,以相显性了。具眼人,性者相之性;相者性之相。一味醍醐,分作两盏,若固执知解为宗乘之敌,那末,何以《坛经》又有“应常读大乘经典”之句呢?辩道如行路,须先认路,故“禅以慧为体。”知尚未知,辩什么道?这篇虽属“盲人摸象”之谈,但吾人不妨耐心摸着,把象眼、象耳、象口、象鼻、象身、象脚、象尾,甚么都摸遍了,那就不一定是要开眼人才认得象的!原一精明,知行不二,不见道:“阿那律陀无目而视”么?参!

 

禅宗的三关问题   作者:融照 文章来源:《禅》 点击数: 55 更新时间:2008-7-24 21:22:51

    宗门有初关、重关、末后关的三个阶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怎样分划?我们若向佛学大辞典检阅,只得“禅宗术语”寥寥四字,还是扑了个空,如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因为这是禅宗的家里风光,要是找着个三关透彻的大德来请教,才能分疏得下。若向门外汉探讨,这就像向十字街头的担柴汉,问今天行政院议的是什么事相似。毕竟一场磨么罗,无有是处。就让你当真找着个参学事毕的老宿。但如果你不曾下过一番寒彻骨的工夫,这老宿无法靠两片唇皮,和你解释得明白的!所以三关问题,甚难论列。

    此地有某禅德说:“佛法是绝对的,只须参!参!参!咄地一声,本来无物,更有何事?说什么二关三关?”笔者闻友人有称说他的伟论,不觉叹道:这位师僧,口门太阔了!去圣时遥,人多狂慧。若是这样笼统,那么,心空及第归的人,便参学事毕么?中了状元便即成致君泽民的大政治家么?我们试就禅宗第六祖慧能禅师的证道过程来体会一下吧!自达摩西来之后,像六祖这样利根。可说是古今无两了!可是他的历程,还是无阶段中有阶段的! 

    考六祖闻客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便顿会玄旨。他马上便去讨黄梅付分晓。黄梅勘  曰:来求什么?祖曰:惟求作佛。黄梅乃向他句下再搜曰:汝是南方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祖对曰:人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法师身与獦獠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黄梅知他所见真切,乃半肯半勉曰:汝合随众作务?祖反诘曰:慧能不离自性便是福田,未审法师教作何务?黄梅被他透底一捞,原不至无言可说,无理可申。不过当时在东西两序大众之前,防招嫉妒,便道:汝这獦獠,根性太利,著槽厂去。祖知这事尚有大须商量之处。乃俯首贴耳,入礁房舂米,等候下文。后闻唱神秀偈语,他情不自禁,说偈推翻秀意。黄梅以红杏出墙,春光已露,乃邀他三鼓入室,勘其初悟,面授心传。六祖到了这时,如梦再觉,不禁脱口而呼曰:“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身清净,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看六祖一口气说了五个何期。何期者,就是“估不到”的意思。这可知他闻经开悟是一个关头,到了这时又是一个关头了,若硬说咄地一声,更无余事。那么,他何以到这田地才瞥地洞然呢?及黄梅送他到九江驿,舟中复把橹勘曰:“合是吾渡汝!”祖曰:“迷时师渡,悟了自渡。渡名虽一,用处不同。”黄梅乃叮咛曰:“汝向去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佛法不宜速说,速说佛法难起。”祖到怀集,顿忆前嘱,遂混迹猎人队里,随缘保任一十五年,养成露地白牛,然后出世为人。这可见贤如六祖,也不是一悟上齐诸佛的。

    从上祖师悟处,各有差等。只如雪峰在德山会下作饭头时,一日饭迟,德山擎钵下法堂,雪峰晒饭布次。问曰: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什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峰举似岩头。头曰: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末后句末关大机大用的语话)。山闻,令待者唤头至。问曰:汝不肯老僧那?头密启其意,山乃休。明日升堂,果与寻常不同。头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头法师会末后句,日后天下人不奈伊何!又如夹山为七百众善知识。因僧问如何是法身?夹山曰:法身无相,问何是法眼?夹山曰:法眼无瑕。为道吾所笑。结果散众谒船子法师,才了大事。谁说禅关可一蹴而就了?

    古来说禅宗三关,以清世宗雍正为最露骨。世宗自许为作家君王。他在《御选语录》总序上说:“朕深明此事,不惜话堕,逐一指明。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不为从上古锥舌头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为初步破参,前后际断者。破本参后,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声香味触法者色香味触法,尽是平等,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己。境智圆融,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动。是则名为透重关,名为大死大活者。透重关后,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如斯惺惺行履,无明执著,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后一关。”

    上来世宗的话,忒煞天花乱坠。行人除了出格利根,言下相庆之外,其余必须于本参话头,猛著精彩,才能破得初关。破初关后,再加抖擞,然会后荐得常住不动的重关境界。到重关后,偷心死尽,然后荐得寂照同时的末后牢关境界。这是功勋阶段,不容颟顸,世有誉人一镞破三关者,皆属欺人之论。笔者曾见狄楚青老居士之《平等阁笔记》,记者夫人悟后法语,并云冶开法师谓:“近时破本参者不可多见,尊夫人是一镞破三关,甚为希有。”我以为如果冶老当时真有此言,若非故意奖饰女流,激励男众的逗机方便语话,便是将佛法作人情了。

    菩萨有隔阴之迷。你看古德如径山大慧普觉禅师,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的母亲梦神人护一高僧入室而孕。诞时白光透室,举室称异。十六出家,即喜宗门。十九游方,至太平杯度庵,庵主迎待甚恭,云夜梦伽蓝神告知,明日雪峰悦过此,嘱令守候也。以悦语录示之,果然过目成诵,时入皆信这是雪峰后身。后来不他往宣州请益明寂珵公,寻往大阳谒元首座、洞山微法师及贤首座,周旋三公会下多时,尽会曹洞宗旨。跟著又往参印心珣公,珣叫他去宝峰依湛堂准公。准寂后,张无尽又促他往谒圆悟,晨夕参请。“于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念念不忘于心;甚至同客吃饭把箸在手,都忘下口。圆悟笑道:这汉参黄杨木禅,却倒缩去!他曰:这个道理似狗看热油铛,欲舔舔不得,欲舍舍不得。圆悟曰:你喻得极好,这便是金刚圈、栗棘蓬。后来经过多时才得到豁然大澈。你看雪峰悦是一个大善知识,再转头来换过一个皮囊作大慧觉,便要费如许气力。一镞破三关,谈何容易啊!

    众生住地无明,无始以来,如乳入水,这三关问题,世宗只说得个“然”却未说得著“所以然”,而且所说重关末关简直无可分别,尚嫌带漏逗乱统之病。笔者以为不如向相宗“八识规矩颂”体会,还双较清朗明白。颂曰:“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首句发起初心喜地者,是说起初发菩提心的修行菩萨(修唯识观的初心行人),在广修福慧二种资粮,正在资粮位、加行位之时,尚潜伏著我法二执现行。由于数数修习观一切法“生空真如”,除灭分别我执。观一切法“法空真如”,除灭分别法执,到相当时期,豁然亲见少分真理,第六识转成下品妙观察智,进入通达位,而登初地,名欢喜地,照见五蕴皆空,心生欢喜故,这即是禅宗的初关。如香岩击竹开悟时,即欣然遥向沩山礼拜曰:好在法师不为我说破,否则无今日之乐!又如灵云见桃花而悟,有“自从得见桃花后,直至如今笑不休”之句,皆可比知欢喜地同于初关。

    “俱生独自现缠眠”者,这是说所断还有余障。因初地菩萨,虽断分别我法二障的种子,可是俱生我法二障的“随眠”,非是纯一无漏,仍起现行的“缠”。所谓“俱生”,就是我们无始时来虚妄薰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俱生我执,”是六七两识,缘第八识所变五取蕴相,若总若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我。但此我执细故难断,在后修道位中,数数修习胜生空观,方能断除。“俱生法执”,于缘识所变的蕴处界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法。但此法执细,故难断,至十地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方能除灭。

    “远行地后纯无漏”者,远行地即第七地。名远行者,意思是菩萨累积久“远”的福慧资粮,才“行”得到此地。到这里,功用已极,在菩提路上永“远”前“行”无复退转。俱生我执永伏,虽还有俱生的微细法执,或时现起,而非有漏,故曰纯无漏。至此已舍阿赖耶识我爱执藏。第六识转成中品妙观察智,即同禅宗的“重关”。

    “观察圆明照大千”者,八地以上,断尽二障种子习气,第六识转成上品妙观察智。“妙”,是神用无方,称之为妙。“观察”谓能分别诸法自相共相,复能鉴别众生根性因缘。“圆”谓此时智无方隅,最极圆融,能以无碍辩才宣说妙法,皆令开悟,获大法利。“明”,谓无法不照,如日当空;无机不知,心珠朗耀。“大千”,拣非中小,谓此时现身说法,观机逗教,能广被大千世界。达到观察圆明境界,即同禅宗末后牢关。

    如上所举八识规矩颂意,与三关吻合,已极明显。笔者再拿《起信论》真如体、相、用三大来说:初关见虚空消殒,前后际断,是证得“真如体大。”重关见山是山,河是河,法住法位,本无动摇,是证得“真如相大”。体相明了,行人本身,大事辩了,已到百尺竿头;尚须更进一步,踏破末关,手眼圆明,度脱众生,才证“真如用大”。简单来说,破初关犹有住地无明;破重关犹未能致“用”;故古德要破“末后关”然后出世为人。鄙见如此,似可补助世宗之说。

    上来笔者将相宗家具来诠释禅宗,或许有人笑我“扯葛藤”。但《坛经》上如:“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便是转识。”又如  “五八六七果因转”等,六祖亦尝借相宗名言,以相显性了。具眼人,性者相之性;相者性之相。一味醍醐,分作两盏,若固执知解为宗乘之敌,那末,何以《坛经》又有“应常读大乘经典”之句呢?辩道如行路,须先认路,故“禅以慧为体。”知尚未知,辩什么道?这篇虽属“盲人摸象”之谈,但吾人不妨耐心摸着,把象眼、象耳、象口、象鼻、象身、象脚、象尾,甚么都摸遍了,那就不一定是要开眼人才认得象的!原一精明,知行不二,不见道:“阿那律陀无目而视”么?参!

华严禅三关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加入时间:2010-8-10 0:59:06  点击:56

华严禅三关

破初关之前的行者乃在摸索阶段,

所以未具足信,故称信不立故不称位;

必须十信满心才具足初发心住。

入此住位后方称真修行也! ………

华严禅三关、禅门三关各有所称,各家之见亦多有出入;华严禅进修亦称三关,然有自家见解!

第一关称「初关」,乃入定后能转入第二象限者方属之;此中之第二象限以入净土象限,成立第二世界为标准,若无净土则不在此列。 此定义乃基于「入定」方有法身境界而来,然入定未必皆入法身之流!是故此时即登华藏玄门,入毗卢性海,为圆初住位,故称初关。

第二关称「重关」,又称登地关,从初住关到登地关要三贤位及加行位,此行者由小到大、到成熟,此乃行者之真修行也! 破初关之前的行者乃在摸索阶段,所以未具足信,故称信不立故不称位,必须十信满心才具足初发心住。入此住位后方称真修行也!

然,破此参有多法,依于文字十信,一一而立,是文字禅也,行者宜直从行法疑情深参,一路完全投入自然豁破、无庸置疑! 入此初发心地后,乃依愿而行,故称发菩提心位,此菩提心依佛、法、僧而住,故必依之起行,菩萨性德依之而确立!由此依序前进,三贤三十位次,加行四无量心共三十四位,依次完成而登地,故称登地关,乃入另一境界欤!

华严禅行法的第三关为「无功用行关」,此关一破即证法师位受灌顶职!此关乃登地行者力行七菩提分法圆满,七度满分即七觉支的成就,不但六度圆熟、更能一分酝酿,另般若度与前五度互融而完成方便波罗蜜的成就之后,有功用行之作意修行,令一切生命因素完成内化,令此生命因素可以在法身世界里自在互用,法身生命的体验已经不存在,是唯有法身生命的存在,法身、化身的体验已经交融一体。

而初住关时,体验法身生命的经验是摸索阶段的目标,故初住关的重点在体验它;而登地关的重点反而是法身的经验再回头去交融化身的体验。以是故,初住关中,除一再的体验内在生命的存在外,其实践的重点应在将此体验实践到化身的世界中,此即普贤行愿──此愿乃设法将法身世界之经验,实践到化身世界中。此时,法身世界可以极乐世界拟之,其实即是一真法界、性起法界的经验。

而化身世界即是对立的缘起法界,亦可以娑婆世界拟之。实际称呼以性起、缘起对称即是一对,此二交融即是一真,即证无功用行关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