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谈美术理论 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2:47:04
外行谈美术理论
兼与《批判美术界理论文字》一文作者商榷

■周维军 拜读《美术报》5月31日陈健强先生大作《批判美术界理论文字》一文后,感触颇深,对陈先生在文中(以下简称“陈文”)提及美术界之不良文风大体上深表赞许,然个别观点则不敢苟同,本着对事不对人的态度,特此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言辞不敬之处,还请陈先生海涵。由于我是中学语文教师,无论怎么谈,实在属于“外行”,唯请美术专家学者批评指教为幸。

  一、美术理论文章种类繁多,不可一概而论。

  《美术观察》杂志近几期刊发了多篇30年美术理论总结梳理的文章,从各个角度对美术理论进行反思,包括美术史、美术考古、美术批评、设计理论等层面。笔者所说的种类繁多,是从广义上划分,凡是不属于图片、雕塑、装置、设计等美术样式,单纯用文字表述的一切与美术有关的材料,我都统称为美术理论,这其中就包括一般的美术作品评论、美术家艺术简介、美术现象批评、美术术语诠释等等。陈文所批判的美术界理论文字“四宗罪”(笔者归纳概括为两种,其一为文章的语言风格,其二为“卖弄哲学和所谓学说”),应该主要倾向于纯粹学术上的专业美术批评,如美术史、美术考古等。而陈文罗列的解决办法却主要适用于一般的美术理论文字,比如对某一幅画作的赏析,对某一美术家的艺术评介等,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否则,我们很难想象,一篇选题深刻,论证严密的美术文章,如《民国时期连环画的社会形象》(《美术观察》2008年1期);《论汉赋与汉画空间方位叙事艺术》(《文艺研究》2008年2期)等文章,用陈先生所说的办法解决后会是什么样子——成了一种用短信式、散文式、随笔式的“文体”写就,正文杂用广告、电视、经济学、武侠小说、诗词、流行歌词等“文字”,用广告语或喊口号为“语调”的理论怪胎,我想,任何一家稍有学术要求的报刊大概不会轻易刊发这类“大众奶茶”式的美术理论吧。

  二、写美术理论的人,动机不同,层次各异。

  陈文指出,写美术理论的人喜欢“学术味”,或者干脆写那些连专业人士甚至自己都看不懂的文章,我以为说得非常实在,点到了痛处。写美术理论的人,如果是为了评职称或者为了所谓的“占山头”,侵占“学术高地”,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就不敢保证质量了。这类文章往往空洞无物得只剩下引用和注释可以看看,好歹也算一种与论文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梳理吧。如果不是为了评职称而写,那就存在一个层次问题,比如以我中学教师的层次,一般核心美术刊物或者自视为权威的刊物,编辑老师大多一看落款为某某中学,就“pass”过去了,好在我还有点自知之明,也从来不自讨没趣。而那些理论建树较差,靠东拼西凑,靠关系后门刊发一篇又一篇烂文章的所谓教授、博导等,理应属于陈先生乃至所有文艺界人士痛贬之列了。因此,“学术味”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一些“伪‘学术味’”或者“准‘学术味’”,严格来讲,这些东西是不配称作学术的,哪怕它出自再有名的专家、学者、教授之手。近期《美术报》刊登的王渊清先生与陈传席先生商榷的文章,我认为就很能说明问题。

  三、美术理论,大多应有行文的学术规范。

  陈文对美术理论样式上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笔者平时较多关注书法理论文字,对邱振中等先生所强调的学术规范很是认同。论文、著作,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规范,这首先是给读者一种尊重,同时也是一种帮助。作为读者,不能因为一两个论文作者文风的改变而改变自己长期以来积累的阅读习惯。以我而言,我读文章一般先读内容提要、关键词和注释,参考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你参考了哪些文献,就决定了你的学术视野开阔与否和学术眼光精准与否。比如在注释中,如果一篇书法论文大量或者全部引用《历代书法论文选》等古代书法论文的选本,而不是参考版本优良的《法书要录》等理论元典,那么,论证的科学性、严谨性可能要画上一个问号了,这点金学智在《中国书法美学》中说得很清楚。另外,注释还能帮助对你论文话题有同样兴趣者进行检索,这都是对读者的帮助。而论文提要是对你论文核心内容的提炼概括,如果用一二分钟读了以后觉得没有什么,正文就不必看了,这就节省了读者的宝贵时间,就是对读者的尊重。因此,学术论文,讲究点学术规范本身并没有错,那么,错在哪里呢?错就错在两种歪风上。其一,认为既然学术论文要有规范,要有关键词、提要、参考文献等,于是乎,有些误人子弟的所谓导师就这样带他们的研究生:一篇文章,能否发表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你文章后边注释的“圈”多不多,有上百个注释的,最好;一个注释没有的,最差。这是一种变态的标准,在这种愚蠢的指导下写出的论文,正如陈文所言,大多“卖弄哲学和所谓学说”,往往云山雾罩的,几乎所有人都看不懂,包括他自己,之所以能发表,靠的是关系和后门,呜呼!笔者和陈先生一样,坚决唾弃这种风气。其二,最近几年又有反其道而行之者,认为论文引用别人的观点过多,就证明了没有你自己的见解,所以,许多应该规范的学术论文或者著作却没有几个注释。没有注释并没有错误,如果你有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沈尹默《二王书法管窥》等大家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也可以,问题是一般作者很难做到,参考了诸多别人的观点甚至大段大篇乃至整本书绝大部分抄袭别人的,却没有半个注释说明,这就不是学术的问题了,因为它显示出人品的龌龊。

  四、美术理论的读者群问题。

  美术理论写给谁看?这有一个读者群的问题。笔者愚陋,认为图书著作或者理论文章发展演变到今天,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读物或者传统经典;另一种是普及读物或者通俗经典。以《论语》为例,读没有任何注释的《论语》,叫做阅读传统经典;读杨伯峻等人译注的著作叫做阅读专业读物;读于丹《〈论语〉心得》叫做阅读普及读物或者叫通俗经典。一般来讲,前一种适合在“象牙塔”内钻研或者供专业人士阅读,后者适合普罗大众阅读。当然,也有部分著作既适合专业人士研读,普通百姓读后也能略知一二。比如语言大师赵元任的《语言问题》,笔者也能看个大致明白,但你要问我懂语言学吗?答案是一窍不通。说到底还是一个阅读方向或者关注角度问题。这样看来,陈文对比论证美术理论“四宗罪”时所列举的广告语言、电视文字、金庸、古龙小说,乃至流行歌词等,实际上是从“普及”或者“通俗”的角度说的。举个例子,你在大街上随便拉住一个人问,“赵本山”是谁?估计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会给你一个或详细具体或粗浅错漏的答案。但是如果你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是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又是谁?我估计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会摇头了。这就是行业不同所造成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我们的美术理论工作者全部照搬陈文的解决办法,仍然热闹不到哪里去,信否?我身边有30多位语文教师,按理对书法应该有点兴趣,但几乎没有人对我整齐排放在报架上的书画报刊投来一瞥,别说挑选什么文章来阅读了。因此,陈文讲到的让美术理论工作者“受全国读者欢迎”,成为“明星理论家”的观点,实现的可能性估计是几乎为零了。从这里我也读出一个我并不喜欢的信息:向那些“学术超男、超女”们看齐,不要再坐冷板凳了。这里,有一个曲解美术理论读者群的问题。我认为,美术理论,首先是写给美术界的人士看的,无论搞理论的还是搞实践的。陈文的意思说文章看不懂是因为写得差没有错,但是反过来我们可否这样说,文章看不懂,是因为读者水平不够,修养不够呢?举个例子,上文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你随便拉来一个老农叫他读读看,他也许要说不,尽管他可能对金庸、古龙阅读得津津有味。这首先是读者修养或者兴趣问题。同理,读者如果都是美术界的人士,那就可以直接用术语对话了,何必拐弯抹角?我猜想,爱因斯坦对老太太讲相对论时可以说,相对论就是“如果你坐在火炉上一分钟,但就像坐了一个小时;而如果你坐在美女身边一个小时,就像一分钟,这就是相对论”(大意是这样),但是对于物理学界的专业人士也这样讲,恐怕要挨板砖了。前些日子《美术报》刊发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种观点虽然极端,我却很赞同:美术理论,是没有读者的写作。拙见以为,即使美术理论工作者使劲浑身解数,读者群仍然限于美术界人士或以美术界人士为主。

  五、结语:美术理论者,请坐稳冷板凳。

  美术理论,从过去到现在乃至于未来可以说都是曲高和寡的,它本身也不需要赢得太多的读者关注,所谓的“雅俗共赏”、“群众眼光”等等,近几年的反思文章也写得够多了,因为,圈外人士永远是个票友,真正推动艺术前进步伐的,非圈内专业人士莫属。千万不要为了普及某种东西而丢失自己的根本。  斯人已逝 丹青犹香
■杨宇全  在山东美术界,提及“关、黑、弭、岳”,无人不知。如今这四位重量级的人物已先后作古,但其对后世的影响却一直延续至今。“关、黑、弭、岳”是指斐声齐鲁画坛的四位德高望重的丹青高手关友声、黑伯龙、弭菊田、岳祥书先生。前三位老先生皆以山水画名重一时,唯岳先生以花鸟画作品独步海右画坛,为世人称道。在齐鲁画界,对山东现代花鸟画创作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几位画家中有两位人物不容忘记。这两位画家均来自外埠,一位是河北人氏王雪涛先生,另一位便是自中原腹地河南开封迁居济南的岳祥书先生。

  岳祥书先生出生于古都开封的一个书香门第,后家道中落,他凭着自己对书画艺术的勤奋、执著与悟性,14岁——在一个今人无法理喻的年龄,还是一个弱少年的他便以一支画笔担负起了赡养全家的重担。早年其宣传破除迷信的画作。曾得到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激赏。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迁来济南,此后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一直定居于斯。当时的书画界名流没有像今人那样面临着许多名利的诱惑,对书画艺术少心浮气躁,入鲁以后,先生即与当时书画界名家李苦禅、俞剑华、金棻、关友声、黑伯龙、张茂才等过往甚密,于是艺事大进。祥书先生可以说是一位少年早慧、大器先成的画家。21岁时他即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集《祥书墨妙》,该画集由当时名扬江浙沪的花鸟画大家潘天寿题签,许多画坛的人物汪亚尘、诸闻韵、诸乐三、王济远等名家都欣然题辞以贺。这是岳祥书先生青年时期的第一部个人作品集,也是其早期所作花鸟、山水作品的一个小结,更是其绘画天赋与才华的一次集中展示。

  时人大都谓祥书先生以花鸟画独擅,其实,先生堪称齐鲁画界一位真正的“多面手”。他不仅精于花鸟画,而且与山水画、人物画也多有涉列。其花鸟画上溯青藤、八大、白阳,又倾心于海派任伯年、吴昌硕等一代宗师,中年后又受岭南派画风影响,兼容众家之长,讲究笔墨气韵,以神驭形,生动逼真,雅俗共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先生于西画亦造诣颇深,其以泰岱、历下名胜写生入画的水粉、水彩之作,色彩明丽,实堪珍藏。上世纪五十年代,先生在济南设槐荫画室,传道授业,广纳贤才,一时杏坛春暖,桃李满门。当今一些活跃在山东画坛上的中坚力量均出其门下。的确,一个小小的画室,虽无庙堂之高,亦无学府之大,但先生对山东美术人才的培养可谓功不可没。建国10周年前夕,作为画家中的优秀者先生被聘请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作画;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又与名重一时的金石书画名家朱复戡先生通力合作,修复了历史艺术珍品泰山岱庙壁画。这也可以说是先生坎坷绘事生涯中可圈可点的两个重要“闪光点”。

  正当艺术的春天即将来临、书画家愈来愈被人尊重之时,1979年历经磨难的祥书先生尚不到古稀之年,便带着遗憾溘然辞世。山东美术界从此失去了一位有分量的“领军人物”。但其画艺人格、名家风范却时时为人们所追思与仰慕。

生命的光华
“乡村画家”王启民
■杨松林 我称王启民是一位“乡村画家”,是因为他的成长、生活、工作以及艺术生命总与乡村有着割不断的血脉和情缘,可以说他是一位在山东乡村土生土长,完全靠自己的才能和勤奋自学成才的画家。他的作品充满着人生的光彩,早在1964年,他的处女作——连环画《乡村女教师》,就以清新明朗的格调,表现一位清纯质朴的女教师和一群渴求知识的乡村孩子之间纯真师生情谊的生动形象,开启了他在艺术上的“乡土现实主义”的路子。他把关注的焦点明确定位在人生和人文情结上,通过来自生活体验而有感而发的作品揭示人的真实心灵,难怪华君武先生看到《乡村女教师》之后,会情不自禁地连连称道。王启民在从事大量的群众文化工作的间隙里,相继创作出近五十本不同题材的连环画和不同类型的作品,走的是一条立足本土、关注现实、遵循从生活到艺术的规律的创作道路。因此在他那数十本连环画的后面,则是难以计数的来自生活和自然的速写。

  王启民绘画的突出特色不在技巧,而在用简洁精炼的、质朴自然的线条抓到的生命形态和生命气息。在这当前美术领域因长时间在形式语言上的补课性努力所造成的对技术因素的偏爱,而产生的对现实生活的冷漠,以致出现一些言之无物、言不由衷、雕饰做作、无病呻吟之类“空壳化”的艺术现象而言,可以说是“一股清泉流进人们心田”。尽管艺术形式也是艺术生命的一部分,但真正有生命的形式也都来自艺术家对生命的体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曾多次在一起办展览搞创作,深入生活始终是必修课。一些青年画家十分仰慕他的速写功夫,总是备好自制的速写本请他作示范。于是我们常常看到他选择一个人群活跃的地角,或者一个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街口,就这样,凡在他眼前闪过的生动形象,转瞬间便通过他手中的那支“神笔”源源不断地流进成本成本的速写中。

  王启民对于我们始终是一个谜。这位15岁因偶然显露绘画天赋,被县文化馆破格录用,全靠自学成才的“乡村画家”,其独到的创造才能和独特的治学道路,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他没有得到进入专业院校科班学习的机会,却在一所没有围墙的由社会、人生、自然构建起来的大课堂里,得到超常的磨砺和开启,从而练就了一个专业画家所要具备的功力、素质和修养。他有超群出众的敏锐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惊人的形象记忆力和随心所欲的艺术表现力。这既得益于生活大课堂的锻造,又使他能如鱼得水般地面对大千世界,通过长期的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从而使他的作品洋溢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浓郁的生命气息。那些魅力感人的作品常常来自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凡人物和事物,但他以自己独特的审美发现和与之心灵撞击突发的灵感,以及能将生活形态物化为艺术形态的神来之笔的表现力量,为作品注入了神经和灵性,从而实现审美创造的超越。这也许是他成功的秘密。

  1990年在邀请他来山东艺术学院授课、举办画展时我曾谈到:他走的是一条在大千世界中捕捉活的形象的创作路子,凡熟悉他的人无不被他那惊人的活的造型能力所折服。几十年来,在他手底获得艺术生命的形象数以万计,几乎可达他所居之地全城居民之数。仅此展览的有限画幅便活跃着百余生灵。王启民给了我们一个万物俱生、充满生机的世界。你不仅可以从中听到朗朗歌声、盈盈笑语,也可以随之神游南北东西,去领略五岳神韵、异域风情,甚而去追踪那久已逝去的、却依然活着的世界……
 “大花鸟精神”的启迪
——有感于郭怡孮先生的《怡园艺话》
■未 君 郭怡孮是当代写意花鸟画坛的一位大家,他提倡的“大花鸟精神”思想在花鸟画有深远影响,并受到美术界同仁的广泛关注。读完郭先生的《怡园艺话》,并拜读了郭先生的大量作品之后,对郭先生才有了进一步的熟悉,对其作品有了深入的认识。

  郭先生的《怡园艺话》条理分明、脉络清晰,作为一篇关于当代花鸟画发展走向的论文,深入表达了他的观点与思想,是对郭先生本人60年来的一个概括性的总结。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其父亲郭味蕖是一位画家、美术史论家和美术教育家,母亲也是清末大金石学家陈介祺的后人。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与父辈那一代书画大家的影响。他提倡 “大花鸟精神”,提出画在功夫外、画品如人品等论点。

  郭先生的“大花鸟精神”提出:花鸟画要描写生命、花鸟画要突出精神性、花鸟画要有较深的文化内涵、花鸟画要高扬社会属性。我们在解读郭先生对于“大花鸟精神”的四点含意之时,深感郭先生的观点对于当代花鸟画坛乃至美术界的需要是十分迫切的。“从野草也是我的花园到大麓画风”,这是郭先生最珍爱的词汇,并直接影响着先生的创作,郭先生视自然界中的花草如生命,在数十年的笔墨浸淫之中,淋漓尽致地把对大自然的爱尽显于笔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观察方法与审美倾向。谁都有权利去挖掘属于你的那分美,谁都有权利去表现自己心中那绚丽的花朵,那属于生命中的植物都可以与你为伴、与你共舞。

  原始的才是最真、最纯的。郭先生进山野、走雨林、进非洲,去体味大自然神气与壮丽,并先后数十次进入云南的西双版纳去寻找那些奇花异草,画了大量的写生稿与创作,出版了多部专著。与其说是郭先生在寻找绚丽的色彩、骄艳的花朵、鲜为人知的植物,不如说是在寻找生命中的节奏与灵魂中那跃动的绿色音符。艺术的成功,是需要待以时日的,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方可领略个中三昧,郭先生的这种进取、奉献、追求艺术的精神与态度无不使我们为之激动。

  绘画艺术因为有了“自然”的终极关怀与融合才显得那么富有生命张力。也可以这么说,艺术的功能是滋养人心,是净化人的心灵的,人心因为有了它才显示出可爱、和谐的共性,才显示出赞美人间真善美的灵光来。
媒体“牵手”会展的
艺术图景
访首届美术报艺术节组委会负责人

■本报记者 王婷 问:目前,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艺术博览会琳琅满目,主办方是出于什么初衷考虑选择举办美术报艺术节的?

  答: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崭新阶段的历史时刻,我们美术报社一直在思考怎样更好更直接地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今年十月是美术报创刊15周年报庆的日子,美术报社打算以此为契机,搭建一个展示改革开放30年美术事业发展巨大成就、全国各地美术家探索美术作品、美术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全国各地各级艺术经营单位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有力举措的展示平台,并以这样的服务方式,回报广大读者和艺术家长期以来对本报的支持。

  选择举办美术报艺术节是综合文化发展大背景和报社自身特点后的选择。如今,艺术品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艺术博览会是艺术家、艺术品经营者、收藏家等借助最多的艺术品交易集市,在浙江这个美术大省和杭州这个会展之都举办艺术博览会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相信这个艺术节能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会展事业的探索进步、艺术家的风采展示等等各个方面实实在在地尽上一点力量。

  

  问:与其他艺术博览会和艺术节相比,媒体“牵手”会展的美术报艺术节有什么独特优势?

  答:虽然近几年来林林总总的艺术博览会有很多,但美术报艺术节有其独特之处。目前拥有15年发展历史的《美术报》是一家全国性的专业责任强势媒体,其自身队伍在办报的同时也由于长期介入策划全国性大型艺术活动而具有较高的艺术视角和社会影响。美术报社在美术界具有独特的客户资源,艺术家也会特别看重这个美术界责任媒体组织的艺术博览会所带来的宣传效应。

  美术报艺术节是既有朝气又有气魄的艺术博览会,凭借着美术报社在当今美术界具有的影响力,美术报艺术节将延续《美术报》一贯以来的文化品位,办成一场有品位、有特色的艺术博览会。

  

  问:美术报艺术节在杭州举办,如果外地的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携作品来参加,怎样才能引起当地市民和国庆假期来杭游客的关注?

  答:美术报艺术节最独特的优势就在于传媒推荐力量的介入。美术报是面向全国发行的,在首届美术报艺术节中凡预定1个标准展位(约9平方米),一旦通过艺委会审核进入,就可以获得《美术报》1/4版面的免费宣传,同时免费入选20开的大型彩色图录。《美术报》网络周刊还将刊登所有参展者的介绍和代表作品。此外,美术报艺术节还会通过其他与美术报社一直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美术专业媒体扩大在美术界、收藏界的影响力和宣传效应。

  《美术报》主办单位是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其中浙报集团旗下的19家拥有大量读者的媒体,其整体宣传优势在全省全国都是一流的。与此同时,浙江一直是民间资本涌动的热土,在全国风云际会的“浙商”群体是目前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的“主力军”,我们期望能通过建立美术报艺术节的良好平台,为“浙商”挑选艺术家,为艺术家找投资收藏者。

  

  问:怎样申请参展?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参展程序,除了艺术机构外,个体艺术家是否也可以单独参展?是否吸纳国外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参展?

  答:参展程序与国内其他艺术博览会一致。参展方先提出申请,组委会发给《参展申请表》,参展申请者需认真填写,确保所填写的资料准确真实;申请参展机构还需提供所有参展艺术家的作品照片或画册等相关资料,用于组委会、艺委会评审及展前宣传;所有参展申请者的参展作品需经组委会审核通过后方可获得参展资格,申请受理时间从即日起至8月20日。组委会将按照展品类别、参展机构报名和缴纳展位费的时间先后顺序,结合展览整体布局来确定具体展位。

  在参展申请方面我们不设门槛,择优录用,按工商部门的有关规定,艺术家个体原则上是不可以参展的,对于艺术成就突出的艺术家,组委会将为其推荐代理艺术机构参展。所以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个人都可以申请参展,但参展作品都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和有关法律,尊重我国的民族审美习惯。首届美术报艺术节以立足本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主线,暂不考虑吸纳国外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参展。

  

  问:首届美术报艺术节恰逢国庆长假,主办方是否考虑过参展者的具体交通、住宿安排?

  答:金秋十月,秋风送爽、气候宜人,是“人间天堂”杭州最美的季节。我们特地将首届美术报艺术节放在国庆长假期间举办,就是想为每一位参展者带来“展示”和“旅游”的双重收获,从天南海北赶来的艺术界人士欢聚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在进行了人文熏陶的同时游览湖光山色,从中得到双重的精神文化享受,美术报艺术节也将幻化成景中之景,为国庆出行的游客提供游览的艺术空间,这将是一幅艺术与美景交相辉映的难忘图景。

  由于考虑到国庆长假期间涌入杭州的游客人数庞大,组委会已与展馆附近的数家宾馆协定了最优惠的价格,可为参展者代为预定宾馆住宿;在交通方面,组委会将在展馆现场专设返程票预定点,提供航空及铁路售票等服务。在其他细节方面组委会也都有所考虑,比如可以帮助联系运输公司现场办理展品返程运输,在展馆内提供验钞、复印、包装材料出售等相关服务,为参展机构安排翻译人员等,为了确保美术报艺术节的高水准,组委会还专门定购一批3米高的艺术展览专用展板用于展位布置。
陆氏山水百年俨少
国画大师陆俨少百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即将揭幕
本报上海讯 王凯 今年是已故国画大师陆俨少诞辰100周年。为了缅怀艺术大师,展示大师的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由陆俨少故里——上海嘉定区人民政府与北京、浙江、南京和深圳联手打造“陆俨少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即将拉开序幕。本次纪念活动,将精选陆俨少创作的百余幅精品力作在上海、北京、杭州、南京、深圳五地进行巡回展览,同时邀请全国著名艺术家、评论家开展相关学术研讨活动。

  巡回展览第一站将于2008年6月26日在上海举行,7月10日移至南京;10月29日到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陆俨少全集》首发式,并同时举行作品展。杭州站初步定于2009年初在新落成的浙江美术馆举行,同时还举办陆俨少师生作品联展等。深圳的最后一站预计在2009年上半年完成。

  首展上海站的活动将由嘉定区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中国画院、上海美术馆和嘉定区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承办。届时,“流光溢彩”纪念陆俨少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陆俨少作品展和陆俨少书法展,将在上海美术馆和嘉定陆俨少艺术院隆重开展展出陆俨少三个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近200余幅,文献资料50余件,充分、完整、全面地展示国画大师——陆俨少一生的创作历程和艺术风貌。同时,大师的铜像也将在上海嘉定陆俨少艺术院内落成。人物传纪片《画人陆俨少》、《留光溢彩——陆俨少艺术院馆藏陆俨少作品集》和《画余杂缀——陆俨少诗文题跋集》也将相继在上海站对观众亮相。

  此次百年陆俨少系列纪念活动,给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零距离接触大师真迹的机会。这其中,即将出版的《陆俨少全集》无疑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意义。据浙江画院副院长孙永介绍,为了将《陆俨少全集》编辑成为我国最系统、全面、深入介绍和研究陆俨少艺术成就的精品丛书,浙江画院自2004年以来就启动征稿、编辑工作,目前进入了最后印刷装订阶段。《陆俨少全集》一套六册精装,书画图稿约1500幅,30余万字,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其中前四册以画作为主,第五册以书法为主,第六册将以集中介绍陆俨少年表、画论等文字为主。《陆俨少全集》首发式将于11月26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此次活动的主办方不仅缩减了活动的规模,而且还将组织前来参加活动的画家合作一幅精品佳作,委托上海工美拍卖行交易,拍卖所得将全部捐赠给灾区。

  

  陆俨少(1909—1993),上海嘉定人,名砥,字宛若,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他自幼好艺,经王同愈介绍,师从海派名家冯超然。他一生甘于淡泊,不慕名利,敢于直言,遭遇多次不公待遇,一生坎坷,为艺术“殉道丹青”的精神和“四三三”的治学方法始终贯穿他的一生,创造出为世人所称道的“陆家山水”,被李可染称之为“画到了自由王国的境界”。